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不响。如歌单车。
Tune Your Ride. Tone Your Glutes. Today. Together.
Bicycling: Boost Brainpower, Better Butt.
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读林新荣的诗集《天瑞地安》
(2008-06-09 11:43:51)
下一个
休闲式写作
休闲式写作
——读林新荣的诗集《天瑞地安》
南京江雪
我对自己常常是不满意的,总是想得多而动笔的时候少。仅以眼前论,林新荣寄来他付梓不久的诗集《天瑞地安》恐一月有余,也曾答应要为此写下几行文字却又迟迟不能动笔,除了树欲静而风不止,许多时日里内心的不安份之外,最主要的可能还是这“懒”字上的文章了。
与林新荣往来,于目下更多止于博客之上的互访,或留字或不留字,简明如风,一阵南来一阵北往的,稍许一点的纠缠打个旋儿的机会也没有。读他博上的文字,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他的一首小诗弄出了好几个版本,大意是说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哪一个好,请朋友们来评定;一次是又一首关于春天的小诗,有人认为他有抄袭的嫌疑,他便将自己的诗与那位朋友的诗并贴一处,请大家来断出是化用还是抄袭。这两次的“博弄”,让我感喟于他的真实、认真与执著。
他的诗集,许多天来常置于我的床头,偶尔也在午饭时随手带至餐桌上,或斜倚在床认真地翻读数首,或一手拨弄饭菜一手随意把玩。这样表述似乎有些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每每看这本集子,我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把书名念成了“天地瑞安”。所为者何?天大地大,瑞安为大;瑞安是林新荣的家乡,就像我们许多人一样,天地之间家乡当然最大,观念家乡或情感家乡,常常在人们心中深种并作祟,任何人都自不能免。
事实上,于诗家而言,深种容易作祟也难。家乡因其熟稔而常常无睹而淡然在心,因其难于隔岸观火,而深陷其中而郁结于心,终致难以落实于文字。这个表述,可以套用文艺理论上的观点,即:审美需要保持与对象的适当距离。不能距离,何来常新之美、清晰或蒙昧之美?贺知章之乡音未改儿童笑问,余光中之隔海乡愁,之所以脍炙于人口便是“距离”极端的明证。林新荣生于瑞安长于瑞安,无诗为幸,有诗则未可知,因为熟视却不能无睹,亲近却要保持距离,多么不易。但林新荣作做到了,试读他的《早晨的瑞安》:
早晨的瑞安
被车流、汽笛、打桩
以及广场上的老年腰鼓敲醒
帅哥,靓女
显现在虹桥路上——
眩晕的时尚
动感的时髦
外滩霓虹这时
隐去了
啊
依次排开的五座飞云江大桥
像一面摊开的手掌
(有人说是流动的经络)
伸向远方
一同奔出去的
是塘下汽配、马屿眼镜、仙降橡胶鞋……
林新荣脱身于“群众”而退至某个高度,俯瞰隐现于晨曦中的“瑞安”:这古老的、日日而新的现代之城——一个彩色的、极富动感的白描瑞安,他随意抓取几个典型的物象,却使尘世的喧嚷之声,杂沓之色,均已入得画来。
当然,以上这段话,并不是我最想要说的。天呈瑞祥,地得安宁,天瑞地安于现世而言,本来就是天地之间的人,所拥有的最高的理想图景与追求。红尘翻飞、喧嚷杂沓,所传达出的气息,正是万物的和谐相安,是人世间的另一种宁静。而作如是想时,我倒觉得,如果没有第二节第一行的这个“啊”——这一声有些莫名的抒情式感叹,这一首小诗或许几近于完美了。因为事实上,在林新荣,他只是一个尘世的观赏者,而非一个融入其中的强势抒情者。纵观他众多的诗作,他更多地倾向于安静、缓慢的叙说,他所捕捉的正是瑞安经济大潮那铿锵节奏里最宁静的文化鼓点;整个集子中的诗歌所渗透出来的气息,几乎都是乡土的、质朴的,轻灵的、飘逸的。再读他的《玉海广场》:
流水、喷泉、雕塑
更年轻的是那些小孩
拉着风筝在飞
幸福就如同
小花伞,有时
极易掌握在手中
只要你俯下身来
是的,俯下身来
就如同此时石椅子上
熟睡的人
季节已是盛夏
还有什么说的
从天上降落到人间
你只需要一点点绿阴
广场当是最热闹的去处。然而他“俯下身来”,所掬起的恰恰是一捧最宁静的清流——盛夏里的“一点点绿荫”,全然没有“眩晕的时尚”、“动感的时髦”。或者说,他之所谓的人生之幸福,是从生命深处荡漾到脸上的那一丝静静的笑容,如同“小花伞,有时/极易掌握在手中”。换一种说法,林新荣的触角虽然伸及了瑞安本土的各个角落,但他最愿意倾听的不是那份热闹的“市”声,而是与他宁静的心灵相应和的天籁之音。在读《江湾》这首诗时,我更加体会到这一点:
我要将三两只野鸭的振翅声
归到这一片静谧里
此刻
嗡嗡爬行到苇叶上的时间
以及摇曳时间深处的寂寞
最为迷人
移动的云层下
我躺在阳光与芦花间酣睡
忙碌的小蟹
以及小蟹嘴边轻吐的白沫
和我无关
缓慢上涨的江水
和小蟹无关
放下他的诗集,再去勾看林新荣博上沉下的文字,综合起来,我很想用“休闲式写作”来命名他的创作生活。有人说,他的诗作是古典的,在审美上与当下主流诗歌大异其趣,与现代生活相一致的人的紧张、快速、压迫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惶惑、幻变、沉重等等,似乎在他的诗歌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呈现;有明显的不在场感;对阅读者形成的震撼或是留下回味还有点不够等等——而这,在我看来,也许正是诗歌之“现代性”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吧。
诗歌应当是什么样儿,谁知道呢,可能就是林新荣下一首的那样,但最最重要的是不累。
侃得不好,请林新荣和朋友们批评修正。
2008年4月5日凌晨于孝陵卫,初稿。
http://www.rqpoem.com/bbs/ShowAnnounce.asp?boardID=1&RootID=59913&ID=59913
http://blog.sina.com.cn/u/126239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