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95年4月17日 - 李鸿章马关画押

(2007-04-15 09:13:05) 下一个



1895年4月17日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画押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1894年,日本在美英的支持下发动了“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一味妥协退让,致使清军丧师失地:先败于朝鲜,后败于辽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军全面溃败,京津危急。面对这种形势清政府惊恐万状,决意乞和。

  美国为扩大利益,乘机“出面调停”,单独操纵中日之间的和谈,在美国的示意下,清政府于年底派遣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广岛议和。日本方面认为张、邵两人官位太低,拒绝谈判,要求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去日本。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随员一百多人,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订和约。

  马关议和从3月24日正式开始,在谈判桌上,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李鸿章进行讹诈、恐吓,威逼李鸿章在一份早已拟好的条款上签字。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条约上画了押。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朝鲜完全“自主”,实际上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中国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三千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两亿两;允许日本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付出了数目空前的赔款。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这种侵略的特点是资本输出与领土掠夺。这个条约的许多条款都体现了这些特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