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

谈谈文学城文化走廊里的新鲜事儿
个人资料
正文

闲话军衔

(2010-08-04 07:32:46) 下一个
闲话之九闲话军衔

1955年,解放军正式授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

这时授衔,正当其时。此时经过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和平建设,需要以某种形式确认开国将领的功勋,并且确定功勋的等级,颁授军衔就成了不二之选。

这次授衔,发生了两件事,至今仍让人评论不休,一是刘亚楼争大将,另一是粟裕让元帅。

当时,刘亚楼是空军司令员,又做过四野林彪的参谋长。授衔结果,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是大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只是上将,确实让人恼火:一个军种司令的军衔,竟低于一个兵种司令,实在不该。刘亚楼争大将,不是没有道理。

至于粟裕让元帅,其实让与不让,粟裕都当不上元帅。但粟裕自己提出不当元帅,着实让老毛松了一口气,省却了一件心事。在开始考虑元帅人选时,圈子划的比较大,粟裕圈在里面。但这个圈子是要逐步缩小的。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粟裕提出不当元帅。我们来看看老毛和周恩来当时的反应,听话听音,不难品出粟裕最后也不会有戏:
毛泽东:“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谁人不晓得华东的粟裕呀?!”
周恩来:“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
毛泽东:“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让’,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军区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闹着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
周恩来:“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他当的。”
毛泽东:“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元帅十大将,提交中央军委讨论最后通过。”

这个对话,应该发生在具体操办授衔工作的彭德怀提交元帅名单之后。1955年9月3日,“(55)总干衔字第561号”文件呈报元帅名单,有11人,具体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这11个人,正是前一年,即1954年,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完整委员名单。这份名单上,已经没有粟裕的名字了。正是因为名单上没有粟裕,老毛才提起他,才需要额外讨论。后来又确定了一个授衔原则,就是已经转到地方工作的,原则上不再授衔。这样,邓小平被请了出去,名单上剩下的10人,就是最终的十大元帅。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再比较一下陈毅留在元帅名单上的故事。陈毅与邓小平一样,当时主要精力放在地方工作上,理应与邓小平一样退出评帅的行列。但1955年9月11日,周恩来从北戴河打电话到北京,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在电话中指出:“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这样,把陈毅给拉了回来。

粟裕让元帅的故事,就到这里。现在来看一下王耀武让上将的故事。当然,这是民国时期的事。

王耀武是在1945年2月叙任陆军中将的,短期内晋升陆军上将或加上将衔的可能性应该不存在。退一步讲,如果真有这样晋升的机会,理应当仁不让,没有任何理由谦让。所以说,所谓让上将一事,只能是司令官前面那个虚衔。不管是中将司令官还是上将司令官,都不影响手中的职权,也不是将来晋升的必要铺垫,所以按王耀武的为人,推掉司令官前面的上将虚衔,是很自然的事情。

总结一下:粟裕让不让元帅衔,他都当不上元帅。王耀武要不要司令官前面那个上将虚衔,都没有用处。所以,两人都应该让,事实上两人也都这样做了,都属明智之举。

从王耀武让上将这事里,引出了民国时代军衔制的虚衔和实授。

所谓实授,是指经铨叙厅正式叙任的军衔。比如1945年2月20日王耀武叙任的陆军中将。
所谓虚衔,是指在军职任命时所带的职衔。比如1944年3月14日李天霞被任命为第100军中将军长中的中将。

李天霞这个中将虚衔挂了近一年,直到1945年2月20日才叙任陆军少将。也就是说,李天霞挂着个中将虚衔,其正式军衔连个少将都不是。

不明mm曾问过,他是“中将军长”,怎么会不是“中将”?他不是“中将”,怎么会是“中将军长”?这个问题不好直接回答。即使回答了,不明mm可能还是不懂。但事实是最好的回答。事实就是,李天霞被任命为中将军长时,军衔还是上校,后来才叙任陆军少将。他一辈子也没得到陆军中将的实授。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 “中将军长”中的这个“中将”,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不明mm感到不解的尴尬情况。

先来说如何理解 “中将军长”中的这个“中将”。这个“中将”,是个职衔,是与“军长”连在一起的,是军长级别的标识符,相当于说这个军长是“中将级”的军长。

了解国内科研职称的人知道,国内科研单位有一种职称,叫“教授高工”。“教授高工”,不是说这个人既是教授又是高工,而是说他这个高工不是普通高工,是“教授级”的高工。所以,“中将军长”和“教授高工”使用了同样的构词法。这样可以理解“中将军长”中的“中将”了吧?

现在来说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这得从民国的军衔制度说起。

民国的军衔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晚清的军衔制度。开始时,军衔与军职连在一起。比如任命你为“上校旅长”,那你的军衔就是上校,军职就是旅长。由于军官的任命不是由中央统一管理,所以任命也五花八门。比如说同是保安旅长,有的地方任命为上校旅长,有的地方任命为少将旅长,有的地方可能就任命为中将旅长。为结束这种混乱状态,国民政府决定把军衔和军职分开,军衔由铨叙厅统一掌握铨叙,这是1934年的事。

1935年4月1日,铨叙厅正式开始授衔。

第1天, 海陆空军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
第2天, 陆军一级上将8名: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第3天, 陆军二级上将20名:陈调元、何成浚、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 湘、刘 峙、万福麟、何 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 震、傅作义、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 云、徐源泉
接着逐日铨叙中将和少将。在这一批里,俞济时叙任陆军中将(1936.1.28),王耀武叙任陆军少将(1936.9.5)。

年底时,铨叙陈绍宽为海军一级上将,杨爱源、程潜为陆军二级上将。这样,计有特级上将1名,一级上将9名,二级上将22名。之所以提到这些数字,是因为民国时期上将数目是有限制的,不是想铨叙多少就铨叙多少。在上将满员时,其他人不能晋升。怎么办呢?对于那些达到上将标准但苦于名额限制而一时无法晋升的,采用加衔制,即中将加上将衔。先排队,等有了名额,再扶正。久而久之,中将加上将衔似乎也成了一种军衔,尽管属过渡性质。

如果铨叙厅能一直按部就班地升衔、授衔,那军衔与军职也会大致相当。可是过了不久,抗战爆发,铨叙厅的授衔工作严重滞后,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停滞状态。比如1944年一整年,只铨叙了4人为将军。再加上战争期间,军官升职很快,这就更进一步拉开了军衔与军职的差距。就像上面所说的,李天霞的军衔是上校,但军职已经是军长了。再一个就是王耀武,他在师长任上叙任陆军少将,七八年都过去了,他还是少将,但军职却一升再升,军长,集团军司令,方面军司令。称李军长为李上校,称王司令为王少将,总是不好叫出口。职权部门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在任命军职时,同时挂个虚衔,面子上好看一些,这可以看作是实授军衔的一种补充吧。

这样一来,至少在形式上,此时的虚衔军职与以前的军衔军职看上去是一样的。这让很多人误认为这个虚衔就是军衔,尽管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此,铨叙厅多次下文强调,各单位不得私授军衔。所以,按虚衔佩戴肩章领花是不怎么合法的。但战时,多数人都这样戴了,也没有人去计较。这种把虚衔当作正式军衔来佩戴领花肩章的做法,泛滥成灾,连老蒋都看不过去了。1945年3月24日,老蒋在昆明作报告,有下面这段讲演:
还有一点要提到的,就是我们一般将领的阶级。现在美国派到我们总司令部的联络官,阶级最高是少将,军部不过上校,普通多半是中校或少校。而我们各机关部队负责同志的阶级,总比他们高一级或两级。这件事使我觉得惭愧!我自从民国十三年兴学带兵以来,就常对学生和部下说,我们军人最要紧的是学问能力,有了学问能力,则阶级俞低愈光荣!反之,如果自己的学问能力与官阶不称,那就是军人的耻辱!现在我们自己的学问能力技术经验,样样都不如人家,而阶级反在人家之上。相形之下,如何能不引起对方的轻视,而且我们自身也应该感觉这是最耻辱的一件事!我常想我自己最好能将我所带的领章减少一颗星,作为大家的模范,使大家都能自动的降低阶级和地位,来维持我们国家名器的尊严。但因为我现在是一国的元首,又是全军的统帅,事实上当然不能做到。因之我也不一定要各位降低自己的阶级,只要求各位不必按照编制的官阶,而按照自己实授的官阶佩带领章,就可以使名实相符,例如作军长的如果实授少将,就不必带中将领章,作师长的如果实授上校,就不必带少将领章。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小,其实关系我们军队荣誉,国家地位都非常重大,所以大家要切实做到。

虚衔的泛滥,也使后人造成了误解,就是民国的将军,多如牛毛。其实这种将军,都不是真正的将军。比如网上流传的一份17人的名单,声称是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将军名单。经核查,其中只有萧山令一人是将军(陆军少将),其他人在牺牲时都不是真正的将军,并且牺牲后没有一人被追赠将衔。

牺牲后追赠军衔,是民国政府从北洋政府那里学来的,似乎还有所发展。三十年代开始铨叙军衔时,就追赠了一批清末民初的军人以上将军衔,其中包括吴佩孚(1939.12.9)和施中诚的叔叔施从云(1936.4.2)。

民国时期的军衔追赠,细分起来,还有3种:追赠、追任、追晋。
这里面,以追晋最高,相当于审查符合军衔的要求,只是人过世了,只能追晋。
追任,感觉上稍次于追晋,但强于追赠。
一般来说,军衔追赠,等于说经审查,发现你并不符合这一军衔的要求,但作为一种荣誉,赠送给你。

国军官兵战死之后,追赠军衔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追晋、追任的并不多。比如说第74军,正式叙任陆军中将的,只有俞济时、王耀武、冯圣法和施中诚等4人;而追赠陆军中将的,却有5人之多。这里面,有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的整74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和旅长卢醒(1947.7.30),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174旅旅长吴继光(1946.2.1),以及在常德为掩护余程万突围而牺牲的169团团长柴意新(1944.9.8)。

(下一回标题:闲话之十闲话勋章)

本文首发在 有文化的军事家——王耀武 ੍ 闲话之九闲话军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无中生有 回复 悄悄话 文化走廊的回帖:
* 一帝这个系列很好看,有理有据 --华安-- ♂ (0 bytes) (20 reads) 07/19/2010 17:09:25
* 不错。 -5.16通之- ♂ (0 bytes) (15 reads) 07/19/2010 17:42:23
* 学习了。一帝弄这么多详实史料,佩服。 -nisky- ♂ (0 bytes) (19 reads) 07/19/2010 18:35:49
 * 中/德/美仨博士,好像是. -白梅格- ♀ (0 bytes) (30 reads) 07/19/2010 19:35:09
  * 好家伙,这拿博士大概也上瘾。也把他人肉一下? -nisky- ♂ (0 bytes) (20 reads) 07/19/2010 20:11:55
   * hahaha! 高危哦,狂摇尾巴易被严办. -白梅格- ♀ (1 bytes) (17 reads) 07/20/2010 06:42:17
* 鼎!粟裕让元帅分析精当。这个有一点真假文凭的意思:) -有言- ♂ (0 bytes) (19 reads) 07/19/2010 19:27:47
* 蒋匪军的军衔制度真乱 -月城- ♂ (0 bytes) (29 reads) 07/19/2010 19:46:36
* 这个要顶,这系列是真功夫,就算收集来的也不容易 -红豆豆- ♀ (52 bytes) (56 reads) 07/19/2010 20:37:54
* 蒋上将不合适作将军(草头将)。但周恩来有偏心(陈毅) -金笔- ♂ (136 bytes) (178 reads) 07/19/2010 21:06:27
* 对人性而言,把功名利碌看透,要这比打胜仗还难... -彩云舒- ♀ (0 bytes) (14 reads) 07/20/2010 06:13:44
* 统一回复一下 -千古一帝- ♂ (1499 bytes) (131 reads) 07/20/2010 08:06:46
 * 这个写地很有深度,,, -夏仲梦- ♀ (0 bytes) (17 reads) 07/20/2010 08:39:56
 * 粟裕与韩信,相似程度极高 --康七郎- ♂ (262 bytes) (98 reads) 07/20/2010 10:15:00
* 粟裕辞帅,故事很多,远不是那么简单 :) --康七郎- ♂ (0 bytes) (27 reads) 07/20/2010 10:05:1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