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随笔:洋名与番姓
(2007-11-13 03:47:59)
下一个
自国门洞开西风东渐,似乎一夜之间什么都是西人的好,从服饰,文化乃至饮食,
艺术。渐渐地,除了穿洋服看喝洋酒,学洋文交洋友,连名字都洋化了,而且拼读
还得按洋人的规矩才行。交际应酬彼此互赠名片一看,这位是约翰_牛,那位是彼得
_马,牛头对马面,黄土对高坡,但还是要称呼对方的洋名,而不是马先生,牛师傅,
久而久之,反而不习惯称呼对方的本名了。
中国人书信往来习惯以姓氏尊称对方,即使境内的外资企业以英文格式发送电邮也
要守这个规矩,诸如:蜜司脱Li,蜜司Zhang等等。不过这样一来,尽管前面点缀以
威廉,安娜等阿猫阿狗的洋名,后面的姓氏也暴露出自己大陆中国人的身份,收信
方一看到这,也就知道自己的老底了,总不能在名片上注明:杰夫_刘(第一世界发
达国家新加坡PR),苏丝_王(花旗国农转非)吧?那么如何在姓名上作点文章既能抬
高点自己的身价又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呢?
中国人就是聪明,而且还就是擅长耍小聪明,姓是死活改不了了(除非这妹妹嫁给老
外,那倒是可以洗心革面连名带姓全盘西化),那么不妨学学这海外华人用英语来拼
读自己的姓氏,比如说I.M.Pei(贝聿铭),Bruce Lee(李小龙)等等 听着也是那么有
洋味,行,就这么着了!于是乎,我手头的名片上除了那些约瑟夫,特丽莎的名字
之外还有了非驴非马的海外华人姓氏:Lee(李),Chow(周),Leung(梁)。一切看起
来都是很美,都那么有洋味,不过一旦与对方交谈起来,有大喳子味的东北话,有
粘呼呼的京津油腻嘴巴,有沪籍塑料普通话,有巴蜀的椒盐普通话。不惶多让的是,
来到第一世界发达国家新加坡谋生的同胞中也不乏此例,有位抛售空气论的半老徐
娘换了国籍后也是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姓氏“张”改为“cheung”,真是太有才了。
当年老舍的作品<<茶馆>>中有这么一位人物叫小刘麻子,以结交美国朋友为荣的他
戏不多,不过他有一句台词却让人记忆深刻:“处长说好!他呀老把‘好’说成
‘蒿’(hāo ),特别有个洋味儿!”,<<茶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
小刘麻子的后人们在中国的国土上在海外的华人圈子里还在繁衍生息。
人生的叹息有真诚的肺腑之言,有虚假的官话,还有那些小人得志后的轻狂之语
其实你的文章还是蛮有意思的,不过可能不太了解一些地区的拼写习惯,有些误解。我看法国人写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拼写也和大陆拼音不一样。就是用的广东话拼音,这只是习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