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收到前房东的电邮,说她也开始骑车上班了,感觉很好。还提到本周是她所在地Victoria, BC骑车上班周。为她高兴之余,回想起一些俺在那里骑车遇到的事。
在维多利亚骑车上班每天早晨路过公路桥下时总可见到睡在桥下过夜的无家可归者。在办公楼外的大型垃圾箱旁,常可看到检垃圾人在检索易拉罐,塑料瓶回收赚钱谋生。
据报道,在温哥华,大约有1000多检垃圾人。其实,无家可归者和检垃圾人中的很多人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曾经有过美满的家庭生活。 出于种种不同的原因, 他们选择无家可归或检垃圾人的生活方式。
俺最近读一本微软计算机程序书,作者将此书献给阿妹你看国的无家可归者, 显然不是在开玩笑:
http://www.microsoft.com/MSPress/books/8191.asp去年, 温哥华的一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专门设计开发了专门用给检垃圾人的瓶罐运输车, 一种可以用自行车带动的可折叠的轻便拖拉车:
http://www.momentumplanet.com/features/binner-take-ubu-spin每次看到无家可归者或者检垃圾人,我总觉得比起很多名人来, 他们也是一种英雄。《南京大屠杀》女作家张纯如。歌手张国容。诗人顾城... ...为什么要寻死?寻死是对您的母亲和对大自然母亲的亵渎。
咱中国人有句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有理。
(以上文本借助
www.InputKing.com在线中文输入法输入)
一个社会文明与否主要看它怎样对待弱势群体。我在维多利亚看到的就是这种文明。这个社会并没有把这些人逼迫到象印度乞丐那样自残的地步。不但保证他们有衣穿有饭吃,而且当局还允许他们在最繁华最代表形象的市中心游荡,派了便衣或着装的警察维持秩序。这种宽容不是谁都能做到。试想一下要是在中国,需要展现城市形象的时候城管早把这些人撵走了。据说冬奥会从温哥华也送了不少流浪汉过来,我想治安的考虑多于面子问题。
城市就象一个大家庭,家里有这么一个不如意的孩子,我们该把他藏起来还是坦然地让他有自己的位置?只要社会治安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他们与人无害或者我们所谓的正常人自我保护意识强一点(比如不在市中心单身夜游),我想这种包容共存的状态才是最好的。最不济他们还能当回活教材,提醒孩子如果不上进以后也会混成那样:)
可以拣垃圾而不变色,人生可能没有什么苦难不能面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