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看文学城其他朋友们在网上和自家自留地上热火朝天讨论起美食话题,飞鸟也跑上来写写吧。)
从小我就是一个北方孩子,对于美食文化知之甚少。幼儿和少年时期,那时国内好吃的本来就不多,不仅大米白面限量供应,连鱼和肉,豆腐也是限量的,所以能有肉吃已经很好了,只讲温饱无谓美味。听爸爸妈妈说,幼儿时期的我,白米粥就红烧肉就已经把我吃的摇头晃脑的了,但也坐下了一个可恨的毛病,就是长大以后再也吃不得肥肉了,估计每个人一辈子吃的肥肉量有限额,儿时吃的太多,长大了就没得吃了,呵呵。记得小时候奶奶常常做的是二米饭(苞米和大米),小米粥(真香啊!),高粱米饭,苞米面豆面白面的发糕,现在想起来真是吃的好健康啊,只是那时候没出息的总是想大米饭白面馒头呢。据说现在国内很多忆苦思甜饭红火的很,估计就是这个原因吧。
我家里妈妈呢,偏偏又不喜欢吃牛羊肉,所以我们其他几口人自然也几乎被剥夺了享受牛羊美味的口福,好在多年来已经习惯,估计也造福一些牛羊吧。在厨艺平平的爸妈家里,从小到大吃的都是北方家常饭菜,除了逢年过节,平时也没有特别讲究过,跟南方的精致饮食更是没法比。我爸爸的拿手菜是油焖大虾,葱姜肉蟹,螃蟹糯米饭,清蒸鱼,妈妈的拿手菜是红烧鲑鱼,红烧排骨,红烧鸡(总之都是红烧。。嘿嘿),炒肉末拌黄瓜凉粉,韭菜合子,各色水饺包子,发面饼油饼和春饼土豆丝豆芽。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给我和妹妹烙一种很松软的鸡蛋薄饼,我和妹妹往往驻扎在厨房出来一张就马上吃掉一张。那种鸡蛋饼的温热香气是母爱的味道。
长大以后吃食堂,虽然没有家里味道好,倒也偶有惊喜。高中食堂里香喷喷的红烧肉居然能让我重新开戒再享美味,大学宿舍食堂的发面糖饼,油菜豆腐泡,红烧狮子头,早上新炸的油条,豆浆和稀饭,晚上晚自习回来用饭票换的热乎乎的茶叶蛋虽然那么简朴甚至寒酸,却至今久久难忘,我想那是因为很多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已经和这些普普通通的大学饭菜捆绑入味了吧。
赴日读书那几年,让我对日本的饮食文化有所了解,也让我直到现在还保留了很多和食的爱好和食谱。相对于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日本饮食恐怕仍难以与之比较。但和食中对视觉享受的极度重视,四季特色饮食的交替变换以及与大自然的调和风貌,使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入乡随俗,我这个中国文明人,也逐渐开始习惯于吃生鱼片并吃出瘾来。那时每天晚上放学经过市中心转车,看到新鲜的生鱼店,或者回转寿司店闻到那种新鲜的味道居然没出息的和日本人一样走不动路,非买下点什么不可,现在回头想想环境对人的影响真是可怕!其实普通家庭和食很温馨健康,也特别容易做,类似中国家常菜,高级和食如怀石料理等当然离不开各种生鱼和天芙罗(一种油炸各色青菜或虾),吃多了也就麻木了。在日几年,印象最深的一顿饭还是离开日本前与我父母年纪相若的友人吉川女士特意为我买来的一条美味大鲷鱼,据说是很值得纪念的场合才会做的料理,确实非常好吃!可是天芙罗学了好几次却一直做不地道,油温总是掌握不好,不是太高就是太低,后来只好作罢。
来澳洲头一年因为特别忙肠胃完全被西餐占领,每天吃的是冷拌西红柿色拉,汉堡包面包土豆条,不仅不健康,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胃开始反酸造反,自己也觉得这样长期下去实在不是个办法,想想漫漫留学路,身体乃是钢,才开始购置很多厨具彻底在这里重新挑灶做回中国菜,我的中国胃后来不仅没有造过反,连其他朋友们的胃也连连称好,看来经过千锤百炼小女子逐渐开始向四不像菜系的大厨方向胜利迈进!
因为远离家乡,乡愁日浓,这个厨房里的鼓捣琢磨就变得格外有意义,仿佛吃了爸爸妈妈奶奶风格的家常菜,味蕾幸福了,就可以暂时按压住浓浓乡愁。所以,结果就是,像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永无止息:越想家,越买菜买厨具买杯盘,越鼓捣做菜,越做菜越长肉,越需要减肥,就越不吃饭,越不吃饭就越想家,再来下一个循环,哈哈。
想来想去,乡愁啊,永远在我们心里,浓得化不开,又怎么能吃得尽,而故乡,依然在天涯。
飞鸟草于2005/03/08
心怡:我觉得你说的方法很好,可以一试,可是偶觉得还是什么也不吃最立竿见影!
关于和食,我也与你同感,自己也经常做,因为又简单又健康。买了HONDASI,什么都
往里面加,呵呵。不过有很久都没有吃生鱼了,也淡忘了。
少吃主食,多吃菜。可以试一试。
日本的料理,对视觉上的讲究比较高,每一次去温泉旅游或吃宴会餐时,就会感叹各种摆设和料理的造型。总的说来,和食比较偏于清淡,时间长了胃口会习惯的。寿司我也爱吃。
不过我觉得PILATES还是很好的东东,试过吗?
小飞你还没收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