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小筑

南洋小筑 瓜棚夜话 榴莲飘香 追风稚子 凭栏问世 唐砖宋瓦 网事随笔 一介村夫 南洋布衣
正文

馒头

(2005-01-21 01:15:58) 下一个
咖啡小弟要回来的时候,吃的用的杂七杂八整了一大箱子,秤了一下,差一点不到20kg,就想起问我想吃些什么,要给我带来。说实话,想吃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新通桥头的糊涂杂面条、顺城街的羊肉汤、碧沙岗的西安葫芦头泡馍、绿东村的热盆景酸菜鱼。。。呵呵,这些好几年没吃过了,可惜带不来的。带什么呢?点心、糖果、小吃、凉菜,好像什么都稀罕,什么都很遥远了。考虑了几天,也没有做出最后决定。临来前一天晚上十点多的电话,又问我这事,我就赌气说:给我带些平日下酒的凉菜!还有,带几个馒头来!等我接到他的时候——还是那个半大孩子——背着一个大背包、跨一个电脑包、左手拖一个行李箱、右手提着一个大大的手提袋。打开手提袋一看,我不禁笑了——里面除了一只坛子鸡、两个辣鸭子、半个卤好的猪头、几疙瘩黑咸菜,真的还有5个烧饼,6个馒头——记得那天晚上郑州的雪下得很大很大,三更半夜真不知道从哪弄回来的!带来这些馒头,好像一个也是号称“二两”的?又小又硬,还带点酸头,和我心里想象的差得太多了。河南人多以面食为主,小时候,正餐是千篇一律的汤、菜、馍,这个馍就是馒头啦!不过那时候,馒头多是好面和杂面对半的,掺了玉米面的馒头尤其难以下咽。只有职工食堂里的大馒头,纯白面的,足足的二两,又软又香,令人垂涎三尺。记忆中,小时候吃得最好的一餐,就是蹲在职工食堂地上吃的两个大馒头加一份炒豆芽。不过职工食堂了馒头不是经常可以享受的,要二两粮票和四分钱呢!高中毕业就离开家了,大学和上班前几年,住的是集体宿舍,吃的是大食堂。尽管有烧饼、米饭、花卷、油条多种选择,我只是对馒头情有独中。偶有得意的时候,一只小笋鸡,六个馒头作一顿晚餐,好像是小康日子呢。后来不吃食堂了,可每次路过建筑工地,看见民工们蹲在地上,端一碗白菜熬粉条,捏两个大馒头,大口大口吃得那个香,总是有一种想讨一两个吃的冲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馒头没有了什么感觉了,到处可以看到买到,没什么稀罕的。只是感觉买回来的馒头越来越小,越来越酸,越来越不好吃,那种白白大大的,据说是用洗衣粉发大的,用硫磺熏白的,更是敬而远之。好在那时候一天到晚都在外面胡吃海喝的,个把月没有吃馒头,到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出来好几年了,这里的“饭”成了“大米饭”,而“面”等于“面条”,面食实在难得一见。馒头倒是有,超市卖的“方便馒头”,买回来加热即食那种,价钱虽然不是很贵,可太甜太软太粘太小,用手捏扁了,一口就可以吃掉一个,真是没劲。去年回去探亲的时候,总有人请客吃饭,说是要补回这几年没有享受的,在家里没有老老实实吃几顿饭。外面的山珍海味一样也没有印象了,只是记住了在舞钢,妈妈亲手蒸的那笼馒头——妈妈家住一楼,有一个小小的后院,一个放杂物的小房,一小小的花圃,一架葡萄遮住后窗,东南角头砌着一个带烟囱的烧柴的灶台!老两口退休在家,只有两个外甥时而来蹭饭,对吃的到不是很讲究,但馒头一般不出去买的,都是妈妈亲手蒸出来——米酒做的酵饼,发好面,揉了醒,醒了再揉,然后切成小块,揉成圆圆的坯子,放进笼屉,大火蒸上半个小时,香香的馒头就出锅了。记得那天,我坐在小板凳上烧火,外甥们在小院里嬉闹,望着烟囱里的袅袅清烟,闻着馒头阵阵的清香,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真是想把时间一直凝结在这个时刻。母亲已经上了年纪,蒸馒头对她来说好像越来越吃力了,妹妹们也不愿意她那样劳累,送来的大米总是吃不完的,可她总是时不常的蒸一次馒头,也许,她是找寻一种感觉吧。又是快一年了,下次回去,妈妈还会蒸馒头给我吃吗?我想,一定会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