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下客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要不是我自己为自己建立纪念碑,这纪念碑,它从何而来?
个人资料
正文

为何只有前苏联有载重20吨的重型直升机米26

(2011-11-07 21:01:47) 下一个

为何只有前苏联有载重20吨的重型直升机米26

ZT

拿AC313与米26光环相比并不实际,在汶川地震后,民众要求有米26光环级别的重型直升机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工业与使用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AC313立足于民用市场,需要达到20吨载重吗?米26是世界最大的直升机,它的使用范围虽广,但是适合经济性飞行的时候却不多,AC313如果造成米26那样的怪物“超重型”,自身的价格和飞行成本必然惊人,与地广人稀的俄国不同,国内经过长期建设,大型设备大部分可以通过铁路,公路的散件装运模式,相比直升机整体呆装成本低,风险小。AC313如果造成米26那样的怪物,那么想采购300架,却要应对95%以上的“杀鸡宰牛刀”的小重量运载任务,必然成为“买的起,用不起,用不上”的鸡肋,试想一下,各系统买来“超重型”AC313,却用成本低的多的米17,直9,UH60出任务,这可不令人好笑。如果只有装备几架应付国内的市场,那研制成本怎么回收?举例子来说,挪威赫格隆公司地处北极地带,所研制的BV206全地形车风靡世界,中国边防军进口300辆,还用于极地考察,为何世界不研制同样的产品?它在技术并不复杂,但是各国内适合使用的市场狭小,研制没有意义,成本核算并不划算,还不够研究的费用。就算研制出口,与BV206相比又没有技术成本优势。所以美国也好,中国俄罗斯日本欧洲也好,都没有研制,只是购买一些而已。

二.20吨最大载重米26只有俄一家,相比之下,极端重视直升机的美国都没有相应的产品,美国CH53更适合复杂地形和适用性,最高载荷也只有12284kg,一般也只载重4-5吨执行任务。那么何以只有苏俄一家?而网民们非要AC313达到米26的水平吗?

1.广阔的俄国分布着大片的沼泽,森林,极地地带。加上人口稀少,建设与维护周密的交通公路,铁路网都是麻烦事,所以相比之下,用米26直升机吊运重型设备反而是合算的,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2.米26生产一共有300多架,决大多数在苏联时代,同时还有数百架前辈米6,它们平时隶属于军区,民航。一旦发生世界大战,就统一编制到战略司令部中。承担重要的运输角色。

苏联的思维是防御的,可它的军事策略是进攻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苏联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是北约的两倍,在东德的集团军的火力几乎达到全西欧水平,一个苏军坦克师为例,他的编成人员只有美军的80%,但是坦克和火炮导弹却是后者的1.5倍,奇特的是,它的维修保养单位却只有对手的30%,就是说,苏联坦克师是闪电战的猛虎,但是后劲乏力,他们是以2周打到法国海岸为目标的。损坏装备根本不修理而是进攻再进攻!这样就为后续部队提供交通和物流的便利。

 

为何?实力,不考虑原子弹,苏联的经济和工业实力与北约整体相比相差太大,如果不能在一月内拿下欧洲,这种战斗结果必然就是失败!

北约也了解这一点,他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如果将空中力量集中在打击敌人的前沿部队,必然是低效花费巨大的,红军的装甲部队装备大量的机动对空武器,可以在庞大的航空兵掩护下不顾伤亡的猛攻,2周内到达法国海岸不是幻想。但是庞大的装甲部队必然有它的弱点,那就是供应,如果北约的空中力量和导弹着眼于打击对后方手的道路,仓库,供给基地。迟滞苏军进攻,时间对自己更有利,能取的最后的胜利!

红军在60年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保证供应和攻击的速度?他们发展了大批适合野外机场起降的安12,但是机场容易被打击,而直升机则灵活的多,所以最终发展了米6,以及它的后辈米26这样的怪物!它的载重能够同C130,安12(运7)相当,奇特的是和安12货运舱尺寸几乎都一致,连载重重量都很象,这就级大的保证了运输的规格和便捷。

苏联奉行火力万能主义,可以想象在战斗时红军编成无数个合成突击装甲营,拉开距离,在无数的炮火和导弹下攻击渗透西方战线的情景。而4架米26一次供给油料和弹药,就足以保证一个合成突击装甲营打到法国海岸了!这种变态的打法才是米6和米26产生的真正原因。米6和米26是苏联世界大战闪击战,“大纵深突击”理论下的一个重要环节。

苏联解体后,这种战略一下瓦解,米26一度停产,现在也只是很小批量的生产。而中国,需要用陆军打一场不顾伤亡世界大战的闪电突击吗?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美,俄,法重型直升机也只是在70年代的产品上更换新材料,新发动机而成,几乎没有新型号出现,为什么?冷战结束后,对于军事工业来说,那种全面铺开摊子大搞的时代已经结束。那么中国需要非得花大把时间和金钱大搞一种外型载重不同,没有经过验证市场前景不明的重型直升机吗?法国超黄蜂已经落后,但是它的气动布局和结构依然是可靠的。AC313经过材料和发动机等的更换,不能认为就是超黄蜂1970年代的水平,正如米26不是米6,UH60新型号不是1970年代的黑鹰一样。

所以中国AC313与米2并没有可比性,本着够好够用的思维。民用型也可以比较容易采用国外的先进和低成本的部件和发动机,降低成本。而占领市场,民品与军品不一样,不用一味追求全国产化,而是尽量融合国际间的优势互补,包括波音和西科斯基,都把生产零件进行外包。否则研制出的东西,无论是价格和性能,产品都没有优势,难以占领市场。

 

国情不一样,米26是世界直升机的异类,包括美国遇到特殊情况,也只是租借米26而已。中国现阶段也可以采用租借和购买的方式少量装备,以备不时之需。如果需要研制生产载重20吨级别超重型直升机,除非实用环境和战略起了重大的变化。

最后还是劝一句军迷,爱国,需要的不是热情,而是思考。工业产品不仅仅是产品,还要考虑市场规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