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面的图。开口朝上到开口朝下的变形是关键所在。华盛顿大学的Mike Muecklerz教授,是第一个提出 Glut1 人体葡萄糖载体是由12个穿膜螺旋构成,1985年发表在《科学》上。他评价Yan/Maloney 的生化研究验证了载体动态模型,以前没有令人信服的生化数据证据,属于假说阶段:“Yan/Maloney的数据为仅仅基于动力学数据得出的载体模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无可置疑级别的证据。”英文原文照抄:“Their data provide compelling physical evidence for a general model of facilitative membrane transport derive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kinetic transport data. ”
说的就是证明开口朝里朝外变形的确发生的铁证。
为何颜宁仅靠结晶了的Glut1载体无法验证这“变形”是否真的会发生?
因为她结晶的Glut1载体蛋白,开口朝里,她在论文里介绍还没找到开口朝外的晶体。
在Yan/Maloney 之前,无法提供确凿数据证明这个变形会真发生,只能是假设。那时候结晶载体蛋白很难成功。而且后来多数情况下结晶出来的开口是朝一个方向。所以,同一载体,结晶出开口朝两个方向的条件不那么容易找到。
那么颜宁的论文为何就画出了图5?
她想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她的人体葡萄糖载体的结晶状态是开口朝内的,她找到了开口朝外的另外一个载体:细菌木糖载体 xylE。这样,她就把两个图画在一起:上图左边开口朝外的是来自细菌木糖载体的结构图;右边开口朝里的是人体葡萄糖载体的结构图。
在真实世界里,这两个蛋白一辈子都不会碰面的,一个在细菌的膜上,一个在人体的细胞膜上。她把这两个拼图在一个膜上。即使细菌感染了人体,比如红血球,那它们俩照样不会碰面。就是碰面,也是各干各的。
她这么把两个图一拼,就说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成了,就朝里朝外变形了?你可别说老阎你是在开玩笑吗?我跟你讲,这真的是颜宁图5的真实情况。她的题目是说人体葡萄糖载体,而图5则是由人体葡萄糖载体与细菌木糖载体的两个图拼在一起的,而且木糖载体的占比高。你也可以说它是细菌木糖载体的工作模型更合适些。反正在真实世界不会发生两个载体互相串门的事。
要想让文科生明白这个道理,就打个比方:把人体葡萄糖载体比作一头死驴的上唇,细菌的木糖载体比作一头死马的下巴。把二者图片放在一起,就说这个驴的嘴活着时是如何动的。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因为嘴唇不是朝上朝下的变形。
所以,只有开口朝单方向的结晶载体蛋白在发表论文时只能说“可能会发生变形”,因为以前认为的氯离子载体用活体CFTR蛋白的研究发现,氯离子一旦打开门,就不当即关死,后面的氯离子也跟着往里进去。这就是通道了。
就好比电影院开门,第一个人进去后,后面就跟着进。这就是通道;如果是在门口买票,一个人进去了,弹簧门关上,下一个人买了票后再推门进入,就是一次一个的进。这个就是载体。
因为她的人体葡萄糖载体结晶蛋白只是开口对着一个方向,没有开口朝另一方向的结晶体,就需要用其它方法证明开口变向会发生。
Yan/Maloney的“分子探针 + 半胱氨酸扫描 + 放射性底物的方法”就可以在活体载体蛋白上研究此难题,不论是在细菌的葡萄糖载体 Uhpt 还是人体葡萄糖载体 Glut1 上都得到了验证(Glut1 是华大的教授做的,我前文介绍过)。
在膜蛋白领域,不能不提Kaback教授,即使到了2006年,他把乳糖载体结晶后,把乳糖和质子氢的结合部位都确定了,但他在图9(相当于颜宁的图5)介绍说朝里朝外的变形可能发生: Possible change inward- facing to outward- facing conformation” 后来,他也用半胱氨酸扫描加上与我们用过的不同的分子探针得出了乳糖载体的工作模型。Kaback 教授还找到了把开口的地方用半胱氨酸拉住锁上的方法证明了乳糖载体的朝里朝外变形的另外证据。
人体葡萄糖载体的不论是半胱氨酸扫描还是拉链锁上类似的“生化数据”,颜宁团队什么时候发表过?为何不给出参考文献?不管是不是用我们的方法无所谓,你给出就行。
有朋友私下里问我:如果颜宁在发表论文时就不提“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你就不能指责人家不给出参考文献了啊?那她为何要说这么一句呢?
因为她清楚,她的图5是两个载体的图放在一起假设那就是一个载体的图。她必须告诉读者把两个不同的载体一个朝里一个朝外的图放在一起就成了葡萄糖载体又能朝里又能朝外的工作模型了。
问题就来了:一个结晶了的是开口朝里,跟令一个是开口朝外的两张图杂合在一起,就等于Glut1朝里朝外动起来了?读者会相信吗?可她要是说还有“发表过的生化数据”那读者就明白了。那就等于“两个生物的两个载体”的拼图就等于是示意图了,而不是人体葡萄糖载体真的发生变形的证据。真正的证据在“发表过的生化数据”里。这是她必须讲出“发表过的生化数据”的原因。否则,光靠拼图,那你把一头鹿跟一头马拼成一个图,那到底是鹿还是马呢?大家知道鹿和马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但不能简单就把鹿和马说成是一回事。可没找到她发表过半胱氨酸扫描研究其动态模型的论文。
拿她的图5说事的,说那就是证据证明了人体葡萄糖载体 Glut1 就是那样朝里朝外变形的,可她朝外的图是细菌木糖载体的结构图。如果万一是跟CFTR一样,一个分子打开门,后面的就跟着进,那可能性如何排除呢???可能性哪怕只有亿亿万分之一,那作为科学家你也得排除掉才行。你如果同一个Glut1蛋白分子结晶出来开口朝两个方向的都有了,那我就不会写这一大堆文章了。
帮她洗地的拿她的分辨率高说事,可开口朝里的人体葡萄糖载体分辨率再高还是朝里,是否真的发生变形的证据跟分辨率没半毛钱关系。到底是否发生了朝里朝外的变形?就把两个不同载体一个朝里一个朝外的图通过电脑画图放在一起就完事了,就不需要给出“生化数据”的来源了?那她自己都认为是说不过去的。
当然,她可以列出人家发表过的Glut1的生化数据。如果说 “Yan/Maloney 研究的Uhpt 和Kaback 研究的 LacY 都证明是同样的工作模型,由此推理出人体葡萄糖载体 GLUT1也应该是那样的,那你还发表它的工作模型干嘛?
小结:哪怕颜宁用结晶了的不动的蛋白,如果Glut1朝里和朝外的晶体结构都得到了,那就好多了。或者给出“发表过的生化数据”比如半胱氨酸扫描或类似的方法能证明朝里朝外的构型变化的确发生了。这两点她的论文里都没有。别拿人体葡萄糖载体和细菌木糖载体是同一个家族就可以把两个拼图放在一起说事,跟 LacY 同一家族的 Uhpt 的工作模型早就发表过了,人家Kaback照样把 LacY 的工作模型通过半胱氨酸扫描,一丝不苟地搞明白了,而不是把两个结晶的图片杂交在一起就说那是工作模型了。
大家去读她的图5,是不是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朝外的图是来自于细菌木糖载体的结构图?二张图嫁接就成了人体葡萄糖载体朝里朝外变形的工作模型了?
最后说一句:润涛阎凭什么就肯定颜宁没发表过“生化数据”以证明她的论文 Glut1 从朝内转向朝外的变形?因为到目前为止都是用Yan/Maloney 的分子探针 + 半胱氨酸扫描方法,她没发表过这类文章。那她的“发表过的生化数据”就是他人的。不论谁的,她都应该给出参考文献,哪怕是她自己发表过的也应该给出,让读者清楚是不是半胱氨酸扫描的方法,还是她搞出了个新方法。道理简单不?我的要求合理吗?
她在论文里介绍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朝外的还没结晶出来,英文原话:The outward-open structure remains to be captured. 更别说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了。
细菌木糖载体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没有证据,英文原话:the conformational switch from inward-facing to outward-facing of symporters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把两个载体嫁接,不论多么合理,照样无法证明人体葡萄糖载体从朝里真的变成朝外了。没有证据,才在嫁接图下面表明:这是想象图predicted 从朝里变成朝外。而在文章里就变成了提出工作模型,靠的就是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没有参考文献。
由于没有Glut1 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也没有xylE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那即使拼图也无法利用细菌木糖载体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以间接证明Glut1的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变形。
如果不需要证据,就根据所谓的常识,那当初CFTR也是被认为是变形的。活体蛋白试验证明:变形并不会发生,因为CFTR是通道。
而且,如果不需要科学证据证明人体葡萄糖载体从朝里变成朝外,那她论文的“根据结构图与发表过的生化数据,我们提出人体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不就是废话了?何不直接说不需要证据证明它就是变形的。那文章的意义何在?花时间精力研究它的变形不就是多余的了?根据推理就完事,那当年CFTR的结论永远都是变形的!
如果变形的证据不那么重要,那她为何在电视上只提变形的图?帮她洗地的说颜宁早就发表了人体葡萄糖载体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如果在2014年发表论文之前就知道了,那她的图5“predicted” 的变形不是自欺欺人了?那就是否定已经证明了的,那她还又在假设会变形做什么? 显然,她在2014年发表论文前自己并没有发表过人体葡萄糖载体从开口朝里变成开口朝外的生化数据。
在此回答为颜宁洗地的关键一点:
就按你们介绍的“四个构象”她完成了三个的说法,说的就是还是没有从开口朝里到开口朝外的一个!没有开口朝里到开口朝外,就是关键所在。这是我一直追的啊。也就是这个才是她 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提供证明的地方。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四个构象就等于二冲程发动机的活塞只能走一个方向,活塞回不去,那发动机怎么转起来的???
你们胡搅蛮缠这么久了,你们是逻辑思维问题还是高级黑???就等于是说:载体的工作模型最简单的描述就是二冲程发动机,就算把它描述成四冲程发动机,你们明明清楚活塞回来的冲程没有证据,其它冲程的任何证据再多都无法证明那是一个循环。你把发动机排气门拿掉,发动机会转动?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那跟通道的区别又在哪里?
关键的就是她的论文没有任何证明不论是人体葡萄糖载体还是细菌木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数据或图像,只是提出根据 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可就是这最关键的地方,她竟然一笔带过,不讲谁发表的,在哪里发表的,试验是怎么做出来的,是不是Yan/Maloney的探针+半胱氨酸扫描还是又有人发明了新方法。
帮她洗地的还需要注意:颜宁不是根据常识而提出人体葡萄糖工作模型的,原话是“published biochemical1 data”。“data”在科学领域是指具体的科学试验数据,这跟常识不一样。她要说是根据常识,那她的论文也是根据常识判断,那毫无价值。多年根据常识判断CFTR基因突变(白人第一大遗传病)的CFTR就是开口朝里朝外变形的载体。而活体载体的生化数据证明它是个通道,不是开口朝里朝外变形。
所以,颜宁论文说的是“生化数据”,就是用生化的方法得到的具体数据。帮他洗地的一直用什么早就知道的常识,这是颜宁论文的高级黑啊。
她以前的论文也没有这两个载体的任何一个从开口朝里到朝外的试验证据,这也是她在论文里白纸黑字介绍了的。这是颜宁论文的最大的漏洞,她心里一清二楚,要不你去问她:这两个载体的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变形的证据在哪里?你看她如何回答???她哑口无言!
她在图5描述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没有证据,只是猜测会发生。原文:predicted,就是假设会发生。
帮她洗地的说她早就有证据,那就表明两个可能:一个是颜宁明明有证据,图5还说是假设,那她否定了她自己以前的证据;另一可能,她明明知道自己发表了证据,还说是假设会发生,就是撒谎。 撒谎是对自己有利才撒谎的。她不会傻到自己有证据了还说没证据,还假设会发生。
所以,第一种否定自己以前的成就,可能性为零;对自己不利的撒谎,可能性接近于零。结论:她没发表过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
她给出的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是她论文唯一的贡献:证明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因为证明载体的工作机理与模型就是证明开口走一个循环:从朝里到朝外、从朝外到朝里,循环往复,就是载体。如果只有一个方向,就是通道了。她的论文从来都没证明过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
帮她洗地的无计可施,因为颜宁剽窃的实锤都是颜宁论文自己提供的。帮她洗地的就想用外行胡言乱语否定Yan/Maloney 的两篇论文。这就需要大牛们把用Yan/Maloney的两篇论文的方法发表的论文全部撤稿。更重要的是:否定了Yan/Maloney的论文就否定了颜宁的论文,因为颜宁论文里唯一有价值证明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来源于“发表了的生化数据”。而发表了的生化数据Glut1(华大的教授)也是根据Yan/Maloney 的两篇论文的方法得到的。所以,外行的胡言乱语想否定我们的两篇论文,那就等于否定了颜宁论文的唯一证据证明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论文连剽窃后的价值都被否定了。
建议你把这个写成长篇小说,在wxc连载,发挥你的特长
这事当然还没完。谢谢总有人提醒我。
博主写的彦偷系列起没起作用也许还不知道,但彦用这个世界级的创新却评不上中科院院士,您就该问问是啥原因。
你应当走正常渠道, 认认真真的给nature投一篇Comment, 或写一个Letter to the editor。
根据我在其它杂志的所见, 我想Nature收到你的comment或letter后,会转给作者要求对方回复你的质疑。nature收到对方的回复后,会把你的comment和对方的回复同期发表。 提前道个歉如果这不是nature的policy。
是载体,就必须具备两大证据:(1)从朝外到朝里的变形;92)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就是她论文里讲的如果是结晶结构图,就必须有四张图。如果只有一个方向的那就是通道了。而颜宁的两篇论文都没找到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这是她在2015年还在发表论文嫁接拼图,可她还是没找到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她还在搞嫁接拼图,还是没拼全。
你是教授,你说说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是她建立模型所依靠的条件,可她在这里不给出参考文献。她自己在论文里讲得一清二楚: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是假设发生。等于否定了她以前有过这样的证据,否则还在“假设”就不成立。那“发表过的生化数据”就只能是来自他人的。来自谁的都是剽窃。何况不论来自哪里,只能是我们发表过的半胱氨酸扫描方法,因为没有其它方法发明出来研究载体活体蛋白的结构。那追根到底还是我们的方法。
再反复给你强调一遍:如果她发明出来了新方法以证明开口朝里变成朝外,那她还“假设”做什么?如果是他人研究出来的证据证明开口朝里变成朝外,那就必须给出谁搞出来的而且还要让读者明白到底是怎么搞出来的。
剽窃的定义: plagiarism definition:
the practice of taking someone else's work or ideas and passing them off as one's own.
把他人的成果(someone else's work)用于自己的研究结论而不给出参考文献,让读者甚至帮她洗地的都认为是她发表过的。可她在论文里否定了她发表过,才“假设会发生”。你如何定义此行为?
tianjinwang1 2019-08-14 07:59:5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时不时来看看' 的评论 : 是的,就是一个比喻。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关键就是看博主的的研究是不是小颜的研究的必须/必要基础,如果引用了博主的研究,小颜的研究是否根本不具备创新性。目前我的理解是:两人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前人提出的一个模型。那就不存在剽窃的问题。当然希望博主继续解释清楚。
有人在NS灌水不等于NS就是水。
NS的权威性,从其影响因子就可以看得出来,想打破或能打破这个权威的人有,但比例不会大。
博主的这一系列科普及颜文后的长贴已经完整地清楚地说明了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是据此从外行的角度确认颜宁剽窃的,科学剽窃的确认必须有外行。
这个逻辑我一直的看法是:“用某方法证明一个模型” ,如果立足点在方法自身,是任何时候都不足以在Cell, PNAS, Nature等顶尖杂志上发表两次的。
如果已经有人用一个方法证明了一个模型,过了很久以后另一个人用相似甚至完全不同的方法证明同一模型,如果立足点仍然在方法,则更不足以在那些顶尖杂志上发表。
科学家用强奸犯做比喻非常不严谨,更不恰当。
博主在颜文后的长贴完全包括了我的看法,我就不去评论了。
我只是被您自认为“不偏不倚”的立场所打动,冒昧提了几点看法,我完全不关心您不同意博主的观点及证据。
您做不做修改都无妨。
如有冒犯,请见谅。
我有几点看法供参考:
1. 把YRT 改为 RTY 似更合Nature习惯
2. a recent ongoing 中 recent 似与ongoing时间上不一致,实在要,似乎recently稍合适些
3. and disagreed with perhaps by more at WXC including me
似乎用 and opposed perhaps by more including me 更合适,因为disagree是不及物动词,没有被动态
4. "YRT's allegation is based on his idea (which is currently not supported by evidence) that his research was habitually and condescendingly ignored by the authors."
这句话似乎是您自己的看法,远没能准确体现老阎的意思即idea,有失偏颇。我认为至少应该体现:葡萄糖进入细胞膜的机理只有一个,是老阎他们首先发现的,颜的机理与之完全相同,尽管载体略有差别,所以是剽窃。
我知道你不在这个领域,我也发现我还是没给外行讲透。我很快就写一篇介绍颜宁是如何把全世界同行科学家们蒙在鼓里的,那谋略与胆量,赵本山的卖拐是小儿科。我会用农民工也能彻底搞明白的比喻把颜宁是如何忽悠的告诉大家。你读完后就清楚了里边的猫腻。然后看你的公正。
稍候!
“tianjing wang
I would like to call the authors' attention to a recent on-going discussion initiated, maintained, and promoted by YRT at WXC, where YRT has raised a concern that the authors have "plagiarized" (a direct quote and translation of YRT's wording) two of his articles published in Cell and PNAS - an allegation supported by many and disagreed with perhaps by more at WXC including me. YRT's allegation is based on his idea (which is currently not supported by evidence) that his research was habitually and condescendingly ignored by the authors. While I believe that under-citation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plagiarism and I share the doubt that many readers at WXC have on the necessity of citing YRT's work in this article, I would also like to encourage the author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responding to YRT's comments.
您不去那表演有个原因估计是对语言不太自信。您多半没读懂下面这半句,批评别人得把人说的啥意思搞懂了,人家都disagree了,还被归为粉?
...an allegation supported by many and disagreed with perhaps by more including me.
tianjing wang
2 hours ago edited
I would like to call the authors' attention to a recent on-going discussion initiated, maintained, and promoted by YRT at WXC, which is an open forum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hinese-speaking community. YRT has raised a concern that the authors have "plagiarized" (a direct quote and translation of YRT's wording) YRT's articles published in Cell and PNAS - an allegation supported by many and disagreed with perhaps by more including me. YRT's allegation is based on his idea that his articles should be but not in actuality cited. While I believe that under-citation differs from plagiarism and I share the doubt that many readers at WXC have on the necessity of citing YRT in this article, I would also like to encourage the authors to study YRT's blogs and reply to them here or at WXC.
Reply
?
Avatar
Runtao Yan
11 days ago
The paper has big flaws:
1. What is th
螺旋轮看懂了就知道了。显然你不在这个领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以后从头到尾科普一遍。
Looking forward it.
感兴趣怎么定的长度。
”有至少17埃的长度。”
任何载体都可以。探针的选择要根据分子的大小。比如葡萄糖是六个碳原子折叠成船的性状,我用的探针pcmbs就是六个碳原子的折叠的,大小、形状都与葡萄糖差不多。比葡萄糖小一点可以,比如五个碳原子的。我本来是想自己合成一个葡萄糖分子带上一个硫当探针,可合成比较费时间。
我以后会接着写那个系列,你就明白我们如何能在活体蛋白上获得载体的工作模型的故事了。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其实那不是一个葡萄糖分子与载体在中间结合点结合就变形葡萄糖就进去了,而是那里是个过道,或者叫走廊,就是pathway。有至少17埃的长度。在《美国科学院院报》论文里用的说法是“至少17埃”。因为氨基酸在活体上是旋转的,长度就从17点几到19点几之间变动。现在有结晶后测出的是18埃。其实是结晶后的长度。真正的长度就是在17点几和19点几之间变动。所谓的葡萄糖结合点,就是结晶的结果。
这过道部分需要用活体的载体,还需要想出另外的方法探测葡萄糖在这走廊(过道)里怎么过去的。需要知道它每走一个埃的距离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半胱氨酸扫描,就是跟踪它每走一个氨基酸的距离发生了什么。PNAS论文里的螺旋图解很少人能看懂,其实能看懂的就可看到那是一个立体的。Mueckler 教授看懂了,他在他的论文里也画了同样的螺旋图。他用的是把人体葡萄糖载体放在青蛙的卵细胞膜上做出来的。难度比我选用的细菌细胞膜大,因为培养青蛙比培养细菌费时间。我也养过青蛙,要常常清理水箱。拉屎特多。
非常感谢你的回复。
很高兴在你给出1,4答案我们有一致的看法。我之前专门有个贴这样说明的:
关于4,如果文献28是生化数据的来源,我写论文的话,一定会在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紧跟给出索引,图5也同时给出。因为这些生化数据对小颜的模型举足轻重,不理解小颜在此为何含含糊糊不交代清楚。
请你回答最后一个问题5,你认为文献28是小颜用来提出模型的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即生化数据来源吗? 如果是,更应该标明。那么,老阎关于数据来源的质疑范围就大大缩小了。
Stegy223 2019-08-09 11:31:1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t' 的评论 : 觉得ft.先生是个在非生物学领域做研究的专家教授, 报出家门可能会把大家吓一跳(:-). 今天己是各路高手混战,说不清。尊重你的合理提问,简单回答一下:
>#1 很高兴你同意working model 这一提法过得去。
>#2 二个构象源于细菌XylE 没错。小颜在2914 文中也没藏着这点。这里涉及到“背景知识”/该领域当时泛泛接受的认知。准备写一篇帖子再谈2014图五。
>#3 准备写一篇帖子再谈2014图五。
>#4 Nature2014 引文28(即Nature2012) 肯定是“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的一部分。小颜是否还有其它生化数据 in mind 那只能由小颜来回答。俺不可能猜。从小颜2013生化综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她也接受他人的生化数据。从技术角度讲不能只把28引在“un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后。俺认为28应再被引一次在谈ICH domain ( 内门闩)那句里。
你这系列科普的效果cover范围很广啊。受益良多。不知道你提到的到的半胱安酸(名称可能没记全)标记法是专用于糖载体研究还是可应用于其他载体?不论怎样,创新一种研究方法其贡献绝不小于研究本身的成果,。IMO
载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阎/颜研究的这类,就是“促进扩散”家族。就是细胞膜上只靠两边的浓度足以引导其开口朝里朝外反复变形。另一类是“逆流而上”需要能量。
以前大家都对载体里的CFTR感兴趣,因为它的突变是白人第一大遗传病。黄种人里没有。如果有,那一定是混血或后代。因为CFTR去了通道领域。那载体里最多的当然就是葡萄糖载体,因为糖尿病的原因。而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载体的领域及其广泛。有的小孩生下来没头发,后来也不怎么长。其实类似的症状很多,比如贫血的缺铁,都是缺乏某微量元素进入细胞太少。比如不长头发的小孩补点锌还是锰?我忘记了。这些元素进入细胞需要有载体。载体因突变不怎么干活,就麻烦。
了解载体的工作原理和调控是重要的,比如人体就有14种不同的葡萄糖载体,你就可以想象载体在人体的重要性了。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额外的能量把营养带入细胞的。有的载体就不需要额外能量,另一大家族就需要ATP能量。
当然,目前还是通道热得多。大脑神经如何把钠离子通道打开关上,有的靠电压,有的靠另外的分子。热得很。再加上CFTR这第一大遗传病,也从载体领域归了通道,可想而知,通道领域是多么热门。
当然,不论搞什么,都必须尊重科学,数据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否则,那最终会被揭穿真相。
关于造新药。这就需要报道的科学证据是真实的。否则,后面的开发就必然血本无归。就拿载体来说,葡萄糖结合部,那是结晶时的状态,在真实世界未必如此。因为在结晶过程中,分子是要变化的,以维持在结晶条件下自己能量最低。在真实世界,载体有的开口朝外有的开口朝里,不停地转换。可结晶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一个方向,就是表明结晶过程使得分子朝自己最省能量的性状变化。就好比水分子,结晶时会发生很大变化,包括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会膨胀。何况有溶于水有不溶于水部位构成的载体蛋白了。
我们论文的题目就用pathway“过道”,其原因就是那里边是一个过道,葡萄糖在里边不是结合在某点就不动了而引发变形,变形后就跑出来了。结晶的只是瞬间的状态,跟活体不是一回事。在这过道里发生了什么,我没研究就离开皮特了。皮特问我是否有兴趣找到办法把这部分搞明白,我说我不是喜欢总干一件事的人。他当然不会勉强我。这块,就留下来给后人们去研究了。二十多年过去了,也没人干呢。
如果你们觉得wxc等同学术争论呵呵
早叫他走正规的学术途径,提交他的论文给做这行研究的专家和学术刊物。这样自然有专业人士回复他。当然不排除大家都觉得他是小学生水平的胡搅蛮缠,懒得理他。就像他在nature上挂了两个多月也没人搭理。
闫粉们需要问问老闫为什么一定要在wxc这种八卦胡扯的地方单方面扯?没有哪个正常的人会期待小颜到wxc来回复老闫吧哈哈
地平线下 2019-08-09 10:58:03 回复 悄悄话 作为台下观众,再提一个要求。目前辩论进行到了这个程度,希望再上来博主家挑战的,最好先自报一下家门。不然感觉对博主不公平。就像武林高手对决,对手是一个戴着面具
A scientific question. 扩散速度 related to energy (i.e ATP)? 载体 need energy involved, how about 通道?
A scientific question. 扩散速度 related to energy (i.e ATP)? 通道 need energy involved, how about 载体?
>#1 很高兴你同意working model 这一提法过得去。
>#2 二个构象源于细菌XylE 没错。小颜在2914 文中也没藏着这点。这里涉及到“背景知识”/该领域当时泛泛接受的认知。准备写一篇帖子再谈2014图五。
>#3 准备写一篇帖子再谈2014图五。
>#4 Nature2014 引文28(即Nature2012) 肯定是“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的一部分。小颜是否还有其它生化数据 in mind 那只能由小颜来回答。俺不可能猜。从小颜2013生化综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她也接受他人的生化数据。从技术角度讲不能只把28引在“un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后。俺认为28应再被引一次在谈ICH domain ( 内门闩)那句里。
?????????????
ft 2019-08-09 05:28:0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tegy223' 的评论 : 在此紧紧讨论有质疑的地方:
1。你认为小颜 用working model来概括是很合适的。我也认为这一点没有争议。老阎对此有异议吗?
2。你说"老阎指出的2015这里是个拼图;二个构象源于细菌木糖XylE。" 我理解你这里所说的图指的是图5。 如果图5是拼图,不仅证实了老阎的质疑,也由你证实了开口朝上还没研究出来,也就是说还没有证据证明开口一上一下的机理。这点你有异议吗?
3。老阎说这个拼图一个是人体葡萄糖载体的结晶状态是开口朝内的,她找到了开口朝外的另外一个载体:细菌木糖载体 xylE。这也是老阎的一个质疑,即两个永远碰不到的载体怎么能硬生生拼到一起。你同意老阎的这个质疑吗?
4。多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图5图的文献28是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的数据源吗? 如果是,是否应该如此标注: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28)?
请直截了当简要回答我上面的问题。 谢谢。
因为根据扩散速度,CFTR是载体,而非通道,应该变形。而根据活体蛋白的研究发现:变形不会发生,再慢,它也是通道。CFTR工作效率的确慢得很,跟载体是一个级别。但生物化学数据证明:它就是通道。
就讲这一句就可以了:this general model for membrane transport was proposed decades ago based purely on kinetic analyses, and it is only now that molecular biological approaches are providing more direct experimental support for this fundamental hypothesis。
中文就是说:我们的论文是第一个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了几十年前仅仅根据动力学分析得出的模型。
文科生可能不知道“仅仅根据动力学分析”。就是把带有载体和通道的细胞膜,一边加入葡萄糖水,看扩散到另一边的速度。如果快,它就是通道;如果慢,就是载体。通道快,因为里边是空的。载体慢,可能是分子开口变形。但是否真的变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直到我们的论文发表。
As pointed out by Yan and Maloney (17), this general model for membrane transport was proposed decades ago based purely on kinetic analyses, and it is only now that molecular biological approaches are providing more direct experimental support for this fundamental hypothesis
J. Biol. Chem. (1999) 274(16) 10923–10926
所有的观众,都认为那就是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而事实上,她没有任何证据证明Glut1就是那样工作的。她甚至连“嫁接拼图也无法证明葡萄糖载体从开口朝里变成朝外”这样的事实都没告诉观众。这就是忽悠、撒谎骗取观众的赞叹。
Yan and Maloney (17) demonstrated that residues within helix 7 of the glucose-6-P antiporter that are accessible to the external solvent are clustered along the water-accessible face proximal to the exoplasmic surface of the plasma membrane, and that the 6 residues along the water-accessible face most proximal to the cytoplasmic surface of the plasma membrane are not accessible from the external solvent. Our results with helix 5 of Glut1 are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se findings, in that none of the 5 residues predicted to lie closest to the cytoplasmic surface of the membrane displayed sensitivity to pCMBS in the external solvent.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simple alternating conformation or carrier model for the mechanism of transport whereby the outer binding site is largely inaccessible to cytoplasmic substrate and the inner binding site is largely inaccessible to substrate in the external medium. At least in the case of the glucose-6-P antiporter, there also appears to exist a central transmembrane region that is alternately accessible from either aqueous domain as the transporter moves between its two basic configurations. As pointed out by Yan and Maloney (17), this general model for membrane transport was proposed decades ago based purely on kinetic analyses, and it is only now that molecular biological approaches are providing more direct experimental support for this fundamental hypothesis
J. Biol. Chem. (1999) 274(16) 10923–10926
The bestcharacterized members of the family are UhpT and GlpT, both of E. coli, for which detailed topological models have been presented (29, 90, 91)." 这是被引用了1281次的综述“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1998)”文章里的原话。其中文献90, 91分别是大阎1993和1995的文章。
Tertiary structure can be determined by cysteine-scanning mutagenesis. Starting with the cysteineless version of a transporter, cysteine residues are intro? duced one at a time, at each position along the protein. Then, the single-cysteine variants can be probed with hydrophilic. membrane-impermeant-SH-reactive agents such as p-chloromercuribenzosulfonate or N-ethyl maleimide to determine their accessibility from each side of the membrane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substrate. This approach was used to show that the seventh trans? membrane segment of the glucose-6-phosphate/phosphate antiporter of E. coli has a central portion of the helix that is exposed to both surfaces, forming part of the translocation pathway through this transporter (107/ Yan 1995).
Transporters of nucleotide sugars, ATP, and nucleotide sulfate in the ...
Hirschberg, Carlos B;Robbins, Phillips W;Abeijon, Claudia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1998
Measured by transport inhibition, reactivity of introduced cysteine residues with PCMBS, which is both membrane-impermeant and hydrophilic, indicates pore-lining status and access from the extracellular medium; the ability of a permeant to protect against this inhibition denotes location within, or closely adjacent to, the permeant-binding pocket (30, 31/Yan 1993, 1995).
J. Biol. Chem. (2017) 292(23) 9505–9522
你连中文都看不懂啊。梯子模型早就发表过了啊。我评论里讲得一清二楚。英文也给出了。
Their data provide compelling physical evidence for a general model of facilitative membrane transport derive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kinetic transport data.
physical evidence 是西方法律用语。中文就是铁证。在此之前,都是靠扩散到另一边的速度以确定是载体还是通道,就是模型solely on the basis of kinetic transport data.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颜宁在面对全国观众的电视上没告诉观众她是靠拼图都拼不完整的真实事实。她没有葡萄糖载体Glut1、glut3、木糖载体xlyE 任何一个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还搞出来了个门闩。坐实了那是通道,是gated channel 的特征,而非载体的最低要求:开口变形的循环证据。她没有,就忽悠全国电视观众。
请特别指出, 阎文相对于1966开创性,特别是机理的深入了解, 在哪儿? 看“如果阎所言是真”这个前提成不成立。
太好了!谢谢提醒。我会继续科普今天的科学家验证了我们早在20多年前就看到了的一个那时候无法被广泛认可的现象:靠衍射结晶了的找到葡萄糖与载体的结合部是不靠谱的。因为那部分有“超过17埃”的pathway。我们称为pathway,就是等于有一个类似于通道的长达至少17埃的“过道”。
这个“过道”在2016年被测定为18埃。跟我们在活体载体上用半胱氨酸扫描测到的惊人般一致。由于活体每秒钟变形数千次,是动态的,能测到至少17埃(当时计算在17.3到19.5范围之内),跟现在报道的如此一致。那时候我们不能提“靠衍射结晶了的葡萄糖与载体的结合部位就确定真的结合了,是不靠谱的。”不能直接讲,但给出了数据:那里有至少17埃长度的“过道”。现在就有了“Elevator alternating access”模型了。就是等于认可了我们当时的预测,那个过道就是一个梯子。葡萄糖在那里爬梯子,而非结合在一个部位。20多年前看到的证据,现在有人证明了我们当时的数据,提出了“梯子模型”。
科学家们有一个共识:你的数据是真实的其结论是错的可以接受,但你造假数据、剽窃数据无法接受。
我们当时提供的科学数据表明:在葡萄糖与载体结合的那地方不是一个结合部,而是一个长达至少17埃的过道。现在,被证实了,长度是18埃。晶体结合的图像是某一刻的瞬间“照片”,由此断定就是葡萄糖就在那里,然后发生变形就出来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而是在过道里爬梯子---当今的梯子模型。
是的。
我应该用非专业的词汇讲故事,可你需要知道,那几个洗地的可能会指责我不用内行话。我以后会注意尽量让文科生也明白她是怎么忽悠全国人民的。
上面是老阎自己的论文,自己说自己不知道该运输途径是如何工作的,怎么他又首创了木糖进入细胞壁模型。牛吹爆了。
通读颜宁所有发表的相关论文,我认为博主正在做正确的事情。
另外博主给非专业者做科普也是极为有意义的事,甚至比科学本身还重要,因为求真精神是做科学的前提,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欺骗、造假、剽窃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一点建议:做科普时,博主尽量把专业词汇以及所涉及的运行机制用大家所熟知的适当的物件或方式或事物做类比去说明,这样效果会更佳。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费点脑筋。否则,非专业者看到那些专业词汇会头晕的,这也是为什么非专业者容易被专业者欺骗的主要原因之一,欺骗者往往就是利用这一点而达到目的。
博主前面所用的ABC去说明剽窃还是造假,就很形象,非常容易被非专业者理解并接受。
她把两篇文章的三个载体拼图,都无法证明任何一个符合载体“开口朝外到朝里,再变形到朝外”的基本要求,根本无法区别那是载体还是只朝一个方向的通道。
两次拼图,不论跟哪个拼在一起,甚至三个拼在一起,还是没有葡萄糖载体从开口朝里变成开口朝外的证据。因为木糖载体没有,Glut1没有,Glut3根本就没有开口朝里的结晶,根本谈不到从朝里变成朝外。
她在面对全国观众,从小学生到政治局,都会有观众,就如此忽悠。
帮她洗地的,还对我出言不逊。
“Their data provide compelling physical evidence for a general model of facilitative membrane transport derive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kinetic transport data. “
这句意思是:"他们(Yan/Maloney)的数据为仅仅基于动力学数据得出的载体模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无可置疑级别的证据。”,一看就是老司机翻译的,虽然令人信服和无可置疑有点redundant,但是也没有特别离谱,如果把physical evidence翻译成”物证“会更好,但是我这是有点吹毛求疵,整个来讲非常清楚,不是提出了模型,而是为模型提供了物证!
1. 人体葡萄糖载体Glut1,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变形的证据没有(她2014年论文里讲的“假设会发生);
2. Glut1与细菌木糖载体嫁接拼图,木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没有(2014论文里讲的);
3. Glut1 与 Glut3 嫁接拼图,Glut3开口朝下的证据没有(2015年的论文里讲的)
4. Glut1 在朝里的开口外边有门闩(2014的论文反复介绍)
结论: 人体葡萄糖载体Glut1完全符合通道的特征:
1.开口只朝一个方向,没有变形回来的证据;
2.有门闩。这是gated channel的特征。gated channel,中文意思是有开关阀门的通道。
我们探索真理,跟她在火星还是地球没关系。爱因斯坦早就不在了,引力波的科学事实照样发表。
我很快就会写出文科生都能读明白的博文。一定有人转帖到清华大学那里。我相信清华大学不在这一领域里的教授学者们、博士后、在读博士生,甚至大学生都能搞明白她是怎么搞嫁接拼图也拼不全完整证据链的。我相信清华大学也不是铁板一块,肯定有无数人不愿意被别人忽悠。
事实胜于雄辩。证据确凿。文章白纸黑字。可不仅仅是剽窃他人成果那么简单,发表的论文有天大的漏洞,还忽悠全国电视观众。
这个争辩本来要收场了,你又charging。你拿出以理服人的帖子和humble的态度自然会赢得网友对你的尊重,也是最好最服众地在帮小颜。喊这些空口号又有什么用? 记得你鼓励小颜起诉,试想,在法庭上,法官不懂生化,全靠小颜团队和律师给法官科普,到那时,你在自然上发了上千篇论文,如果光喊口号也于事无补,只有哭晕。
好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回无用的帖子。这类帖子一概不再回了。替小颜辩护的有些专家还是值得尊重的。
JessAB 2019-08-09 07:37:35 回复 悄悄话 这世界上往往越有能力的人表现得越humble, 反而,那些能力低下的人却越自负. 那些连自己都没搞懂的还竞敢去取笑别人, 最后是取笑他们自己, 打他们自己的脸!
只有一个方向,没有回过来的结构证据。两次拼图,不论拼图多么合理,还是都无法证明载体从朝外到朝里再回到朝外的完整证据链。到了2015年的论文,还在靠拼图找Glut1完成载体工作模型所需要的证据,再次表明她2014年发表论文时根本没有证据证明Glut1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变形真的发生。她又用Glut3结晶以嫁接到Glut1。然而,还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中任何一个完成了载体的变形。都是差一个最重要的证据:开口朝下时葡萄糖在载体开口处的结晶。没有这个,就不能说它们是载体,反而符合通道的特征。
加上有门闩,那就是gated channel:有阀门的通道。可她没CFTR研究组的胆量,公开讲CFTR是通道,发表后,所有的研究CFTR的都去了通道领域。
她2015年的论文,是把Glut1 和Glut3拼图得出两个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Glut1 开口朝里,开口处是空的,没有葡萄糖。更没有开口朝外的。Glut3也没有开口朝里的。
这个拼图跟2014年的类似,都无法证明两个载体的任何一个能完成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再回到朝里的循环。这是小学生就应该明白的最基本的逻辑:就算是拼图,那你也得拼全了才行啊。你差Glut1开口朝下时葡萄糖在开口处的证据,Glut3连开口朝下的一个证据都没有。这怎么就能转起来了,把撒贝宁给转晕了?撒贝宁不懂科学常识,那他也应该问问“这是拼图吗?这是真的被证明会发生吗?”可他就没问啊。听众里也没人问这关键的问题。
Glut3开口朝下的没找到,也就是说,还是没达到载体工作模型所需要的一个循环。而且她Glut3开口朝外里边不是空的的结晶体是用麦芽糖得到的。不是葡萄糖,Glut3可不运载麦芽糖啊。
你总能找到分子抑制物的,其状态并非原始状态。就好比我们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后,测到的细菌状态来代表天然细菌的状态,是非常难于证明的确如此。即使用麦芽糖代替葡萄糖,还是没有开口朝下的结构图。就拿开口朝下的Glut1 拼在一起,说那就是葡萄糖载体Glut1 和 Glut3两个载体的工作模型了。
在严谨的科学家看来,这明显是忽悠。因为还是没有Glut1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也没有用葡萄糖或麦芽糖作为被运载物得到的Glut3开口朝下的结晶。就是说,用麦芽糖把开口卡住,也没有开口朝下的结晶。这怎么就能拼凑出两个都有了载体所需要的变形循环证据了?因为拼图里还是缺乏Glut1开口朝下时有葡萄糖在载体内一起结晶的证据啊。还是等于2014年的拼图里“四冲程发动机没有排气冲程”,那发动机还是无法转动不是??
她是这么做研究的。靠拼图,而且拼图也还是胳膊代替大腿啊。谁知道Glut1 就真的和Glut3是一样的工作模型?如果靠常识判断,那花钱花人力做这些研究干什么?反正按照颜宁的回复说1966年就知道了载体是这么工作的!
我们需要一篇篇地解剖她发表的论文。这都什么科学态度啊。拼图都拼不全的证据链!
cowwoman 2019-08-09 00:49:25 回复 悄悄话 老阎是给模型提供了证据。模型不是老阎提出的,凭啥不能让小颜用结晶去更全面的证明模型。老阎这是什么行为?大家给说说?
1。你认为小颜 用working model来概括是很合适的。我也认为这一点没有争议。老阎对此有异议吗?
2。你说"老阎指出的2015这里是个拼图;二个构象源于细菌木糖XylE。" 我理解你这里所说的图指的是图5。 如果图5是拼图,不仅证实了老阎的质疑,也由你证实了开口朝上还没研究出来,也就是说还没有证据证明开口一上一下的机理。这点你有异议吗?
3。老阎说这个拼图一个是人体葡萄糖载体的结晶状态是开口朝内的,她找到了开口朝外的另外一个载体:细菌木糖载体 xylE。这也是老阎的一个质疑,即两个永远碰不到的载体怎么能硬生生拼到一起。你同意老阎的这个质疑吗?
4。多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图5图的文献28是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的数据源吗? 如果是,是否应该如此标注: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28)?
请直截了当简要回答我上面的问题。 谢谢。
Stegy223 2019-08-09 03:43:5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t' 的评论 : “ft 2019-08-08 21:08:34 继续回复 '老泉' 的评论 : 或者说,因为这个模型的基础含有未知和未定性成分,所以称为"working model"?”
就真正全面认识糖转运是怎么进行的(机理)来讲,未知和未定性成分多得去了,否则研究糖载体的生化,生物物理学家们要没饭吃了。
具体点讲小颜对底物/糖结合特异性是怎么达到的研究的很厉害。这点很重要但并没写进图五中。底物结合后如何“启动”构象转化/及底物的转运 - coupling, 更难做,仍然所知甚少。
所以说2014图五working model 1)没有涵盖转运机理的所有aspects. 2)GLUT Outward-facing, Open构象还没有。但从细菌FucP 的outward open 结构 可以合理地猜测到(即predict). 3) 另外确如老阎指出的2015这里是个“拼接图”。 二个构象源于细菌木糖XylE。
称为working model 很恰当!
就真正全面认识糖转运是怎么进行的(机理)来讲,未知和未定性成分多得去了,否则研究糖载体的生化,生物物理学家们要没饭吃了。
具体点讲小颜对底物/糖结合特异性是怎么达到的研究的很厉害。这点很重要但并没写进图五中。底物结合后如何“启动”构象转化/及底物的转运 - coupling, 更难做,仍然所知甚少。
所以说2014图五working model 1)没有涵盖转运机理的所有aspects. 2)GLUT Outward-facing, Open构象还没有。但从细菌FucP 的outward open 结构 可以合理地猜测到(即predict). 3) 另外确如老阎指出的2015这里是个“拼接图”。 二个构象源于细菌木糖XylE。
称为working model 很恰当!
2、没人能阻止小颜去干什么吧?你觉得小颜现在证明模型不全面是有人不让她去证明才导致的吗?
=====================================================================================
cowwoman 2019-08-09 00:49:25 回复 悄悄话 老阎是给模型提供了证据。模型不是老阎提出的,凭啥不能让小颜用结晶去更全面的证明模型。老阎这是什么行为?大家给说说?
This’s how science makes progress in reality.
回复 'newgarden246' 的评论 : 呵呵,fox贴的也是edited
另外, 自然杂志在给老阎贴出来前就原文图片的事交流过. 你在文中看到附有图片吗? 知道为什么吗?
在老阎的搏克里, 你贬低 诋毁老阎, 网友, 自然杂志, 并以此为乐, 表明你心理太阴暗, 做人没有底线.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raised by the AATM can be averted by relinquishing the “mobile site” assumption and postulating instead that the transporter consists of an array of fixed ligand binding sites or nodes with differing, i.e. asymmetric affinities at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urfaces. These nodes are connected via a channel which may have transiently open gates. Ligand flows occur by staged diffusion resulting from ligand dissociations and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external solutions and vacant sites at the internal or external surface of the transporter and within the transmolecular pathway. Ligand diffusion occurs between adjacent sites within the network (Fig. 2A). Glucose, upon dissociation from a site, does not jump directly to the adjacent site. It must first diffuse via a separating segment of an intramolecular tunnel or cavity before it binds to the next node. The presence of intermediate sinks between each neighbouring binding sites requires that at equilibrium the ligand concentrations in these intermediate sinks will equilibrate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in the external solutions. Thus, at equilibrium no net energy transference occurs from ligand transit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affinity sites, because all the intermediate ligand source solutions will be at the same chemical potential as is present in the external solutions and on the binding sites.
ft 2019-08-08 21:15:0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ns,你居然相信那个天津王的帖子是支持老阎的人贴上去的? 什么样的智商能贴出那样的帖子!
ans 2019-08-08 20:43:3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t' 的评论 : 你这脑子唉,还掺乎学术争论唉。专心当你的粉吧
根据你的回复,小颜在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这句话结束后给出(figure 5),然后在图5 的解释文字里给出文献28作为生化数据支持。你认为这是合理的。
我的第三个问题,小颜说图5所示只是predicted,并说开口朝上的还没搞到,即"...remains to be captured"。那就是说,图5解释的都是未定性无结论的东西。是在用无结论未定性的东西作为数据和基础来推出模型。我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老泉 发表评论于 2019-08-08 20:25:39
回复 'ft' 的评论 : She had a parenthesis (Figure 5)after the sentence and then in Figure 5, she cited the actual reference 28. This is reasonable.
She uses her biochemical data to support her working model and her detail description about the model.
1.即使两个载体,都是只有朝一个方向开口,没有朝反方向开口,就是通道的特征。这一点非常符合。
2.找到了通道才具有的、任何载体都不会也没有发现过有的,那就是门闩。这是通道的特征,而非载体的特征。这事如果是真的,那无法说服任何人相信那是载体。我会写一篇专文讲此事的。
不知道为何颜宁没胆量跟当年CFTR研究组那样就根据自己的试验结果宣布:CFTR是通道!发表在《细胞》杂志。从此,研究CFTR的全部由载体领域转到了通道领域。由于此基因突变是白人的第一大遗传病,黄种人没有,研究CFTR载体的当年是载体领域里的主力。去了通道领域后,载体领域就没几家了。
ans 发表评论于 2019-08-08 20:26:10
回复 'ft' 的评论 : 这地洗的,小心哪天你也被洗出去
我们的论文也说是以载体为基础才研究的。那丝毫改变不了论文的数据。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CFTR1992年的论文也是以载体为先决条件进行研究的,结论是:通道。别拿以什么为基础开始研究说事。
别着急,我们慢慢看。是人是鬼,总有曝光的时候。
She uses her biochemical data to support her working model and her detail description about the model.
Older Yan is obsessed with particular old biochemical data used to prove his point. As Ms. Yan mentioned that she simply used the AAM model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et her eyes on higher level description of the updated model. One can talk a simple model about outward/inward opening over and over again, or one can choose to provide new insight to make existing model better. Ms. Yan did the latter.
润涛阎 发表评论于 2019-08-08 20:12:01
回复 'Nekono_88' 的评论 :
那个天津王也是捣乱的,他们是一伙儿的。他的电脑IP也已经知道,何方神圣还不清楚。他就是捣乱而已。属于恶作剧性质。也是骗杂志的。以后慢慢就清楚了。
颜宁要是通过生化方法找到了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那她早就大张旗鼓地宣传了。主要是因为华大教授已经做过了半胱氨酸扫描,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了,她没法入手了,因为人家做的跟她是同一个载体Glut1。就是华大教授根本就没想要搞开口朝里朝外变形的资料,他不敢兴趣,而是感兴趣对微观的探索,在动的时候哪些穿膜螺旋参与其中。这是结晶后无法得知的。因为结晶只有一两个构型被固定。无法知道动起来的情况。华大教授的论文感兴趣的是动起来的状态。
那个天津王也是捣乱的,他们是一伙儿的。他的电脑IP也已经知道,何方神圣还不清楚。他就是捣乱而已。属于恶作剧性质。也是骗杂志的。以后慢慢就清楚了。
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复制了文献28的大段节选,所以你显然认为文献28就是小颜论文中已发表的生化数据。你没有直接回答我,我替你回答了。所以,你坚持你原来的观点。而老阎仍然认为这些不是生化数据。
我的第二个问题,如果28就是生化数据来源,从写论文的逻辑和技术方面的规则,假设这是你的论文,你是否应该把28这一文献索引标注在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旁边,即: 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28),立刻给读者一个清楚的查找文献的线索?
我认为应该标注。因为这数据是建立模型的基础。你怎样认为?
那些试验表明把细菌木糖载体跟人体葡萄糖载体嫁接的合理性。没有葡萄糖载体和木糖载体从开口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根据。这是颜宁论文承认了的。图5的解释非常清楚。
那些突变都与变形无关。是葡萄糖与木糖结合部位的描述。没有半胱氨酸与探针的方法,无法得知是否变形。你不懂生化,就看到有突变就以为那是变形的证据。天大的笑话。她这些突变的目的就是说明嫁接两个载体的合理性。就是葡萄糖与木糖在与载体结合部位哪几个氨基酸参与其中。仅此而已。把这些看成是变形的生化试验,是笑话。去读老卡的论文,就知道了为何用半胱氨酸扫描了。这些突变都没发生两个载体的任何一个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明白不?
tianjing Wang明明写的unconditional support,您却故意偷换成unconditional love,然后大笑不止,连support和love都傻傻分不清,您的细胞哪个部位出了点问题?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hese residues in D-xylose transport, we generated
several XylE variants, each containing replacement of a specific
ligand-binding residue by Ala (Fig. 2c), and examined their transport
activities using both a cell-based uptake assay and a proteoliposomebased
counterflow experiment. Missense mutation of any of the eight
amino acids Gln 168, Gln 288, Gln 289, Asn 294, Tyr 298, Trp 392,
Gln 415 and Trp 416 led to nearly complete abrogation of the transport
activity in both assays. Mutation of Phe 24 also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mpairment of the transport activity. By contrast, mutation of Asn 325,which i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ligand binding, showed slightly
increased activity in the cell-based uptake and retained nearly full
activity in the counterflow assay. The biochemical analysis is fu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uctural observations."
"As predicted by our biochemical analysis and sequence conservation,
the coordination of D-glucose by XylE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D-xylose (Fig. 3b and Supplementary Fig. 10). In comparison with
D-xylose coordination, Gln 168 seems to have a more prominent
function in binding to D-glucose, in that it forms three hydrogen
bonds with D-glucose. An extra hydrogen bond is found between
the carbonyl oxygen of Gly 388 on TM10 and the 1-hydroxyl group
of D-glucose. Gln 175, which is not involved in D-xylose binding, is
hydrogen-bonded to the 6-hydroxyl group of D-glucose. The extra
hydroxylmethyl group of D-glucose is further coordinated through
van der Waals contacts by Ile 171 on TM5 and Phe 383 on TM10.
Except for Gln 175 and Gln 415, all other residues that mediate
D-glucose recognition are invariant in GLUT1–4. Thus the structural
information on XylE provides a molecular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of substrate recognition by
the physiologically important glucose transporters (Fig. 3b and Supplementary
Fig. 1b)."
"The high degree of sequence conservation between XylE and GLUT1–
4, particularly involving the functionally important residues (Supplementary
Fig. 1), allowed us to build detailed structural models
for GLUT1–4 with the program JACKAL42. In these models, the
invariant and conserved amino acids in GLUT1–4 are aligned with
those in XylE, which underlies functional conservation.Webelieve that
these homology-based models of GLUT1–4 more faithfully represent
reality than those derived from sequence analysis or non-homologous
LacY-based models."
"The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reported here revealed that the
SP motifs as well as the intracellular helix domain have a critical role
for the function of XylE. Given that extensive hydrogen bonds are
formed by these structural elements, some of the residues may contribute
to proton symport. Nevertheless, it remains puzzling that all
these residues are invariant in GLUT1–4 and XylE (Supplementary
Fig. 1b), the former being facilitative uniporters and the latter being a
proton symporter.Themolecular determinants for the proton coupling
in XylE remain to be established."
tianjing wang
6 days ago edited
I hereby give my unconditional, continuing support to YRT from the WXC. This is also to prove that here is an open platform where everyone can post comments at whatever time and in whatever way one pleases.
***************
小颜自己的生化数据可以肯定地说包括Nature2012. 小颜在Working model图五细注中 凭什么说"The ICH domain is illustrated as a latch that strengthens the intracellular gate in the outward-facing conformations"? 生化数据在Nature2012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 signature motifs" 一节中(364-365页)。点突变活蛋白经二种功能性生化测定(cell-based uptake and proteolipodomebased counterflow).
Runtao Yan ? 2 months ago ? edited
Dear Nature,
I would like to provide evidences to show that the mechanism and the topological model of glucose transporter was not first identified by Dr. Nieng Yan’s team reported in this Nature paper (2014,Nature 510:121). Rather,Yan&Maloney had reported the findings published in Cell (1993, Cell 75:37 ) and PNAS (1995, PNAS 92:5973). The Nature paper did not mention the Yan&Maloney model at all, nor in references…..
***************
'Keyo' 的评论 :
“颜宁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反复复地明确指出28,29不是生化数据的来源,而是两个相关构象的来源,毫不含糊地没给任何曲解她本意的企图哪怕是一丝一豪的余地。如果照您的意思去理解引用28和29,那颜宁的所有文章都没法读了,不要这么糟蹋人家的!”
凡是搞科学研究的,不论专业,都得认可你这句是颜宁承认的:
“颜宁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反复复地明确指出28,29不是生化数据的来源,而是两个相关构象的来源,毫不含糊地没给任何曲解她本意的企图哪怕是一丝一豪的余地。如果照您的意思去理解引用28和29,那颜宁的所有文章都没法读了,不要这么糟蹋人家的!”
包括倒下了的帮颜宁洗地的旗手狐狸在内,都是颜宁论文的高级黑。
润涛阎 2019-08-08 09:44:3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泉' 的评论 :
你就用这观点去《自然》反驳我的质疑,让业界人士看看颜宁团队的人都是什么科学素养和对科学的态度。
颜宁在论文里告诉你“发表过的生化数据”是参考文献28,29了?哪里讲出来的?那是生化数据?你的狡辩如果占理,那你为何不去《自然》帮她反驳呢?因为你害怕暴露身份,也清楚你真名实姓在那里胡搅蛮缠的后果。是男儿,就敢作敢当,没必要女扮男装男扮女装李鬼扮李逵披个马甲在这里忽悠外行。
狐狸倒下了,把自己得意到不行的博文删掉了,是该你出头的时候了。
============================================================================
这两句话:"不要只停留在看图说话的水平。再说看图说话会误入歧途"实在是令人费解,要说看阎图会误入歧途,那看颜图(见博文)岂不是也要误入歧途?再看前文,原来是说颜图会动,看了不会误入歧途。
刚开始说“她(颜宁)提议的working model是要详细到氢键的位置,键长,键角”,请问那些“氢键的位置,键长,键角”是不是静态的晶体结构构象里的?
要让静态的构象动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些“氢键的位置,键长,键角” 都要变,怎么重构那些结晶方法抓不到的“氢键的位置,键长,键角”,别跟我说用不到(颜/阎)“用尺子可以比划出来”(机理)模型。即使说可以根据“四构象”重建几十个晶体抓不到的构型(为了让model 动起来),别忘了“四构象”其中之一也是根据生化数据(很可能是用尺子画出来的)模型predict出来的。可见小颜的working model也是要让人“误入歧途”的。
我想原帖的目的是要忽悠“晶体结构就可以确定working model,用不到别的”,可惜在贬低阎机理时忘了还有(用粉笔画出来的)颜机理。
凡是在科学领域里发表过论文的,都明明白白地清楚颜宁根本就不承认28,29是生化数据。帮她洗地的,都是她论文的高级黑。为什么呢?因为颜宁的论文把帮她洗地的路全部堵死了。那她为何这么做呢?因为一个谎言需要十个谎言掩盖。既然想剽窃,又不能让审稿人和读者发现其破绽,就必须把话说得跟真的一样。这也就堵死了想帮她洗地的路。
这是帮她洗地的最后都是她文章的高级黑的根本原因。不需要在载体、通道领域,凡是发表过科学论文的,都知道关键的地方必须给出参考文献。我曾经举过医生偷窃古董的例子:别辩论什么他救死扶伤、捐款的事,就说医生把古董偷偷放入自己提包最里边,不付款就溜走这事。别说忘了付钱了,凭医生的智商和经历,那绝对没人相信是你忘了。你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付钱。你忘记了在最关键的地方给出参考文献?你怎么没忘记在论文上写上你自己的名字?
你把细菌的木糖载体和人体的葡萄糖载体画在一个膜上,你告诉电视观众那是两个载体的合成拼图了吗?你告诉还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了吗?你说那证据是他人的研究成果了吗?面对全国人民的电视上,如此忽悠观众,这是胡乱解释working 的人能洗白的吗?人家颜宁在电视上可没说那模型还没找到变形的证据呢。
在此告诉大家:那个主持人是撒贝宁。
小颜不可能在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后面给出文献索引28,29。争辩到现在,这点已经很清楚了。
Keyo 评论:
如果文献28,29是生化数据的来源, 应当这样引:。。。。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28,29); 在图5标题上引: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28,29), 非常勉强。但是颜宁在图5说明中的引法是指那两个构象源自28和29,而且她已经在离图五不远处的文本中引用过28和29, 意思同样是指两个文献是相关构象的来源。颜宁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反复复地明确指出28,29不是生化数据的来源,而是两个相关构象的来源,毫不含糊地没给任何曲解她本意的企图哪怕是一丝一豪的余地。
如果照您的意思去理解引用28和29, 那颜宁的所有文章都没法读了,不要这么糟蹋人家的!
老阎,你的总结很到位。我确实不在这个领域,你的科普和跟帖解释我都读了,受益了,谢谢。基于我的思考和判断,我认为你的质疑是很有道理的。我相信读贴跟进的网友认同你的质疑的不在少数。我仍然会关注你的质疑,读你的的科普。总而言之,时间和历史会给出答案的。
网友们,这次为老阎的质疑引起的争辩是一个很健康的E交流。感谢每位读我帖子并回复的网友。感谢每位专家的专业回复,本人受益了。希望网友们在此争辩中不要结怨,华人缺少的就是敞开心胸,各抒己见。
这是我第一次跟贴老阎的博客,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仍然支持老阎的质疑并期待权威专家对老阎的回复。
祝各位网友顺利好运。
She did.
She cited references 28 and 29 in Figure 5 to support occluded conformation states.
see below
Figure 5 | 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 Shown here are the predicted
conformations—outward-open, ligand-bound and occluded, inward-open,
and ligand-free and occluded—required for a complete transpor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alternating access model. The inward-open conformation of
GLUT1 is reported in this study. The ligand-bound, occluded conformation
and the ligand-free, occluded one are predicted from two XylE structures in the
outward-facing, partly occluded and ligand-bound state (28), and the inwardfacing,
occluded state (29), respectively. The outward-open structure remains to be
captured. The ICH domain is illustrated as a latch that strengthens the
intracellular gate in the outward-facing conformations. The extracellular gate
comprises a few residues from TM1, TM4 and TM7 that are illustrated by the
red brick in the ‘inward open’ cartoon.
===========================================================================
如果文献28,29是生化数据的来源, 应当这样引:。。。。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28,29); 在图5标题上引: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28,29), 非常勉强。但是颜宁在图5说明中的引法是指那两个构象源自28和29,而且她已经在离图五不远处的文本中引用过28和29, 意思同样是指两个文献是相关构象的来源。颜宁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反复复地明确指出28,29不是生化数据的来源,而是两个相关构象的来源,毫不含糊地没给任何曲解她本意的企图哪怕是一丝一豪的余地。
如果照您的意思去理解引用28和29, 那颜宁的所有文章都没法读了,不要这么糟蹋人家的!
帮颜宁洗地扛大旗的狐狸倒下了。从开始的评论看,你不在载体、通道领域,可你也搞明白了颜宁论文的漏洞与剽窃实锤所在。不需要我,就你这从这里学到的知识就能把那几个胡搅蛮缠的洗地者逼到到无言以对地步,表明科普没那么难。在电视上忽悠了全国人民从小学生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演讲,其内容从嫁接拼图在一个膜上到没有证据证明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就说那是人体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还说每秒钟来回几千次。把全国听众忽悠地一愣一愣的,主持人都说被转晕了地步。
我们要真相!
我们要知道谁发表的生化数据;
我们要知道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变形到朝外的证据在哪里;
我们需要知道谁发明的方法能在活体载体上获得生化数据以证明其变化真的发生;
我们要知道政府花费了多少钱用在了这样的论文上(因为那些钱是可以用于精准扶贫/用于真正创新/用于帮助穷学生付学费的.....)
耐心等待nature的回复。我也期待替小颜辩护的专家们去nature反驳你,不要像个邻家老太太天天扒门缝嚼舌头一副娘娘腔,当然这只是个别专家。
下面是丘山复制的小颜在图5给出的文献索引。她这里图5的索引是很detailed的,却没有给出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的索引。你坚持说28,29就是生化数据。如果是的话,小颜完全可以同样这样标注索引: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28,29)。这不是画蛇添足,因为这些数据太重要了,必须标出。但她含糊没有明确标出,而这恰恰就是老阎质疑的。老阎就是想知道是什么数据,因为根据老阎的科研经历和知识,那些生化数据是和老阎过去的研究是有关的。
小颜为何要在此含糊不交代清楚? 解答老阎的质疑并不是一个繁杂疑难的问题。
老阎还强调,朝上开口的小颜还没搞出来呢,即to be captured。
你把争辩的焦点piece together,这里面要求的是逻辑和证据链。
这些话都反反复复说了多少遍了。我真的搞不懂,为什么你老在这里打转转。
....occluded one are predicted from two XylE structures in the
outward-facing, partly occluded and ligand-bound state (28), and the inwardfacing, occluded state (29), respectively. The outward-open structure remains to be captured....
我想前面指责她图五没有引文是特指生化数据 老阎也不是做结构的 他一直纠结的是生化数据 其实你要是去看他的第一篇有关科普和评论 他对小颜是盛赞的 可惜呀 现在....
你就用这观点去《自然》反驳我的质疑,让业界人士看看颜宁团队的人都是什么科学素养和对科学的态度。
颜宁在论文里告诉你“发表过的生化数据”是参考文献28,29了?哪里讲出来的?那是生化数据?你的狡辩如果占理,那你为何不去《自然》帮她反驳呢?因为你害怕暴露身份,也清楚你真名实姓在那里胡搅蛮缠的后果。是男儿,就敢作敢当,没必要女扮男装男扮女装李鬼扮李逵披个马甲在这里忽悠外行。
狐狸倒下了,把自己得意到不行的博文删掉了,是该你出头的时候了。
话说回到图5她特别引上的文献28、29我理解的是仅仅指结构
....occluded one are predicted from two XylE structures in the
outward-facing, partly occluded and ligand-bound state (28), and the inwardfacing,
occluded state (29), respectively. The outward-open structure remains to be
captured....
他惯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忽悠外行。他无外乎是说:最早发现葡萄糖载体是由12穿膜螺旋的业界大牛用我们的方法发表的论文只有9篇给出了参考文献,其它的没给出,我就应该去找人家算账。多么荒唐的逻辑啊。人家给出了那么多次引用的参考文献,有必要永远引用吗。何况人家后来的论文里引用了自己发表过的论文,读者去读就找到了我们的论文啊。他的意思是:大牛用你的方法但没篇篇引用你的论文,就算欺负了你,你就应该去找人家算账。这都什么逻辑啊。
SwiperTheFox 2019-07-31 20:07:40
回复 '润涛阎' 的评论 :
2014图5引了2012的生化数据。 2014 讨论里也引了其他做晶体结构文章里的生化数据。
颜在2010年FucP的晶体结构一文里早已画出了类似2014的机理图。 2013 Iancu葡萄糖蛋白Symporter里也有。 Iancu也没引你的,其实类似的机理图至少可以追溯到2006。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9113/201907/17262.html
Mueckler 2004年以后做的Glut1好几个跨膜区都没引你的。
************************************************
这里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9113/201907/17262.html就是原先狐仙的7月15日的帖子“转运蛋白模型一日游 (五)总结”。
当然你现在再用这个链接去找的话,结果是:该博文不存在, 或已被删除
狐狸在《自然》的贴不是他自己删的吧?他用黑社会的方式打黑枪竟然在顶级科学杂志上。他的电脑IP网站是可以查出来他是何方神圣。如果是颜宁论文的作者之一,那就证明颜宁的团队连黑社会的招数都用在科学上。如果不是颜宁团队的,那就有特殊任务的可能了。他为何删除自己博客的博文?因为他清楚他在科学上是颜宁论文的高级黑,他只能忽悠外行。一旦被破解他是颜宁团队的,那他的科学诚信全无。如果他不是,那这件事本来是科学家们探索真相的就变成了黑社会帮派行为用到了科学领域。
其他几个帮颜宁洗地的竟然说颜宁发表过的生化数据证明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是门闩!!!如果颜宁的论文题目和结论是:葡萄糖载体其实跟CFTR一样是通道,那门闩的价值就大了。无数科学家在通道领域天天在找某通道的门闩(开或关门的部位),帮她洗地的找到了。
不怕强对手,就怕猪队友。
老泉,你回复我的生化数据一争网友已经替我回复你了。
给颜宁的论文增添光彩,原来颜宁“发表过的生化数据”是门闩,那是多么伟大的光荣的事业?
读者们都是根据西方科学家在过去两百多年里建立起来的互信机制,都不怀疑她发表过生化数据证明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
而且,引用她论文的多是搞结晶衍射的技术。搞结晶的科学家多,而搞载体的少。
你需要知道,昨天我给出的被撤稿的107篇论文里就有被引用数字超过颜宁论文的。这你想不到吧?因为科学家们都不会怀疑论文里有谎言。这107篇都是中国科学家。
对不起 刚才打错字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Watson
ONLY and can only PROPOSING sturcture, nothing and no way can do anything about
WORKING MODEL.
working model needs DATA to support.
people dont use English dictionary to discuss scientific topic.
但是更可耻的是他现在转移目标说她是”剽窃他人的成果”, 因为用他的quote ”不给出参考文献就等于剽窃”. God, 他这是什么逻辑?! 他根本就沒有做过”他人”的东西, 他拿什么资格去指控Nieng “剽窃他人的成果”. Nieng 的2014 Nature paper 已经发表了5年左右, 到至今已被引用了363 次. 阎和unconditional supporters 用脑好好想想, Nieng的同行们怎么没有出来像阎那样的指控??!!
为何不去《自然》发表评论替颜宁反驳我的质疑呢?探索真理竟然用黑社会那套打黑枪隐姓埋名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李鬼扮装成李逵的方式!这是《自然》杂志开创以来的第一次都有可能。国内黑社会腐败拉帮结派那套竟然拿到国际顶级科学刊物上,让杂志编辑们惊掉下巴的事都干得出来!
去用真名实姓探索真相探索真理,那是何等的伟大、光荣、正直的事业?为何不去呢?原来帮颜宁论文洗地的“竟无一人是男儿”,就想靠披着马甲胡搅蛮缠忽悠外行。
去《自然》杂志用“门闩”表明开口朝里变成了开口朝外的“生化数据”给业内人看,多么好的事啊。快去!
他们想为颜宁白纸黑字剽窃他人成果狡辩,最后的狡辩证据竟然是说的那个门闩!门闩是结构图像得到的,就算是生物化学方法得到的,那怎么有门闩就是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了???颜宁可没说那是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生化数据。通道也必须按时关上,开关的种类五花八门。但必须有关上的部位,否则那神经钠离子通道永远开着,大脑会发生癫痫等精神病。该开时开,该关时关上。通道都是这样的,只是开关的种类与部位不同,控制的分子或电压不同。
这些颜宁的猪队友赶紧去《自然》发表评论啊,探索真理那是伟大光荣的事业,你们为何不去呢?
Great example ----- to prove you are wrong again!
Watson和Crick是如何推测..., the key word here is "推测" it is not working model. to be qualify as working model you need data to support your "推测". where is the DATA?!
"Fanreninus 发表评论于 2019-08-08 06:56:35
第二,没有构象不能推测模型和机理吗?知识如此渊博的大师和粉们不应该不知道Watson和Crick是如何推测出DNA双螺旋的吧?如果不知道请看拙文。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963/201905/23249.html
图5不是生化数据,这个昨天讨论一天了,图5里有文献28和29也不是。为何不是,网友和老阎都讨论过了。
那个支持小颜的专家希望能上来替小颜解答我的问题,欢迎。
老泉 发表评论于 2019-08-08 07:05:53
回复 'ft' 的评论 : 最简单的写论文常识是,如果28和29是有关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就应该在data后面立刻给出文献索引,不是吗?
She did.
She cited references 28 and 29 in Figure 5 to support occluded conformation states.
我们的论文证明了葡萄糖载体是载体而不是通道。颜宁的论文是晶体结构,只是假设开口朝里到朝外变形,所以,她无法证明那是载体而非通道。帮她洗地的说早就知道了葡萄糖载体是载体,那她还嫁接拼图画出图5是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干嘛?她根据什么说Glut1就是载体的?她文章讲得很清楚:是根据她自己的结构嫁接图加上发表过的生化证据(不给出参考文献等于剽窃)。而她明明白白承认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是假设会发生。就否定了她发表过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
载体模型必须具备区别于通道的关键一点:开口从朝外变形到朝里;再从朝里变形到朝外,完成一个循环。否则,那就不是载体模型。
BTW, you may have ha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your lab data and illustration from Maloney, but Maloney wrote it (gated pore, which may be right in some instance and could be part of AAM theory).
这是明摆着的,白纸黑字。如果那是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生化数据证明,那她就是骗子!因为她说的就是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是假设会发生。也就否定了以前有过生化数据证明它的确发生。
有胆量面对本行业的专家,就去《自然》杂志用这样的狡辩帮她洗地。在这里忽悠外行人毫无价值。
如果她的论文发表在1992年,那所有的读者就认为她证明了人体葡萄糖载体跟CFTR一样,是通道,因为只有一个方向的开口,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而且还有一个门闩,按时关掉通道的门。
She did.
She cited references 28 and 29 in Figure 5 to support occluded conformation states.
see below
Figure 5 | 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 Shown here are the predicted
conformations—outward-open, ligand-bound and occluded, inward-open,
and ligand-free and occluded—required for a complete transpor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alternating access model. The inward-open conformation of
GLUT1 is reported in this study. The ligand-bound, occluded conformation
and the ligand-free, occluded one are predicted from two XylE structures in the
outward-facing, partly occluded and ligand-bound state (28), and the inwardfacing,
occluded state (29), respectively. The outward-open structure remains to be
captured. The ICH domain is illustrated as a latch that strengthens the
intracellular gate in the outward-facing conformations. The extracellular gate
comprises a few residues from TM1, TM4 and TM7 that are illustrated by the
red brick in the ‘inward open’ cartoon.
这文章证明了细菌葡萄糖载体uhpt就是变形的载体,不是通道。当开口朝外时,里边是密封的;当开口朝里时,外面是密封的。而颜宁的模型,根本就不够载体模型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她没有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结构证据。
我们是搞活体载体生化试验的,不是搞结晶了的不动的结构的。但无论如何,我们的论文没漏洞,而颜宁的论文分辨率再高也有天大的漏洞。我们的生化试验不是搞详细结构图的。我没说过不需要搞结构啊。这是两码事。搞结构,有漏洞,无法证明那是载体,明白不?
我给过链接:就用我们的方法加上半胱氨酸链接上,便可把结构搞到接近1埃地步。论文是老卡搞的,题目是《不需要结晶便可研究载体的结构》,去读一下,你就知道了半胱氨酸扫描技术的应用了。我们那时没想搞到具体到分辨率1埃地步。我给你举个例子,三格教授在发表DNA测序论文时,效率低到今天难以置信地步,用的是人工跑胶,用放射性,一排样品也就能读200个碱基,要是碰到GC多的地方,就读不出来。今天,用机器做,比他那时效率和准确性高百倍不止。可人家是开创者,是此技术的第一发明者。诺贝尔奖给的是他,而非今天任何实验员都比他效率高百倍的人。
我们的新技术是在细菌的细胞膜上搞成的,能被利用到真核细胞膜上,是Mueckler教授直接用在青蛙卵上的,就是用的人体葡萄糖载体。表明任何细胞膜都可以用我们的方法。至于我们那时候还没详细到老卡那地步,是所有新方法发现出来后的惯例。后面就有人更详细了,甚至改进了。
任何生物科学家都没提出我们的方法有任何缺陷,你说我们的论文没到详细地步。就好比DNA测序当年发表的论文还没有荧光标记呢!那你能否定DNA测序的生化方法吗?
第一,关于生化资料,文献28里做了好几个突变,目的就是显示那个ICH门闩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那些资料,她可能不会在模型中画出门闩,懂吗?
第二,没有构象不能推测模型和机理吗?知识如此渊博的大师和粉们不应该不知道Watson和Crick是如何推测出DNA双螺旋的吧?如果不知道请看拙文。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963/201905/23249.html
Our interpret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a model, derived
earlier (8), which argues that the pathway through a transporter
is not fully open in either its outward- or inward-facing
conformation. This avoids unintended leaks or channel-like
activity and guarantees that only a single substrate (or set of
substrates) moves during a single transport cycle (5, 8). As a
result of this constraint, one may deduce that the pathway has
regions whose accessibility to hydrophilic molecules (e.g.,
PCMBS, G6P) corresponds to that of the domains A, B, and
C identified here (Fig. 3; see text). Thus, one expects to find
two peripheral domains (e.g., domains A and C) that are fixed
in their orientations relativ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aqueous
phases and therefore accessible only to substrates (and probes)
from a single surface. One also expects to find a third region,
lying between these outer domains, with an accessibility similar
to that of domain B-that is, a domain that communicates
alternately with the inner and outer aqueous phases via
domain A or C. Consequently, when the transporter is in its
outward-facing conformation, external substrates (or probes)
would contact domains C and B but not domain A. Conversely,
when in the inward-facing conformation, substrates (or
probes) could interact with domains A and B but not with
domain C. Accordingly, this model may be thought of as
describing a mobile barrier (22); substrate transport arises as
the formation and collapse of barriers (domains A and C)
forces the translocation pathwa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inner and outer aqueous phases in alternating sequence. If the
core domain B functions solely as a passive conduit for
substrate movement, one might also view this transporter as a
"gated pore," but before adopting this terminology it may be
best to await a better experimental definition of this central
region.
Such models have their intellectual roots in the kinetic
structures introduced in the 1950s (cf. ref. 5), but because
progress in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membrane proteins has
been slow, the physical basis of these ideas is only now being
clarified. The main goal of our present work has been to
develop a new way to look at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 in
UhpT, and our analysis of TM7 now shows how molecular
biology can supplement the usual methods of probing these
issues. Moreover, as a general strategy, these techniques may
have special relevance to proteins, such as membrane transporters,
whose dynamic character is less easily accommodated
by the mor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We thank E. Lattman for helpful discussion and M.-C. Fann and M.
Matos for permission to cite unpublished work.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GM24195)
and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MCB9220823).
1. Marger, S. D. & Saier, M. H., Jr. (1993) Trends Biochem. Sci. 18,
13-20.
2. Kaback, H. R., Jung, K., Jung, H., Wu, J., Prive, G. G. & Zen, K.
(1993) J. Bioenerg. Biomembr. 25, 627-636.
3. Poolman, B. & Konings, W. N. (1993) Biochim. Biophys. Acta
1183, 5-39.
4. Henderson, P. J. F. (1993) Curr. Opin. Cell Biol. 5, 708-721.
5. Maloney, P. C. (1994) Curr. Opin. Cell Biol. 6, 571-582.
6. Maloney, P. C. (1990) Res. Microbiol. 141, 374-384.
7. Sonna, L. A., Ambudkar, S. V. & Maloney, P. C. (1988) J. Bio.
Chem. 263, 6625-6630.
8. Yan, R. T. & Maloney, P. C. (1993) Cell 75, 37-44.
9. Friedrich, M. J. & Kadner, R. J. (1987) J. Bacteriol. 169, 3556-
3563.
10. Island, M. D., Wei, B. Y. & Kadner, R. J. (1992)J. Bacteriol. 174,
2754-2762.
11. Foster, D. L., Boublik, M. & Kaback, H. R. (1983)J. Biol. Chem.
258, 31-34.
12. Mueckler, M., Caruso, C., Baldwin, M., Panico, S. A., Blench, I.,
Morris, H. R., Allard, W. J., Lienhard, G. E. & Lodish, H. F.
(1985) Science 229, 941-945.
13. Chin, J. J., Jung, E. K. Y. & Jung, C. Y. (1986)J. Biol. Chem. 261,
7101-7104.
14. Wang, D. N., Sarabia, V. E., Reithmeier, R. A. F. & Kuhlbrandt,
W. (1994) EMBO J. 13, 3230-3235.
15. Kunkel, T. A. (1985)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2, 488-492.
16. Rosen, B. P. (1986) Methods Enzymol. 125, 328-337.
17. Altenbach, C., Marti, T., Khorana, H. G. & Hubbel, W. L. (1990)
Science 248, 1088-1092.
18. Lynch, B. A. & Koshland, D. E., Jr. (1991)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8, 10402-10406.
19. Akabas, M. H., Stauffer, D. A., Xu, M. & Karlin, A. (1992)
Science 258, 307-310.
20. Akabas, M. H., Kaufinann, C., Cook, T. A. & Archdeacon, P.
(1994) J. Biol. Chem. 269, 14865-14868.
21. Xu, M. & Akabas, M. H. (1993) J. Biol. Chem. 268,21505-21508.
22. Mitchell, P. (1990) Res. Microbiol. 141, 286-289.
理工科论文许多抄袭剽窃都是在数据方面的。理工科的博士们教授们都知道,数据是论文推理的基础。没有数据,什么论文都写不出来。所以,在论文中清楚明确地给出所依据的数据来源的文献索引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教授博导,一定思维严谨,对此十分清楚。小颜为何对这个最容易让人质疑的数据来源含糊不清?
根据论文的英文原文,这些数据是她们自己的,那也应该明确给出文献索引。
这些你能替小颜解答吗?
根据你下面的评论,引申意思是说小颜不需要老数据。那么,小颜在论文中说的模型的基础数据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到底是什么数据? 你之前有个帖子说这个数据在文献28和29。随后网友说28和29不是生化数据,是构像数据。
最简单的写论文常识是,如果28和29是有关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就应该在data后面立刻给出文献索引,不是吗?
生化数据不是"我们在找",是小颜自己说的,老阎质疑她那到底是什么数据,何时发表的,哪里发表的。
你如果有空,就替小颜把数据找到。这就是老阎质疑的。我又换个法儿解释了一下,现在明白了吧?
老泉 发表评论于 2019-08-07 21:01:50
回复 'ft' 的评论: 你们与小颜想的不在一个层次。你还停在九十年代水平,要证明整个转运体结构的开口向外向内,因此在找老数据,小颜想的是结构内原子层面的细节。
应该是相比其它引用的文章的不重要,相关性小。不值一提
1。 忘了
2。相比其它例子的不重要,相关性小。不值一提。
3.专门例出就要对应于具体的文章那一部分有关,有可能降低自己工作重要性的评价。因为二者之间的联系太紧密。
这件事一个简单而且容易理解的解释就是,小颜的结晶实验本身设计就利用了”已有的生化数据”及老闫模型,得出的模型二者也完全一致。要是把前人的工作抬高了后者的工作光彩就减弱了。
颜宁靠拼图,也只是拼出了葡萄糖从一个方向开门进入细胞的图片证明。还是没有开口回到朝外的证据。就等于发动机的活塞只往下走,没有回来的证据。开口朝一个方向,那就是通道,而非载体。所以,载体的工作模型就必须是双向的:门朝里开回到门朝外开。来来回回把葡萄糖分子带入细胞。
而颜宁的论文靠拼图还是找不到开口从朝里开回到朝外开的证据。等于那不是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如果不是根据发表过了的生化数据,那就是通道了。而发表过的生化数据,是他人的成果,不给出参考文献,那就是剽窃。实锤的!无法反驳的。因为她论文里介绍了开口从朝里到朝外是假设的。如果她以前发表过,她还说是假设,就否定了自己以前发表过的证据。何况搜索她的论文也没有这样的证据发表过。
颜宁的结构分辨率高,但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证据,只有一个方向的开口就是通道。连是否是载体的证据都没有,分辨率再高也说明不了是载体的工作模型。
至于她介绍的假如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变形,葡萄糖分子如何被释放,哪些原子参与其中,是假设,是根据细菌木糖载体开口朝外木糖结合时的结晶结构推理出来的。她没有木糖载体从朝里变成朝外的图片证据,也没有葡萄糖载体从朝里到朝外变形的证据,她的图5下面的解释非常清楚。想在这里忽悠外行,是徒劳的。去《自然》杂志帮她反驳我的疑问就好。
没有生物化学数据,只有靠结晶不动的载体证明载体的工作模型是可以的,那需要:
1.不能靠嫁接拼图,驴唇就对驴嘴,不论马嘴跟驴唇多么像;
2.结晶出一个葡萄糖载体开口朝里时的两种状态:一个是里边有还没释放出来的葡萄糖分子的状态,一个是已经释放出来了葡萄糖分子的状态;
3.结晶出葡萄糖载体开口朝外时的两种状态:一个是葡萄糖结合进去的状态,一是葡萄糖释放出来的状态。因为人体葡萄糖载体Glut1是双向运转葡萄糖分子的,就有这四种状态存在。结晶不到,靠嫁接电脑拼图也可以,那必须找到木糖载体或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开口朝外,也就是说,开口朝外时释放了葡萄糖分子的和没释放葡萄糖分子的都要有)。现在,颜宁的论文里没有这样的证据,拼图也没有,是假设可能会发生。所以,那不是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也不是木糖载体的工作模型,因为木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结构图也没有。
如此简单的道理,还需要反复解释吗?想反驳,去《自然》杂志,给同行们说道说道。并把发表过的生化数据拿出来,以告天下苍生,从哪里剽窃来的数据。连数据是什么,文章都没给出呢!是哪里来的数据证明了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忘了介绍了?忘了,真的是忘了吗?
请教个问题,你下面的话
“她描述working model 时写到:转运体TMD与ICH作用使转运体取开口向外构象。随着底物...”
所写的一大段描述是她的想象需要她继续working on it 去证明?还是这个working model本身巳经要表达的意思?
老泉,你的专业回复很长,看得出来你也很认真地准备了回复,大概花了不少时间。很抱歉,我在此给你泼一瓢冷水,你的回复是答非所问,你读一下昨天所有的跟贴,里面的讨论回答了为什么我说你是答非所问。我实在是懒得重复了,你没有明白老阎的质疑实质是什么。不管怎样,谢谢你的认真回复。
别说这个,没用。我那文章是为1995年的文章开路的。就是下一篇论文的因子。这是1995年论文的重要性暗示。到PNAS就彻底解决了。这是开始用半胱氨酸扫描的意义所在。在1993年时,解决了开口朝里朝外互相变化的大概模型,已经证明它是个载体了,但具体的变化需要半胱氨酸扫描。你根本就没读懂文章的内容。去读华大教授对我1995年论文的一系列介绍和解释。老卡也用此方法证明了LacY的工作模型。衍射的图像比颜宁的不差,他仍然说那是可能发生。颜宁的图5写的非常清楚: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是predicted。没有证据。
颜宁的文章没有证据证明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因为那是结晶的,她是假设是那样子的,而没有任何证据会发生。她根据开口朝里时的结构解释如果发生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哪些原子会参与其中。而不是说真的就发生了。明白不?
Although we can identify a residue within the translocation
pathway of UhpT, we cannot yet comment on how
this pathway might operate. Even so, it seems appropriate
to frame the limiting possibilities as a guide to future work.
Do C265 and similar residues undergo a physical dislocation,
literally moving from one membrane surface to the
other during transport? This would be in line with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a mobile carrier (Widdas, 1952, 1988).
Or perhaps residues such as C265 are fixed in space,
lying at the juncture of preformed pathways that extend
inward from either aqueous phase, a limit more closely
reflecting the idea of a mobile barrier (Mitchell, 1990). In
either case, there is now a clear target for future work with
UhpT.
ft 2019-08-07 08:01:4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老泉,
老阎质疑的是数据是哪来的=根据的数据是哪来的=模型的数据是哪来的。不是质疑小颜的算法。你好好读读老阎给我的回复。
老泉 发表评论于 2019-08-07 07:20:50
回复 '时不时来看看' 的评论 : 你是时间?你不先提我,我才不会回你。至于骂人的人,大家知道是什么回事了,而且逻辑错了,因为小颜的成就大点。记住是老阎自己先在博客讨论学术问题。大家用笔名,更平等。再加一点学术的:小颜的结构模拟本身就可以算出开口向外的多种构象及其能量。利用热力学就可大致确定最可能的开口向外瞬间具体构象。当然通道及其构象是动态的,找到某一特定状态的晶体不容易。因此她的开口向内晶体结构才重要。
我去了你的博客,发现你有希望看到更多科普文章的博文。怎么今天突然改变观点了?我可没参与打架。你也在你博客里讲这是科普。你为何反对科普来了?
这个系列可不只是文学城网站,被转到很多地方。希望以后更加热闹,掀起科普追求真相的新高潮。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一旦知道真相的越来越多了,就会高速度蔓延开来。我是相信清华大学的多数教授学者科学家以及博士生们的判断力的。
真理是不怕讨论的,科学论文是需要值得仔细揣摩的。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总有被大家接受的那一天。内行需要把关键捅开,大漏洞在哪里,读者就会越来越大地明白过来。然后,就更进一步了解后面的真相:清华大学邀请过多少美国著名教授?在国内时都是什么待遇?
我是看到颜宁最近突然间发微博说她恨透了国内的腐败。这就有意思了。让我们慢慢来。国内绝对不是铁板一块。总有人不甘心被聪明人忽悠。最多两三年后就会有更多国内的人了解葡萄糖载体论文的真相。
你又转话题了. 颜宁在电视上有没有忽悠中国观众,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看电视, 没有第一手资料. 但是你指控她的Nature 的文章是”剽窃”, 就是你的不对.
类似“你指控她的Nature 的文章是”剽窃”, 就是你的不对”的话,JessAB 网友说过好多次,我想您的意思是:不能说颜宁”剽窃“,说了就不对。不知您是否看过阎博主有关文革的文章,如果年轻可问问父母,文革期间要敢说伟大领袖一个不字,下场是什么? 什么时候颜宁也不能说了?说了就不对?!先甭讲颜宁剽窃(不喜欢的话换成“当引而不引”)是有根有据的,即使阎博主随口一说,难道也得把他的嘴堵上?咱也别上纲上线了,看看跟帖里批阎的, 博主删过一个字吗?
尤其是帮颜宁洗地的对我人身攻击的那几个人还没换马甲呢。所以,这事慢慢来。科普就不能着急。科学结论,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真理。探索真理,乐趣多多。
我相信清华大学里也有乐于探索真相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被别人忽悠。用不了几个月,就会有发展。了解真相的就会越来越多。真理越辩越明。对此,绝对不需要有丝毫怀疑。否则,科学就不会发展到今天。
可以啊。反正科普不着急,但我不会放弃给国内更多读者科普颜宁发表的葡萄糖载体论文。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城读者明白了她论文的漏洞在哪里。国内很多人看过她电视演讲的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开玩笑吧?我都退休了,还发什么论文?
你以为在博客写文章就白写了?
就是Dr.Snyder全世界文章引用最多的也就是上千人读。根本比不上文学城网站的任何一篇博文。这个世界上能有几千人读的科学文章太少了。
博客科普文章比科学论文读者多太多了。国内很多读者来读我的文章,比任何科学杂志读者都多。大多数科学论文就几百人读。跟博客没法比的。
很多人脑子里就有利益与输赢,而非真相。然而,久而久之,还是有很多人能够理解科普文章的。科学论文没什么神秘的,写科普都可以让文科生听明白的。
让文科生都了解科学真理的奥秘与科学家必须具备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功德无量的事。那些误以为争利益而探索真理的,那是对西方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不了解,在美国白待了。
我在昨天还是前天介绍了MIT校长诺贝尔奖得主被MIT赶走的故事,就是一位日裔教授手下的一位美国白人女孩,博士后期间的研究论文,导师作假,发表在《细胞》,MIT校长署名了。第一作者女孩博后不干了,状告老板造假,NIH先后派出四个调查组,都站在日裔教授一边。主要是作假后文章发表了,教授自己把作假的那部分搞出来了,跟猜想的一样。但博后女孩不答应,最后告到美国国会。国会派出调查组,证明文章结论是对的,但造假是事实。日裔教授承认了造假。MIT校长不答应撤稿,日裔教授答应了女孩撤稿的要求。看看美国女孩科学家的态度。这是美国创新的源泉。如果大家都想着眼前利益,那求真精神就被扼杀掉了。
我们不是为了谁输谁赢,而且没有什么可赢的。而是探索真理,需要了解真相。
我讲过故事,再介绍一遍:
苏联有个高产大科学家李森科,把苏联共产党政治局包括斯大林都骗得跟傻子似的。都以为李森科是苏联的骄傲,升为苏联科学院副院长。顶级的科学大师。然而,苏联花费的巨额经费都泡汤,就换了李森科一个院士与副院长和无数篇论文。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无数科学家根据李森科的理论继续搞创新,结局都是浪费人力物力。一个科学家,如果缺乏科学精神,像李森科那样明明有天大的漏洞照样发表,那后面跟着的投资将是什么样?别说造出上市新药了之类的投资,就是无数科学家的科研经费都只能打水漂。我说的是上世纪苏联的故事。
我们需要对有天大漏洞的论文探讨其发生的原因。这些都可以在任何网站讨论,因为很多人对这点科学知识还是能理解的,搞明白里边的猫腻也不是那么难。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华人了解真相。尤其是国内的科学家。
去哪个网站立此存照是很好的一个建议。同时建议submit 之前英文要找母语的人过一遍。对”我觉得你在这里讨论,真的没啥意义”表示下异议。so far 所做的与指望得到官方认同确实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但对国内学术浮夸风气及学术道德规范还是有可能积极作用的。
我以后肯定会详细介绍证明葡萄糖载体不是克隆出来后12根螺旋柱子连在一起构成一个筒子,中间亲水大链条把葡萄糖来进去那个“离子泵是离子泵,载体是载体”时代,在此领域的科学家们专门开会时无数论文介绍中间那个大链条的功能。那时候我也无法知道真相是怎样的。在我们发表论文的一年前,CFTR被证明是通道,那结构也是跟葡萄糖载体特别像的。
决定找六个碳原子的探针,假装成葡萄糖分子,到载体分子里边“录像”,再把信息传出来,我跟皮特有很多很长时间非常精彩的故事。这是我本来写这个科普系列想介绍的,看看有一流大脑的人是如何你来我往争论到底走哪条路能走过去的精彩故事。跟这些精彩故事相比,名利就是一根鸡毛。
网友们,凡是重复内容建议大家就没必要再回答了。
=========================================================================
完全赞同!!新加入的网友至少可以先全部看这篇博文的所有跟帖,不清楚的可以先问问。
像颜看没看过阎文,跟如何解决剽窃一点关系都么有,提起来对颜伤害更大。参考跟帖
接下来就专门写这个话题了。我相信我的博文会令很多科学家哪怕不在这个领域里的,也能够明白她论文的天大漏洞,也会转帖到国内网站,这是迟早的事。帮她洗地的,无法让读者们信服他们的胡言乱语。因为我就用颜宁论文的原话说事。"
请博主息怒。如果颜宁没有在论文中overclaim,并有意掩盖误导,就不要去提了。帮颜洗地的, 可以一条条(合并同类项后)去驳斥。围观的(不是全部)更想看继续科普如何想到Y-M 模型的。
揭发论文的漏洞,就是揭发论文的漏洞,别的毫无意义。比如分辨率,当然越高越好。然而,分辨率哪怕高到光子级别粒子级别,照样改变不了载体的朝向。开口朝里的,还是开口朝里;开口朝外的,还是开口朝外。
在载体领域,读文章的,看有没有天大的漏洞就是看有没有两边都可验证的证据。比如此文,只有开口从朝外转向朝里的证据,缺乏开口朝里转向朝外的证据,那就是天大的漏洞,任何方面的贡献,比如分辨率高,都丝毫没有改变论文无法证明其工作模型的真理。因为只有一个方向的证据,就等于无法证明是载体还是通道,就无法确定那就是载体的工作模型:朝里朝外往复循环。
我本来想给颜宁留这个面子的。就不提这致命伤了。可她的洗地者一直逼我,我就决定公布真相了。
接下来就专门写这个话题了。我相信我的博文会令很多科学家哪怕不在这个领域里的,也能够明白她论文的天大漏洞,也会转帖到国内网站,这是迟早的事。帮她洗地的,无法让读者们信服他们的胡言乱语。因为我就用颜宁论文的原话说事。
我相信反方的“四大金刚”都是受过专业训练。例如:狐狸2010年时写道“一个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以色列教授到我们那儿讲学”。我猜这位教授是阿达·约纳特(Ada E. Yonath),以色列晶体学家,2009年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然后他写道“...我可不愿意做那个被牺牲的博士后...”。
老Yan在上个世纪末肯定是顶级学者。但本世纪初开始小Yan玩的却更“高雅且新潮”:用X光衍射和冷冻电镜做蛋白质的结构。《自然》2014的文章展示了她是得到GLUT家族晶体结构的第一人,见:https://www.rcsb.org/structure/4PYP。类似的结构她们送到蛋白库里193个。
“分子空间结构相关的工作共获得诺贝尔奖25项,占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部分的8%,其中10项和X-射线结构生物学研究直接相关”。敬请各位写写这方面的科普文章-“诺贝尔奖结构生物学”。
你的意思是说,她剽窃别人的就可以了,我们就不需要谈论了?那你去找找看,有哪个实验室发表过Glut1 生化数据她能作为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依据?搞生化的Glut1,她引用了华大教授的综述,表明她知道该教授用的方法。她在读她引用的2008年的综述时,里边就有“该家族最详细的动态模型”,搞模型的,她能不读本家族里最详细的模型吗?你在讲笑话吗?
用glucose transporter 有2万多结果,glucose transporter model有两千多结果,她看得过来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现在搜索到glucose transporter model相关的文献有2800多,但是您1993年论文目前的引用只有84,可不可以说,绝大多数glucose transporter model的研究人员都没有发现您的工作?您为什么一口咬定颜宁看过您的文章呢?
本着疑罪从无的原则,我觉得还是不要用剽窃这个词了。
她论文的数据来源和有没有数据支持她的成果:人体葡萄糖载体还没有“开口从朝内变成朝外”的证据,那就不是载体的工作模型。载体的工作模型必须是一个循环。你找不到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那你就没资格说那是载体的工作模型,因为通道也不需要有开口朝两个方向变化的证据。既然没有另一个方向的证据,那你怎么说它就是载体的工作模型了???
生物化学是科学,是由数据证明的科学,不是你predicted就可以的。这是无数教训得出的结论。CFTR有半个世纪属于载体研究领域,直到生化试验证据证明它不是载体不发生开口朝里朝外变形而是通道(1992年发表在《细胞》)。从此,研究CFTR的都归了通道领域了。
颜宁的人体葡萄糖载体工作模型就缺乏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证据,可她就说那是载体的工作模型。
这是一流科学家能做到的吗?她在全国电视观众演讲时就没提“没有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就说每秒钟循环往复几千次,把主持人给转晕了(主持人自己说的)。只有一个方向的证据,就转起来了?那通道也是转的了?CFTR还在开口朝里朝外在转呢,是不?反正不需要两边都有的证据就可说是载体模型了。这是科学史上的笑话。
你是说她没读过我的文章?
她引用的综述里就讲:该家族(阎、颜搞的是同一家族)里最详细的载体模型,就有我们的文章。她读该综述她能不去读该家族最详细的模型?用glucose transporter,你搜不到?用glucose tansporter model你搜不到?那她读华大教授的论文就是有关Glut1 的生化数据,里边就大段落的谈论我们的论文方法,她没读到?帮她洗地的都多次发在我的博客里了:九篇引用了我们的论文,还有几篇没引用等等。如果她不知道,帮她洗地的都一清二楚哪几篇用了我们的方法没给参考文献,说我应该去找他们算账,否则就是跟中国人过不去。可人家引用了我们的论文无数次了,后来的论文引用他自己的前文,里边就找到了我们的方法了啊。还有必要永远引用吗?帮她洗地的就这么找理由,荒唐透顶。
网友们,凡是重复内容建议大家就没必要再回答了。
说到ethics和小颜上电视一事,我想再说几句。
有一道专业执照考试题练习题,大意是这样不是原文翻译:
你有一项发明,电视台请你去做节目介绍你的发明,你是否应该去? 参考答案是:不应该去。因为电视节目是为了提高收视率,你在电视上大谈你的产品会误导观众,对产品的评估没有任何专业公正性。
如果哪位对此有高见和反驳,本人愿意倾听。说明一下,这题和答案都不是我创造的。
错的可以理解,造假和剽窃不能原谅。这是需要有专业道德才能做到的。专业道德是思想意识,具备一定的专业道德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适合的环境。
载体的工作模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开口从朝外变成朝里的证据;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就这两条。
颜宁的论文根本就没有“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那就跟通道没区别了。
她有唯一的证据还是剽窃他人的生化数据。她的28,29参考文献是她解构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论文里图5给出了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没有证据,是假设“predicted”会发生。证明了她没发表过此证据。那她文章里的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就是剽窃他人的成果成为自己模型的依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
别拿我那时的看法套在现在,那是在她看不到海外论文的基础上的评论。我出国后回国探亲也没机会或兴趣去了解这方面的事,因为我又没想过要回国搞科研。就知道有防火墙,国内读不了海外的网站。便以为看不到Pubmed。
回复 'ft' 的评论 :
不是智商,是科学态度、道德与利益的冲突。
在实验科学领域,科学家们都有共识:你的结论是错的是可以接受的,但你的数据是伪造的或剽窃来的,是绝不能接受的。
中国政府花了多少农民工的血汗钱本来可以用于精准扶贫的却浪费在发表没有证据证明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载体模型,而载体的工作模型必须是一个循环,否则就不是载体的工作模型。这是用政府的钱堆起来的旗舰级科学家。这样的科学态度,其发表过的无数文章,会不会已经引发了政府和民间企业根据其发表过的论文造新药?如果是,那造出了有效果上市了的新药吗?
我们都应该为科学的尊严而战斗,也要为中华民族求真精神注入力所能及的汗水,更要为政府的钱民间企业的钱不能被白白浪费而尽力。
还有某华人,不知是否是利益相关者还是有任务的特工,竟然用黑社会那套去骗《自然》杂志,把探索科学真相这一伟大光荣的事业当成是见不得人的事去干。这会令西方科学家们组成的杂志编辑吃惊到掉下巴地步,这是华人的耻辱。极可能是顶级科学杂志的先例。
竟然把Yan/Maloney发表论文时没提是Yan/Maloney 模型而耻笑作者。这是利欲熏心到极致的人才能说得出来的话,还被好几个人转帖到我这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难道牛顿定律是牛顿在发表论文时自封的冠名?难道不是被他人景仰而给的冠名?这就是颜宁的拥趸的道德水平与科学眼界。还自称是在科学领域。颜宁的支持者竟然是这等水平,令人叹息。
在全国观众的电视上,让听众都认为那是有了“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的科学发现,而事实上一个拼图里的两种载体都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变形的证据。论文里最重要的论述竟然没给出参考文献。这样的科学家是国家培养的旗舰级科学家。中国政府也在教育与科学领域反腐败,也在搞知识产权立法。我认为也会对此案提起关注。
至于学术上的争论,窃以为Fanreninus和fox已经解释得很清楚,老阎有他的credit,但是跟颜宁工作的关联性没有大到非要引用不可,但凡有一些学术素养的人不难看出。
这次大小Yan之争,起于老阎五月份的一篇文章“润涛阎的科学故事(一)”,当时老阎对小颜还是很赞赏的,请看
“第三,X射线晶体衍射解构蛋白质,属于最常用的技术,是主流派;而活体验证葡萄糖载体蛋白的方法不属于主流派。搞X射线衍射的主流派是不看我们的文章的,不论是《Nature》的审稿人还是颜宁博士本人。如果颜宁博士读过了我们的两篇文章,那她一定会在她的论文讨论部分或引言部分写上:“我们用固定的晶体作为材料在高分辨率的条件下解构葡萄糖载体蛋白获得的机理模型跟1993年Yan&Maloney用在细胞膜上活体葡萄糖载体蛋白作为材料得出的葡萄糖转运机理一致。表明这个喇叭口模型是准确无误的。”颜宁博士的团队在解构葡萄糖载体蛋白时,是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最近几年,国内防火墙非常严格,我今天用“百度一下,就可知道”搜索,把“Runtao Yan,Cell”放入搜索框,竟然查不出来我的文章。用我文章题目搜索,也搜不出来。显然,颜宁博士在国内是无法查出我和马龙尼先生在《Cell》和《PNAS》发表的两篇文章的。而且,我们的研究成果从未被地球上任何媒体报道过(平心而论,论文题目可能是主要原因,记者从题目根本看不出文章是干嘛的。这与皮特登峰造极水平的文笔似乎成了两级而令人费解。然而,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往往是最近的距离,就好比图3的第1根与第12根两个极端而事实上是连在一起的)。”
所以老阎认为小颜根本没有读过他的文章,怎么可能剽窃呢?
后来形势急转直下是源于小颜的碰瓷说。老阎顿时龙颜大怒,也顾不得看蚂蚁打架了,直接对小颜宣战。
这就是为什么老阎坚持质疑要求提供数据证据。
替小颜辩护的科学家们如果是故意绕弯不回答老阎的质疑,我能理解。如果是一直不懂老阎的质疑,这些科学家们的智商实在是令人堪忧。
擂台下面的,谁还上来。再上来的先把面具摘掉。
再强调一下,先报上自己的家门,不许用暗器。
还用去看原文吗?颜宁的论文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讲:从未有过证据证明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只是假设会如此。这不就等于说她没发表过吗?如果发表过,她还假设干什么?那不是自己否定自己了吗?
这些胡搅蛮缠的都是颜宁论文的高级黑。她在论文里拿他人发表过的生化数据用于她自己论文的成果,就是实锤剽窃。否则,为何不给出参考文献?别说忘记了,她又不是第一次发表科学论文,这么大的事她能忘?如果是健忘症患者或完全对科学论文不当回事,那此论文还是合格论文吗?
他清楚,他的胡说八道即使在网上也一样会被追究。他欺骗《自然》杂志这事,历史上可能是开先例的事。他以为用假名就找不到他了,其实网站根据他的IP地址找到他是谁易如反掌。其实文学城都应该知道他在文学城的IP。
探索科学真理和事实真相,怎么还需要用假名字欺骗杂志社?这是黑社会行为。这是给颜宁丢人的事。
这么重要的数据在论文里一带而过不明确交代哪里来的,为什么?
有人说小颜的稿子是专家审的。那又如何呢。
再问一句。那就是说,文献28和29仍然不是小颜论文里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这些数据的来源?
本来对这个疑问没多想,因为如果文献28和29果真是生化数据来源,照理来说早就在那句话后引用上了。 后来转念一想,如果在图5的标题后引28,29,也勉强说得过去。得看看原文。
吃瓜成习惯了, JessAB 网友这篇博文中有图5那一页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4410/201907/33894.html (感谢并请不要删掉)
可以清楚地看到想在图5中28,29是指两个构像,并且在不远处原文中作者表明同样的意思,并未涉及生化数据。想引申实在是难。
多一句嘴, JessAB 网友biochemical data 下面加下划线,略去published,文章作者要是那么做的话会严重加长发表周期。
探索科学真相,那可是伟大的光荣的事业,可他竟然欺骗《自然》杂志编辑用假名字探索科学真相。这你就清楚了他不是在探索科学真相,而是另有任务或自己本身就是利益相关者。没办法拿出真名实姓探索科学真相。
这是他们故意避开的。颜宁本人在论文里就说没有证据证明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只是假设会变。
她也没给出发表过的生化数据在哪里。根据英文写法,读者以为是她自己发表过的,可她在图5下面讲得清清楚楚: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是假设会发生。等于她没证据发表过。
帮她洗地的,都是在胡搅蛮缠而已。
我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推出的结论,不要恼怒。
科学家们,如果我的结论不对,敬请指正。
就根据颜宁论文的观点:如果早就知道了颜宁图5人体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那她还发表图5干什么?就直接给出参考文献不就完了?她干嘛面对全国电视观众介绍她的成果就是图5???
帮她洗地的,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她的图5可没说是结构,而是模型。她也没给出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变形的证据发表在哪里,而是说假设会发生。如果前人有这样的证据,也被她这句话给否定了。
首先我现在理解的”working” 已经在我的新愽文写清楚了, 想看的请去看我的完整原文. 请你不要断章取义, 误导我所理解的”working model”.
The bottom line 不管你怎么绕, 你指控Nieng Nature 文章是”剽窃, 是你的不对.
你现在要转移到Nieng在媒体上的事, 那不在我的讨论范围.
就此打住.
Paul W. Hruz? and Mike M. Mueckler§ 讨论的倒数第二段。
Mueckler, M. (1989) in Red Blood Cell Membranes (Agre, P., and Parker, J. C., eds) pp. 31–45,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在科学领域,如果说内燃机的工作模型,就是二冲程或四冲程。不论是哪个,都是活塞从上到下变成从下到上,曲轴才能转动。必须完成活塞来回的循环。
如果说膜蛋白的工作模型:
通道:就是一个阀门,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再从朝外到朝里的循环。
载体的工作模型:必须是一个循环。就是证明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再从朝外到朝里的变形。
你的理解“working”是说不是指科学家们的定义:载体是怎么把葡萄糖带入细胞的。而是说颜宁在“工作着”,英文的表达就是:Dr. Nieng Yan has been working on the model。就是说她一直在为这个模型工作着。也就是说,她的模型不靠谱,因为跟朝一个方向开门的通道无法区分。可你知道吗?加上发表过的生化数据,载体模型就成立了。可你不想让她在科学史上承担剽窃他人成果的名声。
在电视台上,她可没讲这工作模型还需要找证据,现在还无法没找到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
你这么为她洗地,你的内心世界是:你宁肯把她的论文废掉,也比在历史上成为剽窃他人成果强。就是“早知今日,不如当初就不发表这篇论文了”的感概。而事实上,她不认可你这样的洗地!这可是她最大的科学贡献,因为电视台邀请她介绍她的成果,她选择的就是这一个。从头到尾就只谈了这一重大科学贡献。所以,你就是她的高级黑!
正是因为你曾经针对” Fig. 5. 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 提到”相悖“法, 才让我想到这个”working” 还有另一层意思. 为止我还特意写了一篇”进一步理解”working model “的含义”的愽文.
我跟进这几个月对你和Nieng的事是关于她Nature 的文章. 至于她在媒体的事我不知道, 不评论.
颜宁找不到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转向朝外的证据,那就等于欺骗了全国电视观众,从小学生到政治局。
如果颜宁找到了的证据是他人发表过的她不给出参考文献,就是剽窃。
如果她发表过这证据,而在论文里讲“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是假设会发生”,那她就否定了她发表过的生化数据,否则就是在撒谎。
她自己承认她没发表过证明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才说那是假设会发生。然而,她的图5的大黑字说的英文原文:Figure 5. 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
在论文里的原话:On the basis of our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we propose 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 (Fig. 5).
就是根据她的结构图加上发表过的生化数据,提出了工作模型。
她没发表过生化数据以证明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才提出“假设会变形”的。
你没看过电视,你去看,油管里就有。她没按照你说的告诉观众,没证据证明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转向,还在找证据呢。你就是她的高级黑。
你又转话题了. 颜宁在电视上有没有忽悠中国观众,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看电视, 没有第一手资料. 但是你指控她的Nature 的文章是”剽窃”, 就是你的不对.
她在面对全国人民包括中国给她研究经费的政府官员们面前可没讲那只是猜想,所有的观众都明白:那就是葡萄糖载体是如何把葡萄糖带入细胞的。主持人还问她载体从开口朝外到开口朝里再回到开口朝外的速度是多快时,她还说每秒钟几千个来回。主持人说把他脑子都转晕了。
拿一个没证明的东西在全中国观众面前忽悠???打着科学家的称号忽悠从小学生到中央政治局的观众???
我早就说你们这是颜宁的高级黑!我会写文章让更多的中国电视观众清楚:为颜宁洗地的都承认颜宁在电视上讲的那不是被颜宁证明了的科学事实!就拿你们帮颜宁洗地的原话。
按照他们的逻辑,牛顿没说自己的是牛顿定律,连定律都没说,只给出公式推理过程与结论,那牛顿定律就是不存在的了。
他们不懂得什么叫科学家,只知道利益名气而已。
科学论文是提供证据的,定律啊模型啊给自己涂脂抹粉的东西无所谓有还是没有。有也可以,没有丝毫不影响论文的价值。在真正科学家眼里,这些都是无所谓的。真正的价值是科学证据。拿Yan/Maloney 自己在论文里没提这类让他人冠名的东西,反而是科学界的高尚之处。他们只看利益名誉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颜宁的论文,应该给出的是: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在哪里。她根本就没给出,就画出了两个载体的嫁接拼图。其中任何一个载体的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都没有!!!
文章里有,那是剽窃他人的生化数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
Yan and Maloney (21), using a cysteine substitution experimental approach, have defined three distinct regions within putative transmembrane helix 7 of the bacterial glucose 6-phosphate antiporter, UhpT. They discovered that amino acid residues were either accessible to pCMBS only in intact cells, accessible only in inverted membrane vesicles, or accessible in both circumstances, depending on their relative location within the transmembrane helix. Residues close to the exoplasmic membrane face fell into the first category, residues close to the cytoplasmic membrane face fell into the second category, and residues near the middle of the helix fell into the third category. They interpreted their observations in terms of the classic single-site membrane carrier model (3, 4), where one would expect amino acid residues involved directly in substrate binding (in the middle of helix 7 in the case of UhpT) that become exposed to both aqueous compartment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transport cycle. Residues that lie on the exofacial side of this region may only be exposed to the exoplasmic compartment, and residues that lie endofacial to this region may only be exposed to the cytoplasmic compartment. Their data provide compelling physical evidence for a general model of facilitative membrane transport derive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kinetic transport data. 1997文章:Identification of an Amino Acid Residue That Lies between the Exofacial Vestibule and Exofacial Substrate-binding Site of the Glut1 Sugar Permeation Pathway*
Mike Mueckler? and Carol Makepeace 讨论第二段。
还有是几月的不是你说了算的,我说你积极,我自己也不比你差,只不过比你更专业,更客观,更掌握状况!不想你这样不是讽刺还是讽刺!:)
我看了那个微小姐搜索论文里有无model一词就觉得很好笑,有人还真拿狗宝当牛黄了。这个id认为在论文里论述一个model就一定要explicitly 说出model这个词。这个思考能力是哪里学来的。
以上1999文章Transmembrane Segment 5 of the Glut1 Glucose Transporter Is an Amphipathic Helix That Forms Part of the Sugar Permeation Pathway*
Mike Mueckler? and Carol Makepeace讨论的最后一段,供参考。
讨论的第二段:Our results with Glut1 are reminiscent of those reported for cysteine-scanning mutagenesis experiments conducted on theEscherichia coli lac permease (reviewed in Ref. 16) and the glucose-6-P antiporter (17), both of which belong to the same 12 transmembrane helix superfamily of membrane transporters as Glut1. Helix 7 of the glucose-6-P antiporter and several helices within the lac permease have been shown to possess solvent-accessible faces that appear to line a por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substrate permeation pathways. Our results extend these findings to a mammalian facilitative transporter, and the results when taken together imply that a similar structural paradigm may exist for cotransporters, antiporters, and facilitative transporters in organisms ranging from E. colito the human.
看不懂不要紧,可以借助网上的翻译。
显然狐狸不懂科学常识,也不懂如何做人,才用假名字去欺骗《自然》,被咔嚓了。
就因为在7月15日的帖子“转运蛋白模型一日游 (五)总结”的最初版本中,我和你讨论,你说“目前看过的文献来看, Yan_Maloney模型只出现在阎的博客里,没有出现在科学杂志里,就是说在科学界不存在”。
我只好问你“‘The best characterized members of the family are UhpT and GlpT, both of E. coli, for which detailed topological models have been presented (29, 90, 91).’ 这是被引用了1281次的综述“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1998)”文章里的原话。其中文献90, 91分别是大阎1993和1995的文章。
队友阁下,在这里"models"是啥意思?”。我再说“这就是你‘看了这么多文献,没有一篇文献用模型一词来提阎的两篇论文’。反证”,到这时你才无奈地承认你错了,有大阎的模型。
润涛阎评论:伟大领袖毛主席说:承认错误就是好同志
老阎质疑的是数据是哪来的=根据的数据是哪来的=模型的数据是哪来的。不是质疑小颜的算法。你好好读读老阎给我的回复。
老泉 发表评论于 2019-08-07 07:20:50
回复 '时不时来看看' 的评论 : 你是时间?你不先提我,我才不会回你。至于骂人的人,大家知道是什么回事了,而且逻辑错了,因为小颜的成就大点。记住是老阎自己先在博客讨论学术问题。大家用笔名,更平等。再加一点学术的:小颜的结构模拟本身就可以算出开口向外的多种构象及其能量。利用热力学就可大致确定最可能的开口向外瞬间具体构象。当然通道及其构象是动态的,找到某一特定状态的晶体不容易。因此她的开口向内晶体结构才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用一个比较客观的方法来给你看看阎润涛是不是在撒一个弥天大谎。阎润涛说他在上面那篇文章里提出了喇叭口的模型,大家都知道模型在英文中叫什么吗?叫模特儿!就是model。如果叫model的话,那文章一定会有model这个词吧。于是我把这篇文章一个字一个字的搬到微软的Word软体里,然后让微软小姐用“find”这个工具去找这个“model”这个词,结果只找到了两个,可是两个都在前言里面出现的,说的是”model system”(模型系统),而不是model本身。model system实际上就是研究材料的高大上说法,和阎润涛说的模型没有丝毫关系。除了这个外,文章的通篇都没有提到model了,所以说这个文章里根本就没有什么model。你根本就不需要懂半点生物学就知道阎润涛在撒谎。
那么你说阎润涛的喇叭口是怎么回事?我在上篇文章里面已经说过了,那个所谓的喇叭口是他导师马先生画的一个示意图,英文叫Schematic cross-sectional view,用来标识他们研究的那个半胱氨酸在通道或者转运体的大概位置,这就是他们那篇文章的中心。这也是为什么那篇文章的题目是“Identification of a residue in the translocation pathway of a membrane carrier”(膜转运体的易位途径中的一氨基酸残基的鉴定)的原因。
为了对阎润涛公平,我还让微软小姐帮找了一下机理"mechanism",小姐一下就找到了,比我这双眼快了十万八千倍,说长辫子,你看,也是两个。这两个机理也和阎润涛无关,第一个是这么说的:“Figure 6 illustrates this by depicting substrate movement through UhpT as a Ping-Pong-type kinetic mechanism (Ambudkar et al., 1986; Maloney et al., 1990). ”,哈哈,长辫子又有了重要发现,原来上面所说的示意图是用来显示底物是如果在UhpT通道里运行的乒乓球式的动态机理,而提出这个机理的分别是马老先生的一个高足和他本人(Ambudkar et al., 1986; Maloney et al., 1990)。大辫子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如果有什么模型的话,也是这个乒乓模型。如果是乒乓模型的话,应该是马老先生和他的高足小安提出来的,而不是阎润涛。
第二,图6显示的不过是底物在那个乒乓状来回之通道里面怎么运动而已。阎润涛的贡献是说明这个通道里里的一块叫C265的砖或者板子比较重要。
还是微软小姐厉害,我们这些人吵了几个月的事情,她两秒钟就搞定了。第一秒,没有发现阎润涛或者导师说什么model,只有model system;第二秒,没有喇叭口机理,只有乒乓球机理,而那乒乓球机理也不是阎润涛提出的。“
我就用颜宁的论文说事。
证明一个载体的工作模型,需要两步:一个是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证据,一个是开口从朝外到朝里的变形证据。颜宁论文图5下面亲自说: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是假设会发生。
这就等于她没有发表过任何证据证明了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真正发生,所以才假设。这就堵死了任何想帮她洗地的人说她发表过这样的证据的路。是用颜宁的话堵死了这条路。
没有这个证据,那就等于载体只有一个方向,就等于无法区别是通道还是载体。载体必须是一个循环,开口朝一个方向的那不是载体,是通道。她的文章里给出了载体工作模型的证据依靠: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她自己没发表过(所以才假设会发生),那就是剽窃他人的了。
剽窃谁的都是剽窃。白纸黑字,无法抵赖。
不论是谁的生化数据,只能是用Yan/Maloney的“探针 + 半胱氨酸扫描”方法得到的。最后还是归到Yan/Maloney 两篇论文那里。如果否定了两篇论文,就连颜宁剽窃来的论文里唯一的价值都被否定了。所以,他们无法到《自然》真名实姓反驳。
您还停留在5月初,已经8月中了,醒醒吧。博主在Nature的评论就是悬在颜宁2014文章上的一把剑,您本当竭尽全力去那移除那把剑而护主,却还在这里试图说服我等,实在是无的放矢,浪费时间。关于这件事,在您的老博客里我就跟您拜拜了,您的新博客还有啥看头呢?您要是为我写的,就改改内容面向大家吧。您要是去Nature跟帖,我肯定会去读。
他们胡搅蛮缠的东西我不用去读。就拿颜宁论文里的原话彻底揭穿颜宁承认自己剽窃他人成果的事实,用她自己的言论讲出她没发表过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堵死任何想给她洗地的路,用的全部是颜宁论文里的原话。白纸黑字,无法抵赖。
那就是说,图5不是你质疑的数据来源。在jessab开始的一个跟帖里,其回复说你要的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这些数据来源在图5。后来大概走了走脑子,在其后的跟贴里说图5和图5给出的文献索引28和29是数据来源。在老泉最近的跟贴之一也说文献28和29是数据来源。
根据你的回复,小颜之前发表的论文里并没有这方面的生化数据。
所以,对你的质疑,Swiperthefox, 老泉,jessab,Fanreninus等在专业方面的跟贴都没有点到穴位回答你的质疑。
如果我的总结不对请指正。
颜宁的论文白纸黑字,自己承认从没发表过证明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生化数据,所以才“假设会发生”。狡辩说她发表过,那就是颜宁的高级黑了,否定颜宁自己论文里的说法了。
就因为在7月15日的帖子“转运蛋白模型一日游 (五)总结”的最初版本中,我和你讨论,你说“目前看过的文献来看, Yan_Maloney模型只出现在阎的博客里,没有出现在科学杂志里,就是说在科学界不存在”。我只好问你“‘The best characterized members of the family are UhpT and GlpT, both of E. coli, for which detailed topological models have been presented (29, 90, 91).’ 这是被引用了1281次的综述“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1998)”文章里的原话。其中文献90, 91分别是大阎1993和1995的文章。队友阁下,在这里"models"是啥意思?”。我再说“这就是你‘看了这么多文献,没有一篇文献用模型一词来提阎的两篇论文’。反证”,到这时你才无奈地承认你错了,有大阎的模型。
我当时对你勇于承认错误,这种有担当的行为,颇为欣赏。没想到你把帖子“转运蛋白模型一日游 (五)总结”以及后面的评论全删了,叫我怎么说你才好。
100年前,国学大师辜鸿铭一言以蔽之,他曾形容中国人:温和平静,稳重节制,从容练达。
绅士风度是西方国家公众,特别是英国男性公众所崇尚的基本礼仪规范。经要求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优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多指男士彬彬有礼的样子。 其基本要素是:礼貌 、尊重、尊严、礼仪。
但在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样子似乎却慢慢消失了,“假装情义”、“揣度他人”、“戾气满满”、“好利急功”,“无利不往来”、“傲慢无节制”几乎变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低落情绪。
且不论东方或西方,你以及你的队友们的所作所为对照一下,是不是还有颇多改进之处?
那帮胡搅蛮缠的无一是男儿。要是男儿,就真名实姓到《自然》反驳润涛阎的质疑,那里可以发评论。有种就来真的。
抱歉,您关于这个事情的任何博文都不值我浪费时间去读。您去Nature跟帖,我就去读。
明白了就好,毕竟网上很多不是搞科学的。让文科生都明白颜宁剽窃的实锤全部是颜宁论文里提供的。
1. 她嫁接两个载体在一张图上,但她还是在论文里承认:两个载体的任何一个都没有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过去没有,现在她也没有。
2. 她在图5描述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没有证据,只是猜测会发生。原文:predicted,就是假设会发生。
3. 帮她洗地的说她早就有证据,那就表明两个可能:一个是颜宁明明有证据,图5还说是假设,那她否定了她自己以前的证据;另一可能,她明明知道自己发表了证据,还说是假设会发生,就是撒谎。
撒谎是对自己有利才撒谎的。她不会傻到自己有证据了还说没证据,还假设会发生。所以,第一种否定自己以前的成就,可能性为零;对自己不利的撒谎,可能性接近于零。结论:她没发表过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
4. 她给出的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是她论文唯一的贡献:证明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因为证明载体的工作机理与模型就是证明开口走一个循环:从朝里到朝外、从朝外到朝里,循环往复,就是载体。如果只有一个方向,就是通道了。她的论文从来都没证明过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
5. 如果否定Yan/Maloney 的两篇论文,就需要大牛们把用Yan/Maloney的两篇论文的方法发表的论文全部撤稿。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否定了Yan/Maloney的论文就否定了颜宁的论文,因为颜宁论文里唯一有价值证明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来源与发表了的生化数据。而发表了的生化数据只能是根据Yan/Maloney 的两篇论文的方法得到的。20多年过去了,还没有另外的方法被发明出来。不论她剽窃谁的“生化数据”,还是来源于Yan/Malnoey的两篇论文的方法。
所以,外行的胡言乱语想否定我们的两篇论文,那就等于否定了颜宁论文的唯一证据证明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论文连剽窃后的价值都被否定了。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963/201908/5513.html
接大Yan的地盘,攀点人气,做做广告,还有什么你们随便补充好了, 哈哈。
大Yan, 你也看看,别一天到晚被人捧着过,不然就和老毛晚年一样了,你还没那么老!
从您的笔名根本不能确定您是专家,您也不是时间,哪来的信誉断定博主的博文经不起专家和时间的检验?
博主这一系列是科普,您要真是专家就去Nature跟帖,反复在这里起哄发酸算个啥?
一篇论文需要在有完整的逻辑和证据链。不知道这点讲多少遍才能被明白。
再问一句。那就是说,文献28和29仍然不是小颜论文里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这些数据的来源?
他狡辩也是颜宁论文的高级黑。
你去读我最近在这篇博文里下面加的内容,你就明白了他是高级黑。
颜宁论文的图5 是如何说明“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到朝外变形的证据“的呢?predicted
就是假设会发生。
如果颜宁在以前的论文里已经有了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那她在这里说还是假设会发生 “predicted”,就等于要么她在这里否定了她以前的证据,要么她在这里撒谎。
所以,帮颜宁洗地的,要么承认剽窃,要么承认颜宁在撒谎。二者必取其一。
道理简单不?
我想看看你对jessab以上数据来源的回应。也许你跟帖已经回应我漏看了,那就请你重贴一下。谢谢。
107篇论文撤稿事件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6.aspx?id=2959
清华回应11篇论文被海外撤稿
http://www.xinhuanet.com/2018-10/22/c_1123591532.htm
physical evidence 是司法用语:中文就是“无法质疑的完整证据链”,简称“铁证”。
这个老泉也是高级黑。
颜宁论文本身无法提供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这是她论文里承认的。唯一能提供的证据就是“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而到目前为止,Yan/Malnoney 的两篇论文是唯一能提供的生化方法。除了分子探针 + 半胱氨酸扫描的方法,还没有另外的新方法被发明出来。也就是说,推翻了Yan/Maloney 的两篇论文,就等于不仅仅需要载体领域的大牛们用Yan/Maloney的方法发表的论文全部撤稿,颜宁的论文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她论文唯一能证明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生化数据也只能来源于Yan/Maloney两篇论文的方法。
打个比方:一个搞亲子鉴定的公司,否定三格思的生化DNA测序方法,就等于他的亲子鉴定是瞎掰的,因为在这个地球上化学方法测序早就被淘汰,因为没有实用性,花费时间太长效益太低,而唯一的生化方法就只有一个。
俗话说,不怕强对手,就怕猪队友。否定Yan/Maloney的两篇论文,就等于否定了她剽窃来的“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因为不论她从哪里剽窃来的,还是要回到Yan/Maloney 的两篇论文那里。因为Yan/Maloney 的分子探针 + 半胱氨酸扫描是唯一的生化方法。颜宁如果能绕开,她就不会不给出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的参考文献了。
对博主的这一系列科普,您已经多次表达了鄙夷与厌恶,但无论您多不喜欢,博主是不大可能把这些科普博文删除的。
这一系列博文的要点已经在Nature颜文后的评论中,尽管您是多么地不喜欢,它仍然在那里。您大可不必继续在这里表达鄙夷与厌恶,直接去Nature后面跟帖反驳博主的评论就是了,那样多少赢得些尊重。
抱歉,看不懂你在说什么。
有一点我告诉你,我会的你肯定不会。
我不会再回你的帖子了,因为这是老阎的博客地盘。
你如果讲脏话那就自己照单全收。
记住,得和才相比,前者更宝贵。你什么都没有。积德是人生之道,否则遭报应的。
ans 发表评论于 2019-08-06 17:27:54
回复 'ft' 的评论 : 除了人参公鸡你还会点别的吗
看ans帖子就知道此人是学术界的残次品,无德无才,迟早会被清理出去,这就是两面人的结局。
Nekono_88 发表评论于 2019-08-06 14:49:36
回复 'ft' 的评论 : 其这是典型的滚刀肉作风,周围得人估计躲都来不及。
你无德毫无疑问,原来你还无才。回复一个简单的帖子都要抄袭剽窃或者低级趣味。最佩服的是你伪装的伎俩。你每天走进办公楼之前,都要想好如何装,这不是人活的日子。你觉得这样两面人不累吗!好自为之!
ans 发表评论于 2019-08-06 13:20:54
回复 'ft' 的评论 : fox快来,ft转脸就爱上你了。变脸变得真快,做人毫无底线,还能更low么
ft 2019-08-06 11:00:0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ns' 的评论 :
为小颜辩护的ID不都向你这么low。比如Swiperthefox 虽然违规在nature跟贴用了假名我表示理解,但是此人回复的跟贴专业态度认真回帖礼貌文明,是你的榜样。
你攻击别人的逻辑也适用你自己,明白不?不去正规学术渠道争议,为什么?就凭你一家之言,就公然在网络上攻击小颜剽窃造假,有没有道德?就你的水平,能不能看得懂都算不上,你那个东西在nature上挂了两个月了,有专业人士理你吗?除了unconditional的闫粉和傻乎乎的fox
btw,有哪几个大牛引用你了?有哪几个大牛引用小颜了?几十年的引用和几年的,你给比一比呵呵
涛阎 2019-08-06 13:21:02 回复 悄悄话 西方科学界200多年建立起来的互信机制---投稿人与审稿人的互信。当你写上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审稿人就认为是你自己发表过的,不会去查,因为你不会骗人。
Springer Nature (publisher)在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撤稿107篇,全部来自中国大陆。
几年前清华大学有过被撤稿很多篇的报道。凭记忆是13篇或12篇?反正不是一两篇。没太注意,是文学城新闻报道过的,我没打开,就看了一下题目。因为当时吃惊,所以,不会是一两篇。好像是搞地质的?工程的?不是搞生物的,就没好奇打开看。
中国人里最缺少的就是求真较真儿的人,最不缺的就是你这种狗,专咬求真的人。
中国人因为愚蠢,看不到求真的人的可贵,给安上“偏激,极端”的帽子,反而认为你这种狗懂人情世故,中庸,会做人。
所以中国充满了和稀泥,充满了假,充满了欺骗。
———————————
西游子 2019-08-05 19:38:08 回复 悄悄话 经过数代异族屠杀,剩下的华人最大劣根性就是自相残杀,咬自己人最狠,楼猪表露无遗
Springer Nature (publisher)在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撤稿107篇,全部来自中国大陆。
几年前清华大学有过被撤稿很多篇的报道。凭记忆是13篇或12篇?反正不是一两篇。没太注意,是文学城新闻报道过的,我没打开,就看了一下题目。因为当时吃惊,所以,不会是一两篇。好像是搞地质的?工程的?不是搞生物的,就没好奇打开看。
ft 2019-08-06 11:00:0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ns' 的评论 :
为小颜辩护的ID不都向你这么low。比如Swiperthefox 虽然违规在nature跟贴用了假名我表示理解,但是此人回复的跟贴专业态度认真回帖礼貌文明,是你的榜样。
为小颜辩护的ID不都向你这么low。比如Swiperthefox 虽然违规在nature跟贴用了假名我表示理解,但是此人回复的跟贴专业态度认真回帖礼貌文明,是你的榜样。
ans,如果你头晕忘事,我提醒你你贴的是为小颜洗白小颜没有剽窃。你怎么能在此公然抄袭剽窃呢。黔驴技穷。欢迎你在此继续多多发帖让大家都好好认识你一下。
ans,一个学术界的从业者抄袭剽窃如此一流,连个回帖都赤裸裸地抄。好言劝你,反思你的品行,否则,你的狐狸尾巴迟早爆露打了饭碗。我还是希望你能提高个人人格,打工顺利。
这不就是在公众媒体的争辩吗。如果你认为赢了狂妄输了丢人,你又选错国家进来混了。
输了不丢人,人品低下才丢人。况且老阎的质疑还没有答案。
你自曝在学术界做事,一定要藏好你的狐狸尾巴,做好两面人,否则你迟早会被清理出去的。你根本没有认识到你是在真正给老闫抹黑给老闫减分。你贴越多,给老闫减分越多。
ft 2019-08-06 10:14:2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ns的评论,
你的评论爆露了你人格的低下。在你眼里人要分等级,如此,你选错国家进来混了,在这里人人平等,。宪法黒纸白字写着。任何人没有资格和权利狂妄。
你自曝在学术界做事,一定要藏好你的狐狸尾巴,做好两面人,否则你迟早会被清理出去的。你根本没有认识到你是在真正给小颜抹黑给小颜减分。你贴越多,给小颜减分越多。
你的评论爆露了你人格的低下。在你眼里人要分等级,如此,你选错国家进来混了,在这里人人平等,。宪法黒纸白字写着。任何人没有资格和权利狂妄。
你自曝在学术界做事,一定要藏好你的狐狸尾巴,做好两面人,否则你迟早会被清理出去的。你根本没有认识到你是在真正给小颜抹黑给小颜减分。你贴越多,给小颜减分越多。
您这一删!? 感叹!
有时候历史的转折或走向就是一念之差的事! 本来您和楼主有机会创造历史! 把NATURE拉下神坛!
您居然给删了?! 太失望了!
突然想起一句 "竖子不足与谋"!
当心狐狸指控你碰瓷 哈哈
Really? then I 屡次相邀 please share the email from Nature why your comments were deleted???
Please! Now Not only I 相邀, I am begging you.
SwiperTheFox' 的评论
"嘿嘿,我一开始只是想看看阎的贴自己是不是可以贴上去,本来是没想自己去评的。 但架不住Wtp003屡次相邀,盛情难却。
以下是屡次之一。
Wtp003 2019-08-02 14:44:3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wiperTheFox' 的评论 :
又贴回去也不通知我一声:)
好,就等着周一看大作了
至于说到对事不对人当然好 可惜就象你说的 总有狗眼看人低的人 只看到院士美女的光环光芒万丈的 难免被闪瞎了哪啥眼
———
我是科盲不知道莱布尼茨,牛顿和阿基米德等等那些伟大的人物毕业于什么著名的学院,但我知道很多音乐家不是从朱莉亚音乐学院走出来的,贝多芬还没有上过大学呢,你有种嘲笑他末?
你不觉得你的回复同样阴暗?诋毁他人都是自降身份?请保持冷静和理智和客观,那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别让我们外行嗤之以鼻。
匿名讨论其实可以帮着大家集中在对事不对人。前提是参与者要有基本素质和遵从基本文明准则。感觉至今绝大部分参与者都做到了这点。
嘿嘿,我一开始只是想看看阎的贴自己是不是可以贴上去,本来是没想自己去评的。 但架不住Wtp003屡次相邀,盛情难却。
以下是屡次之一。
Wtp003 2019-08-02 14:44:3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wiperTheFox' 的评论 :
又贴回去也不通知我一声:)
好,就等着周一看大作了
Nekono_88 2019-08-06 06:22: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ns' 的评论 : 相对其他砖家,你的发言技术含量少的多,八卦成分重一点,素质很优,不是堪忧。
你不觉得你的回复同样阴暗?诋毁他人都是自降身份?请保持冷静和理智和客观,那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别让我们外行嗤之以鼻。
头狐突然发飙, 上NATURE大论, 让人眼睛一亮, 似乎有好戏看了.
也就两三天, 自己掌嘴删了? 自己掌嘴删了?
没时间多写,
没有人说你的论文写得不对,没有贡献, 到现在来看也没有撤稿的理由. 相反, 我在博客里说:
首先我们在这里不是要抹杀阎润涛的贡献. 我们应该给与阎润涛工作的应有的承认. "应有"就是说不能少给,但是同时也不应该多给.
我觉得Mueckler在他的论文里给阎润涛的评价还是中肯的. 即,阎润涛为Alternating Access Model (AAM) 提供了生化证据, 即使不是第一, 也是最早的之一. 阎润涛如果当初这么实事求是地说我们都会对他敬意有加,欢欣鼓舞.他会是令人高山仰止的牛人。 现在。。。。。
但是你诽谤他人, 拿自己过世的老板当枪使是不对的。
============================================================================
你们最简单的办法是:让那些大牛们用Yan/Maloney的方法发表的论文撤稿,就能否定我们的方法了。明白不?
风水纵横 2019-08-06 05:56:0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ns' 的评论 : 你们这些科学工作者现在整天在城里吹喇叭小号圆号,都没主旋律了,吵死了!这喇叭该由二阎颜吹,真没意思,如果我是颜我有理早就亲自出征把大阎给灭了,没小号圆号什么事,真不痛快。过去打仗都是身先士卒,最起码人家阎拿着长矛说他是阎,颜也该露颜了。
科学工作者的纷争不应该是以铁面人示人。
这与颜宁是否剽窃、她的载体是否有证据证明开口从朝里变朝外,没有一毛钱关系。这与润涛阎揭发与不揭发也没一毛钱关系,因为事实真相总会有人指出来的。
科学工作者的纷争不应该是以铁面人示人。
比如:她自己讲的“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不给出参考文献 = 剽窃。
比如:她在图5中介绍她没有两个载体任何一个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 = 该载体模型不能证明是载体。载体必须是开口朝里朝外的循环,而她自己讲没有,才假设会发生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 = 她没发表过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生化数据。那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就是他人的。否则她的假设从朝里变形到朝外就是骗人。
是她自己的论文把帮她洗地的逼到:要么承认她的论文是剽窃,要么承认她的论文是欺骗。二者必取其一。句号。
你攻击别人的逻辑也适用你自己,明白不?btw,有哪几个大牛引用你了?有哪几个大牛引用小颜了?几十年的引用和几年的,你给比一比呵呵
你们最简单的办法是:让那些大牛们用Yan/Maloney的方法发表的论文撤稿,就能否定我们的方法了。明白不?
有关working model的理解, 我昨天已经写了一篇新的博文, 想看的自己看.
当载体的基因克隆出来后,二级结构就清楚了,发现12根穿膜螺旋如果构成一个筒子,中间带电的链条足以成为载车把葡萄糖在筒子间拉来拉去以完成转运。当即就有无数论文证明这些带电链条的重要性。这是“钠离子泵是钠离子泵,载体是载体”的说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突变这些带电的位点是那时候的热门。就想找到葡萄糖是怎么被拉过去的证据。
你们最简单的办法是:让那些大牛们用Yan/Maloney的方法发表的论文撤稿,就能否定我们的方法了。明白不?
你用真名实姓在Nature的评论发出来了吗?如果发出来了,我去看看。
另外,你的团队已经搞不清楚颜宁的“working model”是什么意思了。你帮他们解释解释?working就翻译成“干活”好了,他们搞不清楚到底是指人体葡萄糖载体是怎么干活的模型?还是指颜宁需要为这个模型继续干活?你帮你们队友们解释解释吧。
1。 介绍的部分:... Two different varieties: the ion channel and the membrane carrier THE WORK REPORTED HERE CONCERNS THE LATTER CASE. 就是说当时你(老板)认为UhpT是Carrier--这是背景。 证明是Carrier不是你的贡献。
[前面没写完就发出去了。好像发贴有种快捷键, Ctrl + 空格? 不小心就会按倒, 提前发]
你的细胞文章里:
1。 介绍的部分:... Two different varieties: the ion channel and the membrane protein. THE WORK REPORTED HERE CONCERNS THE LATTER CASE. 就是说当时你(老板)认为UhpT是Carrier--这是背景。 证明是Carrier不是你的贡献。
2。讨论的部分
(1) 讨论了“符合前人模型的”两种可能
a. “电梯模型”--Membrane Mover。 蛋白质变形, 把C265和其他残基运送到另一面。 (Widdass)
b. “轮流盖盖”--"membrane barrier" . (Mitchell 1990)
第一点,两者都不是你的模型. 他们分别属于Widdas 和 Mitchell
第二点,两者都不是你博客里自己说的“两根筷子”。 “两根筷子的”的要求是,底物结合位点是不变的。
颜宁的模型更符合Rocker Switch. 归功于王大能实验室2003的Science的一篇Paper.
第三点:老泉引你的讨论:
...we cannont yet comment on how this pathway might operate. Even so, it seems appropriate to frame the possibilities as a guide to future work. 然后就讨论了上述两种都跟颜宁基本模型不一样的可能的模型
你的细胞文章里:
1。 介绍的部分:... Two different varieties: the ion channel and the membrane protein. THE WORK REPORTED HERE CONCERNS THE LATTER CASE. 就是说当时你(老板)认为UhpT是Carrier--这是背景。 证明是Carrier不是你的贡献。
2。讨论的部分
(1) 讨论了两种可能
(1)如老泉说:"we cannot yet comment on how this pathway might operate". 没有在前人基础
我们的方法只是在细菌的膜上成功了,虽然理论上在高级动物的细胞膜上也可以用。果不其然,华大的教授就直接在青蛙的卵细胞膜上适用,果真跟在细菌的膜上一样成功。分子探针 + 半胱氨酸扫描的技术被大牛们广泛用于他们各自的载体,无一失败不成功的例子。
新的方法,在经过检验中,必须过两大关:第一,可重复性。这是致命的,不需要多谈。第二,可利用的广泛性。虽然研究载体的不多,跟研究通道的无法相提并论,但几乎在载体领域的大牛都用过Yan/Maloney的半胱氨酸扫描方法。老卡还不解气,又花费大量精力把半胱氨酸扫描后再拉链锁上,最近的是接近1埃。发表的论文就有一篇:《不需要结晶就可以研究载体的结构》,我昨天就给出了文章链接。他把每对儿的距离都测了出来。
想否定一个新的方法技术非常简单:重复不出来,或者得不出预计效果。到目前为止,在这个领域里的大牛们还没一人不喜欢我们的方法的。对不在生化载体领域里的人搞不懂Yan/Maloney方法胡言乱语的笑话,狐狸在这里就有,显然他是搞结构的,对分子生物学一窍不通才闹出笑话。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否定Yan/Maloney的方法就是:让大牛们用半胱氨酸扫描的方法发表的论文全部撤稿。
简单不?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963/201908/4544.html
撒切尔夫人有名言:当我的论敌从讲道理发展到对我骂街的时候,我就高兴了,因为对方理屈词穷,事实上从内心承认失败了,只剩下恼羞成怒了。
老阎对颜宁的paper提出质疑, 追求科学真相, 并花大量的时间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解答,科普, 怎么是自相残杀? 信口开咬,信口雌黃的人是你吧?
"a. Nieng完全可以不引用你的文章, 你指责她不引用你的或没给你credit是没有道理的. (发表科学文章怎么引用文献是作者的自由, 只引用很相关的, 又不是为了拉关系, 给人情)."
-----------------------------------------------------------------------
当引而不引既是剽窃,这句话“发表科学文章怎么引用文献是作者的自由, 只引用很相关的”应等价于“发表科学文章怎么剽窃是作者的自由, 只剽窃不很相关的”,所以话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要是颜宁知道她是这么被维护的,还不得吐血!
"b. Nieng没有”剽窃”你做的东西, 你指控她”剽窃”,败坏她的名声是你的不对."
-----------------------------------------------------------------
参见前面那句话,就知道这个指责多么苍白无力
“c. 你的阴谋论认为Nieng在2012没有proposed GLUT1 的working model 是因为你导师在世,那是不成立的.”
博主的阴谋论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时间, 二是颜宁是否知道读过阎文。 阴谋论要成立,时间对得上,但必须要拿到当时颜知道读过阎文的证据;要说阴谋论不成立,从时间上否定不了,就必须确认当时颜不知道也没读过阎文,这对颜来说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当初阴谋论刚出来的时候, 我就觉得是八卦,不必叫真。博主后来也没纠缠这件事,反倒是挺颜一方时不时把这个事拿出来,作为批阎的一件利器。不知道挺颜一方是否想过,阴谋论时间对的上,虽然没证据但是更合理一些, 而对颜宁来说,不管阴谋论成不成立都很难看。阎博主对颜宁还是维护的,挺颜一方咋就体会不到呢?反倒是时时陷颜宁更为不利。 叹气。。。
时不时来看看 2019-08-05 17:04:33 回复 悄悄话 Nature不会让博主的质疑无限期挂在那里而不作为,估计他们在等作者团队的回复,乃至第三方的看法。一旦有了结论,必然会给博主及所有读者一个说法。拭目以待。
争论什么作用机制,site mutagenesis, 结晶定位....都太深奥又不贴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枯燥乏味就更别提了。
应该从 简单的开始,若能达到共识再挥师到深奥的领域,怎么样,这建议合情合理吧。
好,开始,
题目,英语专业和生物专业是一会事吗?
我的立场是YES. 。
下面请反方举出实例证明二者不是一会事。
我将借助于挺颜方辩论原则及技巧理直气壮地证明正方的正确。
说不出英语专业和生物专业有什么 不同吧?估计这次在英文大词典也找不到答案了。
网友多投入,增强娱乐性!
和逻辑不清的交流多了似乎也快变感染了
您觉的英语专业和生物专业是一会事吗?
若答案是Yes. Case closed. 我没什么可说的。
若答案是No 我挑战你举出一个例子,任何例子我可以用你们一直以来的辩解方法证明你是错,最起码表现出我说你错是不错的。不论你举的例子多么显而易见,大家也看似认可。
信不信,要不试试?
您翻翻字典吧
working 作为形容词的意思是functioning or able to funciton; operating; producing effects, results, etc
对这个问题,建议您去Nature发跟帖,这里已经不是您的主战场了。
您觉的英语专业和生物专业是一会事吗?
若答案是NO. Case closed. 我没什么可说的。
若答案是Yes,我挑战你举出一个例子,任何例子我可以用你们一直以来的辩解方法证明你是错,最起码表现出我说你错是不错的。不论你举的例子多么显而易见,大家也看似认可。
信不信,要不试试?
在此文的working model 就是指GLUT1的转运模型是proposed而来, 没有被百分之百定论,没有被百分之百确定. 就好像在解未知的结构时,当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其结构时就称为working structure.
因为它只是一个working model, 还没有被百分之百确证, 以下阎的问题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working” meaning: (of a theory, definition, or title) used as the basis for work or argument and likely to be developed, adapted, or improved later.
"the working hypothesis is tested and refined through discussion"
”虽然不知道颜宁用working model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一个出笑话还不够吗?
值得您科普的读者群体都有谁不好完全统计,但Fox, JessAB, Fanrenius, 老泉等肯定不在其中。您已经花费了无数时间精力回复他们的各种跟贴,仁至义尽了。您给Nature的信即贴在Nature颜文后的评论已经把事实及结论说的一清二楚,从初级到顶级的相关科研人员都能明白,可以不用再理会那四位在您博客的各种胡搅蛮缠,让时间去说服他们。他们真有种就到Nature去发帖反驳。您继续写一篇关于这个事情来龙去脉的正式文章或续写别的博文系列吧。
A working hypothesis is a hypothesis that is provisionally accepted as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hope that a tenable theory will be produced, even if the hypothesis ultimately fails。
现在问题来了你说的意思和学术界普遍理解接受的意思是二会事怎么办?要不您多发二篇博文纠正下科学界共识的普遍错误?
“我说的此文的working model 就是指它是proposed而来的, 没有被百分之百定论,没有被百分之百确定.”
”竟然把颜宁的葡萄糖载体工作模型说成是颜宁还在工作着的模型,还没到真正的模型地步,还在为其工作着,才叫工作模型”
英语语法理解没什么大错。科盲来科普出笑话是迟早的事。
”他当时趁着自然杂志编辑周末休息,就假名贴评论,编辑一上班就删了。”
这是推理还是证实了?
另外把工作模型说成正在被工作的是那位高人啊?
你有什么可笑的, 我说的此文的working model 就是指它是proposed而来的, 没有被百分之百定论,没有被百分之百确定.
就是中国政府部门包括科技部、清华大学作为组织机构,也都会坚持科学的求真精神,不可能支持用马甲到《自然》杂志评论科学。中国政府也在搞知识产权立法,也在教育与科技领域反腐败,中国媒体已经报道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到中国捞钱,中国有的个人把中国政府的钱用于为个人获得名利。中国媒体对9位诺贝尔奖实名报道了。中国政府部门不可能支持用假名到《自然》杂志贴评论。
只可惜啊,几十年过去了都没人稀罕的鸡肋。现在可找到碰瓷的对象了
他当时趁着自然杂志编辑周末休息,就假名贴评论,编辑一上班就删了。自然杂志发现,原来帮颜宁洗地的竟然连科学家的共识都没有,连真名实姓干伟大的光荣的在历史上留下名气的事都不敢,把给颜宁写洗地的评论看成是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事!让他实名写评论,我们都看看他到底是颜宁团队的还是奉某领导之命洗地的,结果呢?他就缩头了。其实,网站非常容易查出他电脑的IP,就清楚他是谁了,是不是在海外有特殊任务的了。网站见到这样的事,情报部门就跟上了。自然杂志在美国纽约有分部。写任何科学评论都没问题,但把写评论看成是偷偷摸摸的事,那就有特殊任务的可能了。这种事,科学杂志极难碰上,一旦碰上,就知道里边有猫腻。原来在《自然》杂志帮颜宁写评语竟然是见不得人的,不能真名实姓的干!类似于黑社会组织一样了。我一直怀疑他就是高级黑!颜宁绝对无法认可这样的人帮她忙的。
哈哈 拍马拍到了马腿上了
现在我也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帮颜宁洗地的,竟然是这等水平。哈哈哈哈哈哈哈!
加上他人发表过的生化数据就可以了。然而,那是你的吗?是谁的,拿到自己成果里,都是剽窃。
载体的工作模型,就是指载体如何把葡萄糖导入细胞的过程。帮颜宁洗地的竟然说成是颜宁在继续为这个模型工作,叫工作模型。哈哈哈哈!文科生也不会这么让颜宁哭笑不得吧?原来颜宁的葡萄糖工作模型图5是指如何明白葡萄糖导入细胞,颜宁继续“工作”着的模型,还需要改进,目前还是假设模型,因为没有开口朝外变形的证据。这个模型还需要继续被颜宁“工作”。笑死人不偿命啊。
哈哈哈!
感谢JessAB 澄清. 我觉得还有一个逻辑问题要澄清:
用新的方法证明一个模型算不算开创, 算不算建立新模型. 有A 与 B 两个答案
A 算
B 不算.
随你选,选完了,我们就照着这个逻辑做结论. 但是不许变: 即不可以讨论一个命题的时候用A, 讨论 另一个命题的时候用B .
我发觉你挺逗的, 提的问题转来转去. 根据你以下的quote, 现在应该可以澄清以下的问题:
a. Nieng完全可以不引用你的文章, 你指责她不引用你的或没给你credit是没有道理的. (发表科学文章怎么引用文献是作者的自由, 只引用很相关的, 又不是为了拉关系, 给人情).
b. Nieng没有”剽窃”你做的东西, 你指控她”剽窃”,败坏她的名声是你的不对.
c. 你的阴谋论认为Nieng在2012没有proposed GLUT1 的working model 是因为你导师在世,那是不成立的.
你现在又把纠结转到对图5的不理解. “老泉” 和”SwiperTheFox” 都作了不少的解释了. 对你在你quote 中的3点我来作个补充回复:
1. 在图5中的三个构像是根据已知的资料得来的(它们来自structural analysis and 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包括文献28, 29). 她也明确说明那第四个outward-open的结构还没有拿到(“remains to be captured”), 确实还沒有直接的数据, 所以她只能合理的去propose a working model, 而决不是用determine(确定或确证)去说已经确证了一个模型.
2. 图5就是一个proposed GLUT1 的working model. 对working model更严谨的中文翻译应该是工作中的模型也就是说还在工作中还没有最后定论. 就好像在解未知的结构时当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其结构时就称是working structure.
3. 阎的第三点就不用回复了因为前面已作回复了.
—————————————————————-
—————————————————————
Quote from 润涛阎
润涛阎
2019-08-05 09:47:25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要说的关键。
我要说的关键是:颜宁的论文哪怕是嫁接拼图,也照样没有人体葡萄糖载体与细菌木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她唯一提供的证据来源是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她不给出参考文献。而到目前为止,用生化方法获得载体开口变形的只有Yan/Maloney的半胱氨酸扫描方法,或者在这技术基础上的半胱氨酸链接。诚然,她剽窃谁的biochemical data都是剽窃,其定性与是否是我们的方法无关。谁的都必须给出参考文献。而她自己从没发表过用半胱氨酸扫描的论文。
Quote from 润涛阎
润涛阎
2019-08-05 10:25:16
回复 'Keyo' 的评论 :
这是颜宁论文堵死了帮她洗地的路造成的。
1. 如果帮她洗地说图5的拼图里两个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根本不存在,那就等于拼图也是枉然,因为还是缺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那就无法证明变形的确发生。
2. 如果帮她洗地说图5就是假想图,没那么回事。别质疑了。就是个示意图。因为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数据两个载体都没有。这样,就与图5的题目“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相悖了。
3。 如果帮她洗地说图5是真的工作模型,其根据在论文里有介绍。论文里的介绍是这样的:“on the basis of our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we propose 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那读者就会问: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是你颜宁发表过的吗?你如果早就有证据证明了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化生化数据,那你在图5的下面介绍时为何说这一变形是假设发生的?明明知道了怎么还假设?公开骗人?
————————-
山丘- 2019-08-04 17:07:46 回复 'SwiperTheFox' 的评论 : 你的博客我就不去了 原因是看了会觉得这个世界很黑暗 不想给自己添堵 你说出73年有糖转运载体的机理模型图的文献 我就跟你较真一次 明天上班查出来看看原文 但如果是物理动力学模型 请你诚实现在说出来 我也就不浪费时间了 呵呵 我可没那么多时间!
山丘- 2019-08-04 16:59:27 回复 'SwiperTheFox' 的评论 : 你就扯吧 你列的那些全是物理动力学模型的 跟生物生化机理模型一样吗?别告诉我你不知道in vitro 和in vivo实验的不同
————————-
山丘- 2019-08-04 17:07:46 回复 'SwiperTheFox' 的评论 : 你的博客我就不去了 原因是看了会觉得这个世界很黑暗 不想给自己添堵 你说出73年有糖转运载体的机理模型图的文献 我就跟你较真一次 明天上班查出来看看原文 但如果是物理动力学模型 请你诚实现在说出来 我也就不浪费时间了 呵呵 我可没那么多时间!
山丘- 2019-08-04 16:59:27 回复 'SwiperTheFox' 的评论 : 你就扯吧 你列的那些全是物理动力学模型的 跟生物生化机理模型一样吗?别告诉我你不知道in vitro 和in vivo实验的不同
1。 老阎不是第一个画出喇叭口的。
2。 老阎不是第一个画出糖蛋白喇叭口的。
3。 2014图5
(1) 构象变化由晶体结构描述:由glut1与其表兄XylE(注XylE本身就两种构象) --阎不同意这一点,另开题说。
(2)小颜独自发明的门闩--由2012年生化证明其必要性。
(3) 跨膜区(1, 4, 7, 10),与外门与内门的相互作用。
(4)还有未知数:比如弟四个构象,所以该图说是:propose(提出)而不是说 demonstrate (证明).
**重点: 你不能用证明的要求来要求“提出”
不过,这两个词用到闫粉身上倒是很贴切的。
这是颜宁论文堵死了帮她洗地的路造成的。
1. 如果帮她洗地说图5的拼图里两个载体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根本不存在,那就等于拼图也是枉然,因为还是缺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那就无法证明变形的确发生。
2. 如果帮她洗地说图5就是假想图,没那么回事。别质疑了。就是个示意图。因为开口朝里变成朝外的数据两个载体都没有。这样,就与图5的题目“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相悖了。
3。 如果帮她洗地说图5是真的工作模型,其根据在论文里有介绍。论文里的介绍是这样的:“on the basis of our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we propose 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那读者就会问: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是你颜宁发表过的吗?你如果早就有证据证明了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化生化数据,那你在图5的下面介绍时为何说这一变形是假设发生的?明明知道了怎么还假设?公开骗人?
你就是故意搅混水。人家说的是生物化学方法证明的载体工作模型,你拿出来的还是动力学的,你这不是只是年头上跟1966年的有差异而已吗?人家的意思是生物化学方法搞出来的,是有还是没有。你就拿还是动力学的说事反驳他,就是指出他的问题不严谨而已,你这种胡搅蛮缠把戏拿出来也不怕被笑话,反正你不敢真名实姓帮颜宁洗白。
再贴一遍原题:
原题目是:阎是第一个发表糖转运工作机理模型的人 后面很多科学家继续探索完善 要是有文章在阎之前画出糖转运机理模型图的请帖出来这个图 一个模型图即可 拜托别扯别的
原题的论点是:“阎是第一个发表糖转运工作机理模型的人”
提供的证据,否定了这一论点。
到了今天,半胱氨酸扫描被广泛用于载体活体蛋白的机理甚至结构研究达到接近1埃地步,她在论文里如果还用动力学数据作为她工作模型的依据,简直就是诋毁她啊!她是从1973年以前的科学家穿越过来的????
我要说的关键是:颜宁的论文哪怕是嫁接拼图,也照样没有人体葡萄糖载体与细菌木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她唯一提供的证据来源是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她不给出参考文献。而到目前为止,用生化方法获得载体开口变形的只有Yan/Maloney的半胱氨酸扫描方法,或者在这技术基础上的半胱氨酸链接。诚然,她剽窃谁的biochemical data都是剽窃,其定性与是否是我们的方法无关。谁的都必须给出参考文献。而她自己从没发表过用半胱氨酸扫描的论文。
转运蛋白模型一日游 (一)转运蛋白的八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9113/201907/17252.html
原题目是:阎是第一个发表糖转运工作机理模型的人 后面很多科学家继续探索完善 要是有文章在阎之前画出糖转运机理模型图的请帖出来这个图 一个模型图即可 拜托别扯别的
------------------------------------------
原题目就要一个图。没有指明是不可以要动力学的证据。 我博客文章的地址就在她回的贴里。 所以她才会说:“又给自己的博客作广告 呵呵 ” 。 而且就在她的问题眼皮底下:
转运蛋白模型一日游 (一)转运蛋白的八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9113/201907/17252.html
等我给了答案, 又改变题目要求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叫做“苏格兰人”的逻辑错误。
=========================================================================
Keyo的回帖:
回复 '山丘-' 的评论 : "回复 'SwiperTheFox' 的评论 : 又来歪曲别人说的话 我让你别扯别的 就给我一个模型图 你就扯了一堆物理动力学的文章文献给我 好在这些文章上的title 上都写得清楚明白是物理动力学文献 然后你又让我去你博客里去找一篇73年的文章 估计你搏客有海量有关“科普”吧 我要找到哪一天才找得到呀 你直接告诉我文章名不就结了吗?不会是没时间打几个字吧 "
原题目是:阎是第一个发表糖转运工作机理模型的人 后面很多科学家继续探索完善 要是有文章在阎之前画出糖转运机理模型图的请帖出来这个图 一个模型图即可 拜托别扯别的
------------------------------------------
原题目就要一个图。没有指明是不可以要动力学的证据。 我博客文章的地址就在她回的贴里。 所以她才会说:“又给自己的博客作广告 呵呵 ” 。 而且就在她的问题眼皮底下:
转运蛋白模型一日游 (一)转运蛋白的八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9113/201907/17252.html
等我给了答案, 又改变题目要求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叫做“苏格兰人”的逻辑错误。
=========================================================================
Keyo的回帖:
回复 '山丘-' 的评论 : "回复 'SwiperTheFox' 的评论 : 又来歪曲别人说的话 我让你别扯别的 就给我一个模型图 你就扯了一堆物理动力学的文章文献给我 好在这些文章上的title 上都写得清楚明白是物理动力学文献 然后你又让我去你博客里去找一篇73年的文章 估计你搏客有海量有关“科普”吧 我要找到哪一天才找得到呀 你直接告诉我文章名不就结了吗?不会是没时间打几个字吧 "
就是用半胱氨酸扫描加上半胱氨酸链接的方法,可以到达分辨率1.3埃的地步,是目前结晶衍射很难达到的水平。我昨天给出了论文链接。他还有很多论文就是用半胱氨酸扫描与半胱氨酸链接研究LacY的。
没有一篇论文对Yan/Maloney半胱氨酸扫描方法提出质疑的。就是因为它具有可重复性、准确性。如果花时间多,可以到达分辨率接近1埃的效果。这是在活体载体上测到的,不用结晶,测到的是载体活体在活动中的工作状态。
你算是看透了他们这些胡搅蛮缠的心理因素了。她还不如拿牛顿定律化学的元素周期表说事更原始。1966年连基因克隆都没人能想得到呢。连一个载体的蛋白质是什么氨基酸构成的还不知道。基因克隆开始于1973年,那也是少数几家搞成了。颜宁用1966年的猜想(是猜想,因为那时没有蛋白质氨基酸顺序被基因克隆出来呢,而且她论文里讲的是生化数据啊)反驳,就表明她清楚真正用生化方法证明载体的工作模型是谁。帮她洗地的也是用动力学研究载体的论文说事。事实上,他们一清二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这篇文章里开头就介绍这个领域里的科学发展史里程碑的一步就是用生化方法证明了载体变形的铁证。至今无人质疑过,因为谁用谁认可,随便可以重复,毫无差错。
更正:
不愧是做科研的, 问了个很好的问题:
"阎模型"的开创性在哪? --请继续.....
=====================================================================
比如润涛阎的模型(似乎阎模型是这一系列模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是这样吧?)。
不愧是做科研的,"阎模型"的看创性在哪? --请继续.....
=====================================================================
比如润涛阎的模型(似乎阎模型是这一系列模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是这样吧?)。
她比你讲得清楚得很。狐狸在狡辩。他一直就承认颜宁的论文没有引用华大教授“生化数据”的论文。今天他又讲引用了他的综述。综述是“data”?综述里的data多着去了,到底这颜宁用的以证明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data具体试验是谁做的?综述上百篇的论文,里边的data到底哪个是颜宁用以证明开口朝里到朝外变化的data?胡搅蛮缠只能暴露自己理屈词穷。
论文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对质疑无法反驳。
赞同你下面的评论。科学探讨就是在求真,求真的前提是诚信和技能。如果小颜能接受你的提议,我会很高兴为小颜点赞的,到那时,我或许就成了阎粉和颜粉。
顺便说一下,Swiperthefox 质疑不明白挺阎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那我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什么都不为,没有任何利益驱使,就是在维护我认为的公正和真实。相反,你的质疑再次证明你是个没有诚信底线的人,你一定是为了什么利益在不厌其烦地展示自己。我就这么自信,相信我的判断。如果最后证明我错了,我愿意诚恳道歉。面子除了害人以外什么都不是。
=========================================================================
深挖起来,物理学的基本定律(热力学三大定律,量子力学)也是生物大分子工作机理的基础, 这是深入阎,颜和大部分沾边的人骨子里的,当然发表文章无须引用这些物理基本定律,违反物理学基本定律的文章不说过不了审稿,连作者自己这关都过不了。SwiperTheFox网友提到“一堆物理动力学的文章文献”, 我猜他的目的是指颜的机理模型建在物理学基本定律基础上, 比肩那些里程碑式的晶体结构加机理,不用引任何前人工作,66年哪篇也只是顺手罢了。
其实(挺)颜一方只需证明颜团队独立导出机理就可以了, 俩个甚至更多团队做同样热门题目的不要太多,nature, science 上背靠背文章屡见不鲜。阎文在先,颜争取分享机理credit无可厚非。挺颜为颜洗地要独吞机理credit就是画蛇添足了。 各式各样的"蛇又脚, 有脚地上爬的是蛇,响尾蛇不是蛇,地上爬的都是蛇, 等等“, 这回都见识到了。。。
润涛阎质疑下面这句话:“On the basis of our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we propose 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 (Fig. 5).”按照润涛阎的记号,让我们用A代表“our structural analysis”,用B代表“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用C代表“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Fig. 5)”。润涛阎称赞A,质疑B和C,因为B和C可能都与润涛阎的工作相关。
对于B,老泉给出了解释。颜文在Fig. 5的说明中也的确给出了相应的文献28和29。
对于C,颜文在Fig. 5的说明中也的确说他们的working model是根据“the alternating access model ”(AAM,此模型来自1966的文章) 提出的。
对于B,因为我连什么是biochemical data都不知道,所以就不讨论了。对于C,我觉得颜文这样引用的方式还是过于简单粗暴了。喇叭口模型的基本思想来自1966的文章,所以这篇文章凭借这一开创性思想成为一篇经典文章(是相关领域经典文章吧?)。颜文将他们的working model联系到此经典AAM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只引这一篇就过度简化了。从1966到2014这段时间中,还是有一系列的与AAM有共同基本思想的重要模型的(是这样吧?),比如润涛阎的模型(似乎阎模型是这一系列模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是这样吧?)。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我们专业,很多文章都会用专门的一段文字来简单描述一下这个脉络,有时我都觉得他们引的太多了,一点点相关的也引。当然,我们专业的许多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数量没有严格的限制。
我觉得颜之所以会说阎碰瓷,很可能她真的不清楚阎的贡献。如果她真的清楚这个系列的模型的脉络的话,阎不问她则已,问她她应该赶紧说Nature引文数量有限,所以只能引提出基本思想的一篇。然后承诺之后会写一篇综述性文章,到时会将阎文的贡献写进去。如果这样的话,阎可能也就不会追究了。我想润涛阎也只是期望自己的贡献得到应有的承认而已,我认为这种期望是合理的。
假如我上述理解是正确的话,我觉得对颜而言,上策还是诚恳地向阎道歉一下,说不应该说阎碰瓷,只怪自己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自己的研究上,对文献的熟悉程度还不够,以后一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承诺之后会好好写一篇综述性文章,到时会将阎文的贡献写进去。我想阎应当会接受这样的道歉和安排的。颜年轻有为,还能有更大更惊人的成就,在这件事情上道个歉,自己可以放下心结,大家也不会觉得你丢人,相反,很可能大家还会为你的道歉点赞。
ft 2019-08-05 06:04:47 回复 '润涛阎' 的评论 :
我应该再补充一点,小颜的论文还需要有完整的证据链。一篇论文,应该能让别人順藤摸瓜,每一步别人都能根据信息查到来龙去脉,光解释你的发明是不够的,要给出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数据来源!
至此,如果id还不懂,真的是不可救药了。
我应该再补充一点,小颜的论文还有证据断链。一篇论文,应该能让别人順藤摸瓜,每一步别人都能根据信息查到来龙去脉,光解释你的发明是不够的,要给出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数据来源!
至此,如果id还不懂,真的是不可救药了。
跟你说了不止6遍了: 看paper;
无条件支持你的阎粉不调查研究就说话也就算了,你作为科学家说话前不先调查一下不应该.
颜2012引了Mueckler 不止一篇文章, 其中引2009那篇半胱氨酸的研究时说: Sequence analysis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have helped in deduc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transmembrane segments (TMs) for GLUTs (6,23)
颜2014也引Mueckler的两篇文章做背景. 虽然没有以前的12篇,但是有2010年的综述.
==============================================================================
如果是他人的,那是不是也用半胱氨酸扫描的方法?如果是,那还是与我有关啊。如果不是,那就给出链接,
所以,颜宁论文说的是“生化数据”,就是用生化的方法得到的具体数据。帮他洗地的一直用什么早就知道的常识,这是颜宁论文的高级黑啊。
我就是搞不明白替小颜辩护的id们为什么就不懂写论文要有完整的逻辑链和证据链。这些id们是看不懂中文还是不懂如何写论文。就算以前不懂,一路争辩到此读贴无数现在怎么也该懂了吧。怎么这么笨呢。
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说id们笨,人家在辛辛苦苦披星戴月地又读文献又分析又码字,可一看,鼓捣了半天也没弄明白这个关键点。
润涛阎 发表评论于 2019-08-05 05:21:26
回复 'ft' 的评论 :
帮颜宁洗地的,都无法找到不论是人体葡萄糖载体还是细菌木糖载体的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如果找到了,而颜宁的论文没给出出处,就等于承认了颜宁论文剽窃。他们就拿四个冲程的发动机证明了三个冲程,就说那发动机就转起来了。其实是二冲程,就是一个来回而已。她找不到这两个载体的回路,就一个方向,都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他们就说用常识判断,用常识代替科学证据。那CFTR至今还不应该被当成通道研究。从1992年《细胞》的论文证明了CFTR是通道,研究CFTR的都归了通道领域。就是因为活体载体的研究证明它不是根据常识而发生变形,证明了它是通道。
颜宁的论文从来都没证明过人体葡萄糖载体Glut1和细菌木糖载体xylE有从开口朝里到朝外变形的证据。
帮颜宁洗地的,都无法找到不论是人体葡萄糖载体还是细菌木糖载体的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如果找到了,而颜宁的论文没给出出处,就等于承认了颜宁论文剽窃。他们就拿四个冲程的发动机证明了三个冲程,就说那发动机就转起来了。其实是二冲程,就是一个来回而已。她找不到这两个载体的回路,就一个方向,都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他们就说用常识判断,用常识代替科学证据。那CFTR至今还不应该被当成通道研究。从1992年《细胞》的论文证明了CFTR是通道,研究CFTR的都归了通道领域。就是因为活体载体的研究证明它不是根据常识而发生变形,证明了它是通道。
颜宁的论文从来都没证明过人体葡萄糖载体Glut1和细菌木糖载体xylE有从开口朝里到朝外变形的证据。
你仔细读老阎在你评论之前的一系列评论了吗?老阎说得明白得不能再明白了小颜论文中有逻辑断链,详细解释了逻辑断链究竟在哪里。老阎的解释和质问就像你别人让你数数,你笨拙地数1,2,4,5,6....。老阎说,等等,2和4中间缺个3。你到现在还不明白吗?
你有博士学位吗?读博士的过程就是训练你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如果你有博士学位,就你这一路跟帖答非所问的笨笨,你是怎么毕业的? 你到现在都不懂老阎为何让你数数时把漏数的那个3加上吗!
拜托了,你还能再笨些吗!
JessAB 发表评论于 2019-08-05 04:46:15
回复 '润涛阎' 的评论 :
看来你现在会同意为什么Nieng没有在2012 proposed GLUT1 working model 和你导师的过世时间没有任何关系吧.
你现在大概不敢信誓坦坦的说Nieng是”剽窃”你的东西吧, 但是更可耻的是你现在转移目标说她是”剽窃他人的成果”.
“SwiperTheFox”已经把图5解释挺清楚了, 你是搞不懂呢还是就要把白说成黑.
做机理的一般是用propose 或者rationale 也就是说用已有的数据去合理的推测解释(请注意是合理的而不是乱说一气). 在图5中Nieng写得清清楚楚”The outward-open structure remains to be captured” , 但是这不妨碍她去合理的推测或预测第四个构橡作为”outward-open conformation”. 不妨碍她proposed a GLUT1 working model. 这难道不应该非常清楚吗? 你怎么还在说Nieng”欺骗”, “剽窃”? 无可救药了.
你是在讲笑话吗?
如果见到一个气缸,没有循环,那就是通道。有来有回,才是载体。凭常识就判断出工作模型?那CFTR今天还是载体而非通道呢!如果根据常识就判断出人体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那她还做论文干什么?那她还说出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专门提出人体葡萄糖载体的模型干什么?她引用的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一定是做人体葡萄糖载体的生化数据。然而,在发表过的Glut1 的生化数据以证明其变形的是华盛顿大学的教授,是葡萄糖载体领域里的开山鼻祖级别的大牛,可他用的就是Yan/Maloney的方法,他发表了很多文章,用的就是我们发表过的方法啊。退一万步,就算她找到了另外的方法,她没报道过啊,如果是他人的,那是不是也用半胱氨酸扫描的方法?如果是,那还是与我有关啊。如果不是,那就给出链接,让我们学学新方法。不论剽窃谁的,都是剽窃。你不能说只有剽窃我们的才算,否则我的质疑就不对,就应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你能证明她剽窃的论文用的不是我们的方法吗?
看来你现在会同意为什么Nieng没有在2012 proposed GLUT1 working model 和你导师的过世时间没有任何关系吧.
你现在大概不敢信誓坦坦的说Nieng是”剽窃”你的东西吧, 但是更可耻的是你现在转移目标说她是”剽窃他人的成果”.
“SwiperTheFox”已经把图5解释挺清楚了, 你是搞不懂呢还是就要把白说成黑.
做机理的一般是用propose 或者rationale 也就是说用已有的数据去合理的推测解释(请注意是合理的而不是乱说一气). 在图5中Nieng写得清清楚楚”The outward-open structure remains to be captured” , 但是这不妨碍她去合理的推测或预测第四个构橡作为”outward-open conformation”. 不妨碍她proposed a GLUT1 working model. 这难道不应该非常清楚吗? 你怎么还在说Nieng”欺骗”, “剽窃”? 无可救药了.
其中B是他人的成果无疑。如果是她自己发表过了,那2014年里讲的还没有这样的证据就是谎言。
一个四冲程发动机,缺了一个冲程,白纸黑字,你还狡辩什么?我从没指责那三个冲程的证据,我就指其中一个: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朝里到朝外的证据在哪里?颜宁说有,是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我就问那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是谁发表的?在哪里发表的?期刊号?就这!
她论文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证明了从开口朝里到朝外,可她不给出参考文献,就是剽窃了人家的成果算在了她的 A working model for Glut1 上。白纸黑字,证据确凿,无法反驳,因为她在论文里把所有的反驳的路都给堵死了。这是你不敢用真名实姓帮她洗地的根本所在。如果你能帮她洗白,那是你的英雄壮举,是硬汉子,是伟大的光荣的伟业,你何乐而不为?
:)
你毫无逻辑思维,还在胡搅蛮缠,就是想瞒天过海。她在图5下面讲的就是缺乏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证据。里边详细介绍了四个构象,缺乏一个的证据,就是发动机的二冲程被扩大到四冲程。四冲程很好啊,可就是缺了一个冲程---没有排气冲程的证据,那就是活塞回不去了。其实她的文章里对此介绍的一清二楚:既没有人体葡萄糖载体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也没有木糖载体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没有这个关键证据,就无法提出合理的工作模型以避免CFTR的预测错了的事再次发生。
那她为何在论文里提到“we propose"人体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模型?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是无法提出工作模型的。所以她才提出另一根据: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可她不给出来源。
为何说你帮他洗地是高级黑?因为她本来的论文性质是剽窃,而你把她不仅仅说成了剽窃他人的成果不给出参考文献,你还把她说成了骗人:她早在2012年就搞出来了人体葡萄糖载体从开口朝里到朝外的证据了,那她在2014年还说没有。这不是骗人吗?
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你如何狡辩,都是高级黑。
"第一种可能:他是颜系统的利益相关者,其论点论据都是来自颜团队......"
---------------------------------
"SuperFox"的英文用词, 如"I message was verbatim "test.", 以及在NATURE评论里的用词和英文风格, 足以证明"FOX"的英文评论没有经过颜审查!
这些早就回答过了。得专门写个文章,省得你不看答案,别人得一遍一遍地码字。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9113/201908/3688.html
下面给个小的节选:
阎润涛问题2 更可怕的是:她在2014年的论文里讲没有葡萄糖载体开口朝外的证据,也没有木糖载体从开口朝里变成开口朝外的证据,如果在2012年就有了生化证据,那她的图5嫁接想象图说是predicted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那不是骗人了吗???
答:先说这个问题问的就不在点子上: 凡人兄曾经答过一句, 我这里稍微多花些笔墨解释清楚:
颜宁是Propose Model. 就是告诉你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已有的实验证据提出一个模型。没有自诩为“我提出并证明了人体葡萄糖转运机理”。 相反在图5的解释与讨论里,小颜对哪个部分是前人的, 哪个部分是自己的实验证据,哪个部分是用近似体猜得,哪个部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的,是说得一清二楚的。
模型本身就有猜的成分。 1966经典有动力学的初始证据, 但大部分是猜的,后来有了动力学实验证据,后来有了生化的证据,现在有了更确凿的晶体证据。以后研究不断深入,还会有更深入详尽的认识。 这就是生命科学积累大量证据证明并且不断深入理解机理的过程。 跟数学一篇文章证明就完整证明了一个定理就不用再找证据是不一样的。
现在谈谈颜宁提供的证据。
颜宁整个2014的思路是: Glut1朝里的构象是2014年做的。 朝外的构象由XylE代表。 XylE的可以代表Glut1的原因是XylE与Glut1 同源近似。 文中在解释机理时, 两者有什么相同,不同说的清清楚楚。
图5里有两个predicted. 我不是很清楚阎润涛说的是哪个, 就两个都谈谈我的理解。
一: Shown here are the predicted conformations—outward-open, ligand-bound and occluded, inward-open, and ligand-free and occluded—required for a complete transpor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alternating access model.
。。。。。。。。。。。。。。。。。。。。。。。。。。。。。。。。
帮颜宁洗地的竟然不回答开口朝里到开口朝外的证据在哪里这关键问题,胡搅蛮缠想瞒天过海,还用假名玩政治在科学杂志上。在国际科学刊物上给颜宁丢人。自然杂志知道了颜宁团队竟然是这等水平!吃惊到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编辑让他要么提供真名实姓,继续贴上去,要么就给他删除。他可能会暴露是颜宁团队的人员吗?我们拭目以待,看看他胡搅蛮缠这么久了,到底是何方神圣!如果真的可以把煤球洗白,怕什么真名实姓???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论文里根本找不到把两个载体嫁接在一起的拼图其实任何一个载体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这就是欺骗与蒙人。当然证据有,那是人家的数据,她不给出参考文献,就是剽窃。他们帮她洗地的非常清楚:要么论文是搞欺骗,要么是剽窃。二者必取其一。
""I message was verbatim "test". did not contain any comment."""
=============
SuperFox 有两个评论, 第一个是"TEST", 第二个是很长的评论. 都消失了! 您删了?
同问!
"SuperFox" 在NATURE的评论消失了!
请问SwiperTheFox, 为什么?
你更是胡搅蛮缠啊。
我就是按你讲的在回复狐狸逻辑思维混乱的。就按四个构象,那还是没有从开口朝里到开口朝外的一个呀?没有开口朝里到开口朝外,就是关键。这是我一直追的啊。也就是这个才是她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 证明的地方!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就等于四冲程发动机的活塞不能完成排气工程,发动机怎么转起来的???
你跟他一样胡搅蛮缠这么久了,你们是逻辑思维问题还是高级黑???四冲程的发动机,你明明清楚其中一个冲程没有证据,那三个冲程是无效的。你把发动机排气门拿掉,发动机会转动?没有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那跟通道的区别又在哪里?
关键的就是她的论文没有任何证明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数据或图像,只是提出根据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可就是这最关键的地方,她竟然一笔带过,不讲谁发表的,在哪里发表的,试验是怎么做出来的,是不是Yan/Maloney的探针+半胱氨酸扫描还是又有人发明了新方法。
她以前的论文也没有这两个载体的任何一个从开口朝里到朝外的试验证据,这也是她在论文里白纸黑字介绍了的。这是颜宁论文的最大的漏洞,她心里一清二楚,要不你去问她:这两个载体的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证据在哪里?你看她如何回答???她哑口无言!
对阎以下的问题之前已经给你回复了. 看来你不仅没看懂图5的英文也看不懂或不看中文的回复. 再次回复一下.
根据AAM, 需要4个构像来完成a transport cycle. 在2012 她有一个构像(文献28), 在2013 年有另一构像(文献29), 在2014年这篇文章她得到了又一个构像, 还有一个有待captured. 正如网友”老泉”给你的回复: 颜宁”此时提出a working model,顺理成章”.
因为在2012年她只拿到一个构像没有足够构像去propose GLUT1的工作模型. 你怎么会把这件事牵止到你的导师过世的时间去? 不可思议.
你提的一些问题证明你还是没有看懂图5的阐述. 请你还是自己先去搞懂吧. 在你没搞懂的情况下就诽謗别人”剽窃”, 这种行为很可耻.
=====================
Quote from 阎 ”如果按你说的她在2012就得到了人体葡萄糖载体从开口朝内变成开口朝外的证据了,那她为何在2012年的论文没提出工作模型?”
在Nature匿名留言是不行的,Nature明确说了,您要匿名就不能评论。它让你用笔名发帖是认为你用的真名。就像颜宁说她首先发现的机理一样让她发表文章。您的假名一旦被投诉,您的评论也就被咔嚓。
别再一幅我是Fox我怕谁的耍赖形象,别的不要,脸还是该要的。
你懂法规的作用吗? 比如某运动员一身高超技艺,众人称赞,但是他/她比赛用了兴奋剂,结局呢: 出局没商量。这就是法规迫使人们要有诚信,否则可想而知。
SwiperTheFox 发表评论于 2019-08-04 18:46:56
回复 'ft' 的评论 :
回答一下; 我是谁,跟我说的话有没有说服力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象楼下老阎说的,我说的话,什么证据也没有,逻辑又不通,整天帮颜宁洗地, 所以没人会相信我。 也就是一点影响力没有。
我是SwiperTheFox也好, Superfox也好,张三也好,李四也好,王五也好,赵六也好,都是不讲事实,没有逻辑的。 所以我的名字是什么对这个讨论一点也没帮助。
回答一下; 我是谁,跟我说的话有没有说服力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象楼下老阎说的,我说的话,什么证据也没有,逻辑又不通,整天帮颜宁洗地, 所以没人会相信我。 也就是一点影响力没有。
我是SwiperTheFox也好, Superfox也好,张三也好,李四也好,王五也好,赵六也好,都是不讲事实,没有逻辑的。 所以我的名字是什么对这个讨论一点也没帮助。
你胡搅那么多干吗呀?回答阎老师的几个基本问题才能够真正帮助你的小颜。你顾左右而言它的目的无非是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炫耀你在这行里的知识而已,其作用与浪费他人时间甚至与图财害命差不多。
现在有个假设:假如你现在是博导或某著名刊物的主编,(我猜测你不是,因为你有大把时间。)有一位博士后发一篇论文让你过目,内容就是比小颜的研究有更深的发现和证明。用了类似小颜当年的图形,但略有改动。在整篇文章里不提小颜当年的成就,仅用“published biochemical data”一笔带过。文后也有五、六十个参考目录,但遍寻不着小颜的研究。
你阅后有何感想?
山丘- 发表评论于 2019-08-04 18:01:41
回复 'Wtp003' 的评论 : 狐狸是不可能挺阎的 他从一开始就有立场了 并且立场非常坚定全身心的斗志昂扬 他看文献找证据全是为了他的立场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很让我好奇 一直没想通这是为啥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我真没怎么着你 你都不乐意了 你怎么不想想你怎么对待老阎的 你好好看看你写的那些话 要多没礼貌就多没礼貌 有那么到人家后院里跟长辈说话的吗?实在看不下去你助纣为虐巴结权贵欺负人
再告诉你一遍:你不是高级黑就是缺乏最基本的逻辑思维:
她论文的关键是两个载体都没有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的证据。必须围绕这个核心来论证。
如果按你说的她在2012就得到了人体葡萄糖载体从开口朝内变成开口朝外的证据了,那她为何在2012年的论文没提出工作模型?
更可怕的是:她在2014年的论文里讲没有葡萄糖载体开口朝外的证据,也没有木糖载体从开口朝里变成开口朝外的证据,如果在2012年就有了生化证据,那她的图5嫁接想象图说是predicted开口从朝里变成朝外,那不是骗人了吗???
你读不懂这最基本的逻辑?
你本来是想帮她洗地说她没有剽窃而是她自己在2012年就搞出来了生化资料以证明葡萄糖载体开口朝里变成朝外了,你一下子就把她变成了在欺骗读者。
正因为她的论文堵死了帮她洗地的所有的路,你要么承认她利用了他人发表的论文不给出参考文献,那么就表明她的图5想象图嫁接predicted(假设)从开口朝里变成开口朝外--是在骗人,因为她早就证明了。
你先把这简单的逻辑搞清楚。
你要图,这里贴不了图,让你去有图的地方看,你又不去,人家怎么给你?
你就是不想睁开眼睛看事实罢了。 回你的最后一贴,句号。
诚恳地说: 这个没法做到了。 我读了这么多文章,看了太多太多的证据, 是不可能使劲挺阎的了。
=================================================================
无立场就站在老闫的角度看问题,使劲挺闫看看是不是比挺颜更顺当更有说服力。
我就知道是这个结果,每次你跟人要证据,人家给了你要么说别人给一堆文献不看,要么就明说“我就是不看”。 所以你以后在问,我也不用回答了,反正别人有理的你不看就是了。
对,动力学实验与生物化学实验证明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但是模型毕竟是别人的。 如果因方法可以否定前人的模型的这个逻辑成立的话,这个逻辑也可以用在晶体vs 生化实验上。 即:晶体能看到的就是比老阎的方法看得清看的完整, 记住:老阎只研究了12个跨膜区的一个。 颜宁是完整地看到了蛋白的。
申明:我不是支持上述逻辑的, 所以不能因老阎是用生化实验而否定前人动力学“获得”的模型。专利仍然不是老阎的。
对第一点原则上认同。后二点不认同。如
一开始小颜回了。告诉他66年经典,这都能用吗?真这样其它的好????也没必要。为什么又例出来。第三条要讨论起来又没完没了。周末也快过完了,这组织活动到此为止了。一个建议一个感想。
建议是若真是无立场就站在老闫的角度看问题,使劲挺闫看看是不是比挺颜更顺当更有说服力。
一个感想(不是什么真理越辩越明之类高大上,那是老话了)。给后半段的跟贴网友及言论一个赞。观点不同无所谓,有事说事。都说出门不易更何况身在海外。在wxc也没必要争的不愉快。
谢谢你的部分承认,不能指望改变他人的观点。 回答一下你这两个问题:
1。 小颜照样回应一下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事实上没有。
(1)不是“回应一下问题就能解决的”。 事实上,一个问题会接着另一个问题问的。 我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就花了很多时间给老阎解释他看懂文章就该能回答的问题。
(2)一开始小颜回了。告诉他66年经典。 首先,这是文章里明确提的,并且在2014图5里有说明的。 作为一个有素质的科学家,有疑问至少先在文章里找答案。问这个问题,说明文章没看完或没看懂。
这时,*小颜应该是以为“回应一下不就完了”。 给了文献,老阎即使觉得不对,也该自己找点文献来看验证一下自己的感觉。 总不能把别人的时间认为理所当然地可以占有,自己不下点功夫吧? 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马上反驳了一篇。 换来了“碰瓷”。 当然小颜的修养需要提高,我觉得还是占用别人时间自己还是应该做足了自己的功课吧?
3。竟然小颜例出了那么多文献而且被你们二人证明足够了。为什么偏偏没例出老闫的?是简单忘记了?是因为例出的比老闫的工作更相关性强,更重要?对第二个问题答案多半是否定的而简单忘了似乎也说不通。
我觉得是小颜列的其他文献比老阎的从时间与内容上更相关。 比老阎相关性更强的Mueckler12篇(与小颜同一个蛋白)都没入列。 特别是Mueckler 2009年那篇也比老阎的完整,包含了整个蛋白的研究, 而老阎只有一个跨膜区的研究。
很不错。谢谢。
不过,这英文后面若是跟着”But”就都不是好话。开个玩笑。
说正经的,若要完全透彻明白二人的工作除非是这方面专家or at least actively working on this research area. 要不然(就算在已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再拿出搏学位的精力及功夫才行。我是肯定做不到,所以我在没有新的”突破”性进展下(如这次涉及Nature”, 这事对我来说就到此为止了。(我为止还专写一文算是记录下吧)。但我还是更多趋向于老闫,理由如下;
1。从老闫对你的回应及他的论点,感觉上更在点子上而且内在逻辑性也更强些(内在逻辑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什么花哨的东西,比如下面)
2。你和新近露面”老泉”的论点都看上去很专业,若事情真是所你们所述,小颜照样回应一下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事实上没有。原因?千万不要说没时间,还认为是碰瓷不值得。逻辑上应另有隐情。同样逻辑推理下面一条。
3。竟然小颜例出了那么多文献而且被你们二人证明足够了。为什么偏偏没例出老闫的?是简单忘记了?是因为例出的比老闫的工作更相关性强,更重要?对第二个问题答案多半是否定的而简单忘了似乎也说不通。
你没看我的博客, 文章里就有一个1973年的糖转运模型。
=============================================
要是有文章在阎之前画出糖转运机理模型图的请帖出来这个图 一个模型图即可 拜托别扯别的
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很多遍了。 正好今天又有了新发现。 给过大阎高度评价的Mueckler在2009年没有引用大阎的文章。 而是引用了下面这三篇说明葡萄糖的模型, 都比老阎的早。
An alternating access model for glucose transport is supported by a large body of kinetic and biophysical data collected over the course of several decades (discussed in refs (10), (58), and (59)).
10. Lowe, AG.; Walmsley, AR. The 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of glucose transport in human erythrocytes.. In: Agre, P.; Parker, JC., editors. Red Blood Cell Membranes.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1989. p. 597-634.
58. Wheeler TJ, Whelan JD. Infinite-cis kinetics support the carrier model for erythrocyte glucose transport. Biochemistry 1988;27:1441–1450. [PubMed: 3365399]
59. Brahm J. Kinetics of glucose transport in human erythrocytes. J. Physiol 1983;339:339–354. [PubMed: 6887027]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963/201905/24210.html
又扯回去拿钠离子泵说事 66年钠离子泵说的是钠离子在膜上的转运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说出讲的是哪一个蛋白吗?更别说大分子糖转运机理了 难道66的这篇文章一出来就表明其适用于任何转运了吗?大分子糖与钠离子差那么多 不踏踏实实做实验 怎么能知道能发现原来糖转运机理是怎样的 没有阎及后来的科学家们包括颜的工作怎么能知道糖转运机理和离子泵相似?
阎是第一个发表糖转运工作机理模型的人 后面很多科学家继续探索完善 要是有文章在阎之前画出糖转运机理模型图的请帖出来这个图 一个模型图即可 拜托别扯别的
给你个Perspective 比较容易理解。 这里有从1966后逐渐进步的机理图。 我相信,还有更多文章有这样的机理图,我时间精力有限,就先找这么多了。
转运蛋白模型一日游 (一)转运蛋白的八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9113/201907/17252.html
第一, 小颜得出的模型和老闫的模型在本质上一样。 小颜与老阎的模型在本质上都与1966经典一样。 1966有专利。 小颜引了专利的。 至于葡萄糖转运的蛋白证明是该模型的证据,从1966到1993之间也很多。
第二,她又宣称她的模型是开创性,首次等等。
这需要找出她的原话来才好评论。 因为我一开始看到的传言,似乎与事实不符。 有些话不是她说的,被别人说成是她说的。 比如”50年来首次阐明糖蛋白机理“这句话就很有问题。
1。(至少)据报道不是她说的(而是老卡说的)。 我没有其他证据,但也没找到反驳的证据。
2。 原话也不是这样:原话是“人们终于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转运蛋白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的晶体结构,这是50年以来的一项重大成就” 这应该是正确的。
还有回答这个问题有点主观:首次造一辆汽车有开创性;首次造一辆燃气的汽车也有开创性; 首次造一辆燃气但能跑500MPH的汽车,我不知道是不是该说有开创性。
我对她模型的评价:
1。符合1966经典。
2。符合2006到2013年很多包括糖转运蛋白文章里已经阐述的“四象图” (比经典和老阎的更细致)。
3。展现人体糖蛋白的结构是首次
4。阐述人体糖蛋白glut的内门, 特别是内门对机理的贡献是首次, 有一定的开创性。
5。阐述人体糖蛋白glut所属第一家族的机理是首次。
============================================================================
在小颜得出的模型和老闫的模型在本质上一样而她又宣称她的模型是开创性,首次等等,那你同意/理解老闫的要求吗?
若认同了下面才有的谈,若不认同那就将争论focus on在机制模型的异同上,在本质上是不是相同的。
小颜”用固定的晶体作为材料在高分辨率的条件下解构葡萄糖载体蛋白获得的机理模型跟1993年Yan&Maloney用在细胞膜上活体葡萄糖载体蛋白作为材料得出的葡萄糖转运机理一致。表明这个喇叭口模型是准确无误的。”
在小颜得出的模型和老闫的模型在本质上一样而她又宣称她的模型是开创性,首次等等,那你同意/理解老闫的要求吗?
SwiperTheFox说
”如果颜宁博士读过了我们的两篇文章,那她一定会在她的论文讨论部分或引言部分写上:“我们用固定的晶体作为材料在高分辨率的条件下解构葡萄糖载体蛋白获得的机理模型跟1993年Yan&Maloney用在细胞膜上活体葡萄糖载体蛋白作为材料得出的葡萄糖转运机理一致。表明这个喇叭口模型是准确无误的。”
在小颜得出的模型和老闫的模型在本质上一样而她又宣称她的模型是开创性,首次等等,那你同意/理解老闫的要求吗?
SwiperTheFox说
”如果颜宁博士读过了我们的两篇文章,那她一定会在她的论文讨论部分或引言部分写上:“我们用固定的晶体作为材料在高分辨率的条件下解构葡萄糖载体蛋白获得的机理模型跟1993年Yan&Maloney用在细胞膜上活体葡萄糖载体蛋白作为材料得出的葡萄糖转运机理一致。表明这个喇叭口模型是准确无误的。”
谢谢你的诚恳回复。在理解你坚持个人隐私的想法同时,我也想表达在美国生活也要遵从法规,学术界的从业人员更应如此。nature定的规则如果你不遵守就是对别人的不公平,意味着你躲在暗处和别人付出公布隐私的代价来参加同一个游戏,如果用政治正确的话说,同一场游戏对每个人的规则不一样这是不公平的。如果你不喜欢用一个规则想另搞一套,对不起,请退场。讲到此,我想已经明白到家了。
争辩到此,我仍然坚持我的立场即支持老阎的质疑,让历史和时间来说话。如果哪一天小颜能诚恳回应老阎,我会很高兴给小颜点赞。
基于有的网友包括你的诚挚提议,我也希望网友们不要积怨。文明和尖锐的争辩对人对社会都会有益无害,和稀泥反而会最终积累长成肿瘤。
祝你一切顺利。
***************
SwiperTheFox 发表评论于 2019-08-04 14:08:10
回复 'ft' 的评论 :
关于这个问题, 我只回答这一次。 我在评论前不知道有非得实名这个guideline. 在美国各个网站发过帖子,还没见过要求实名制的。
我在Nature的网名是以前注册的时候就有的了。 所以发评论前,网站问是否用Superfox这个网名, 缺省就用了。
后来有人贴这个Guideline, 但是我不想放弃自己的隐私。 我问心无愧。 评论里都是有根有据有文献,所有人可以根据我引得文献一一核对我说的话对不对。 我没有说我是无条件觉得没有什么不妥。
这个贴说的更直接吧:
"她当然没引用我的文章。这还有争论???她不小心在她引用了的文章里有一篇引用了我的文章"
https://bbs.wenxuecity.com/rdzn/4007101.html
真的拜托了 文明国家讲诚信讲信誉 你们这些为了一己之便的违规者们 别把我们这尚还有序纯净的学术界玩坏了
阎在此事上的第一篇博文。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666/201905/8695.html
如果颜宁博士读过了我们的两篇文章,那她一定会在她的论文讨论部分或引言部分写上:“我们用固定的晶体作为材料在高分辨率的条件下解构葡萄糖载体蛋白获得的机理模型跟1993年Yan&Maloney用在细胞膜上活体葡萄糖载体蛋白作为材料得出的葡萄糖转运机理一致。表明这个喇叭口模型是准确无误的。”
有嘎德大侠这样的负责做东事情可能总好办些。
辩论一大圈下来科学上的事探讨得大体有眉目了。这阎颜之争既己进了江湖,解决的方法也只有江湖之道。小颜送老阎一瓶好酒,老阎也给小颜继续攀登科学新高峰捧捧场,加个油...
此议会不会被指“捣浆糊?”
嘎德 2019-08-04 13:00:54 回复 悄悄话 狐狸老兄/美女,老阎老兄,还有小颜美女,各位都是成功人士,冤家宜解不宜结,要不庭外和解了吧?我在纽约,各位方便的话来纽约聚聚,尽释前嫌。
你能用2-3句话概括说说争了这几个月争论的关键是什么吗?
我从第一天就说了浮浮而言一般没有引用文章根本不是什么大事。那为什么老闫这没完没了我这也一直跟着“添乱”(某一的话)呢?
估计你没这逻辑分析能力吧?要不试试?
关于这个问题, 我只回答这一次。 我在评论前不知道有非得实名这个guideline. 在美国各个网站发过帖子,还没见过要求实名制的。
我在Nature的网名是以前注册的时候就有的了。 所以发评论前,网站问是否用Superfox这个网名, 缺省就用了。
后来有人贴这个Guideline, 但是我不想放弃自己的隐私。 我问心无愧。 评论里都是有根有据有文献,所有人可以根据我引得文献一一核对我说的话对不对。 我没有说我是无条件觉得没有什么不妥。
====================================================================
回复Swiperthefox, 你下面的要和解的帖子说得虽然诚恳,但让我大惑不解的是你为何对nature故意违规用假名。如果你真是一个有诚信的人,你应该对此有个交代;如此,别人才能对你尊重。
谢谢您的信任。 我这篇博文特别是第一部分, 不需要多少生物专业知识,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都不难follow。 所有文献都在文末。 您可以逐条验证。 如果发现错误,请明确指出来。 谢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9113/201908/2344.html
你要是能请到颜宁,我一定去。 一开始看新闻,其实没什么感觉。 读了paper之后,佩服之至。
-----------------------------------------
狐狸老兄/美女,老阎老兄,还有小颜美女,各位都是成功人士,冤家宜解不宜结,要不庭外和解了吧?我在纽约,各位方便的话来纽约聚聚,尽释前嫌。
谢谢你的声明。因为你声明你是独立的第三方,我会更加相信你的说明和解读的公正性。我知道有些人会昧着良心发虚假的声明,不过就目前而言,我还是选择相信你的声明。
我同意“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事实论据”,这是第一重要的。按理说,我应当尽量去好好理解相关的事实和论据,但是由于我自觉生物基础差,所以没有真的去做这方面的努力,这是不对的。不过留言者的身份也是重要的,否则Nature也不会要求留言者Be yourself:“If you have a personal connection to a story or topic, you should disclose your connection or, where appropriate, not comment at all.”
我同意在对一篇文章的一处内容提出一个质疑或者指控之前,首先要尽量准确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去了解相应的领域,要读比较多的相关的文章。所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之所以支持润涛阎提出他的质疑和指控,除了支持言论自由这个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我知道润涛阎长期从事生物方面的科研工作,所以我选择相信他对相应领域的了解和判断。
总而言之,我自己缺乏生物基础,很难形成我个人独立的判断,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去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所以,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生物专业的独立人士能发表他们的看法。我之前说过如果阎颜事件相关的机制的确非常重要的话,历史对于此次阎颜事件就会给出一个实事求是的判断,这里的历史其实就是很多的独立的专业人士(独立陪审团),他们每个人的独立看法就是一票,最终阎的指控到底有几分道理就是看他长期而言(比如三五十年甚至是一百年)的得票的比例。虽然这个得票比例不一定就会收敛到1或者0,但是,一般而言,不是收敛到1就是收敛到0。也就是说,一种共识会形成。
同意你说的有了结晶结构能更好的证实工作机理 我认为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做结构的需要工作机理说明其结构是否具有生物意义的合理性 作机理研究的 结构可以作为参考辅助以及进一步的验证 小颜的结晶首创是很了不起的 但是她的工作机理模型图和博主二十年前的基本一样 所以她是进一步验证了博主的 别拿66年的经典来说事 66年的是钠离子泵机理模型 难道这不需要有人做实验来发现原来糖转运载体和钠离子泵是尊循相似的机制吗?糖转运机理在阎以前有谁发表了其模型图?如果有是谁?如果没有是否还是可以说是阎首次发现并发表了呢?
你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同样颜宁单身这件事,你因为立场不同能说正反两套话。
开始你批颜宁的时候,说的是“不是看不惯独身。独身意味着和他人相处有困难。具体困难在哪里,很多种原因。是媒体在毁她,什么高颜值啊,破解世纪之谜。大家一看婚姻都解决不了,还解决世界之谜呢,自然胡说八道就来了。”这里你痛批颜宁单身。
后来你挺颜宁,批老阎的时候,又说“小颜到了科技进步的这个时间段了,就是靠新方法能够证实了这个机理模型。就是为了名誉不要家庭,不走偏路,一心一意奋斗十几年。” 又夸上颜宁单身了。
我真服你了。你是中国最常见到,也最可鄙的几类人之一。
到时候你们畅所欲言,我嘎德只负责请客,如有兴趣的话私聊我吧。
还有啦,cowwoman也欢迎加入。cowwoman说老阎“讨厌”,老阎你听好了,女人说你讨厌不外乎两种可能性,一个是你是油腻男真的很猥琐讨厌,另外一个可能性是美女特地穿得花枝招展想引起你注意却得不到关注。
到时候cowwoman也来聚餐的话,老阎你是聪明人知道该怎么办的。
因为她总拿颜宁的婚姻说事,她认为是在帮我打架?我劝她,还有可能其它回复得罪了她。她从此180度转弯,由喜欢到死一下子调转枪口:恨我恨到咬牙切齿、千刀万剐都不解气地步,常常骂骂咧咧。
英文原文照抄:“Their data provide compelling physical evidence for a general model of facilitative membrane transport derive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kinetic transport data. ”
以前的模型仅仅是基于kenetic transport data,没有无可撼动的证据。
上面的评价不是润涛阎自己讲的。Yan/Maloney 的 “探针 + 半胱氨酸扫描”被广泛利用,无一人提出质疑。
你这人性格非常变态。
在老阎才开始写颜宁这个话题的时候,你多次留言,但我看不出你是为科学本身讨公道。你大多数是针对颜宁的,纯粹的嫉妒心理,酸葡萄的意味非常浓厚,连颜宁单身你能都拿出来大说特说。
我给你留言回复过,告诉你“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婚姻和家庭,也不是每个人都看重家庭和婚姻。希望还科学一个真相,还润涛阎一个公道,但这跟颜宁单身与否无关“。
你不知道后来发了什么疯,反过来针对润涛阎了,但语言仍然不是从真相上出发,仍然是莫名其妙。
AAM模型理论研究进展在那里(1966-2013年结果),颜宁二零一四文中图五就是按理论画的 (predicted)。为了propose a 2014 version working model, 就需要更多于2013的内容。向内开口构象已经被颜宁拍到 (2014年),无争论,向外开口构象,待定,但是小颜在2014文中讨论部分从结构方面作了很好的说明(由于TMD及ICH作用,没有底物时的最可能构象是向外开,底物结合及分离则促进二个构象转换。这种model讨论不需要其他数据)。至于AAM机理要求两个occluded 结构,则需要借助XyLE, 那也是现成的(文献28,29),也是小颜的,且已经有结晶及生化数据。因此她在2014文中说了our... biochemical data (有参考文献28,29)。没什么看不懂的吧。
既然2014拿到GluT1的结构(other worked on this for decades),此时提出a working model,顺理成章。与老阎老板无关. 66-92年,92-2013年之间AAM模型早在那,内含逐年增加, 与老阎九三年模型无关。至于老阎九三文章,那个示意图根本没谈机理,只是标出了三个区域而异。文章写道:although we can identify a residual within the translocation pathway of UhPT, we cannot yet comment on how this pathway may operate”. 对于这篇文章的贡献与局限性,可以作很多评论。
老阎九三文章 is about identifying a residue C265 and 3 domains. The famous graph he used in his blog is not about pathway mechanism, but about showing 3 domains with C265 in the core domain. As for pathway mechanism, Yan and Maloney did not know at the time and only suggested either mobile carrier (residual C265 as elevator to shuttle substrate in and out) or mobile barrier (gated pore) theory. These theories (mobile carrier or mobile barrier) are not related to outward open/inward open conformations Yan Nieng talked about in her graph (it is a simple graph used by many).
AAM theory is still just theory at this time (most viable per Mueckler in 2014 review) and more work is needed. Anyone can propose new techniques (crystal structure and x-ray or biochemical or both or other) or updated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请以阎润涛楼下三贴为例, 回答我的问题:)
我以后尽量少来了(戒瘾)。 我觉得凡人, Stegy和老泉的三个帖子,虽然不能完全回答阎润涛的问题,但是能回答个七七八八, 就不“再造轮子了”
凡人: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963/201908/3304.html
Stegy: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5502/201908/2507.html?#comments
老泉:
: AAM模型理论研究进展在那里(1966-2013结果),颜宁二零一四文中图五就是按理论画的。为了提出2014working model, 就需要更多于2013内容。向内开口构象已经被拍到,无争论,向外开构象,待定,但是小颜在2014文中讨论部分从结构方面作了很好的说明(由于TMD及ICH作用,没有底物时的最可能构象是向外开,底物结合及分离则促进二个构象转换。这种讨论不需要其他数据)。至于AAM机理要求两个occluded 结构,则需要借助XyLE, 那也是现成的(文献28,29),也是小颜的,且已经有结晶及生化数据。因此她在2014文中说了our... biochemical data。没什么看不懂的吧。既然2014拿到GluT1的结构,此时提出working model,顺理成章。与老阎老板无关,66-92,92-2013之间AAM模型早在那,内含逐年增加。与老阎九三年模式无关。至于老阎九三文章,那个示意图根本没谈机理,只是标出了三个区域而异。文章写道:although we can identify a residual within the translocation pathway of UhPT, we can not yet comment on how this pathway may operate”. 对于这篇文章的贡献与局限性,可以作很多评论。
Yan's paper in 1993 is about identifying a residue C265 and 3 domain. The famous graph he used is not about mechanism, but about 3 domain with C265 in the core domain. As for pathway mechanism, they did not know and suggested mobile carrier (c265 as elevator) and mobile barrier (gated pore) theories. They are not related to outward open/inward open conformation Yan Nieng talked about. So older Yan started with a lie. Shocking?
哈哈哈哈,狐狸老兄/美女,老阎老兄,还有小颜美女,网上聊天费劲,各位都住在哪里呀?要不大家找个机会聚餐聊聊不就都讲清楚啦。
2006年老卡LacY的衍射结构图如此清晰,别说乳糖的结合点,就是质子氢的结合点都一清二楚,也提出如果发生变形那些离子会如何。可他在图9对朝里朝外变形的结论是:possible change
后来他用半胱氨酸扫描才确定了开口朝里朝外变形。
你说的都是老卡在LacY结晶里讲过的,但他依然不知道变形是否真的会发生。他才用半胱氨酸扫描活体载体蛋白以确定其变形。去给了你他的一篇论文,就是不需要结晶通过半胱氨酸扫描可以研究载体结构。你读不懂就算了。
你在把颜宁说成明明知道了人体葡萄糖载体的开口从朝里到朝外的变形证据了她还在假设会发生变形的嫁接图就是欺骗了。明明知道了如何变形了还在假设。她真的同意你把她说成她在玩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