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和内心,区别和统一
(2007-02-02 18:15:52)
下一个
孩子对人的外表是很容易感知的。婴儿刚生下来,很快就可以通过外表辨认父母,而后通过父母对他的所做所为,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使他产生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依恋。这可以说是孩子用自己的感知完成了对人从外表到内心的认知,外表到心灵的统一。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所接触的人除了父母以外,还会有很多其他的人。孩子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人:好看的,不好看的,喜欢的,不喜欢的,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但这时孩子对人的认知上外表与内心是分离的。如孩子见到一个外表美丽,英俊的人,自然就有一种喜爱与认同,这是人的天性。如果孩子见到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就会不喜欢,甚至会害怕,会哭,有一种自然的排斥。不要去因此责怪孩子,这也是人的天性。又如果这个相貌丑陋的人因某种原因与孩子有更多更深的接触,他让孩子感受到爱,善,孩子就会渐渐地感到安全,喜乐,愿意与他在一起,愿意接纳他。这时,外表,对孩子来说已不是障碍,内心,却会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扮演更多,更关键的角色。这就是孩子通过感知,了解,学习,完成了更高层次的对人外表与内心的认知,完成了外表与内心的统一。
我不否认在现实世界里,有外表与内心都美丽的人,也有外表和内心都丑陋的人。但不幸的是,现实社会远远不是那么简单;人也远远不能用不是白就是黑来判断。我们知道在文学作品里,在孩子们的童话世界里,作家们有意无意地给我们的孩子在对人的判断上一个心理暗示,这就是他们往往给予那些纯洁,善良,正直,勇敢的人以美丽,英俊的形像,而对那些邪恶,自私,阴险,狡猾的人给予丑陋的相貌。这种例子充斥在孩子们喜爱的卡通故事里举不胜举。这种心理暗示的强烈,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人外貌与心灵认知的正确和理性。所以我们父母对孩子在这个上面的引导和帮助就显得是这么重要。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完全不会有童话故事里这么完美,理想。他们大多都是相貌平平,行为普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大多数的人更不可能与孩子有深入的接触,怎么判定一个人,往往通过外表的机会更多些。而外表和内心区别或者统一的复杂性,无疑给涉世不深的孩子造成困惑。
我想起在小时候大概4,5岁时父亲给我讲的一个相貌丑陋,但内心善良,勇敢,聪明的奴隶伊索的故事。后来到了二十几岁,我看过一个电影“巴黎圣母院”。里面有一个相貌奇丑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我想凡是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无一不会被这个有着善良美好心灵的丑人深深打动。而那个神父,外表英俊迷人,内心丑陋自私,和卡西莫多是多么鲜明德对照。我想我就是通过这些艺术形像完成对人从外表到心灵的认知,找到了外表与心灵的区别与统一的吧。当然,艺术终归是艺术,我们父母在帮助孩子的时候是通过这些艺术形像教给他们一种判断人的方式而不是事件本身。这种教育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生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
当你要去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凭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所说的和所做的。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心灵的建设更是人生重大课题。当你没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美好外表时,不需要去沮丧,因你的心与那些俱有美好外表的人永远是平等的。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