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个人视角

除了血压高,什么Q都不高
个人资料
正文

戏说多维的进步与公正

(2007-03-20 03:15:12) 下一个

戏说多维的进步与公正

写这一段,估计有人得骂我是个来给多维捧场的,各位别砸板砖。更多时候,我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在看北美的华文媒体,当然有时也可能会以一个昔日同行的视界,笑看业内的纷争。我想,更多的可能性,是未来,我希望能为某种价值观而出现在新闻媒体这个专业的领域,而多维,是我看北美华文媒体半壁江山的一个坐标而已。
 
湖南真是个出各种人才的地方:政治的、军事的,现如今又多了个行当:媒体的。好像这次大陆开两会,胡总书记还去了湖南组参加讨论,反复强调湖南在文化产业特别是媒体产业上的尝试和成绩,这大概和湖南卫视甚至和“超女”的商业成功不无关系。在大洋彼岸,有个戴眼镜的湖南小个子,除了“两会”他貌似不太有机会参加,而其他和媒体有关的会,他开始越来越频繁的抛头露面而不是躲在长岛那个叫“大颈”的地方埋头捣鼓电脑屏幕了。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多年经营海外华文媒体终有所成。难怪不少海外的媒体人将这个湖南人称为“媒界怪才”,用今年春晚的流行语说就是:姓何的,你丫太有才了。这个“才”字,既包含新闻专业层面的,也包含商业层面的,更包含着一种湖南式的执着和毅力,还有:视界。

一,从定位看胸襟

谁若在超市捡起一份《多维时报》,可以看见报头中央的八个字:一切新闻,华人视角。谁若点击多维网站,网页的顶端,有九个字:中国人的全球影响力。多维还提出过“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么牛哄哄的口号。而互联网的发展及其传播阅读特性,正在令这个口号变成一种隐形的可能,估计那个姓何的湖南人为此没少没事偷着乐呢。这就是多维为自己媒体所做的定位,充斥着投机取巧般的老道和顽强自信的胸怀。这种定位,既显示出多维“有预谋、有计划”的商业策划能力(环视北美华文媒体,没有一家有如此清晰、坚定目标定位的),又隐含着多维商业精明(多维显然老谋深算,觉得融入主流的代价成本,要远高于创造主流的成本,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愣充“老大”,自己做主流)。多维的行为有其“意识进化”和“意识创造”的企图,多维团队对网络未来的走向是有共识的,正是在对网络未来发展空间的希望基础之上,多维在赌:进化不是命运而是机遇,未来不是被预见而是被创造。多维的定位和对自己的期许是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也正是这种有创造性的对媒体未来的规划,使得多维成长迅速:在既有明确目标又持之以恒地向目标迈进。有胸襟者,未必都成大事,而成大事者,必具大胸襟方可。你能走多远,也取决于你目标有多远。
 
二,从惜才看野心
 
何频的眼睛显然不止是盯着屏幕的,他更虎视耽耽的,是对着“人才”。尽管他知道自己实力也不是无限的,不可能雇得起每一个他想收在帐下的人。但他依然连眼睛都不肯多眨地到处看,到处听,到处嗅。这个湖南人不但收罗了一大批人和人才,而且以此营造了“珍惜人才”的名声。这是事实又是姿态,这种“宁可错招三十,也不放过一个”的动静,既是他意识到未来竞争中人才的核心价值,又是他以此在海外文人中笼络人心的一种公关手段。而这种策略的直接收获就是为多维争取到了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多维在采编这一环上,构建了一种“经济模式”:大量的义工,因为倾向多维而乐意自愿的、无偿的为它提供新闻线索和内容。这个经济模式通过网络在全球华人中蔓延,成为多维迅速崛起的有生力量,也正逐步帮助多维实现“中国人的全球影响力”的专业野心。若这种境遇,进一步形成一种“支持信念”,无疑将使多维如虎添翼,更容易以小搏大、全面开花,甚至直接有助于多维摆脱部分关于多维“抄袭、篡改、版权”方面的指责,实现采编环节的超低成本。

三,从分工看策略
 
多维定位明确,长期不变。而其管理团队,又分工明确,形成从多方面多侧面支持核心商业目标的态势。作为CEO,何频一改前几年长期坐台的习性,不失时机地频繁出台,在大学校园、电视屏幕前面露脸,旨在扩大多维的影响力。而被何称为“美国新闻专业出來的”楊鳴鏑,则凭借专业优势,捕捉一切机会,采访美国主流媒体的一些知名人士。这同样也是为提高多维的知名度而采取的策略:以对美国主流媒体的采访,提升多维的曝光率和权威性。这就好比一个县级篮球队,本来水平和名气都非常有局限,但若能和乔丹或姚明进行过几场“友谊比赛”,无疑名声大振一样。在采编和营销方面,多维同样讲究策略。多维试图影响政界、商界、学界的目标总是和时事评论选题策划、商业活动选题策划、留学生敏感话题策划如影相随、一以贯之。多维消费频道的建立,以及记者班底配合商业策划所做的选题及采访,无不显示了其协调和有序的经营策略。从而使得多维在商业化方面愈加成熟和事半功倍。

四,从架构看后劲
 
正是凭借明确清晰的媒体定位、商业策划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多维从何CEO所描述的:在他家的书房中从网络起步,从最初的几个人、几条枪,发展到“約有百名員工,分散在美國、加拿大、香港等十多個辦公室中。我們從網絡發展到報紙、雜誌、電視等多個領域”的局面。多维是从网络起步的,但当他们发现,传统电视的高投入高门槛因传播介质的改变和压缩、传播技术的进步而变得很轻易就能跃过之时,毫不犹豫地发动了合众联横式的外交攻势:和LA18台、和麒麟电视的合作,借用YouTube等形式,不失时机地开通了“多维电视”。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其实还只能算是多维“哗众取宠”的表面形式,因为何频发现了网络的商机,但还没找到和建立网络与商机之间的SWITCH。而多维真正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是它的数据库。对于新闻资料的信息库的建立,是多维真正体现“专业性”的一个最宝贵资产。不知这是否和1994年至1999年间,何CEO曾经担任台湾《中国时报》主笔和《中国时报周刊》副总编辑的经历有关,因为这两家媒体在电子化方面算是起步较早的。媒体可以凭借资金实力,迅速在发行和影响力方面超过对手,唯有新闻资料的数据库建立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库的利用走捷径的难度较大,如同编辑记者的从业经验不容易被复制和超越一样。从这个方面说,多维在“专业性”方面的发展后劲,要比许多华文媒体都大。

五,从战略看潜力
 
2003年3月,曾有友人问起:谁是目前美东华文媒体的最主要竞争对手?答曰:多维。虽然彼时多维还为报纸的印刷费而发愁。2004年,多维的何CEO自豪地宣称,我们的采编队伍,甚至超过了某些日报的阵容。笔者也曾颇“不够厚道”地泼冷水道:要么是你钱多烧得难受,要么你有办日报的野心。说句不给面子的话,就是:“多维办日报之时,就是走厄运之日”。然而多维既没有办日报也没有走厄运。而是按照一条当年彼此畅谈的“共识”在走:在一些华人相对集中的城市,以网络为依托,以重要华人商家为支撑,成熟一家、发展一家,形成媒体影响力之合力。这种类似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同当年美国纸媒发育极其相似,都是从二、三线城市逐渐发展成形的。这种格局的部署,一则有效地控制了投资成本,二则避开了大都市和日报的“红海厮杀”,与05年盛行的“蓝海战略”不谋而合,更为日后多维的发展空间,创造和储存了潜在的能量。

六,从潜力看未来
 
从前面五点分析看,多维的确是深具潜力的媒体。然而,媒体的博弈受媒体特性的制约因素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媒体长期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后盾以及“外交空间”、“背景空间”对于商家支持度的影响,也为多维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变数。媒体,无论是美国的主流媒体,还是民间的独立媒体,还是所谓的“喉舌”媒体,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媒体是国家用于控制民众思想维护政权统治的工具”。在这一点上,多维的何CEO,杨社长,常营运长,都不一定有能力超越和改变。因此,在商言商,还是做足商业化的功课为上,别自我标榜啥“公正”,更别以刊登岳东晓这种离媒体专业性十万八千里的文字来给自己招麻烦。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媒体越来越滑向商业功效和失去了诚实公正价值,难道多维能够抗拒这个潮流?传媒,就是一种上层建筑的博弈,要不怎么叫“软实力”呢。软实力不就是见不到硝烟的精神武器么?

这还只是从宏观说,细节上,多维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具体落实到某个城市的营销和管理人才,能否在每个“点”上从竞争中胜出。比如在网络优势上建立起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媒体形式和盈利模式,多维还需要挖掘更强的高手,特别是能创意出更加有效的商业模式并有执行能力的高手。当然,最强的强手也可能就在多维团队中产生,毕竟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何况何CEO的注意力全扑在电脑屏幕上呢,他是一极聪明之人,看准的东西不会轻易放弃。也许什么时候,何CEO盯着网络看久了,视力下降,必须换一副新眼镜了,一换,就突然顿开茅塞了。或者某一天,他从他的夹克里掏出一块“灵感”的小布头擦拭眼镜,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也说不准。起码笔者预感,他离发现和建立网络与商机之间的“交换系统”已经为时不远了。要知道,这头被媒体同行称为“媒体怪才”的湖南骡子,其韧性和悟性都非凡了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aircraft 回复 悄悄话 哇,你也太专业了,我都不知道怎么跟贴了,签个到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