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评阿房宫赋

(2013-12-27 18:18:20) 下一个
评阿房宫赋
朱雨心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散文,遣词用字无比华美,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也是入选中学语文课的古文之一。然而,《阿房宫赋》的脍炙人口与入选中学语文课,主要地还不是因为它的文字的华美与对阿房宫的描述,而是因为它最后一段中表达的政治见解。这也是杜牧写《阿房宫赋》的主要目的。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然而,杜牧的见解是错误的。六国被秦灭,主要是因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并不取决于六国是否“爱其人”。不论六国是否“爱其人”,只要六国的军队不能击败秦国的军队,六国就会被秦灭亡。六国中最先灭亡的韩国,国力更本无法与秦国抗衡,怎么个“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杜牧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赵、魏两国也难以与秦国抗衡。即使三晋(赵、魏、韩)联合都嫌不足。只有六国联合,或者至少要三晋联齐,或者三晋联楚,才有“足以拒秦”的可能。可是,六国联合,同心同德,长期维持,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事。六国是很容易被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等到了秦始皇当政时,六国已经难以抵御秦国了,不论是否“爱其人”,都一样难以抵御秦国。那么,秦国强大,六国弱小的局面,是不是六国以前不“爱其人”造成的呢?如果六国很早就一直“爱其人”是否就会变得强大到足以拒秦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六国恰恰是因为“爱其人”才没有象秦国那样强大起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六国恰恰是因为“爱其人” 才不“足以拒秦“。

秦国由商鞅变法而强。然而,商鞅变法重刑轻赏,以政府高压,严格管制百姓,充分挖掘民力,无所不用其极。百姓的负担变得更重。百姓的自由被极大地剥夺。商业活动、学术活动、文化娱乐活动都遭到禁止。社会活动也受到限制。老百姓出远门都必须要政府开证明。简单地讲,商鞅变法就是要求百姓,除了耕战,其它的事一概都不要做。“入使民尽力,出使民致死”(对内让民众竭力种地,对外让民众拼死作战)《商君书•算地》。国家被造就成一座万众一心,步调一致的大军营。秦国固然强大,然而百姓无幸福可言。商鞅变法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是反动的。六国没有效仿秦国的变法,多少是因为商鞅变法,优劣参半,多少是因为六国“爱其人”,不愿意将百姓管制、驱使到秦国那样的程度。三晋尽管长期受秦国袭扰,百姓困苦,但是三晋的百姓并不向往秦国。因为,在三晋百姓的眼里,秦国百姓的生活,毫无令人羡慕之处。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是靠“人力”杀敌。打仗要取胜,除了将领正确指挥外,主要靠士兵拼命。秦国军事力量之所以强大,除了将领正确指挥外,无非是有了一套驱使士兵拼命的方法,无非是迫之以严刑,诱之以厚利,愚之以邪说,与什么“爱其人”毫不相干。


当然,六国并非没有拒秦的可能,但是与什么“爱其人”没有什么关系。譬如,六国如果有杰出的军事将领,就有可能拒秦。这个,首先是要客观上有那样的人才,其次,是国君要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发掘、培养。也许六国不缺人才,但是国君不会用。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这是国君的能力的问题,与国君的道德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与什么“爱其人”也没有什么关系。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话说的有点似是而非。当时已经是“六王毕,四海一”,只有秦国了,那么,“族秦者”,自然只有是“秦也”,而秦就是天下。当然,杜牧这里的“秦”,是狭义的“秦”,指的是:皇帝,朝廷,政府,或老秦国。在秦与天下这两者之间,秦是居主导地位的一方,所以,秦的灭亡只能归咎于秦。杜牧的话有点废话。至于客观上秦是否本来就难以维持,现在无法推断。我们只能假设:倘若秦庭的措施都得当,那么“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个难度非常之大的事,绝不是靠抽象的“复爱六国之人”就能够办到的。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办到。

今天各现代“民主”国家,长的也不过就是二、三百年历史,短的不过就是百把年历史,眼看都在走向没落,能再挺过一百年就不错了,并不会比中国古代的帝制王朝强多少。有一点也是可以肯定:最后国家的灭亡,一定不是因为不“爱其人”。象美国这样,哪一天印钞票不灵了,只怕立刻就要灭亡。我推测:这些“民主”国家恰恰会是因为“爱其人”而灭亡。正是因为“爱其人”,使得社会垃圾、人类渣滓无法清除,越积越多,一方面使得国家竞争能力下降,社会产生衰退,另一方面使得国家的负担越来越重,等过了那个临界点,社会失去平衡,非人力所再能挽回,直至灭亡。

只有日本可以说是差不多办到了。日本所谓“万世一系”,从来就没有改朝换代。日本的国歌《君之代》,出自一千年前的一首古诗,歌中唱道:“君王的时代,一千代、八千代,直到砂砾变成岩石,岩石上长满青苔”。然而,日本的 “万世一系”,主要是因为“不生不灭”。因为君王不起什么作用,几乎等于没有君王,所以也就没有君王之灭。与什么“爱其人”不相干。

杜牧应该也读了不少书了,不会不知道这个历史,为什么还会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呢?因为,识字分子有道德追求,所以很容易堕入伪道德的陷阱。长期以来,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及什么“君轻民重”之类的伪道德教条对中国的识字分子毒害很深。所以,长期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有了一个非常坏的习惯:以道德判断取代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是认真、严格地去分析问题,从而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闭着眼睛念经:得民心者得天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表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杜牧说是因为“宝历(皇帝)大起宫室, 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当时的国家面临很多问题,包括:政治腐敗,藩鎮跋扈,吐蕃(西藏)、南詔(雲南)、回鶻(河西)軍等外軍入侵。那么,假如皇帝不盖房子,不玩女人,是否就因此而能解决当时的国家面临很多问题呢?还是不能的呀。这是两码子几乎不相关的事。治理国家,是个技术问题,不是个道德问题。不是统治者有了美好的愿望,就能保证治理好国家。不是什么“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追究统治者的主观愿望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统治者都是希望国泰民安的,统治者都是爱民的 (或许有个别神经不正常或心理变态的除外)。象杜牧那样的说法,基本上是一种伪道德的高调,既没有理论上的说服力,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不但对国家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扰乱视听,妨碍人们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历史的经验看,国家的灭亡,几乎都不是因为皇帝盖房子,玩女人造成的。秦国的灭亡,也不是因为阿房宫。

许多人,尤其是文人,思想方法往往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以自己的审美观来代替客观规律。简单的讲,就是不自觉地认为:“好”的,是应该发生的;“坏”的,是不应该发生的。他们常常把这种主观愿望当作客观规律。这是非常错误的。客观规律不是跟着我们的审美观走的。一个国家不是有了“好”政府、“好”皇帝,就能够长存不灭的。我们必须不受我们的审美观的误导,事实求是地分析历史事件,是什么结论就是什么结论。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审美观建立在事实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而不是歪曲事实来适应我们的审美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经验中增长知识。杜牧的《阿房宫赋》,不顾历史事实,仅凭自己的审美观凭空臆想(什么“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这种学风、文风,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而不是效仿。

我们比杜牧多一千一百余年的历史经验。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应该远远超过杜牧。我们不应该被《阿房宫赋》所局限。我们不应该再重复杜牧的错误。《阿房宫赋》与《曹刿论战》从语文上讲,都是很好的文章, 但是,从思想意识上讲,都是非常不好的,是自古以来毒害中国知识分子的两株大毒草。《阿房宫赋》与《曹刿论战》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身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语文范围之外的东西并不值得我们欣赏。许多超出语文范围的赞美,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要求:文章没有错误,才能入选中学语文课。若那样的话,那就不是中学语文课本,而是教徒的经书了。但是,我们不应该重复古人的错误,不能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正确的东西来赞美,从而误导学生。应该向学生指出错误,并解释清楚。倘若有些错误,不适合、或难以向中学生解释清楚的,那么,那些文章就不要入选中学语文课。”(《论曹刿论战》)。
朱雨心 12/27/2013


请评论,请宣传,请张贴(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朱雨心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学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16464/
朱雨心的凯迪博客http://blog.kdnet.net/boke.asp?userid=550395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朱雨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appybob' 的评论 :

请多少说点理由吧?
happybob 回复 悄悄话 感觉你的分析还是很片面, 很肤浅, 很自以为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