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其主要部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研究价值不可估量。同时,虽然它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但是也不乏饮食养生之道,其中最值得推崇的当是饮食有节。
一、 限食的好处
饮食有节,即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同时也不饱食,饮食有节可以延年益寿,开篇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钝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文中认为古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就是饮食有节。
我国古代很多大家也都推崇此法。《吕氏春秋》记载:“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为五藏之葆。”“葆”字的意思是安,就是说要注意掌握进食量,不可食之过饱。南北朝时道家著名人物、医药学家陶陶居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何必餐霞服大药,妄意延年等龟鹤。但于饮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将安乐。”“餐霞”、“服大药”,是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常用的两种方法,陶陶居这首诗歌劝告世人:何必去追求什么长生不老药,还想靠那些东西益寿延年,寿比龟鹤。宋代诗人陆游曾将节食的好处凝练成一句诗:“多寿只缘餐饭少。”明末宿儒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有一句话:“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饮食约而精,就是指饮食要简单。并指出园蔬胜过珍馐。从营养学观点看,饮食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太油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素为主,荤素搭配,七八成饱,最有利于健康。朱柏庐这个观点是符合现代科学养生原理的。清代医家石成金也指出,人们要想长寿,就必须“以食半饱法定自辅”。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科学家首先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证实:上世纪30年代著名营养学家与老年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克莱德·麦卡教授完成了一项有名的实验。一组小白鼠限制热能摄取量,但保证其它营养素的摄入;另一组则自由进食,不加任何限制。结果自由进食的小白鼠,175天骨骼便停止生长,两年半内全部死亡;而限食的小白鼠1000天后骨骼还在继续生长,活了3~4年,肿瘤发病率也低得多。这就是老年医学研究中的“麦卡效应”。
日本东海大学医学部的田爪先生曾将试验用老鼠分成两组,一组让其吃饱,一组只让吃八分饱。结果发现八分饱组的平均寿命是饱吃组的1.6倍。日本的古守丰莆先生曾调查过著名的“长寿村”山梨县岗原,并考察了村里的那些长寿者的饮食生活,他在其著作《长寿村岗原》中强调:少食、粗食可以说是长寿的秘诀——少食向你保证长寿;由于体内毒素的排泄,少食使头脑变得明晰,记忆力和判断力增强;少食还减轻了内脏器官的疲劳,使所需睡眠时间变短、身心清爽、不易疲劳;由于体内毒素的排泄,少食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皮肤变得光洁、美丽;少食还可最低限度地减少食品公害的伤害等等。
科学家发现,适当减少食量的动物生命力特别旺盛。最近,瑞士的研究人员用减少热量摄入等特殊措施,也使老鼠、苍蝇的寿命延长了1.2倍。
科学家在人群调查中也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据世界卫生组织老龄委专家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25个国家的1250名百岁以上的老人中,70%以上的老人有节制饮食的习惯,而且具有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以摄取清淡和低热能膳食为主的特点。由此表明,节制饮食有益健康长寿。在肉丰鱼盛粮菜充裕的小康社会中生活,节制饮食延年益寿的养生之法就显得更为重要。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阿鲁恩·鲁伊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如果人类采取“少吃”的饮食模式,便能使概率寿命增加20%~30%。节食能使人健康长寿的事实,还引起老年医学和老年生物学家们的重视。
前苏联通过对4000名长寿老人的调查,发现寿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少食,每餐只吃半饱。
二、 饱食的危害
该书多次提及饱食的危害,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故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我国古代很多大家也都意识到了饱食的危害性。孔子主张“食勿求饱”;《管子》也记载:“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西晋张华在《博士志》中就有“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的记载。隋唐时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1岁,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饱食确有其危害性,具体如下:
1、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日本医学家甲田光雄研究发现,长期饱食,导致消化不良,过剩的食物在细菌作用下发酵、腐败,产生各种有害毒素和气体,如吲哚、组胺、氨气和硫化氢等,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2、导致人的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因为长期过量进食或暴饮暴食,会使身体内的血液,包括大脑的血液大量调集到胃肠道,造成大脑供血、供氧相对不足。若主管胃肠消化的神经中枢——植物神经长时间兴奋,其大脑的相应区域同样会兴奋,这就必然会引起语言、思维、记忆等区域的抑制,从而影响智力和记忆力,甚至会诱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日本有关专家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性痴呆病人,在他们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过饱饮食的习惯或身体肥胖。
3、加快衰老,人体细胞代谢超负荷运转,老化加快。经常过量饱食的人,体内营养积聚过多,细胞膜增厚,会使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加速衰老。目前,一些研究者对限食使人长寿的科学道理的解释是:限食长寿与“活性氧损伤理论”有相同的含义。活性氧在人体皮肤及各种脏器的细胞内形成老龄斑,使皮肤粗糙,失去光泽和弹性,就会导致细胞损伤,引起疾病和衰老。
4、导致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晚餐吃得过饱,及平常喜爱吃过甜、过咸、过腻食品的人,因摄入的总热量远远超过机体的需要,致使机体脂肪过剩,血脂增高,导致脑动脉样硬化,并且还会引起一种叫“纤维芽细胞因子”的物质明显增加,这种物质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肪细胞增生,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一方面由于长期饱食,大脑内生长因子增加,就会导致脑血管硬化。墨西哥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暴饮暴食的2小时内,会使血管梗塞的危险性提高4倍。与精神紧张、生气、过度疲劳等其它致病因素一样,这种危险对那些患有冠状动脉硬化的人来说尤为严重。饱食是导致中老年疾病的主要原因。首先,饱食可引起体内中性脂肪(饱和脂肪)过多蓄积。众所周知,妨碍人们长寿的最大因素就是血管的老化,即动脉硬化。长期以来,为预防动脉硬化,营养学家一致认为应防止血液中的胆固醇过多。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应尽量少吃含胆固醇多的食物,如肉、蛋等。然而,是否吃含胆固醇少的食物的人,就比吃含胆固醇多的食物的人患中老年疾病少呢?那倒不一定。例如,日本山形县和秋田县的人,与其它府、县的人相比,吃肉、蛋等含胆固醇多的动物性食品较少,但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却是日本最高的。又如,1970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有关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极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他们曾对爱尔兰出生的575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即使吃含胆固醇多的食物的人,如果经常增加运动量,使摄入的营养全部消耗,没有脂肪蓄积的话,动脉硬化的进展速度就没有那么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没有那么高。因此,他们认为,长期饱食,使体内饱和脂肪蓄积,是上述动脉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如,1961年,美国的阿伦斯博士发表论文指出,过多摄取糖分的人,也容易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是食糖,即使米饭、面条等饮食,如果长期饱食,造成营养过剩的话,多余的营养也会转化为中性脂肪,加速动脉硬化。
5、直接导致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0名被释囚徒之死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希特勒集中营里未被饥饿和酷刑折磨死的200名囚徒获得自由,新政府为他们设宴庆祝。酒宴上,一盘盘大块鱼肉,一瓶瓶醇香美酒,使这些长时间不曾见过美食的获释囚徒欣喜若狂,个个都开怀畅饮,可就在他们连连举杯共庆新生、醉饮饱食后的数小时,200多名被释囚徒竟不知不觉地陆续死去,无一幸存。后经医警协作,查清原因,竟是由于他们暴饮暴食高蛋白食物而导致氨中毒死亡。有关研究还证明,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从肠道吸收的氨及氨基酸代谢生成的氨,可通过肝脏和肾脏得以解毒。但长期饥饿及患肝、肾病者,肝脏解毒能力大大降低。当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时,会使血氨剧增,大大超过肝、肾处理氨的能力,产生氨中毒。更严重的是血中大量堆积的氨会随血流进入脑组织,毒害中枢神经,轻者引起昏迷,重则猝死。
6、使人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以及癌症等。因饱食还会使人的血液和体液偏向于酸性,使人的免疫力下降,造成人的代谢机能紊乱,也可使人昏昏欲睡,影响大脑的功能,造成脑供血不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饮食养生之道——饮食有节,一直以来,被后世所推崇,并且现代医学证实了其正确性,笔者希望大家能在日常饮食中提倡饮食有节,走上这简单可行的长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