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三大件的变迁
(2012-12-19 19:40:56)
下一个
老夫年轻的时候,经常翻看家里的黑白相簿。那时的人们都很清瘦,家里的陈设大同小异,而且还多靠凭票供应。有一次,母亲的同事结婚,家里送的礼物是一对暖水瓶。婚礼上,军代表讲话,最后全体来宾高唱东方红结束。新郎新娘戴着红纸做的胸花,手腕上有手表,而当时除了手表,还有另外两件大件:自行车和收音机。父母结婚的时候,用攒的钱凭票买了手表互赠对方,外祖父母送了缝纫机作为嫁妆,自行车是等我出世以后才买的。至于收音机嘛,我还记得是红梅牌的电子管收音机,挺大的个头,打开以后要等一下才能听到里面的小人说话,关闭的时候尾音还在。那时有个三波段的收音机还真算个大件,家里人听短波总是小心翼翼的,偷听敌台可不算小事。76年家里人就是从塔斯社那里知道了怀仁堂事件,小声议论:他们把老毛的老婆抓起来了。
到了80年代,舅舅们结婚的时候要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早期是黑白电视片,80年代中期以后是彩色的,早期的家电也是凭票的,后来倒是不要票了,不过价钱涨了不少。倒爷一词应运而生,倒的主要是彩电。牌子是日本最好,日立、东芝、松下,这些东洋货一般人如数家珍。尽管有了80年代和日本教科书事件和几次学潮,老百姓对日本的情绪早由80年代初的顶礼膜拜转为理性,不过对于日本电器还是趋之若骛,原因无他,国货质量不过关耳。有位工农兵背景的同事援建回来,用外汇指标买了一台松下冰箱,望着上面的national商标有点诧异:“这个词我认识的,这是国家的意思,这不是松下吧?”
90年代以后,结婚的三大件慢慢模糊了,有的说是“电脑、电话、空调”,也有的把录像机算作大件,取代其中的电脑或者电话。空调还是单冷的,电脑嘛,286、386、486、586一步一步升级,我还玩过波斯王子之类的游戏,本来想等到686,谁知人家老美改名了。录像机嘛,开始是看香港武打片,欧美动作片,再往后,和坛子里的你们这些色男色女一样看毛片.......
出来有些年了,再回来一看。现在国内过内结婚都不知道什么是三大件了,实在要说,那就是:“有房、有车、有钱”,90年代香港讲究5P(一个P是宝石捷、一个P是国籍护照、还有一个P是职业,剩下的不知道请大家点解),同期的新加坡讲究5C(大家都知道),这说明国内和第一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了,至少在年青人对婚后生活的物质要求来看是这样的。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