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人饮食缘之五十八
(2009-02-11 18:14:52)
下一个
1692、朱湘少年时读“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句名言,将它抄下贴在墙上。此后力求在餐桌上找吃各种菜根尝味。他后来读到西方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种,当即著文表示:我宁可这600种的菜根,种种都咬到,而不咬猪尾、狗尾和耗子尾巴。
1693、王世襄1973年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有天明月之夜赴湖畔观看捕鱼,事后买了一条一斤半重的鳜鱼,回去用刨来的野竹根当柴烧,架起脸盆,白水煮鱼,仅以盐与野葱为佐料。事后他说:味道鲜美无比。
1694、王世襄在1956年参加湖南音乐普查,某日随队途经江华桥头铺小镇,见某饭铺正收购得刚采的钮子蕈(一种菌菇),不禁垂涎,趁队长落在后面未至,赶紧进去吃了一碗,本想再来一碗,怕队长前来看见。30年后,在谈及平生吃的蕈子以哪次为佳时,他说:“最好吃的是外婆的下粥小菜寒露蕈,当时母亲只准我尝几颗,其次是在江华途中吃的一碗,因怕挨批没敢吃第二碗。”
1695、王蒙认为餐馆也要如写新闻稿讲究“五个什么”,那就是不仅要问吃什么,而且要问何时、何地、何人及如何吃。
1696、毛泽东在得到孟良崮战役获大胜的战报时,竟难以相信,事后吃了满满一碗红烧肉以示庆贺。
1697、林森在任国民政府主席时,午餐晚餐都是一菜一汤,请客也是一菜一汤。有次蒋介石来访,时值中午,林留他共餐,也是这样上菜和汤,只是另加了一盘炒鸡蛋。
1698、周恩来于50年代某年在上海老正兴菜馆品尝油爆虾、虾子海参、青鱼秃肺、红烧甲鱼和下巴甩水等菜肴后说:“这些都是江南名菜啊,确实与众不同,非常入味。”他回到北京后对北京领导人说:“上海有个‘老正兴’很有名,菜肴烧得很好。北京能否也搞个‘老正兴’?”
1699、章润牛在上海所设的鸡粥摊在抗战后以白斩鸡名声大噪,据他自称乃出自国民党嵩山警察分局局长要吃白食,在烧鸡出锅时,不小心落地受污,他就将鸡在井水里浸洗,目的是让吃白食者拉肚子,谁知局长吃了说特别好吃。他经过试验后发现,将烧好的鸡立即放到凉水里浸,皮脆肉嫩。以至在附近戏院演了戏后的周信芳、王少楼、盖叫天、杨华生和“赵剧十姐妹”等也常来吃夜宵。
1700、陈啸空抗战前多有著作问世,战后落拓,且因病缠身,没奈何只得携妻于每日下午至酒店兜售牛肉干等佐饮小食,赖其微利勉强生活。一日携篮至王宝和酒楼兜售,正遇老师丰子恺,丰正要招呼,陈赧颜而走,不知下落。
1701、刘师培饮食清淡,从不近肥腻,每日必饮佳茗两三壶,佐以杭州天目笋,读书写作,口中必饮茶嚼笋,常称此味隽永,否则读写就中止。
1702、刘先登1928年留学日本时,英国海关因英商说中国皮蛋有病毒,禁止进口。刘为之愤怒,放弃原来课题,博采众长,查询海内外所有蛋类制作和皮蛋研究,写出一部有十二章二十二节的《皮蛋的研究》,经日本大学组织教授审议,并颁于博士学位。英海关闻知,不得不恢复对中国皮蛋的进口。
1703、赵朴初抗战时在上海主持救济难民工作,与大资本家、银行家往来密切,但本人极其清贫,经常只能买那些水果摊出售的残切水果(切掉烂的部分)。为之自作打油诗句:“归来但觅萝卜吃。”
1704、丰子恺居上海福州路时,某日与学生钱君在王宝和酒楼共饮,每人一壶绍酒半斤,自饮自斟,饮毕需将空壶倒置桌上,以示完了,再由服务员递上第二壶,如此者七壶,各饮三斤半矣。丰对钱说:“此又合‘开明酒会’七五折之数。”盖战前开明同人战前戏作“酒会”,须能一次饮酒五斤方能参与。而夏尊特与钱方便,说君如参加酒会,可作七五折计算。
1705、黄楚九在上海浙江路开设萝春阁茶楼,因无早点,仅喝茶,来者稀少。某日他发现常常吃的生煎馒头摊的师傅因馅料放得过多,又外加肉冻,成本太大而被老板解除,立即邀请到茶楼,请他制作生煎,从此茶楼兴旺。上海滩有称:要吃生煎馒头,快到萝春阁。
1706、贾植芳1955年因胡风案坐牢。60年代初因长期吃不饱,得了浮肿,一直肿到腹部,看守所把他送到公安医院治病,其实是饿出来的。所谓“营养品”,就是豆腐干、三块带鱼。他后来说:“吃了就一切正常了。”
1707、周恩来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招待外国记者看彩色影片《梁祝哀史》,他与新闻办主任熊向晖说:“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可以了。”还说:“你就这样试试,我保证不会失败。不信,可以打赌,如果失败了,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钱。”当时熊搞了一本十五六页的说明书准备发给外国记者。结果是周恩来赢了,但他却对服务员说:“给熊向晖同志一瓶茅台,记我的账。”
1708、彭德怀1950年10月21日在朝鲜某地初见金日成时,招待他的是几碟泡菜、三听罐头和一锅炖鸡。金特地介绍:“这蘑菇炖小鸡,是用当地的山鸡、长白山上的蘑菇和鸭绿江水做的。”
1709、白崇禧最爱吃家乡桂林米粉,每打仗归来,就让家人做碗米粉,以至儿子白先勇也爱吃了。他回忆说:“北京华侨饭店旁边有家桂林米粉店,味道不错。我每次来北京,都要跑过去叫上两碗米粉。”
1710、贾植芳在文革时押回复旦大学发配于印刷厂监督劳动,平时抽8分钱一包“生产牌”香烟,吃几分钱的蔬菜,但在批斗挨打后,就花1角2分买一包“勇士牌”香烟,花1角4分买块大排或花1角3分买块大肥肉吃。
1711、蒋介石1937年7月召开庐山谈话会,出席开幕式158人,每个座位前都泡有一杯庐山云雾茶,惟有他面前是一杯白开水,因为蒋不喝茶。
1712、吴晗1933年于清华大学读书,某日在王府井旧书摊遇见老师郑振铎,郑拉他赴五芳斋,且特地招待以鲥鱼。据吴晗回忆,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尝到鲥鱼,自此终生难忘。
1713、商震抗战初在南昌设宴招待记者曹聚仁,有伤兵饥饿六七天未进食,商命副官给吃一小碗面,等一会,又给吃一小碗,较久,再给吃一小碗。商说:“饿久了,给他吃一大碗,那就糟了。”曹由此想到北欧作家哈姆生写饥饿后大吃,产生呕吐恶心的描写。
1714、白先勇初到美国,独自生活,连个鸡腿都烤不熟,后来慢慢学,一度对做饭还挺起劲,拿手的是宁波菜麻油鸭。他说:“朋友们觉得不错,但因为很麻烦,我也不轻易做。”
1715、马伊俐拍摄电视,所饰演角色要和一帮群众演员一起抢粥喝。别人在戏拍完,都把粥倒回锅里,她却看到粥快没了,立即冲过去抢,抢到一点儿糊糊就往嘴里倒。她为了拍出效果,一口气吃了十几口,吃得满脸都是。戏拍完,导演说很好,而她却哭了,说:“那粥太恶心了,全是馊的。”
1716、吴晗抗战时期在昆明联大任教,某年春节因妹妹回来,买来一只活鸭,但他与妹妹都不懂得如何宰杀,无从下手,不料放手后鸭子连蹦带跳跑了。原来他们不懂宰活禽先断喉管。
1717、冯友兰1939年在昆明联大食堂讲演《中和之道》。他说:“有如一个人可以吃三碗饭,只吃一碗半,大家就说他‘中’,其实要吃三碗,才算‘中’,‘中’就是恰好的分量,四碗太多,两碗太少。使每件事物成为恰好的分量,就是‘和’。”
1718、粟裕1950年时因指挥战斗过度辛劳,长年患有高血压、肠胃病和美尼尔症等,以至左右环视都有困难,吃饭时要把饭菜摆正面一条直线上,方能见到。
1719、熊庆来在东南大学任教时,曾患肋膜炎住院,医院条件差。妻子姜菊缘每天送饭菜,早上送牛奶面包,自己吃医院的稀饭和咸菜。
1720、周退密自1933年后一直不吃猪肉,按中医理论,吃猪肉会生湿生痰。他无此病,可能就是不吃猪肉之故。
1721、梁兴初长征将要走出草地时,因已两天未进食,人瘫在坡上。恰巧曾国华送食物路过,问:“梁大牙,你怎么啦?”在得知情况后,曾本来已经走了过去,又转回来,递给他10个大饼,若无此举,梁就倒在草地上了。
1722、宋宝罗1968年被杭州造反派抄家,家藏字画、古董和戏服烧了三天三夜,扫地出门还被看管,用三个月粮票换来一堆白薯,命他顿顿吃,而且是生吃,直到白薯长了毛也未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