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论曹刿论战(1)

(2008-09-21 14:58:02) 下一个

论曹刿论战

朱雨心

“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当年中学语文课读《曹刿论战》一文时,并没怎么上心,偏偏记性很好,许多年后竟然还能背诵。《曹刿论战》一文,不过短短约二百多字,记述了春秋时,鲁庄公十年(西元前 684 年),鲁国在长勺击败齐国的事。长勺之战,是历史上弱国战胜强国的一个著名战例。交战时,鲁国运用了“一鼓作气”这样一个战术,等齐国军队敲了三通鼓之后再敲鼓,从而击败了“再而衰,三而竭”的齐国军队。这是成语“一鼓作气”的典故的出处。

记得当年读《曹刿论战》时,就曾经纳闷过:如果这一鼓作气那么管用,是否从那时以后,各国打仗时,都不再先击鼓了呢?因为谁先击鼓,谁就先衰、早竭呀。或是从那以后打仗时索性就不击鼓了呢?暂且不论那个击鼓具体含义。然而,尽管那个一鼓作气的战术可能真的只有一次有效,但是,一鼓作气之所以成了成语,是因为一鼓作气的战术思想一直都是有效的。

战前,曹刿要去见鲁庄公。“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所谓“肉食者”,指的是当权者、富贵者,这是强者。与其相对应的、吃不上肉的人,就是贫贱者,这是弱者。“民主崇拜”的审美观,在弱者和强者这两者之间,一般而言,弱者是正面人物,强者是反面人物;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两者之间,一般而言,被统治者是正面人物,统治者是反面人物。 所以,“肉食者”通常被视为反面人物。因此,“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符合“民主崇拜”的审美观。这是《曹刿论战》一文入选中学语文课的原因之一。但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却是错误的说法。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肉食者”,是因为他的能力比吃不上肉的人强。不是每一个“肉食者”的能力,都比每一个吃不上肉的人强,然而,一般而言,一定是“肉食者”比吃不上肉的人,能力更强,更能“远谋”。以《曹刿论战》为例,“肉食者”鲁庄公,知人善任,从善如流,仗也打赢了,不能说他“未能远谋”吧?而曹刿本人,既然立下如此大功,多半也就成了“肉食者”了。

当然,有许多“肉食者”是世袭的,并非凭自己的本事上去的。即便如此,一般而言,世袭的“肉食者”,也仍然比贫贱者,更优秀,更能“远谋”。因为,其一,一般而言,“肉食者”总是能优先娶到优秀的女人做老婆,而优秀的女人也总是优先嫁给“肉食者”。除非女人改了习性,优先嫁往贫贱人家,否则,一般而言,贫贱人家总是只能娶到次等的女人做老婆。“肉食者”是一代一代地提纯复壮;贫贱者是一代一代地退化。所以,统计而言,世袭的“肉食者”,天生就比贫贱者更优秀。这是个自然现象。你可以不喜欢这样的现象,但是你不能否认这样的现象的客观存在,更不能逆自然规律而行,否则,那是自取灭亡。

其二,一般而言,“肉食者”总是能受到比贫贱者更多、更好的教育。所以,先天与后天的因素都必然导致:统计而言,“肉食者”比贫贱者更优秀、更有能力、更有可能“远谋”。其三,“肉食者”是当政的,必然比不当政的人,更知道国情、敌情。当政的人,是有不了解情况的,但是,统计而言,不当政的人,不了解情况的更多。当我们在叙述一个群体的特征的时候,或是在几个群体之间作比较时,指的都是群体的统计特征,例如,平均值。个例的情况,各种各样都有,不能有效地反映群体的特征。贫贱者中,是会出优秀的人物的,也有可能超越当时、当地的所有的“肉食者”,但是,统计而言,怎么可能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反倒是吃不上肉的人更能“远谋”呢?所以,曹刿论战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当然,这是一个自然状态的社会,也就是一个处在平衡态附近的社会的情形。倘如社会不在平衡态附近, 那它可能处于无穷多种可能的状态中的一种,任何情况都可能出现,无法推测。唯一的规律是:处在不平衡态的社会,它会自动地趋向平衡态。

毛泽东时代,把“肉食者”压倒了社会的最低层,不让他们发挥作用,也不让他们吃肉;把吃不上肉的弱势族群拔上来吃肉,赋予他们并不能很好胜任的种种社会责任。所以,前面所说的:富贵者比贫贱者优秀,不适用于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时代,才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不是一个自然状态的社会,所以,它会自动地向平衡态回复。这种回复自然的趋势,是那样的明显、强烈,以至于 “肉食者”毛主席都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预言,现在都应验了。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向平衡态回归的过程当中,现在还处于混乱时期,至少还要过两代人,才能基本恢复正常。到那时,必然还是:富贵者比贫贱者优秀。

今天的中国,许多发迹的人,当初是因为他们没有出路,被逼无奈,铤而走险,闯出来的。这个过程,风险极大,又很痛苦,有出路的人通常不愿意吃这个苦、冒这个险。这种情况,应该说在任何社会都有。但是,一个混乱的社会,或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会造成更多的人参与冒险。这样冒险而成功的可能性本来是非常的小,但是,在一个混乱的社会,或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要高一些。所以,发迹的人,并不一定是能力比不发迹的人强,有些只不过是愿意冒险并碰上了运气罢了。这好比有人买彩票,中了个大奖,一转眼成了千万富翁、万万富翁, 与他的能力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肉食者”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优秀才成了“肉食者”,尤其是在一个混乱的社会。但是,大家都是走投无路,冒险碰运气,有人成了,有人没成,应该说:统计而言,成了的人,还是因为比没成的人,更有能力,所以才成了。而更多的人是冒险失败,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使得他们甚至无法维持他们(冒险前)本来的社会地位,而跌落到社会的更底层 。这就是辩证法所说的: 两个极端的相互转化。用统计的语言可以这样来描述:就(人的能力的)平均值而言,社会上层,高于中层;中层高下层;就变化范围(例如:方差)而言:上层最大,下层其次,中层最小。

统计而言,弱势族群,是因为无能才变得弱势;强势族群,是因为能力强才变得强势。毛泽东时代的政策,废强取弱,劣胜优汰,这是毛泽东时代,国家、民族日益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同样是共产党领导,同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却成了“超级大国”,卫星上天,红旗其实也没倒。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苏联历来都是专家治国。毛主席不好好跟着“老大哥”学,反而骂人家是“修正主义”,真是不识好歹,还为此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讧、分裂,葬送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毛主席要为此负主要责任。要不是毛主席捣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红旗,只怕还能打很久呢。

弱势族群的人数,总是远远多于强势族群的人数。工人总是远远多于资本家。贫下中农总是远远多于地主。“ 中国最广大人民”, 总是弱势族群 。 所以把国家交给弱势族群来掌管,的的确确是出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愿望;的的确确是实质性民主,也就是“真正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 这是“民主崇拜”的逻辑的必然。怎么能说毛主席、共产党不讲民主呢?可是,祸国殃民的就是这个民主。

然而,即使在毛泽东时代,把弱势族群拔了上来,能够吃上肉的,也仍然是这个弱势族群中相对强势的人。所以,就这个弱势族群而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实际上也仍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朱雨心 2008 年 8 月 10 日(未完待续)

朱雨心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学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6464

朱雨心的凯迪博客http://blog.kdnet.net/boke.asp?userid=5503954

 

请评论,请宣传,请张贴(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