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闻若: 小孩子为什么在地上打滚

(2006-11-18 16:45:58) 下一个

闻若

我曾不止一次听有些家长说过,每当有客人来访,大人谈兴正浓时,自己的孩子就跑出来捣蛋,一会儿在地上打个滚,一会儿发出点声音,甚至还搞点破坏,把家长气得够呛!平时很乖的孩子,客人一来就这样不配合,真是“人来疯”。有时还把家长气得脸上挂不住,恨不得拖到外间去打一顿!

实际上,这些孩子是用这些行为,引起大人对自己的关注。当大人之间兴致勃勃地交谈,较长时间冷落了孩子,孩子就会感到被忽视。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限,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和关爱,有时就会用一些“出格”的动作来引起大人注意。而如果大人不理解孩子的这种正常的心理要求,甚至为了大人的面子错怪孩子,对孩子的情感是一种挫伤。如果总是忽略孩子被关注的心理要求,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关爱和正面反馈,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可能会出现情绪问题和行为偏差。

不同年龄的孩子,为了引起大人关注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次,我去拜访一长者。她家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先是躲在客厅门外窥看了好几次。大人谈天说地,好几个小时过去了。忽然,他乘奶奶站起来有事,跑到我面前,在我腿上打了一下就跑开了。他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引起客人的注意的。后来我对他招招手,他走近时,问他的名字,他回答后就快快乐乐地跑开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用来引起别人注意的方式就不一样了。我们在讨论心理学问题时,有人回忆了她十岁那年,她的大姐姐结婚,家长在忙着接待客人,大人们都在大厅里交谈寒喧,而她穿了一件新衣服,在大厅里走来走去。她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因此,大一些的孩子,就是用这种文雅的,含蓄的方式来吸引人的目光。

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尽管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希望被人关注的心理要求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孩子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电视上曾播过一个孩子的病案介绍。这个孩子因父母忙赚钱很少顾他。他经常肚子疼,而且疼得可怕,疼得直不起腰。父母带他看了很多医生,都看不出所以然。后来,一位心理医生诊断出来了,这个孩子身体没有毛病,他说肚子疼只是为了让父母陪陪他!

因此,对於小孩子“出格”的行为,我们要看到背后表达的信息,正面满足孩子要求被关注的愿望,而不是认定孩子在捣蛋。就像上述的三岁小男孩,有的家长见他打客人一下,说不定还要责怪他讨厌,其实这样的孩子很可爱,因为他有与人交往的愿望。即使对于有些不够安静的孩子,也不能轻易加上“多动症”的病名。只有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孩子才会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才会有正常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举止。

注意到这一点,不仅对父母与孩子相处很有必要,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很有意义的。我曾听一位研究儿童教育的教授说过,她有一次去幼儿园进行“儿童音乐教学法”课题研究,当时她拉手风琴教小朋友唱歌,很多小朋友都大声地唱,而有一位小男孩把桌子来回地推,发出噪音。这位教授注意到那个小男孩唱得不太熟练,就不想好好学,于是就用“推桌子”的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教授就请那个小男孩到前面来,帮她拿着琴谱,尽管她拉琴并不需要看琴谱。小男孩一本正经地拿着琴谱,觉得能帮老师做事,很开心,觉得被老师重视,于是就认真地跟着学唱歌。

我在教中文课时,注意到班上有一位年龄最小,中文基础弱一点的女生,有时会身体歪坐,甚至会伸展双臂。而这种情况,都是其它学生兴高采烈地抢答问题,她却插不上嘴的时候。我从不直接批评她,也不是简单地提醒她坐端正,而是找些较容易的问题让她回答。她答对了,就有成就感,就有了参与意识,精神提起来了,就不乱动了,慢慢学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

因此,只要我们有心,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就能随时捕捉到孩子们行为举止后面传达的信息,并从正面回应孩子的愿望,使孩子得到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孩子就会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