烟华散尽

所有的友情和爱情都从陌生开始,所有的欢笑和痛苦都以沉默结束
正文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开口

(2007-06-02 13:16:18) 下一个


一日,众人和
INSEAD的异类院长座谈全球性领袖须具备的素质——说他异类,因为他是极少数没有学术背景而成为知名商学院院长的案例之一。院长同学谈起跨文化管理的重要和困难,很诚恳地代表广大欧美成功人士反思伊们对非西方主流文化——例如亚洲文化——的无知、忽略、和不合作。比如,几乎所有欧美人商旅到亚洲都会抱怨时差和食物,而他从未听到亚洲人到欧美和商业伙伴或客户谈论此类生活琐事;比如,到中国或印度内地去访问工厂希望谈成合作或收购交易的美国人,会自相矛盾地想谈成生意的同时不停地苛责当地的生活习俗,不能耐下心来了解和尊重本地文化,以至交易破裂于细微之处;再比如,在社交和谈判中,亚洲人多半在语言上不占优势;而很多欧美人会潜意识地把语言能力对等智力水平,犯下轻“敌”错误。

我作为在场几十个人中唯一的中国人,十分之一的亚洲人之一,自然明白大家多少有点在等待我提供硬币另一面的观点。可是,我说什么呢?

批评欧美人歧视中国人,对亚洲或中国文化无知?姑且不提在美国或欧洲我并没有真正感到被歧视(有感到被排外),对比我所知道的很多中国人对印度人和黑人不加掩饰的歧视,也觉得我没有底气跳起来指责欧美人歧视亚洲人;更不用提我碰到的众多对亚洲文化非常感兴趣并下功夫去了解的欧美人,人数起码不少于对中国之外文化真正感兴趣并愿意花时间精力去了解的中国人。再说,欧美人到亚洲因为不足够了解当地文化闹笑话的多了,但国人初到欧美谁又从第一天开始就可以如鱼得水?甚至过了三五年十来年,能够入乡随俗的又有多少?说我自己吧,到了欧洲快两年了,还是不能完全搞懂餐馆里长达两页的酒单;平心而论,我能理直气壮地批评欧美人习惯喝袋装茶就是不懂茶文化吗?

批评欧美人有文化优越感从而傲慢?首先开始关注、并且到现在为止关注跨文化冲突的,大部分仍然是欧美人。在中国,更多的争论在于发扬民族主义精神,振兴中国传统或现代文化,要多大程度的西化;这样争论的隐含前提俨然是把东、西方文化,中国和非中国文化对立起来看的。而在欧美,跨文化问题争论的隐含前提是如何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要说文化优越感和傲慢,中国人骨子里恐怕更甚。

而且,让我哑口无言的更是欧美大量的、来自不同职业背景的思想前锋们这样深刻反思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视野和视角全球化的程度。中国人不是没有反思精神,而是反思的角度和纵横面皆有欠推进。每当我听见欧美的文化精英们不厌其烦地挖掘思想根源、寻找解决方案以促进跨文化了解和减少摩擦,总是担心中国开始得太慢,会太晚!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从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未遂,TCL收购汤姆逊败北,到在非洲投资引起新殖民主义的争论等等,无一不暴露哪怕是理应以效率和结果为重点的中国的成功企业们,对跨文化操作的生涩和无知。这些已经是相对国际化和前卫的中国企业了!

我真实的对此话题的回应是:什么时候中国才会也有这样一批具有全球性视野、能清流独立地思考和评论、并有能力影响到政策制定的思想先锋?什么时候中国人才不会执著敏感于有没有被歧视,而是反思自己对有色人种甚至同一种族内部弱势群体的歧视?什么时候中国人才会承认并抹平脆弱而强大的自尊心带来的白人情结?什么时候中国人才会有充足的信心和见识把中国放进全球的背景来思考和权衡一言一行?什么时候中国的商业领袖们,才会在把企业道德和对社会各方面利益者的责任当作行动而不是宣传?
 ……以及,什么时候,当我说这样的话,写这样的杂感,才不会引来我已经被西化不象中国人了的评语……

我象中国人象得不得了,所以才会在大家的期待中坚持一语不发。我不认为他们能了解我的观点,不认为这些话适合对他们说,不认为说了对解决问题有何助益,不认为……所有这些不开口的理由,全都中国得不能再中国。最后,我也很无奈地问自己:当习惯于侃侃而谈的欧美人开始学习倾听和学习撬开习惯沉默的亚洲人的嘴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开始学习主动表达意见,学习平衡三思而后言与畅所欲言?

中国人,什么时候才会开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烟华散尽 回复 悄悄话 评得中肯,谢!
闹-闹 回复 悄悄话 好文!中国人的文化根源是中庸之道,不象西方的个性化培养,中国的主流更多的是随大流,免得被枪打出头鸟,无论是学校或工作单位,都鲜有提倡明确的表达自己的主张或意图,看领导的脸色行事,听大家的意见,即使自己有不同意见也不能随便说出来,更不敢或不远承担责任,小民如此,当官的更是如此,否则暗中使劲的人多了,更甚者丢了乌纱帽和官位也是可能的。

但是随和与圆滑也使得中国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但通常不具备做管理者和指挥全局的能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