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

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话新年(2)

(2006-12-30 10:13:08) 下一个
闲话新年----新年及历法变革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和公元纪年法,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公历即阳历,又称格里历,是现行国际通行的历法,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在公元1582年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儒略历亦称朱里安历(the Julian Calendar),是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在罗马帝国颁行的历法。儒略历实际上由亚力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Sosigenes)根据古埃及的太阳历所制定的。凯撒死后,由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Augustus)在公元8年最后定型,它也是欧洲国家使用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历法。

追根溯源,应该说最早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阳历的基础是以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回归年)来计算历法年的,所以叫作阳历。

古时候的天文知识和科技水平都不是很高,制定历法大多根据可观测到的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测算时间单位。古埃及人种地,靠尼罗河水灌溉庄稼。尼罗河潮起潮落是很有规矩的。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河水每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水退下去就可以在地里种庄稼,水来之前庄稼也早就长好了。河水泛滥,周而复始,人们便把这365天定为一年;把每年6月尼罗河的潮头来到开罗附近,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作为每一年的起点。然后,再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这么分,还多出来5天。古代的埃及人心眼儿挺活泛,得,多出来这五天就算过节吧。由于这个原因,古埃及人把过年叫作“涨水新年”,欢度新年的风俗就和期盼农作物丰收紧密联系起来了。每当过年的时候,人们用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当作贡品,摆在自家门口,希望尼罗河水神在新的一年带给人们更多的丰收。

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回归年相比,相差大约0.25天左右,短期内,这种差别没什么影响。可是,每4年就差了一天,日久天长,几百年以后,要不调整,这日子就没法过了。如果您还按照日历过年,准备好多贡品,等着尼罗河涨潮,人家就是不来,您不想让它来的时候它来了,不闹水灾才怪呢?

后来,凯撒重编历法,虽然要求编辑人员以埃及太阳历为蓝本,但是,太阳历中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就需要进行调整。为此,儒略历的编辑人员提出设立平年和闰年的方案,即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4年设立个闰年,这样就解决了埃及太阳历每四年丢一天的问题。埃及人把每年多出来的五天不算数,这也太不严肃了嘛。于是,他们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单双月,单月每月31天,双月30天。这么分配每个月的天数,还是不够分,那就只好选个双月少分两天。就这样2月份就成了特例,平年29天,闰年30天。

凯撒被刺身亡后,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Augustus)对儒略历又做了些改动。奥古斯都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在位时,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扩大帝国疆域,加强专制统治,确立元首政治体制,从而成为罗马帝制的始祖。

贵为皇帝,至高无上啊!可他自己的生日是八月份,而这儒略历偏偏把八月份定成只有30天的小月份。一想起这事,他心里就不平衡。这不有损皇帝神威不是?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下令修改历法,从那个倒霉的2月中再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之成为有31天的大月。现如今,英语里的八月(August)一词用的就是他的名号。这么一改,后面的9、11两个月就跟着改为小月,10、12两个月则改为大月。经过奥古斯都改动后的儒略历,每个月的天数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就基本相同了。

看到这,您对奥古斯都这股霸道劲多少有了点儿见识了吧。对于他为了突出自己,搞个人崇拜的错误,现代西方人也不是看不到,但是,还没听到过谁提出把八月份再改回来的要求。一方面,用了这么多年了,改回来反而不方便;另一方面,历史的东西改来改去,也会给后代历史学家增加困扰。记得伟大领袖的追悼会,他的夫人江青同志及其他政治局的同志如洪文,春桥,文元都参加了。王洪文副主席还主持了追悼会。但时隔不久,因为四人帮的问题出来了,再一看追悼会的照片,这几个人连影儿都没有了(可惜的是,这张照片暂时找不到。谁能找到,帮忙找找)。这种修改历史事实的做法,对现在的年轻一代了解追悼会前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肯定是有害无益的,也给后代的历史学家造成困惑。

当初,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一准儿想难为难为后来的天文历法学家,一年365天的零头让你不好算。儒略历历年的平均长度是365.25天,而回归年长度则是365.2422天,相差仍有0.7078日,400年里就能有3天左右的误差。从实施儒略历到1582年教皇颁布格里历,累计误差约为10天。这就是为什么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要重新修订历法的原因。

格里历用调整闰年数目的方法将一年的长度定为365.2425天, 与长度为365.2422天的回归年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不易察觉的程度,要积累出一天的差距需要历时3300多年。当然,在数字化社会,这种微小的误差照样会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可能。因此,许多国家的学者现在又酝酿着编纂新的历法。

从科学角度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人们对新事物往往会采取排斥态度。譬如说,格里历把儒略历1582年10月5日定为10月15日,那个月一下子少了10天。很多人就不习惯,坚持使用儒略历,还因此闹出个愚人节来。

当然,历法的使用还有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尽管格里历比儒略历更为准确,但是,当教皇于1582年10月15日正式颁布这一新历法时,只有意大利、法国、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天主教国家立即采用,新教国家则予以抵制。直到18世纪,大英帝国及其所属的部分殖民地,包括现在的美国才采用格里历。

大家熟悉的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11月7日爆发的,但为什么叫“十月革命”呢?这是因为信奉东正教的沙俄帝国坚持使用儒略历,那一天是儒略历的10月25日。列宁是个非常西化的人物,在西化等同于现代化的年代,苏维埃政府刚一成立,就于1918年1月24日发布命令改用公历。当然,苏联并不是最后一个放弃儒略历而采用公历的国家。

从近代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抵制采用格里历一事来看,这些国家在某些方面还是相对很保守的。比如说,美国自建国以来,就制定过一部宪法。二百多年了,尽管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人至今还是对这部宪法奉若神明,顶多整出几条修正案来。克林顿和布什爷儿俩打起架来,也够往死里掐吧,可人家掐归掐,谁也不会打修改宪法让它对自己有利的歪主意。在这方面,国人倒显得很前卫,特别能与时俱进。从晚清到现在,也就一百多年的功夫,整出十几部宪法,谁得势谁整出一部对自己有利的宪法。这对好的传统的形成,社会的稳定,都不是很有利的。因此,我觉得,现在通行的历法尽管有缺陷,但是,已经流行这么多年,就别再改来改去了。隔断传统,把什么事都设计得完美无缺,这世界还有什么看头儿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