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随缘 看不惯别人是自寻烦恼 .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个人资料
正文

高血压病的中医发病观

(2008-03-20 20:16:05) 下一个
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自从1896年意大利医生里瓦罗基发明血压计以来,才有这一疾病的诊断。中医学历史悠久,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巨著——《黄帝内经》,撰写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公元24年),距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中医学中虽无高血压的病名,但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可散见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上亢”、“失眠”等。若高血压病情进展,出现内脏器官损害时,可见于“心悸”、“怔忡”、“胸痹”、“水肿”、“中风”等。现代中医学在《中医l晦床诊断术语·疾病部分》一书中,将高血压病称为“风眩”病,定义风眩是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现笔者就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探讨如下。
  
  1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不同中医专著对高血压病的病因有不同的记载,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情志失调:《素问·天元纪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七情分别为五脏所主,若长期情志过极,则反可伤害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肝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在志为怒。长期精神紧张,或过度恼怒、忧思,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耗损肝阴,阴不敛阳,肝阳偏亢。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致血压升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说明眩晕主要病位在肝(木在五行中属肝),产生原因与肝气郁结有关。
  1.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长期恣食肥甘厚味。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脾胃又称“后天之本”。脾气的运行特点是主升举,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素问·经脉别论》中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若长期恣食肥甘厚味之品,即高脂肪、高蛋白或高热量类食物,能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健,胃不主降,脾不主升,升降枢机失利,致使膏粱厚昧之品,变成湿浊、痰湿。湿浊日久化热,痰湿阻塞经络。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升降失常,清窍失养,或痰热上蒙清窍而诱发商血压。《丹溪心法·头眩》认为“无痰则不作眩”,说明痰饮是眩晕重要的致病因素,这里所指的“痰”,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痰液,而是指“湿浊”,即现代医学所指的血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血液粘稠度的增加。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意为心脏下若有水饮(即湿浊)停留,病人就会有眩晕之苦,可用泽泻汤治疗。第二,嗜食烟酒。烟草为有毒、苦辛气热之品。《滇南本草》记载,烟草“性温味辛,有大毒”。因此,长期吸用,损害肺,心、肝,耗伤阴气,使肺失治节,百脉不朝,心之气血暗耗,肝失疏泄。张璐在《本经逢原》中指出:“毒草(烟草之别名)重灼脏腑,游行经络,壮火散气”。意思是吸烟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进入脏腑、经络,导致机体精气耗损。古人认为: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其“清香美味,既适于口,行气和血,亦宜于体”(《格致余论》)。少量饮之,有益而无害。但由于酒系水谷之精,其性慓悍,升散善行,若贪杯滥饮,嗜酒无度,可损伤脾胃。健运失司,气不布津,湿浊凝聚,而见形盛气虚,清阳不升或化痰生风,均可致眩晕。第三,过食咸盐。盐为成苦而涩之品,苦人心,咸走血人肾。长期过食咸盐,损害心、肾,殃及血脉,且苦易化燥,耗伤阴血。如《灵枢·五味》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紊问·生气通天论》将五味与五脏联系起来,言:“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索问·宣明五气篇》亦谓;“咸走血,血病多无食咸。” 《素问·五脏生成论》篇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意为过度摄人盐,会使血脉涩滞,络脉更易遏阻而病。
  1.3先天禀赋不足:风眩的发病有着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故常与禀赋遗传有关。任继学教授认为风眩的原因是:“一者男之天癸内育此病之根,二者女子天癸内孕此病之基,两者居一即为先天成病之源”(《任继学经验集·风头眩病论治》),意为“风眩”的发生与父亲或母亲的遗传有关。风眩病多缘于先天肾气、肾精不足,在其胎孕过程中影响到血脉,使营气不充,脉道不畅,种植今后发病之根。先天的禀赋决定了个体的体质。张洪钧认为体质阴阳禀赋中阳气过盛,五行禀赋中木气过盛、火气次盛、土气和金水之气偏弱的人,易患高血压。高血压的易患体质是阴虚质和痰湿质,阴虚体质是以先天肾阴虚为基础,而痰湿质则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脾肾阳虚又责于肾阳之不足。
  1.4气血精亏损: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气血精亏损有关。常有以下原因:①久病体虚和过度劳累;由于久病和过劳常可伤及人体正气,使阴阳偏衰、失调,脏腑功能低下;劳神过度,暗耗气血。②年老体虚、房事不节、产后气血亏损:年老体虚和房事不节可使肾精亏损;产后气血损伤,可致精血亏虚。肝肾同源,肾精不养肝阴,则肝阴不足,阴不敛阳,肝阳偏亢,虚风内动。或阴虚及阳,阴阳失调,而发为本病。《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载“上虚则眩”;《灵枢·大惑论》也认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意思是眩晕的发生与脑部虚弱、精气不足、血虚等有关。《景岳全书·眩晕》言:“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气血精亏损致高血压,与现代医学的老年性高血压、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相符。另外,也可解释高血压病后期发生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从以上所述可知,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肥甘厚味、过咸、过食烟酒,气血精亏损及先天遗传等原因有关。
  
  2 高血压病的中医发病机制
  根据历代中医理论,高血压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两大类。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清空即脑,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风、火、痰、瘀、虚”五个字。
  2.1风:“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前者是致病因素“六邪”之一;后者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与商血压发瘸密切。“内风”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情志所伤,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亢而化风;二是中老年人肾气渐衰,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化风。因“内风”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
  2.2火:“火”大致有“肝火”、“痰火”和“虚火”之分。肝火上炎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循肝经分布,上达头、目、耳等部位,表现出一系列实火炽盛的症状;痰火上蒙多因嗜食肥甘,生湿成痰,痰阻气机,郁而化火。痰随火动,上蒙清窍。“肝火”、“痰火”为“实火”。“虚火”多因禀赋不足、劳倦过度、年老肾衰、久病失养等,导致肾阴不足、虚火上越。
  2.3痰:“痰”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源于脾,贮于肺,经呼吸道排出体外;无形之痰是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未被排出的痰液。高血压病与无形之痰关系密切。痰的产生可因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虚健运失职,水湿内停,积聚成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痰阻经络,或兼内生之风火作祟,则表现头痛、眩晕。
  2.4虚:“本虚标实”是大多数高血压病人的病理演变过程,“本虚”在先,“标实”在后。病位在肝,病本在肾。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肾虚即“本虚”;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原理,阴虚不能敛阳,表现出阳亢无制的现象,阳亢主要指肝阳上亢,而产生头痛、面红耳赤、大便干结、舌红苔少等实证表现。肝阳上亢即为“标实”。肝肾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病机的关键;阴虚是导致高血压的始因。
  2.5瘀:“瘀”是病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症状,也是加重疾病的因素。高血压病与血瘀有密切关系。或因形体肥胖,久坐久卧,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必致瘀}或因气滞、气虚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于血脉,血寒则凝滞,滞而不畅即成瘀。高血压病病初在经,久病人血,致气血瘀阻,或阻于心脏,或阻于脑络,或阻于肾脉。瘀阻的部位因脏腑不同,产生的症候也不同。阴虚致血瘀是高血压病形成中不容忽视的病理特征,肝肾阴虚,精血化源涸竭,血行严重瘀阻;阴伤易生虚热,虚热灼津,易致血瘀。
  总之,中医强调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的饮食失调,如饮食过成、肥甘厚味、嗜好烟酒等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高血压病本虚标实,肝肾气血亏虚为本,风火痰瘀阻络为标。病位在肝,病本在肾。
http://www.qikan.com.ezproxy.torontopubliclibrary.ca/tpl/mag.asp?issn=0411-8421&year=2007&periodnum=12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