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与朋友聊天,她说了件使她很生气的事情。他老公带孩子去游泳,她关照老公给孩子拿一块浮板(因孩子是三岁多,还不会游泳)。老公说,不需要,我就把他扔到水里,他就会了。顶多不就是呛几口水嘛!她再怎么想说服老公带板,老公也不听。于是又跟我说了平时他与老公在教育孩子上的分歧。比如,几个孩子在抢玩具,儿子是最小的孩子,上面的姐姐们总是把儿子抢得哇哇大哭。她老公在旁边不是教育孩子们SHARE,TAKE TUNR,而是叫儿子打回去,抢回来。他的理论是,社会就是一个丛林,孩子从小就要学会争抢,TOUGH,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当孩子们争抢时,他从不涉入。任凭孩子去FIGHT。有时姐姐把弟弟打疼,有时弟弟揪住姐姐的头发不放。。。。这个朋友要上前制止,老公却骂她,叫她不要去管。他希望孩子们就应该这样长大。
我知道,每个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尽相同,这位父亲用的“丛林哲学”也听说过。但我还是觉得孩子从小应该是从正面的教育,在有爱的环境里成长更有利于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人。
我们都知道,人作为动物,本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使自己满足和快活。生下来就是要吃,饿了没有吃就会哭。如果没有教育的干涉,这样的哭(小时候无助)就会变成长大有力量以后的对同类的掠夺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我觉得这就是人原始的恶。但是人所以与动物不同,就是人会学习,会学习爱别人,学习同情,以至学习为别人奉献。。。所以,人需要一个有爱的环境成长。被爱才会学习和懂得去爱。经常会听到父母讲,怎么孩子对坏的东西一学就会。是啊,正是因为坏的东西就最接近人的本能,做起来不需要任何反本能的努力。我们也听到过一些父母感叹,唉,这个孩子学坏了。我觉得,不是孩子学坏了,而是他没有受到足够多的好的熏陶(比如,好的书籍,好的朋友,好的家教,。。。是他比别人得到了更多发展他人性本能的机会。对一个小孩子来讲,内心是白纸。没有观念,价值,只有本能。如果这时候我们父母给他们一个丛林的环境,那他得到发展的就是本能,而不是品德。
我不否认,社会确实是个丛林。人生有很多STRUGGLE。我们父母在适时的机会中,要教导孩子认识人生,社会的险恶,让孩子学会面对社会的丑恶,保护自己,利于不败之地。但是达到这样的目的应该是在通过孩子的知识,经历积累,经过父母给孩子从小确立的是非,善恶,公平,公正这样的道德准则基础上的。
回到这位父亲的教育观念上看,一个孩子在家里不能与兄弟姐妹友爱相处,很难想象将来他到了社会上会怎么与人相处。他得到的概念就是,只要我需要的,如果我强,我就能抢到手。如果我不强,我就用各种手段使自己变强,而达到我的最终目的。。。
每个孩子的心里有颗恶的种子(人性本能),是父母给了它土壤和水分,使它长成大树。相反,我们要做的是,铲除这颗种子,种上善的种子。给它阳光,给它雨露,使它长成参天大树。
我相信: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教小孩争抢不如教他争取,教小孩如何去沟通去协调。即使大人的世界,也是通过沟通与协调来的到你所要的。
严父慈母、善为人,您家的孩子肯定错不了。
好文章。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