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情怀

人生,便是我们走入时间,周遭看看,留一点痕迹罢了。
正文

zt:我对基督教“三一论”的初步理解(下)

(2007-02-01 11:08:02) 下一个
四、古希腊哲学中的ousia/being及有关理论对“三一论”形成的影响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信仰,一方面来源于圣经启示,即圣经中关于圣父、圣子与圣灵的启示,称为oikononia,不过圣经却没有明确给出三一论的定义;另一方面,来源于希腊哲学概念和思想的运用,称为theologia。基督教诞生的世界首先是希腊语的世界,教义的理解、诠释与传播离不开希腊文化的思维与气质,特别是古希腊哲学。“事实上,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塑造三位一体神学的规范,正是建立在对于on的语义学的新的洞察的基础上的。”(章雪富著《希腊哲学的Bing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古希腊哲学的主线是什么?学者杨适先生概括说:“如果我们要把希腊哲学的思想概念及其全部发展表述成一个总线索或一个大网络,那贯穿始终的主要概念就是‘自然—本原’、‘存在/是—存在/是本身’和‘神’这三个。”(杨适著《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印书馆,2003)。这里特有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其含义除了表示“真”、存在、是其所是之规定性(静)、真理、真相、本原、本体、逻各斯之外,还有更深的含义最终指向“神”——“无所不在的存在/实在或宇宙万事万物,其终极根源‘在’之为‘在’,一切民族和各种文化中原来都用‘神’或‘天’来表示。所以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派那里,表示真善和终极因的‘在’本身,也仍然叫做‘神’,并把哲学叫做神学。”(同上书)因之,在罗马时代,用希腊语中的“神”(最高的“无所不在之在”)翻译过来直指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没有多少麻烦,因为希腊文化让罗马的知识人一早明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无限而又寓于一切具体的存在”以及最高存在可以化身流变而毫无变异的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这一点与近代以还的哲学很不相同。
      《尼西亚信经》称:“我们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生于光而为光,出生于真上帝而为真上帝,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本质同一homoousios tio Patri]”。这里的homoousios一词,即希腊哲学的ousia/being。早期基督教神学具有明显的希腊哲学色彩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正是这种思维使基督教教义真正脱离了犹太人传统的限制成为新的宗教学说。所谓One Ousia,Three Hypostasis ,也即One Bing Three Hypostasis,希腊基督教教父们视之为可以互换的术语。
       bing原来是一个动词,写为eimi,从柏拉图开始希腊哲学从ousia这个层面上论证eimi,最终使其名词化。在一般情况下,柏拉图用ousia指永久性、永恒的实在,与流变不居的东西相对。到了亚里士多德,ousia则具有本质的先在性,同时又具有本质的普遍性。亚氏表述第一本体的存在时还有一个词hypokeimenon,是一个体的存在:既不表述主体又不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存在者,但却被主体所表述着,这样一个存在者是独立的,不依附他物的。亚里士多德思想对三一论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尼西亚会议后的三一论,常以ousia指一神性,以hypokeimenon指三个位格。是其所是之“是”是指普遍的、本质上的规定性,而物之为物如何发生(如何是)则是个别的具体的存在,两种存在在最高一层与原初层面上是“一”,“一”可以包含并成为“万”(多)同时保持其内在的同一性,其hypokeimenon虽不同,但其ousia却相同。亚里士多德又认为ousia是关系性的,在hypokeimenon之中才能体现出来:ousia在hypokeimenon中显现为“因”,物之是其所是,乃因有第一本体、纯形式、to on hei on。基督教思想家据此而引申出圣父、圣子、圣灵的位格性存在状态的ousia(经世)中显现出上帝本身(on)。这样,在对on的语义把握中,基督教开出了一条正确理解“三一论”的路子,这方面的理路我以章雪富先生的一段话概括之:
       ousia作为“存在”与ousia作为“本体/本质”的实存性联系,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1)ousia不存在于其他事物之中,而是万物存在于它的里面或者是它的某个层面之中。也就是说,ousia是绝对主体。(2)、ousia本身是存在的恒久形式(恒是),它常住于变化之中。这里讲的是希腊本体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ousia本身固然是不可流变的,然而它可以表征为流变的形式,不影响本体自身的恒是。
(氐著《希腊哲学的Bing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这样,问题的理解就容易许多了。早期基督教如何确立这个“三位一体真神”的教义,其高超的思辩能力也就显示出其圆融通透的形态了:
       这意味着,位格只要与ousia属性相关,位格间的关系就是同等性的关系。另一方面,ousia一词在基督教上帝观的使用中又不是单向度的,它的意义是发散性的。在与不同的术语相关时,体现出本体论的不同关系。例如在与sumbebkota(注:偶性)相关使用时,它表现了上帝与人的关系与上帝自身的关系的不同性,前者是本质相似的关系,后者是本质同一的关系。这样上帝作为上帝本身与上帝作为人类认识中的上帝之间存在着界限,经世三一中的上帝与上帝自身(内在三一)是不完全同等的,它是ousia作为“关系性”的不同体现。(同上书)
        homoousios一词(即ousia/bing)由此获得完全理论化系统化的表述。卡帕多西亚教父巴西尔在反驳异端时作了如下阐述:
        我的声明就是这样。我们谈论特殊与特定对象的方式,就用homoousios之名来指示.......那么,这就是homoousios或“具身份”(under-standing),而非没有限定的观念或质“ousia”。Ousia意指一般事物,并没有“身份”可言。但是,“身份”这个观念,借着表现出现的特性,把“身份”或者“限定”赋予一般以及没有身份的事物。(转引自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里的“身份”与“位格”是同一个意思。on表示着上帝的整体,而homoousios则分述着上帝工作时的三个形态。这一语义学上的创新运用“把bing/ousia运用于基督教信仰,使得圣经在theologia的叙事中脱离犹太传统的限制而进入到希腊哲学的框架之中。”(章雪富《希腊哲学的Bing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


       五、三一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对基督教的影响
        1、基督教在罗马的胜利
         从耶稣到《尼西亚信经》的正式被确认,期间经历了近四百年。基督教能够在罗马最后成为压倒一节的宗教,除了君士坦丁大帝的归信之外,在这之前的基督教在二百年间迅速成为罗马社会底层主流性宗教。这得益于基督教一开始就与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的息息关怀。在汤因比的著作中有这样的分析:
       基督教求助于民众的理由有三个:它将民众当成人类的灵魂,而不是无产者;它以关心孤寡病老的实际方式体现了对民众的体恤,而无论罗马帝国的统一政府还是城邦国家的都市政府都未能给他们任何可以相比的帮助;基督教做的全部工作都是在基督教理想的鼓舞下无私地完成的,也根本没有寻求新的皈依者这样不可告人的目的。......基督教之所以深得人心是因为他们为民众所做的事比任何其他与之竞争的高级宗教、帝国当局或市政当局都要多,而且在罗马帝国里,基督教是除了职业士兵之外愿意为理想而献出生命的唯一一种人。(氏著《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有关史料显示了汤氏这一概括的正确性。另一个原因是:罗马宗教是一种实用性宗教(很有点与中国民间崇拜相似),著名宗教思想史家米恰尔.伊利亚德说:“罗马人极其缺乏神话的想象力,漠视形而上学,却对具体、个别且直接的事物十分感兴趣。罗马人的宗教特点是实用主义,追求实效以及尤其将有机的集体:家庭、宗族和祖国统统‘神圣化’。罗马人讲求纪律,崇尚诚信,忠于国家以及将宗教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这都是通过压抑个性而实现的:个人只是因为他所属的群体才有意义”(氏著《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那么,基督教出现的后果就有重要意义了:“高级宗教是填补因罗马帝国生活无聊而在绝大多数居民的灵魂中造成精神真空的两个不相容和竞争性的努力。”(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所以,很自然,基督教一开始就为罗马帝国所不容忍。罗马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对基督教的镇压,其罪名——在今天看来不可理喻——基督教是无神论!原来罗马人把恺撒奉为至高的神,同时认为神只能是希腊—罗马万神殿中的诸神(因为罗马人的“实用主义”),而基督教则认为恺撒不是,所以按照当年的法律,处死基督教徒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其手段之残暴,则属于人类历史之最:大批基督教徒仅仅因为信基督而被钉十字架、活活地烧死、投入斗兽场喂狮子、砍头等等。但因为底层民众与有产者、帝国统治者的矛盾太深了,社会不断出现分裂,基督教越被镇压,信的人反而越来越多,到君士坦丁时代,基督教实质已经成为罗马最多信徒的宗教之一,不到三百年间势力变化极大。
         基督教以其献身精神——不是为了某个集体、某个皇朝或皇帝,而是为了上帝——战胜了希腊世界西半部的所有宗教和政治力量。(东半部则是大乘佛教、伊朗的琐罗德斯教等,这些地方基督教的力量微弱)
      
  2、基督教一定要解决的信仰系统问题
      三一论是在教会早期发展的迫切性中诞生的神学理论。基督教的势力不断扩大,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它是新宗教,其诞生不是基于系统的神学思考,开始时有的仅是耶稣留下来的教导(福音书)、使徒书信以及与犹太教共用的圣经(旧约),对于如何理解这种宗教的本质、理解和诠释福音书,都急需统一而深刻高明的神学。这项工作的迫切性,不言而喻了。
  按照“新约”,圣父、圣子、圣灵都是信徒的主。但是耶稣一开始就教导并承认《旧约》的圣经地位,保罗也是这样,所有最早期教会用的圣经就是旧约,那若按照犹太人信奉的“旧约”,上帝只有一位,一神,如果基督教视耶稣为救主,岂不是基督教崇拜上帝之外的还多一个神?再加上一个圣灵,这几者到底是什么关系?这让教会不安,让信徒迷惑,也让犹太教徒感到愤怒。同时,另一方面,基督教除了要应付来自犹太教的质疑之外,更有多种异教的混入,例如诺斯替教,他们中有人提出“耶稣是人非神”的论点,认为耶稣不可能是神,神是不会改用“污秽的肉体”而成道的(在诺斯替教看来,凡是物质的东西、具体有形的东西都是残破的、不洁的),又有人提出“基督幻影论”,说到世界来的这个耶稣是上帝的幻影,是非物质的,他在十字架上受死也是幻影,真正的上帝不可能死在十字架上;在尼西亚会议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耶稣如果是神受生的(童女怀孕),则他在生命上就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了,而上帝不可能有起点,如果耶稣是上帝的话,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这一种观点是基督教史上有名的阿里乌主义。总之,关于耶稣的神性、人性、圣灵的位置等等,一直争论不休,一直受到当时其宗教的影响,纷乱不已,如何分别清楚哪些是来自神,哪些是来自人的,这个教义成为了焦点之焦点。
       现在我们知道最早提出“三一论”的是雅典的阿萨纳戈拉斯(约公元二世纪),后经爱任纽、德尔图良、奥利金、卡帕多西亚教父(这是一个群体)、奥古斯丁等伟大的神学家及其周边的信徒,历经一百年多把它完善成可以清晰准确地表述上帝位格的学说。
    
         3、《信经》
         君士坦丁大帝归信基督教后,目睹了教会内因为基督教的神性问题以引发的种种争论,有些还非常的激烈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于是他决定召开一次主教会议,集体地把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用尽量精简而准确的方式确定下来,公诸于世。这就是西方历史上很著名的尼西亚会议的由来,这个会议于325年举行。会议的中心就是围绕着三一问题展开,并集体编写了《信经》。其中的关键就是使用了希腊哲学的重要概念homoousios(本质同一)来解决三一问题。这一着使得大家对于新约启示的主旨把握完全地处于理性可领受、表达清晰准确的地步了。这个教义到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三一问题”,标准地确立了基督教信仰的完全要义。现全文引述如下:
                  我们相信一神,
                 全能的父,
              一切有形与无形的
             天地的创造主。
             我们相信一主,耶稣基督,
                   神的独生子,
                   永恒从父受生,
                   神从神,光从光,
                   真神从真神,
                   受生,不是受造,
                   与父为一。
                   万物透过他受造。
               为了我们人类与我们的救恩
               他从天降临;
               借着圣灵的大能,
               他从童贞女马利亚道成肉身,
               成为一个人。
                    为我们的缘故
                 被本丢彼拉多钉十字架,
                 受死并且被埋葬。
              根据圣经的话
              第三天复活;升到天上,
                坐在父神的右边。
                他会在荣耀中再来
              审判活人与死人,
                  他的国度永远无穷,
              我们相信圣灵,
              赐给生命的主,
                 他来自父神(与子)。
                  与父、子同受敬拜和荣耀。
                     他透过先知说话。
              我们相信一个圣洁、大公与使徒的教会,
                     我们承认一个使罪赦免的洗礼,
                 我们盼望死人复活,
               以及来世的生命。阿们!

        
       六、结语
        从基督教的本质来说,不承认三一教义的就恐怕很难说他是基督教了,这是它区别于宗教的根本性教义之一。特别在一神信仰系统里,上帝都是共同信仰着的,但基督教的特点就在于他对“上帝”位格的认定上。这是一个重大的印记,甚至说是本质性的印记。在教会史上,有一些传说很有趣,有人说在驱魔的时候,用“三一真神”的名义,鬼听到了就会有绝望的反应,不是退却逃跑,就是疯狂地反扑,而最终都被制服,从一个侧面可见这个教义所指的重大了。
       理解这个教义的关键性知识,除了对《圣经》的熟知之外,就是还要对希腊哲学的概念内含与生发史及其对基督教形成的影响要有所了解,这是很有趣的现象。没有这种专门的修养(那怕是初步),就一定觉得这个教义非常古怪,不成理。而现实中我们听到的反三一论的观点,也体现出这种“不理解”的隔阂,东方人尤甚,举世公认,东方思想中缺乏“Bing”的理念,不要说儒学或者说其它人,连中国教会内的信徒能把这个教义说清楚的人也不多,这多少都是遗憾的事。
       不过,我以为也有最简单的理解:上帝是一,绝对的一,无限者、全能全知者;而圣父、圣子、圣灵则是这位上帝工作时的三个状态,在位格上彼此独立,在性质、事工与存在状态上又完全同一。“分”的层面上说,他们各自有特点和工作,即使这时,他们也是一个完全的上帝;在“合”的层面上,三个位格是绝对的“一”,不是三个,不是三性,而是个、一性。对于普通信徒来说,我认为马丁路德的话完全正确——“这里需要的是信仰,而不是各种各样的敏锐的思辩”(见保罗.阿尔托依兹著《马丁.路德的神学》,译林出版社,1998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