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是科普,是用文科生也能轻易读懂的语言介绍润涛阎是怎么用异想天开的“野路子”游离于“主流派”之外的科学探索精彩故事。如果哪位文科生或只读过小学的读者在某地方没读懂,一定告诉我,我会进一步解释清楚。既然是科普,那就是说给大众的,就必须用大众能听得懂的语言。
(1)葡萄糖载体模型的建立
先看一张图(图1):
看了这张图,你在欣赏美才女后要把眼睛停在科学那一边,否则就不是科普了。这张图说的是什么东西呢?
一个世纪以前,科学家们就知道不论是细菌还是宠物还是人,只要给葡萄糖,就能成为活着的能量来源。然而,葡萄糖是如何进入细胞的?这就成了一个谜。宠物或人病了,不吃东西,给血管里输液,就是输入葡萄糖水,葡萄糖就可进入细胞被利用。科学家们早就知道,营养分子甚至水都不能随便进入细胞。水分子要是随便出入细胞,人在泳池游泳,很快胳膊就跟大腿一样粗了。所以,营养和细胞的代谢物进出细胞是受限制的。
我们把细胞放大,就好比没鸡蛋壳的软蛋(母鸡缺乏钙,就只能下软蛋),外面有一层膜包着,就类似于细胞膜。蛋清就类似于细胞质,蛋黄就类似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就在细胞核里)。今天只科普细胞膜上的把葡萄糖带入细胞内的“葡萄糖转运蛋白”,也称“葡萄糖载体”顾名思义就是把葡萄糖带入细胞的蛋白质。因为细胞膜是以磷脂为主的材料构成,磷脂就是两头有磷分子的特殊脂肪(油,不溶于水)。葡萄糖是溶于水的有六个碳组成的糖。
我们把细胞比作一个篮球,篮球的皮就是细胞膜。篮球上有一个圆孔,是打气用的。我们就把“葡萄糖转运蛋白”看成是那个相嵌在篮球皮上的打气孔,葡萄糖就只能从那里进入细胞。
问题就来了:这载体蛋白是怎么把葡萄糖带入里边的?是谁揭开这世纪之谜的?
根据新闻报道(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9/05/01/8272330.html):
2014年,她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首次成功解析了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这项成果,为人类探知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葡萄糖,如何进入细胞掀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颜宁被认为是战胜了过去50年从事其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
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2000年-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
30岁不到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6年,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令人佩服不已的是,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前一天,颜宁还在庆祝自己刚刚获得“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毫无疑问,颜宁的学术成就已然超过导师施一公教授,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
各类新闻报道的引用毕。
读者现在可以回过头看图1左下就是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膜的机理模型(“机理”,在机械领域也可被说成是“工作原理”,农民的语言是:“怎么干的?”或“怎么弄的?”就是回答这个蛋白质是怎么把葡萄糖带入细胞膜内的,在生物学上叫“机理”)
下面看图2:
图2就是一个喇叭口。就是把一片细胞膜竖着放,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载体=马车,葡萄糖等于乘客)喇叭口朝外,里边是关上的,任何分子包括水分子都进不去。只有葡萄糖分子而且是一个分子进入喇叭口,喇叭口开始变形,变成喇叭口朝里,此时里边的任何分子都不能跑出来,因为喇叭口的外面关闭了。当喇叭口朝里时,葡萄糖就进入细胞。
简单不?
当然简单!因为这是模型,就是示意图。模型越是简单明了,最好一目了然,就越容易被读者理解,并印象深刻。然而,这个模型还真的就是事实上的葡萄糖载体把葡萄糖分子转运进入细胞的工作原理(生物学上称为“机理”)。
在图1里看到的模型(喇叭口朝上变成喇叭口朝下,跟图2喇叭口朝左变成喇叭口朝右),说的100%是一回事。就是画图时把一片细胞膜竖着放还是横着放。而事实上,细胞是立体的,类似软蛋,外面的膜是一个球面,不分左右上下的,模型就是一个示意图,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是一样的。
那问题就来了:这个载体蛋白就是一个大分子,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破解它的工作原理(机理)的?
到目前为止,有两项科学研究破解了这个谜底。一个就是图1和上周新闻介绍的“2019年美国科学院新院士名单里的华人科学家颜宁教授带领的团队”【论文2014年发表在《自然》(英文《Nature》上);还有一个就是图2下面介绍的Yan & Maloney 在1993年发表在《Cell》和1995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英文PNAS)上的。然而,非常有趣的是:这两家用的方法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颜宁的方法是主流派的“X射线晶体衍射”,而润涛阎则属于另辟蹊径,或者说是在主流派眼里的“野路子”试验方法。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都是啥玩意,它们是怎么就能确定葡萄糖载体就是如此工作的。
在我开始这项研究时,细菌的葡萄糖载体之一Uhpt(它是一个大分子蛋白质)基因被克隆出来了。科学家们发现,细菌的葡萄糖载体一直很保守地存下来数亿年,到了人类,依然在分子结构上跟细菌的很接近。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上看,有差不多一半是同质的。不论是细菌还是动物植物,都是由不同的蛋白质完成不同的功能。然而,不论是什么蛋白质,都是由20种氨基酸构成,所不同的只是每种氨基酸各有多少和排列顺序。氨基酸又大致分成亲水的(不溶于油)和疏水的(溶于油但不溶于水),亲水的有带电的和不带电的,带电的有带正电有带负电的。
下面是葡萄糖载体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图3):
在我从事这个“解密”项目之前,电脑软件已经可以根据其氨基酸组成和序列把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给你显示出来,你只要把葡萄糖载体蛋白的氨基酸顺序输入电脑,就可看到类似于上面的图3。上面讲过了,细胞膜是不溶于水的带磷的特殊脂肪,简称卵磷脂,这12个“柱子”是阿尔法螺旋,柱子的长度就是细胞膜的厚度。这12个螺旋“柱子”分成两组,在第6和第7之间有个loop,有不少带电的氨基酸。在第1和第12两头也有不在细胞膜里边的亲水的链。靠人大脑的想象便可得出:这12根螺旋柱子围在一起(第1和第12相连)就构成一个孔洞,中间靠亲水的一个loop和两根短链便可作为堵死其它分子进出只允许葡萄糖分子进入(把葡萄糖分子拉入)的马车,马车把葡萄糖分子拉入细胞内时,外面的筒子(由12个柱子围成)埋在细胞膜里不动。这可以看成是根据二级结构便可想象出来的模型。
然而,这个假设模型是否当真,需要科学证明。
在这里说一下,不论是细菌还是人的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都是12根螺旋“柱子”,因为都是载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的。也就是说,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葡萄糖载体是怎么把葡萄糖分子带入细胞膜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工作原理(机理)也就知道了,差异只是“微调”水平(比如葡萄糖磷酸化,可以发生在细胞膜外面,也可以发生在细胞膜里边。这个能量便可让葡萄糖载体变形。葡萄糖载体也可以用其它方式获得变形的能量,这在以后的章节会给出介绍)。
(2)我为何不用主流派的X射线晶体衍射?
想知道大分子的工作原理,最简单的一步是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根据结构推理出工作原理。如何才能看到分子的结构?因为分子太小,显微镜也看不到。X射线衍射,便被用于“查看”大分子的结构。那为何需要把葡萄糖载体蛋白从细胞膜上提纯出来还要结晶?因为分子是在动的。打个比方,如果你的照相机放大功能可以到能看到白糖(蔗糖)分子,可你把白糖放入水中,糖分子就在水中不停地运动,那你就无法对焦。把溶解在水中的糖脱水,结晶成白糖粉粒,糖分子就不动了,你就可以聚焦给它照相了。在我做这一研究时,还没有结晶膜蛋白的可靠技术,因为膜蛋白不溶于水。非但如此,那时的X射线衍射的硬件水平与帮助你分析的电脑软件水平,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一句话:从技术水平上讲那时候还办不到。所以,要么改进膜蛋白结晶技术、提高X射线衍射的硬件比如灯光和电脑软件的水平;要么就另辟蹊径,彻底放弃X射线衍射这条路。而后者往往被形容为“探讨出野路子”。
(3)通过“野路子”解密的结果为何被“冷藏”?
我冥思苦想出来的这个野路子其工作量巨大,我最终决定用细菌葡萄糖转运蛋白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密营养分子如何进入细胞膜的世纪之谜。这个细菌葡萄糖载体基因已经被UVa大学的Kadner实验室克隆出来了(1990年发表出来了cDNA顺序)。这个膜蛋白大分子由455个氨基酸构成。我首先找到了“以假乱真”的探针分子。每个突变体在细胞膜上的两边用放射性底物单独做试验,把每一突变体的两边得到的数据分别做出图,就是用铅笔在作图纸上画出图表。这些数据都是“活体”蛋白的数据,就是说,是在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在转运葡萄糖分子过程中得出的数据。是葡萄糖载体在真实的运动状态下的研究结果。
经过资料整理,我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这12根螺旋“柱子”是喇叭口!在喇叭口朝外时葡萄糖分子进入。葡萄糖分子进入前,喇叭口的里边是关闭的(见图2左半边),任何分子包括水分子都不能通过此口进入细胞。当葡萄糖分子进入喇叭口,12根螺旋柱子发生变形,喇叭口朝里,此时外面是关闭的(见图2右半边),外面的任何分子都不能进入细胞。我当即激动得拍桌子(我为何如此激动,下篇文章给出介绍),可手在半空停下了。因为我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前边提到的,细胞膜就好比一个篮球的皮,上面有打气孔,打气孔就假设成葡萄糖载体蛋白,那如果载体蛋白不是一个跟打气孔一样固定的洞,而是不停变形的喇叭口,那它周围都是细胞膜,细胞膜虽然不是刚性的,可它能随时变形吗?我立刻去图书馆查书,因为我的研究结果表明:载体蛋白只有这一个模型!其它的都不符合我的数据证据。图书馆一查,细胞膜是随时都在扭曲变形之中。看到这句话,我就当即往回跑。一气跑到实验室,然后到最里边进入老板的办公室。
皮特(我老板Peter Maloney先生的名字)在打字,看到我喘不上来气一样,不知怎么回事,当即问:“润涛,发生了什么?”我一边喘气一边抹汗,然后把两胳膊合在一起,再把两手分开成喇叭口状。然后把两手的手指尖合在一起,手臂张开。反复重复这动作给他看。皮特看到我不说话而是胡乱比划,害怕我被将近三年搞出来了个无结果的结局给气疯搞成癫痫了,便仔细盯着我看。我跑到外边的实验室,拿两把板尺,都是一尺长,不用我的身体表演给他,而是用两把尺子继续表演喇叭口朝外转变成喇叭口朝里。他突然间明白了,我不是气疯了,而是在表演我的结果--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机理模型。
“葡萄糖载体蛋白的工作机理是这样的?”他惊喜地问。
我点头。
“那你跑到外面干什么去了?”
“去图书馆查书。我担心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细胞膜随时都得跟着变形扭曲。我学过细胞膜这门课,可讲的基本上是分子组成和生化内容,物理特性讲得不多。我才去图书馆查书。查出来后我确定准确无误了,我就跑回来了。让你早知道几分钟。”
“谢谢!可我都等快三年了,还在乎几分钟?你看,我这书架上就有细胞膜专著。”
然后,我就出来喝水。皮特也跟着我出来到实验室了。他迫不及待地问:“就一种模型?”
“是的。”
“absolutely(绝对的)?”
"absolutely!"
"exclusively(唯一的,排它的,不可能有其它任何可能的)?"
“exclusively!"
就听啪的一声,他用手重力拍了桌子。
发表在哪里?我的建议是去《自然》(Nature),因为《Nature》有自己的新闻。皮特拿出根据文章引用率的评比排名,此时的《Cell》遥遥领先第一名。然后是《Nature》、《Science》。他说他很难放弃第一名的《Cell》。我说那要做好不被《Nature》和《science》新闻报道的准备。《细胞》评分超过《自然》好几年了,《自然》选的新闻报道多是发表在自己杂志上的文章。皮特认为我们揭开了世纪之谜的文章,发表在排名第一的《细胞》,《自然》杂志的新闻也会报道。我说:“发表在哪里你说了算。”等文章在《细胞》登出来后,他就天天等着《自然》新闻版报道我们的文章。等到第三期还是没有,他后悔了没听我的建议。这里还有另外的因素:我写的初稿题目就直接说葡萄糖载体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机理,而他改成了低调到无法再低调的题目。还有,我初稿把内容介绍得很详细,可他把那些图表全部删掉了。他说 E = mc2 就几个字母。意思是论文简练不影响质量,而且越简练越好。我跟他说:“这样的题目,别说新闻记者,就是搞结构的,都不会去读;这内容,除了咱俩,没人看得懂。审稿人当即就退回了。”
“《细胞》的审稿人都是有聪明大脑的,看一遍看不懂,他们会看两遍。两遍看不懂,就会告诉杂志编辑说‘换人审稿吧,我看不懂’。不会因为看不懂就退稿。再说了,怎么会看不懂?润涛你不用担心。当他们看到模型后,必然想到是不是还有其它解释,仔细思考,他们自己就排除了其它可能性。不需要你那些图表和文字。”
“皮特,这不是只给一流大脑的人看的,是给这个行业靠X射线单晶衍射的无数主流派科学家们看的。就我写得啰嗦的版本,他们未必有耐心看完啊。让他们用一流的大脑思考自己的试验结果可以,让人家去思考别人搞出来的机理?我们可是在纯理论领域,如果是发明了治好癌症的药物,那你怎么写都无所谓。如果这样发表,有被主流派给冷藏的极大可能性,因为他们看不懂我们靠野路子得到的结论。何况人家看懂了也未必承认呢。”
“润涛,不必担心。揭秘世纪难题的文章,题目越低调越好,内容越简练越好。”
“好吧,题目和写法你说了算。”然而,我还是认可“曲高和寡”乃地球人之通病。
当我们看到文章没被《自然》、《科学》新闻报道,皮特开始害怕我说的被冷藏真的会发生。他就跟我商量:“润涛,我们需要把具体的结构也搞出来。否则,未来‘Yan模型’就可能变成‘约翰模型’、‘泰森模型’...。
我认为可能被长久冷藏,但我不认为会有人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研究葡萄糖载体的机理了,谁愿意干给他人做佐证的活啊,何况我们发表在当时排名第一的杂志上。而且搞结构只是手段,目的是从“死”的结晶出来的不动的蛋白状态推理出“活”着时是怎么动的,而我们是在细胞膜上活的蛋白测出来的动态机理。就是看它“怎么动”而非“长啥样”,跟X射线衍射得到DNA双螺旋结构目的是不同的。DNA看结构就是看结构,而我们不是要看结构,而是想知道载体在细胞膜上是怎么“动”的,怎么把葡萄糖分子带入细胞的。机理都搞明白了,还要搞具体的结构干什么?他说:“通过活体蛋白明白了结构,这本身就是对结构领域的贡献。表明结构也是可以通过另辟蹊径而搞出来。”
我同意了,可告诉他,这可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值得吗?他说就是两年也值得。这样,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数据做完了,整理出十几张图表。那时候没有今天的电脑软件可以把立体结构画出来看上去特别漂亮。我还是问皮特,是否找电脑软件工程师合作,搞个立体结构就好看多了。他说:“我们不是靠花里胡哨的东西吸引人,就用笔画出个平面示意图就好。”他把我写的论文初稿里的图表浓缩到三张图和文字表达上,用手在纸上画出了“结构”图。我说这个样子就去《美国科学院院报》就好了。他说好的。后来我有点后悔给了他这个建议。
这两篇文章发表后,皮特就说,我们这就算是搞全了,从细胞膜上的活体蛋白搞清楚了葡萄糖进入细胞膜的工作机理,还搞出来了结构图。而且都是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还无法办到解析膜蛋白的年代。主流派无法用我们没搞出结构的说辞把Yan模型变成约翰模型。我那时总是说他别讲Yan模型,那是Yan-Maloney模型。他说这不重要,只要有Yan,读者就会去读原文,就知道了Maloney。那时他做梦也想不到Yan可以是阎也可以是颜。反正都是Yan,对我没损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可就没Maloney什么事了。
(4)“野路子”得出的结果算不算数?
我们在谈论我们靠野路子而非主流派的X射线晶体衍射得出的结论很容易被冷藏的话题时,有过多次争论,主要围绕科学界的公平,从而引申到社会公平话题。
主要是我对自己极难走主流派的路而感到我进入科学界是误入歧途(这一点我以后还会详细介绍我在科学领域都干了啥)。而皮特刚好相反,他认为我才是搞科学的人才。这里就涉及到公平问题。我在内心世界对走野路子有负罪感,对不起那些遵守规则一步步前行的科学家们。一次,我俩又谈起了这个话题。我问皮特:“研究癌症的别说政府科研经费了,就是私人捐款,每年那是多少亿啊。可如果假如有那么一个人,他是个油漆工,他老婆癌症晚期,疼得死去活来,就哀求丈夫帮忙让她安乐死,可丈夫说我一个油漆工什么也帮不了。老婆就说那就让她喝一口油漆,反正坏不到哪里去了,如果死了就更好。他万般无奈就把油漆递给了老婆。老婆喝了一口。没死,然后天天喝一口油漆,她感觉越来越好。最后癌细胞没了。这喝油漆的野路子就把癌症晚期的病人们一个个救活了过来。这当然是打比方,可假设这是真的,如果把癌症克星的皇冠戴在这油漆工头上,那对无数从事癌症研究的主流派科学家们公平吗?”
“公平!”皮特和实验室的另一位异口同声。我又拿出另一个例子:“你儿子从几岁开始就在游泳池里学游泳,后来花钱雇教练,学的是自由泳。可假如有一天有个人发明了野路子游泳法,游泳速度超过自由泳,成为世界上游泳最快的人,可他不是自由泳。如果把游泳王子的桂冠戴在他头上,那对从小就学自由泳的孩子们公平吗?”
“公平!只要他不说那是自由泳就行。”皮特继续反驳。可我说,那人连参加游泳比赛的机会都没有啊。主流派不认可。这是现实,你我都没办法。
皮特是我的聊友,他跟我总是以聊天的方式交流想法。他为了说服我继续留在科研领域,就说:“有一座陡峭的山峰,高到还没人爬上去过。人们看到山顶上总是有鹰在上面。没人知道原因。由于登山队员们的技术能力不足,登不上去,就解不开这个谜。有想走野路子的好事者,自己研究出喷气鞋。穿上喷气鞋,一下子就到了山顶,发现顶上有老鹰的窝,老鹰在窝里下蛋,孵出小鹰。这个谜就解开了。登山队员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改进了铁钩子等工具,终于登上了山顶。可他们看到的老鹰在山顶做窝、下蛋、孵化小鹰的秘密跟早期发明了喷气鞋的那人上去后看到的秘密是一样的。难道在你润涛看来最早发现鹰为何往山顶飞的秘密归于登山队?”
“记者极可能认为就是登山队属于第一次登上高峰的、最早发现鹰的秘密的。因为主流派不留意造喷气鞋的单干户,也就不认可那造出喷气鞋的人是最早发现鹰的秘密的人。这没办法,社会就是这样子的。当然,从历史的长远看,总会给造喷气鞋揭开山顶老鹰之谜之人一个说法。”
从当年的聊天我不仅明白皮特对我们的研究结果被冷藏,甚至还有更糟糕的可能。我还是认为不会有人继续研究这个课题了。二十年后当媒体介绍颜宁教授揭秘了“半个世纪”的难题时,唯有润涛阎明白本来就超过一个世纪的奥秘被揭开,为何还被压缩成“半个世纪”了的心理原因。
从用X射线晶体衍射解构蛋白开始算起,到现在“半个世纪”了。这就等于是说:只有用X射线衍射揭秘的才算数,用其它方法揭秘的不算数。就好比当年皮特比喻的山顶上有鹰徘徊的秘密虽然早就被造出喷气鞋的人揭开了,但在登山队主流派说来,那是不算数的,尽管登山队到山顶看到的与早前被穿喷气鞋那人看到的秘密一模一样。
从逻辑上讲,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才能说非主流的创新方法研究结果不算数,那就是:X射线晶体衍射得出的结果跟野路子新创方法得出的结果不一致。这表明一方是错的,只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得出到底是哪一方的结论是错的。真理只能有一个。如果发生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同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主流派用的是流行的方法,那野路子创新方法得出的结论被质疑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野路子创新方法得出的结论被主流派方法验证了,那只能说明野路子创新的方法再次被证明是有效的,在科学上讲其成果应该是算数的。
(5)润涛阎为何发自肺腑地感激颜宁的工作?
先谈论几点事实:
第一,颜宁的两篇Nature文章令Yan-Maloney葡萄糖载体的工作机理(喇叭口模型)被冷藏多年后再次被提起而热起来,相比之下,模型的名字叫什么属于次要地位。
第二,我当年自己冥思苦想出来的野路子解密的是在细胞膜上活体蛋白的工作机理,被颜宁团队用“不在细胞膜上并被结晶出来的分子通过X射线衍射得出的工作机理”所证实,而且准确无误。虽然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因为我们当初是用活体蛋白研究出来的机理,那在结晶后也一样应该是喇叭口模型。这就好比发现了无菌操作技术便可打开胸腔看活人的心脏是怎么跳动的,要比发现木乃伊后解剖干尸的结构从此推理出心脏跳动的模式更符合活着时的心脏跳动模式),可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非常欣喜若狂的,毕竟算是被主流派证明并认可了。
第三,X射线晶体衍射解构蛋白质,属于最常用的技术,是主流派;而活体验证葡萄糖载体蛋白的方法不属于主流派。搞X射线衍射的主流派是不看我们的文章的,不论是《Nature》的审稿人还是颜宁博士本人。如果颜宁博士读过了我们的两篇文章,那她一定会在她的论文讨论部分或引言部分写上:“我们用固定的晶体作为材料在高分辨率的条件下解构葡萄糖载体蛋白获得的机理模型跟1993年Yan&Maloney用在细胞膜上活体葡萄糖载体蛋白作为材料得出的葡萄糖转运机理一致。表明这个喇叭口模型是准确无误的。”颜宁博士的团队在解构葡萄糖载体蛋白时,是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最近几年,国内防火墙非常严格,我今天用“百度一下,就可知道”搜索,把“Runtao Yan,Cell”放入搜索框,竟然查不出来我的文章。用我文章题目搜索,也搜不出来。显然,颜宁博士在国内是无法查出我和马龙尼先生在《Cell》和《PNAS》发表的两篇文章的。而且,我们的研究成果从未被地球上任何媒体报道过(平心而论,论文题目可能是主要原因,记者从题目根本看不出文章是干嘛的。这与皮特登峰造极水平的文笔似乎成了两级而令人费解。然而,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往往是最近的距离,就好比图3的第1根与第12根两个极端而事实上是连在一起的)。
下一篇详细介绍当年我是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还无法解密膜蛋白转运机理的条件下如何走野路子,用了四年时间创新出的方法直接探索在细胞膜上的活体载体蛋白的转移葡萄糖机理和结构,当然也会在后来的章节里介绍为何有那么多种葡萄糖载体(人体里有的不同组织有不同的葡萄糖载体,这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这涉及到糖尿病的本质以及癌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超量表达以夺取更多的葡萄糖)。同时介绍我在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美好时光。润涛阎在网上发博文十多年了,大家都清楚:润涛阎的言论有错的无疑,但绝没有欺骗人而说谎的,对颜宁博士的科学成就深表敬佩是发自肺腑的。“求真、向善、唯美”的统一,是润涛阎自幼年起的终身追求。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指出:
The bestcharacterized members of the family are UhpT and GlpT, both of E. coli, for which detailed topological models have been presented (29, 90, 91)
其中90, 91 两篇文章就是老阎在CELL和PNAS的文章。
如果是已经有了基于功能研究的detailed model, 那么颜文中largerly unknown的说法就有些水分了。
我认为颜宁在她的结构文章中不提或只间接引老阎的文章都是欠妥当的, 特别是她的晶体结构证实了老阎的模型的时候。 如果老阎文章里的模型是错的, 不提倒也罢了。
谢谢评论!刚看到颜宁发的回复,她给了钠离子的图搪塞。她不是发表的钠离子而是葡萄糖转运机理,简直令人笑掉大牙啊。真的没想到她竟然是科学家!这思维太离谱了,她搞的是葡萄糖载体机理,Yan&Maloney是第一次发表的。她如果发表的是钠离子而非葡萄糖的转运机理,她就没必要提葡萄糖载体的机理。她这是脑子乱套了?没有了基本的逻辑思维了。
阎兄心态厚道,先赞一个。信息时代,优秀科学家颜宁文献没有查全,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此猜测一下,觉得成果重大,为优先权故,有意不引用阎兄文章。
这种情况我以前就见过。
科学诺奖授予解决有无问题的成果,不会授予改进型成果。若论原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巧妙程度,
阎兄的工作还在后者之上。如果有获奖的那一天,我相信诺奖委员会必然会有公论。庄晓威没得诺奖,原因就是她不是第一个,即便当年的首创工作很粗糙。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I checked that Pao et al indeed referenced R. Yan's 1993 and 1995 papers in her 1998 review paper. And Nieng's 2012 paper actually referenced Pao's 1998 paper which means Nieng cited R. Yan's papers indirectly. I think there is no requirement to reference directly every related paper especially when it was 20 years old.
I wouldn't say Nieng stole R. Yan's findings because they were already published.
------------------------------------
我觉得小Yan是不应该被打击的,老Yan是不应该被抹杀的。搞科研的人很辛苦,科研工作者应该有承上启下互相合作的关系,不管小Yan以前知道不知道老Yan的论文,现在她知道了就应该要面对的。
这里应该有个压差,细包改变形状是为了产生压差,葡萄糖单方向从压强高点流向压强低点,与细胞站着和躺着没关系。所以图一和图二工作示意图应该一致。
我觉得小Yan是不应该被打击的,老Yan是不应该被抹杀的。搞科研的人很辛苦,科研工作者应该有承上启下互相合作的关系,不管小Yan以前知道不知道老Yan的论文,现在她知道了就应该要面对的。
文学城作者CNG的这篇文章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1905/71475/10967.html 里面提到,德国科学家Franz Hillenkamp,因为受了田中耕一的论文启发改进了质谱技术知恩图报,在自己的论文里 引用了日本诺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用日文发表的长期以来影响度不高的论文从而使得田中唯一的科研论文获得了诺奖。Franz Hillenkamp 虽未获诺奖,但他的节操也被人铭记。
过几年,希望两个yan一起得奖。就有了文学城码字大拿得诺奖的故事。
However, I was just wondering:
1. Nieng’s team studi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 using X-Ray technique while you studied the structure (or residues) of UhPT (a bacterial membrane transporter) using Mutagenesis.
Ar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 and UhpT different or the same?
2. If different, then their structures should be different regardless of how they were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techniques (X-Ray vs Mutagenesis).
3. Why some people in wxc claimed that you first discovered ” 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机理及结构” if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 is different from UhpT.
4. As for why Nieng’s paper did not cite your paper, I guess it is ok not to cite every paper or maybe she cited your paper indirectly.
关于小严是否读到老阎的文章的问题,还有一个(部分)判别办法:
老阎可以把小严文章中所有引用过的论文都拿来看一遍,不需要读文章只需要读读引用过文章的那些作者是否引用过老阎的文章。
例如小严引用过“张三的文章,那说明张三的文章小严读过,而张三的文章有引用和读到过老阎的文章。几乎可以肯定小严在读张三的文章时,一定注意到老阎的文章, 小严要是不看,那就不可思议了。
支持冥王天蝎的看法!这不仅仅是个人名利问题,是科学公正和科学道德问题!
冥王天蝎 2019-05-10 11:51:0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润涛阎' 的评论 : 这个已经不是你个人名利的问题了,是社会对科学评价的公正性问题,也是科学道德问题。希望同行的朋友或有认识同行的朋友多提及此事,以促使其业界重视。当年杨振宁、李政道理论上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实验验证后来很快由吴健雄完成。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吴健雄数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未获诺贝尔奖,但多次获得其它大奖。类似的例子,物理、化学学界很多。还有个例子就是我的同事Dan Shechtman,因发现准晶而于20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故事很有意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一下。你跟Maloney的结果早在1993年就已经得到,而颜宁是在20年之后得到。所以,该成果主要属于你跟Maloney。当然颜宁的工作也很不错,但得到的评价明显是不公正甚至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些都需要业界一步步澄清。
我跟你一样的思维逻辑,也想到了吴健雄,这个事情跟老阎是否大难不死,然后看破红尘无关,我们作为社会人希望科学公平公正,尊重事实,不被亵渎,我们不希望跟着指鹿为马,为皇帝的新装叫好。
希望有学生物专业的网友能比较专业地写出老阎的故事发给院士委员会和美国相关机构
冥王天蝎 2019-05-10 11:51:0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润涛阎' 的评论 : 这个已经不是你个人名利的问题了,是社会对科学评价的公正性问题,也是科学道德问题。希望同行的朋友或有认识同行的朋友多提及此事,以促使其业界重视。当年杨振宁、李政道理论上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实验验证后来很快由吴健雄完成。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吴健雄数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未获诺贝尔奖,但多次获得其它大奖。类似的例子,物理、化学学界很多。还有个例子就是我的同事Dan Shechtman,因发现准晶而于20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故事很有意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一下。你跟Maloney的结果早在1993年就已经得到,而颜宁是在20年之后得到。所以,该成果主要属于你跟Maloney。当然颜宁的工作也很不错,但得到的评价明显是不公正甚至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些都需要业界一步步澄清。
originall 2019-05-10 13:37:5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润涛阎' 的评论 :
我们是匿名ID可以任意想象,其实大体也不会偏差太多,就像老阎作为普通人可以想象毛岸英的故事差不多。老阎实名上网,当然不好网上不严谨地说话,老阎跟11g是同时代的校友,同时获奖,其实如果11g这么多年不知道颜宁在做这个,基本是不可能的吧,11g如果跟老阎同专业,不记得老阎曾经做出过这个研究基本除了老年健忘也是不太可能的。
韩春雨当时可能就是为了发个paper没想到闹大了,颜宁他们很可能初衷也没想到闹大,否则都是校友同行,还不提老阎的模型,这个吃相就比较难看了。韩春雨出事儿颜宁马上跳出来反对,估计都是有过类似的没想到会闹大的经历
颜宁和11g现在应该也都看到老阎的博客了,老阎实名发文,他们肯定关注过,现在这篇,就是他们自己一时看不到,肯定也有人已经发给他们了。
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冥王天蝎 2019-05-10 18:09:4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originall' 的评论 : 建议某位同行甚至博主本人写一篇这方面的Review paper并投稿影响力较高的杂志(可以考虑Nature或Science或者PNAS等,记住尽量不要投象Cell这样的专业杂志),其中自然可突出介绍这一发现的历史。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即可大大帮助澄清事实。可惜我不是博主研究方向,否则我会考虑写这样的文章。
这种可能性很大很大!
“以下引用Originall的评论”
不用心寒,期望值不要太高,社会还很原始,跟动物的弱肉强食没有太大的区别,
谁都不能摆脱社会局限性,适应社会去争取是正常的,不用心寒和气愤
主流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 + 不希望给亚裔男机会,
11g和颜宁肯定早就知道这些文章和发表情况,装傻找漏儿而已。傻子都不会不看自己领域几十年的科研情况就工作,总要知道是否重复或者走了错路
现在的主流人反倒可能没那么认真刨以前的文章,或许有些人知道记得,但是11g和颜宁是200%的知道这里面的故事,并以此为模型来做的,可能没想到主流很多人可能忘记了以前的文章,颜和施就顺竿爬,其实时刻是心虚的,真自己发现的早就咋呼上天了
有cell文章在,就算她们说自己真的没看到,那是她们真白痴了赖不得别人,你看不看,cell文章一直在那
作为观众就想知道科学科研的真相,不希望给某个科研包装一个光鲜的人
张益唐那样是干什么的就是干什么的,才能知道今后怎样给科研者机会
美国从来学术腐败跟中国不相上下
当年韩春雨的事儿,颜宁首先跳出来微博说怪话
我不是学生物的呀,希望老阎和其他学生物的网友都写一篇这方面比较专业的文章发给相关委员会,多人发更好,才能更引起注意,Email,邮寄,电话,匿名,实名 不限 :D
我上世纪80年代还在学生阶段在中国不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一遍论文,被中国同行引用过多次,做出了更深入的结果,但后来就消沉了。
没想到20年后200几年美国某大学教授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同样结论的论文,完全不提中国学者80年代的贡献!
可是做某方向研究就不知道这个的分量吗?
哈哈,互联网真是躺着中枪,就是没互联网电话或者邮寄也要找来看前人做了什么啊,否则真成没头苍蝇了
再说11g跟老阎校友本来就知道这些
我觉得不是疏忽!
颜=Yan, 阎=Yan!
估计老天爷故意布个局。慢慢看吧。
论文的英文原文我没有读,如果这两篇博文的叙述没错的话, 我认为, 颜论文没有提及阎论文太不可思议! 对自己研究课题以前发表的文章的搜索和阅读,颜团队怎么可能会如此不完善? 在互联网的时代,以颜团队的资源,怎么可能?
性别和岁数就对不上,哪年拿的学位,一长串的Nature, Science ... 这都搞错了,还搞啥纳米级别的实验 :)
93年的文章没看到?你这太侮辱颜宁和11g的智商了吧
傻子都会先找来本专业方向的文章看吧,否则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那是苍蝇,无头的
我们是匿名ID可以任意想象,其实大体也不会偏差太多,就像老阎作为普通人可以想象毛岸英的故事差不多。老阎实名上网,当然不好网上不严谨地说话,老阎跟11g是同时代的校友,同时获奖,其实如果11g这么多年不知道颜宁在做这个,基本是不可能的吧,11g如果跟老阎同专业,不记得老阎曾经做出过这个研究基本除了老年健忘也是不太可能的。
韩春雨当时可能就是为了发个paper没想到闹大了,颜宁他们很可能初衷也没想到闹大,否则都是校友同行,还不提老阎的模型,这个吃相就比较难看了。韩春雨出事儿颜宁马上跳出来反对,估计都是有过类似的没想到会闹大的经历
颜宁和11g现在应该也都看到老阎的博客了,老阎实名发文,他们肯定关注过,现在这篇,就是他们自己一时看不到,肯定也有人已经发给他们了。
我跟你一样的思维逻辑,也想到了吴健雄,这个事情跟老阎是否大难不死,然后看破红尘无关,我们作为社会人希望科学公平公正,尊重事实,不被亵渎,我们不希望跟着指鹿为马,为皇帝的新装叫好。
希望有学生物专业的网友能比较专业地写出老阎的故事发给院士委员会和美国相关机构
类似这个标题的话,俺都不用看摘要了 :)
坐等阎兄这个系列之二, 以及更多精彩故事分享!
再次表示对阎兄 “求真、向善、唯美”的认同和崇敬!
老阎拿到个诺贝尔,我们这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也会为曾经读过你的文章而脸上有光彩。
我没提小施,他没参与颜宁的论文。我发表葡萄糖载体的两篇文章时,小施也在霍普金斯医学院。我当时还得了霍普金斯“青年科学家奖”。他在膜蛋白结晶技术改进、X光衍射传统方法用于解构膜蛋白方面有巨大贡献。当然他搞的膜蛋白跟我搞的不是同一个蛋白。颜宁独立后他应该不知道颜宁搞什么课题。因为我猜测防火墙的缘故国内看不到PUBMED,我才估计颜宁应该没看到我的两篇论文,没说施一公。施一公如果参与了,那他应该在文章参考文献里给出我论文。就算不是朋友,那也是没有过冲突的校友加同胞,怎么可能吃身边人。所以,文章发表没有小施的名字,就别提毫不相干的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就好比如果我离开霍普金斯后干了什么,就把皮特马龙尼也拉进去,这有欠公平。
再谢大家的关注!我对这小事早就不在乎了,否则早就在几年前介绍给大家这故事了。跟我小时候饿得死去活来相比,这算个鸡毛啊。两个赤脚医生都判我死刑了,我竟然奇迹般活了下来,就是很久不能说话。后来慢慢地我也能发声了,就是沙哑,一辈子沙哑嗓子。要不我俩女儿不听我唱京剧呢,我给她们钱,听一段京剧20美元都不干。所以,我活下来就不错了。因为活了下来后,一生中的经历非常丰富。我慢慢写出来,保证读者有哭的时候有笑的时候。哭的时候很难受,笑的时候特开怀,忿忿不平的时候很纠结。我慢慢写。就科学的故事,还有精彩纷呈的还没写呢。润涛阎是有故事的人,而且是顶级的、能留给历史的、让后人争论的。跟这些精彩故事想比,名利就值一根鸡毛。
常看老阎文章的,可以帮助传播一下;老阎自己也应该通过合适的渠道,使自己成果被相应的科学圈里人知道。
之前看韩春雨事件刚出,颜就跳出来说怪话,感觉不是个脑子有逻辑严谨的科学工作者的做法,不觉得她能独立做出来什么。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11g舍得放弃名分了,他们心里很明白,而且也知道美国社会给亚裔女性宽容,就算最后披露出来有什么小勾当也能宽容不会太丢面子
他们就是试探着往前走,否则11g不会放弃,他们也不会现在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早就大肆宣传了,11g他们可是有话语权的人
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他们最后怎么收场,他们可能还会半遮面地继续试探着运作,只是最后功劳可能会一人一半
是不是二十年前“糖尿病”这个词对受众的影响力与现在不同?所以关于细胞膜如何运转葡萄糖这个课题的注目度也完全不一样。两位YAN科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论而已。既然小颜借着互联网时代大放光彩,那么老阎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再把自己的研究过程挖及方法再挖掘出来。没必要这么低调。读者里面有很多业界人士,上Twitter或专业论坛几个帖子就搞定了!你们几位是不是能帮帮忙?
-------------------------------
11g和颜宁肯定早就知道这些文章和发表情况,装傻找漏儿而已。傻子都不会不看自己领域几十年的科研情况就工作,总要知道是否重复或者走了错路
精神病看来真属于神:D
那是他得奖了,如果该得的没得到,谁都会郁闷,因为是人,不是神
还都是社会人
那样的真天才对名利一点感觉也没有。得了奖金,说自己已经领救济多日,得奖很好,不用领救济了。现在社会就是表演的社会。全是一帮戏子。
不用心寒,期望值不要太高,社会还很原始,跟动物的弱肉强食没有太大的区别,
谁都不能摆脱社会局限性,适应社会去争取是正常的,不用心寒和气愤
主流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 + 不希望给亚裔男机会,
11g和颜宁肯定早就知道这些文章和发表情况,装傻找漏儿而已。傻子都不会不看自己领域几十年的科研情况就工作,总要知道是否重复或者走了错路
现在的主流人反倒可能没那么认真刨以前的文章,或许有些人知道记得,但是11g和颜宁是200%的知道这里面的故事,并以此为模型来做的,可能没想到主流很多人可能忘记了以前的文章,颜和施就顺竿爬,其实时刻是心虚的,真自己发现的早就咋呼上天了
有cell文章在,就算她们说自己真的没看到,那是她们真白痴了赖不得别人,你看不看,cell文章一直在那
作为观众就想知道科学科研的真相,不希望给某个科研包装一个光鲜的人
张益唐那样是干什么的就是干什么的,才能知道今后怎样给科研者机会
美国从来学术腐败跟中国不相上下
当年韩春雨的事儿,颜宁首先跳出来微博说怪话
他要有那个创意和脑子早就不天天靠炒作了
很多人背景看着比较光鲜,但是不知道到底做了什么创意,研究和贡献
不管什么年代又不是只有google ,互联网一种途径,跟你文章发表当时她在清华有什么关系?牛顿早死了,大家还不是拿来用牛顿定律。文章不管什么时代发表都是让后代看的,当年排名第一的cell文章又不是什么地摊小报
她们肯定是看到了!!!做一个领域的研究,傻子都会找来近几十年的文章先研究三遍再开始自己的工作。
这种有cell文章有事实的东西,如果还被她们假装无视占尽所有,跟阎润涛是否谦虚,是否要隐居与世无争无关,是对科学的亵渎!
包括很多被抢攻的奖项
Crystal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homologue of glucose transporters GLUT1–4
Linfeng Sun, Xin Zeng, Chuangye Yan, Xiuyun Sun, Xinqi Gong, Yu Rao & Nieng Yan
Nature11524, 2012
Author Contributions L.S., X.Z. and N.Y. designed all experiments. L.S., X.Z., C.Y., X.G. and N.Y. performed the experiments for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homology-based structure modelling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 X.S. and Y.R. synthesized 6-BrGlc. All authors analysed the data and contributed to manuscript preparation. N.Y. wrote the manuscript.
这个链接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373823,
这个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108114.html
这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012/07/2711024_60263889.shtml
显示可以登录的生物数据库,写文章、找引文这些现在国内还在用,大学图书馆可以登录,(大学付费的)
google是2009年退出中国市场,2012年左右我曾经修改www.google.com为www.google.com/webhp?hl=en&gl=hk在国内上google,只是网速很慢。真正完全被屏蔽是2014年以后的事情。
老阎失误了。你不该称自己的工作为“野路子”。你这个才是生物学的正路子。如果科技界谈论起这个模型,有些人会引用这篇博文说,最早的作者(阎)认为他那些方法是“野路子”。
完了,想打(科技/署名)官司,也会输了。将来进入生物学教科书时,也没有你的份了。
如此看来,生物的这座大厦就是这样有很多基础的生化大分子建立起来的,只有四对碱基的DNA(而且还只有两种组合)这和计算机的0,1真是异曲同工。然后是细胞的组成部分,也都是简单的同一的模型,好比计算机的逻辑门一样(与,或,非,非或)简单明了,好比大厦一样,越往上发展堆叠,越是复杂,功能越是强大。可到最后的结果都会倒塌!拥有进化出来的强大大脑的人类不出意外也会“倒掉”,可能这就是事物内在的规律。但唯有底层的只有基因的病毒或单细胞的菌类还会存在,当然地球还得“活”着。
1969年-1972年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导的523课题组发现并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5]。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6]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7]。
这也可以揭示大学毕业支边求官的人更容易做到中央领导,而挤进北京一辈子就当个副处长。
科学家都是有现身精神和锲而不舍精神的。这点都是有异于普通人。两篇论文都付出了巨大努力。这值得大家肯定。
我想老阎既然已经退出这个领域,就不会在乎诺奖不诺奖了。如今他发文,也只是属于不吐不快了。为老阎离开他的研究可惜,不过好彩的是我们能读到他的文字。
生物搞到深处是化学,化学搞到深处是物理,物理学家做生物不罕见。
美国那个女科学家才是真的凡人科学家。
我是这意思。
对不起,想不起来这么个人。不知道干什么的。
她的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跟中国没关系。美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更没关系。
她是一位勤奋认真有奋斗精神的科学家。贬低人家毫无道理。这种伤害人家的话最好别说。都是同胞,何必恶语相向?不理解。
如果颜宁这个科研结论润涛阎93年已经发表过,她也不算突破吧。似乎她这成果在中国做的,受媒体关注大而已。
没任何科学知识的古人都可以设计锁和钥匙啊。任何大分子都是立体的。正电的地方跟负电的地方、疏水基与疏水基、万德华引力,等等,都是锁跟钥匙的原理。自己做一个模型,外面是锁,里边是钥匙。你去找找商店,可以买到不同尺寸的锁,你会发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葡萄糖载体只有一个方向运输葡萄糖,因为是能量消耗过程,所以可以逆浓度进入。我后面会讲这些。
》葡萄糖进入或是出细胞,是一种主动的转运过程,还是浓度梯度的作用?比如说肝细胞内的糖原降解,提高了细胞内糖的浓度,所以可以调节血糖的高低。
【喇叭口朝里朝外不停地换】,是一种随机的转换,还是哪边糖的浓度高了,喇叭口就朝向哪一边?
颜宁是杰出的科学家,是值得景仰的科学家,活干得非常精致。精雕细刻,用同样的技术,其它实验室办不到,她能办到。
人体有14种葡萄糖载体。其中有一种是靠胰岛素控制其基因表达的。但不论是多少种,从细菌到人,都是用同样的机理---喇叭口朝里朝外不停地换,把葡萄糖带入细胞。
关于基因调控,比如癌细胞需要很多葡萄糖,就需要加大葡萄糖载体的基因多表达。比如每个癌细胞上增加十倍的葡萄糖载体蛋白数量。细胞膜上到处都是葡萄糖载体喇叭口。
靶向研究,就等于导弹,把癌细胞上面的葡萄糖载体喇叭口堵死,必须是只堵死癌细胞,才能饿死癌细胞,因为葡萄糖分子进不去癌细胞了,别的细胞不受影响。
胰岛素控制的葡萄糖载体,由于胰岛素数量少,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喇叭口工作效率低,葡萄糖进不去细胞,就留在了血液里导致血糖高。简单不?
》的确是非常的了不起的工作!我对这个领域的背景知识不熟悉。
问问题吧,葡萄糖转运蛋白有没有亚型,在各种细胞上面的都是差不多的?你的这篇没有谈到胰岛素的作用。以前有个印象,好像说胰岛素就像是开门的钥匙,胰岛素把胰岛素受体还是直接把葡萄糖转运受体的大门开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印象?
据博主这段话,可以看到博主的确花了很大的精力和脑力在突破这个难题上面。单单把这455个氨基酸变异的工作量就很大,加上后续的工作量更是惊人。我大概猜出你是如何确定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的工作机理了。
不过,主观的说一句;看上去,老阎可能通过生理实验,猜出了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工作机理,而小颜则是通过X射线衍射的实验方法证实了可翻转喇叭口的工作机理。就像北佛教授说的陈景润那样;哥德巴赫提出了猜想,陈景润初步证实了猜想。
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回复 '遍野无尘' 的评论 : 溺水的人是死后才令水进入细胞的。人死了,没有提供给细胞能量了,什么载体蛋白都失效了。别说水分子,就是质子氢(H+)小不小?照样不能随便通过细胞膜。质子氢进入细胞膜蛋白的机理搞出来后,得了诺贝尔奖。你去搜索 ATPase,就知道了。
********************
你用H+作例子,并不合适。虽然H小,但是它带电荷的,很难通过细胞膜的疏水层。而水分子是不带电的,因此水远比H+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水分子通过artificial bilayer membrane 的扩散速度是 3.4x10(-3) cm/s. 据此估计水通过红血球膜的速率大约为1.2x10(-3) cm/s. 考虑到这些膜的厚度只有3-4nm, 应该说水的扩散(通过膜)的速度很高,甚至比钠离子在水溶液中的自扩散速率还高。
水可和糖形成两个氢键,总能量会超过10kJ/mol,再考虑到熵效应,把糖和水分开后送入细胞膜并不容易。况且细胞膜还有所谓的“shock wave"。 最难通过细胞膜的是离子,例如钠离子,因为带电,要通过所谓的channel。其实维持细胞内水分很重要的机理,是其中的小分子(例如钠离子,通过渗透压机理)。并不是单靠细胞膜的阻碍作用。
野路子被冷藏甚至打压在现世是会发生的。抱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自己。不知阎兄知道Gilbert Ling吗? 希望你能comment一下他的工作,我认为他也是走在时代前面。
外行问个问题,细胞是什么机理决定是长大还是分裂?
Time has changed, 1990s is different from 1900s when Einstein titled his articles very 'low-profile'.
The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and in your article are effectively identical.
I typed 'Yan Maloney cell" in google, the top two results are your two articles. Same result from Google Scholar. Each of your articles has only 80 some citations. Very bad titles. Wonder why those who cited your article did not make a bigger noise.
It is impossible that the top scientists in China being blocked by GFW in their research, not professor Yan.
you are the best!
哦,我本来以为杂志发表了你的文章就算报道了,原来不是这样的。
你说你们的研究成果从未被地球上任何媒体报道过,也就是说虽然你在Cell上发表了文章,但是就连Cell也没登新闻报道?
Cell编辑既然同意发表了你的文章,说明他是懂的,知道文章的价值的,你是不是当时就该联系编辑要求帮忙推荐发新闻报道?
看了阎博主的科普文, 博主果然科研大才, 佩服!
阎博主才华横溢知识全面心灵手巧, 是我们这一代中难得一见的人才。 若是过去几十年能专注一个行业, 绝对会有大成就大贡献。 比如我们搞数学的陈景润张益唐等人, 都是专注数论才取得前人没有达到的成就。 陈景润本人除了数学其他方面都有点迂腐, 张益唐各方面都有才华也在subway潜心服务十几年。
应该说小yan 的试验证明了老阎的推测。如同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才让老杨振宁和李政道得了奖一样。
有些可惜了。
阎先生说只允许葡萄糖分子进入,“里边是关上时,任何分子包括水分子都进不去”, 似乎有些不好理解。其实,细胞膜本身也是可以允许水分子通过的,只是速度快慢的问题,溺水之人捞出来都是发胀的。糖分子和水分子形成氢键,会“携手”进入细胞殿堂的,况且老糖比水大四五倍,焉能不趁机“溜”进去几个?
还没有
Qiagen还没成立呢吧。
我说的是科学杂志媒体,和科学杂志媒体的记者。我们在谈科学。
大众媒体是八卦的,不论是否是fake news,都与科学媒体无关,当然可以推波助澜。
要院士干嘛?你为何崇拜地位不同的人?院士跟修水管的有何区别?如果有区别,那是人的误判。是崇拜基因表达后的作用。这是人类的软肋。就跟羊群一样。
我放过猪,猪的眼里根本就没地位差别,不可能训练猪跟着“领头猪”走,因为猪跟猪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人类遗传了羊的领头羊崇拜基因,导致缺乏人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和独立思考能力。
那说明我的科普文章写得不详细。
当喇叭口朝外开时,什么分子进去都无效,唯独葡萄糖分子跟葡萄糖载体的结合才能让载体蛋白发生变形,然后喇叭口朝里。我在下一篇详细介绍这一点。
不过你这里说的应该是大众媒体。记者更关心噱头,跟你的文章题目和内容其实无关。
====================================================================
而且,我们的研究成果从未被地球上任何媒体报道过(平心而论,论文题目可能是主要原因,记者从题目根本看不出文章是干嘛的。
你说的是大众媒体。那不关科学家的事。科学上的大的发现,是靠专业杂志的新闻媒体,比如《自然》、《科学》杂志的新闻报道。这与大众媒体毫无关系。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是说大部分媒体不懂也不会关心研究成果的意义,新闻看点在于美女科学家。你贴的链接里,对她的蛋白质结构工作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
不对。我是无法那时候任何人也无法用传统的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葡萄糖载体,所以我另辟蹊径,找到了新方法研究出来了它的机理。颜宁是用50年前建立的方法,只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把技术用到极致。她的方法是传统方法,经过了一步步的改进,包括灯光、电脑软件的帮助,就可研究葡萄糖载体了。她的结果证明了我的创新方法的正确性。我的方法没人质疑过,因为就那文章的写法,没几个人能看懂,无法反驳。看懂了的,会拍案称绝。然而,曲高和寡。
回复 'cng' 的评论 :
应该说她没看到。我的论文被冷藏,与她没丝毫关系。我发表论文的时候,她还读高中呢。引用论文是作者自己的权力。楼下说因为她是美女而被媒体看重,那才是瞎掰。在2015年的时候,我预测2016年最迟2017年她就会被选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因为她破解了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工作机理这一世纪之谜。可直到今年她才被选为院士。当然,事实上是我早在1993年就破解了此机理之谜。只是被冷藏了而已。
他有一流大脑,一流文笔,可惜把才华浪费在行政当官上了。他没MD,就是PhD,只能当医学院副院长。他管医学院研究生院的招生,他最后拍板招哪个人,忙得团团转,对他自己没任何好处。他是为了霍普金斯医学院卖命,因为医学院对他不薄,他成为历史上第九人把画像挂在主楼大厅。他就决定为医学院招揽人才刻苦努力。这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人各有志,不能勉强。
老阎四年磨一剑,出了成果却被严重低估,很遗憾。Maloney有点过于自信了。技术重要,Marketing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