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下客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要不是我自己为自己建立纪念碑,这纪念碑,它从何而来?
个人资料
正文

二战时海战炮击小常识

(2009-09-15 23:21:01) 下一个
二战时海战炮击小常识:

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的海战炮击技术,与现在的导弹技术完全不同。海战要射击的是一个活动的目标,而射击的主体本身也是行进之中,因为敌舰和我舰都在高速行使之中。由此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要击中目标有多么困难。其实,射击的目标通常不是舰艇此时所在的位置,而是当炮弹落下时她将会所在的位置。当一颗炮弹飞向距离为三万米的目标时,一艘时速为三十节的舰艇在它到达目的地之前,已经行驶了一千米。由于当时的舰艇一般长不过三百多米,宽不到四十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很难击中目标的。海战中,当发现敌舰时,首先需要测出敌舰的航速和方位,这就需要精确地计算,并推算出敌舰可能采取的防卫措施。如果敌舰维持原来的航向和航速,那么,或许你的射击可以命中目标,可如果敌舰采取躲避措施呢?这样,整个的射击过程就变成一个猜测的游戏了。

影响炮击的主要因素有四项:

第一,是测距的准确性。

那时,没有电脑,所以完全靠人去计算。二战中,海军所用的还是目测仪。这种目测仪是根据它基座的长短、采用三角形计算出物体的距离的。距离越远,其角度就会越小,因此,哪怕是细微的角度变化,在实际上就会差之千里。比如:以三万米的距离来讲,胡德号三十尺的目测仪上如果出现0.02度的误差,将导致实际上一千米的误差。

当时有两种目测仪系列,一种是分图目测仪,一种是立体目测仪。分图目测仪技术和操作简易,为英国人所用;而立体目测仪较为复杂,为德国人所用。事实证明,立体目测仪较之于分图目测仪优越,因为它测距精确,适合任何天气,但是它的技术要求高,而且这一级的军官必须不断地接收技术培训。

第二,是炮的瞄准。

这就要求将火炮训练成能够按照目测仪测出的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击中目标.。实战中,一旦目标的方位确定之后,炮手立刻将炮转向锁定的目标。军舰上的炮塔的重量都在吨位以上,如:胡德号上口径四十厘米的炮塔重一千一百吨,俾斯麦号上口径为三十八厘米的炮塔重一千六百吨。这些巨型炮塔是由电力或氢气动力转动,直到其方位角的读数与目标的方位相吻合。

由于火炮的瞄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实际上,炮不可能真正直接瞄准目标。如,当舰艇上三、四尊炮塔同时指向同一个方位角时,任何一个相关炮塔之间位置微小的变化,都会增添射击的误差。

第三,是弹道的轨迹。

理论上讲,距离和弹道运行的时间,是可以通过炮管伸降的角度和弹道抛物线的速度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计算出来,而这些计算的前提是抛物是在真空中穿行。可现实上却不是这样,因为,不要忘了,空气是有阻力的,而且炮弹所经过的轨迹上空气的密度也不一样。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炮弹下落的地方永远是在理论上弹道终点稍后的地方。

第四,最为重要的是火炮射击指挥官,他的技术和经验能够弥补和客服机器技术上的局限。一位能力强、具有丰富经验的火炮射击指挥官能够正确地识别目标,精确地测出敌舰的航速和航向,准确地判断出敌舰指挥官的心理,安排出炮火的分解与组合,与舰长保持密切的配合,合时的炮击在他的手中既是艺术又是科学。而在开炮后他准确而果断、不断作出的炮火校正的应变能力,是消灭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最为至关重要的保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