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32)
2006 (64)
2013 (1)
2017 (3)
2019 (5)
2021 (1)
2025 (5)
长久以来,“两个印度”的说法一直流行。在德里转转,至少在表面上看,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同人多路窄拥挤不堪的德里老城相比,新德里的面貌截然不同。在这条连接印度门和总统府的大道两旁,是国会大厦和政府各部办公楼。这些融合印度传统和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是当年英国殖民政府迁都德里时建造的。1911年,英印殖民政府决定将统治中心从加尔各答迁到德里,由鲁特严斯(Sir Edwin Lutyens)和贝克尔(Sir Herbert Baker)两位英国建筑师负责设计新首都,1931年正式启用,故名新德里。印度独立后,办公大楼换了主人,这些建筑的职能并未改变。这里仍然是印度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类似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地区。所不同的是,天安门广场总是人山人海,而这里却缺少人气。
总统府门前倒是有警察用的活动路障,但我们去的时候,连个站岗的都没看见。印度总统是个名义上位高权重,实际上听从内阁总理的国家元首,但住这么大个宅子,怎么也得安排点儿御林军看家护院吧!听说普拉蒂巴·帕蒂尔总统先前在拉贾斯坦担任邦长时,官邸大门每天都对民众敞开,她每天接待大量来访的民众。这位有着“普拉蒂巴大嫂”称号的女总统很受老百姓的尊重。
实际上,这座印度的中南海周围也有警察,但绝不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不然的话,农民兄弟开着手扶拖拉机来总统府遛弯儿的画面就不可能出现。当然,人家没有上访的风气,警察见到在总统府周围逡巡的人也就没有如临大敌的必要。我们这些游人伸出镜头在总统府大院随便拍照,亦无人出来横加干涉。
路边的圆形建筑是印度的国会大厦,位于总统府的东北面。作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国会是个热闹地方。由于时间紧张,我们没去国会参观,只能隔着车窗看到三三两两的人们在国会大厦前的草地上晒太阳。
国家大道西端是总统府,东端则是著名的印度门。这座外表和巴黎凯旋门颇为相似的建筑是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9万名印度军人所建,墙上刻有一万三千名阵亡将士的名字,据说印度门放不下9万个人名。不管怎么说,印度人在一次大战中还是为大英帝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一次大战前,英印殖民当局对印度民族主义运动采取又打又拉的策略,即打击极端派,拉拢温和派。国大党在大战期间始终支持英国,以换取战后印度的自治。然而,战后殖民政府食言,不但继续实施战时军管法令,而且还增订《罗拉特法》,进一步加强镇压民族主义运动。特别是1919年4月13日发生的阿姆利则大屠杀,使甘地等国大党领袖转变了对英国的态度。甘地将这个向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开枪的政府视为魔鬼政府,其对殖民政府的立场也由基本合作转向基本不合作。最后,在甘地领导下,印度人走上了争取独立建国的道路。
印度门前有很多武警。据导游说,因为英联邦运动会正在德里举行,武警明显增多。这位在印度门广场上帮忙给人照相的武警看起来挺认真的。这项工作在北京奥运和广州亚运期间,都是由志愿者来完成的。在德里期间,好像没见到任何英联邦运动会的志愿者。看来,印度人对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的热情比中国人差远了。
由于德里人对为国争光的事缺少热情,新德里当局也无法为了脸面好看驱逐街上摆摊的小贩。这是新德里使馆区附近的露天市场,很多外国人来这里买东西,有点儿像北京的秀水街。只不过秀水街的摊位在奥运会之前已经挪到商厦里去了,而新德里的这条街,依然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