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随缘 看不惯别人是自寻烦恼 .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个人资料
正文

恶阻又称妊娠呕吐

(2008-06-18 20:12:26) 下一个
1.2.1中医辨证施治口服中药煎剂、穴位按压及辨证施护给予药膳。电解质紊乱者可配合西医对症治疗。
  1.2.1.1脾胃虚弱型30例主症:妊娠初期,呕吐不食,或吐清水,清涎,头昏体倦,舌淡,苔白,脉缓滑。护理原则: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护理措施如下。①服药护理: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汤剂宜温服,少量频进,并在服药之时加姜汁数滴,以和胃止呕,服药后宜静卧。②饮食护理:调理脾胃,首先要加强饮食护理,鼓励病人进补脾和胃饮食和药物,可用人参、白术、陈皮水煎代茶饮,以健脾降逆,平时可以砂仁数粒咀嚼,以和胃宽中止呕。可用药膳:砂仁鲫鱼汤。砂仁9 g、鲜鲫鱼1尾(约150 g)、生姜10 g、葱白3茎、食盐少许、胡椒10粒,先将砂仁装入洗净去内脏之鲫鱼腹内,再将鱼置于砂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再入姜、葱、胡椒、盐,文火炖烂,趁热饮汤食鱼,忌贪食、饱食以防重伤脾胃,少食多餐,服药与进食宜分时进行。
  1.2.1.2 肝胃不和型25例主症: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满胁痛,嗳气叹息,头胀而晕,烦渴口苦,舌淡苔微黄,脉弦滑。护理原则: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护理措施如下。①服药护理:方用苏叶黄连汤加制半夏、陈皮、竹茹、乌梅。服药时用竹筷沾黄酱少许于舌尖,后服药缓慢咽下,服药后静卧。②饮食护理:调理肝胃,主要安定情绪。可用菊花、竹茹、黄芩水煎代茶饮,以清热、理气、和胃。可用药膳竹茹粥。鲜竹茹30 g、粳米5 g。用竹茹煎水取汁与粳米煮粥,晾凉,少饮之。尽量顺应病人要求调摄口味,忌生硬、油腻及辛辣之品,避免一切荤腥浊秽气味的刺激及情绪波动。
  1.2.1.3痰湿阻滞型2例 主症:妊娠早期,呕吐痰涎,口淡而腻,不思饮食,胸腹满闷,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护理原则: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护理措施如下。①服药护理: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白术、砂仁、陈皮。服药前以鲜姜汁擦舌,服药时少量多次。②饮食护理: 富含营养、新鲜清淡易消化多维生素食物。可用药膳茯苓粥。白茯苓粉15 g、粳米50 g,将茯苓粉同粳米煮粥,加食盐少许,趁热服食。如效不显可取法半夏、生姜各10 g,同煎取汁,与茯苓、粳米共煮粥服食。
  1.2.1.4气阴两虚型1例 主症:呕吐剧烈,甚至呕吐苦黄水或血水,频繁发作,持续日久,以至精神萎靡,嗜睡消瘦,双目无神,眼眶下陷,肌肤干皱失泽,低热口干,尿少便艰,舌红少津,苔簿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护理原则: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护理措施如下。①服药护理:电解质紊乱者,可静滴补液,禁食1~3 d,症状缓解后,可先饮鲜姜汁少许,指压内关、双合谷,进少许流汁再服中药。中药方用生脉散合増液汤加竹茹、天花粉、芦根并可频服西洋参浸泡液,养阴生津。②饮食补气养阴。可多食补气、养阴生津的食物及水果,如:荸荠、梨等。可用药膳麦门冬汤:北沙参15 g、麦冬15 g、法半夏15 g、甘草6 g、粳米60 g,先煎药物,去渣,取汁1 000 ml,煮米成粥,分次服食,亦可麦冬、西洋参泡水代茶饮。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腑气不通、胃气不降、呕吐不止,对于大便秘结者,可多服蜂蜜、麻油、菜汤、黑芝麻糊以润肠通便。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呕吐物量、色,如频繁呕吐、发热、口渴、尿少、便秘、舌质红、脉滑数无力、呕吐血性液,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1.2.2生活起居病室安静卫生,整齐清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内清除一切诱发呕吐的诱因。孕妇宜静养、节欲并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以蓄精萌胎。坚持适当户外活动,注意孕期卫生,做好口腔护理。总之,环境良好,劳作有度,起居有节,慎避风寒暑湿入侵,以保脏腑安和,气血旺盛。
  1.2.3 情志护理由于初次妊娠是第一次怀孕加上严重呕吐,病人进食少,甚至无法进食,导致生活质量低下。常处于高兴和矛盾之中,表现为高度紧张和焦虑,这种现象在妊娠剧吐病人中尤为突出。因此要重视心理护理,解除对妊娠的各种恐惧、忧虑、紧张心理。给予充分的关怀、体贴、安慰、鼓励,使孕妇能宽怀怡志,养血安胎。首先,要孕妇建立对妊娠过程正确的认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可采用看录像、产前宣教及个别心理辅导。其次,行为指导:因人制宜。根据个性和心理特征、年龄、文化水平差异,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及时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了解其和家属的想法,关心体贴病人,使其密切配合。具体方法包括分散注意力、进行松驰训练等行为指导。目的是提高个体应对和耐受能力,保持稳定情绪状态。第三,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限于物质支持,更重要是增加情感的交流以促进孕妇对支持系统进行有效而充分的利用。
  2 结果
  58例均恶心、呕吐停止,能正常进食,诸症消失,尿酮体检查3次均为阴性,各项检查恢复正常。
  3 体会
  中医辨证施护特点:辨清证型,根据特点施护。本组58例均正确辨型,再从服药、饮食、生活起居、情志几方面施护,发挥中医整体调理优势,实施个体化辨证施护,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