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论坛-真正的中国历史-明清对比 (原创)
(2007-10-03 21:31:48)
下一个
强国论坛-真正的中国历史-明清对比
真正的中国历史-明清对比
【经济方面】生产力大幅度倒退。
现在某些人极力鼓吹“康乾盛世”不过是封建帝国覆灭前的回光返照,好象临绝前的垂死挣扎,只要稍有文化常识与历史知识的人,都能看出“康乾盛世”不过是野蛮的杀戮、阴毒的精神摧残、残酷的独裁暴政的代名词。就经济方面而言,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大多是对明末的恢复性增长。 明末崇祯时就有田783万顷,而顺治16年(1659)中国耕地总数是549万顷,直到到乾隆31年(1766)到741万,数字刚接近明末土地数字(《满清文献通考》田赋所载)。可见“康乾盛世”生产恢复是缓慢的,过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产规模。
或曰 “康乾盛世”时伪清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但这只是以为伪清以前中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就是世界第一,不是伪清世界第一的,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雄厚的基础。满清之前宋朝的经济总量占世界75%,明朝占45%,满清占25%。明朝雇佣经济的工商业及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就经济比例而言十分合理,距离资本主义已不遥远。同居世界第一的满清在质上已差之千里,搞的近代资产阶级软弱无力,担当不起革命的重任。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 …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而乾隆时来访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 …很多人没有衣服穿… …军队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
再看工商业。明朝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吨,超过当时欧洲诸国总和,但是到了满清,政府严禁采矿,冶金业从此衰落;明朝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 …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明朝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糠浅剩世”结束不久的1840年,伪清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无法相比.
明末的对外贸易量是惊人的。凭籍历史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估计,在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七千到一万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一万吨白银,相当于当时中国的三亿二千万两白银。不是欧洲而是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而满清由于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前的对外贸易远远低于明代(美国的弗兰克《白银资本》)。
【军事和科技方面】
虽然明朝的皇帝不怎么样,但总体来说明朝的心胸还是算比较广阔的,对外来的事物一直抱着欢迎和学习的态度。明朝海军力量强大,李约瑟博士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从1405~1433年这28年间,明朝先后七次派出航海家郑和率领的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船队,出征太平洋和印度洋。当明朝巨大的郑和船队开始向海外进发时,当时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能与这支船队相抗衡的力量。 据史料记载,郑和率领的舰队每次出航均有27000余人,海上航程平均20个月,共有大小船只200百艘上下,其中最大的船载人上千,长44.4丈,宽18丈,排水量15000吨,载重量超过7000吨,如此规模的海上舰队仅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海上超级强国舰队中才重现身影。当年郑和舰队的活动航线从西太平洋出发,穿过印度洋,直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当时的全球海域上无任何可以与之匹敌的舰队。李约瑟博士说"郑和的旗舰排水量约7,500吨,全舰队官兵及各类专家共28,000人。与哥伦布的三条船,吨位仅几百吨,人数或不如我们46年班相较,简直不成比例。" 自那以后,中国再造出排水量超过7,500吨的战舰已经是600年后的事,时间是2003年!
1884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在洋务运动中建设的福建水师一役全军覆没。清朝政府正式启动大建水师行动,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海军成为清朝主要发展的军种。在这次的海军建设高潮中,清朝政府决定向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定购新式的战舰,中国的海军建立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师,该舰队拥有从德国购进的铁甲巨舰2艘,排水量为7000余吨,是当时世界海军行列中第一流的舰船。当时中国各舰队共有军舰78艘,总吨位83900吨,排名全球第八,日本则名列第十六位。
当时袁崇焕在宁远城头毙伤后金的红夷大炮就是来自葡萄牙。明代的火器装备已经很先进了,明末军队初步骑兵之外,还编有相当数量的 “神机营”。据资料记载,“神机营”每一营(5000人)用霹雳炮3600杆、大连珠炮200杆、手把铳400杆。这是何等现代化的装备啊!然而,随着明王朝的彻底灭亡,时光却在倒流,科学家绝迹了,先进的火器被满清埋葬了。到鸦片战争时,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兵对火器已经陌生了。
满清以骑射得天下,但统治者心胸狭隘,对先进的军事科技敬而远之,一味的敌视和排斥,生怕这些技术流落民间威胁自身统治。满清的考武举期限还要比试火枪射击,后来满清伪贵族斥之为“奇技淫巧”予以废除,伪康熙看到火绳枪样品后,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命令清军禁止使用此种新式火枪,伪康熙的理由竞然是“不得中断前人所授的弓箭长矛传统理由”。骑射虽然能在17世纪还占一定优势,但经过200年的发展,火器最终淘汰骑射,中国人不用的火器洋人喜欢用。阻碍先进技术的恶果最终得到恶报。
明比清有多得多的大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史,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一百年(明朝中晚期),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还有朱载?、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明朝的科学家对中国古代所有的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西方科学和哲学正系统地引进,西方传教士带来了大量的书籍,其中不少被翻译成中文。徐光启受教于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和亚利士多德的《逻辑学》构成了西方科学的基础.
而野蛮人的到来彻底中断了这一进程,中国从此远离科学,科学家绝迹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敢创新,只会战战兢兢从事考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却传到了日本,对日本近代科技发展影响很大。犹如19世纪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被束之高阁,而在日本却直接催生了明治维新。
梁山石燕语:
这是我去年将几篇资料文章整理后揉在一起贴在我的另一博客里的,现在搬家过来,当时有网友问:国力这么雄浑的国家,不知怎么被李自成,满请给灭了?
我的答复是:此前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可捣后金后方),崇祯帝自毁长城杀袁崇焕.李自成不是打进北京,是走进去的。当时北京正闹瘟疫(肺鼠疫),守城官知道无力防御而开门,皇帝自缢.吴三桂本已投降李自成,在离京城不足百里时得知北京正闹瘟疫立即带兵返回山海关.李自成杀向山海关时(此时士兵体内已潜伏鼠疫菌),吴三桂转降清,决战中清军杀入.李败,吴追.后十年,吴反清,被灭.总之,我觉得是这样:天不佑我中华.区区十万清兵竟反客为主得天下.宋和明的武备制度实在太衰,科技倒是很强!具体的就太多话.
注1:李约瑟博士说"郑和的旗舰排水量约7,500吨, 此初恐有误,我在多伦多大使馆看到的宣传资料说是650吨左右,郑和"宝船"是木制结构,恐怕没那么大的结构,载人上千却没什么异议,那位专家给考证一下...
注2:明的政治不但腐败,军户制度很有问题!有谁知道走私商王直,岛殇500年啊!这里不多说了.明的军户是世袭,不纳粮,需服兵役,非军户纳粮不服兵役,它的缺点自明.清朝也有军户...明战力最强的戚继光部队是自己募兵的,所以人称"戚家军"
注3:神机营等明朝自己装备的火枪是不争的事实,实际在宋朝已经使用火枪/铳了,但必须注意.明朝的火枪是"令"各县自己制造的,口径/质量标准严重不统一...
A.明朝的大型鸟枪,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图片,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 注意"三角支架"和现代机枪何其类同.鼻祖啊!
B.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珍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 有网友称其为"明转膛机关枪"!赵士珍和他的女婿自己花钱醉心于研制这机关枪,未被明军大规模装备,明的军事制度当然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强...另外,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的发明的火铳,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射程180米.赵的武器操作只需一人!
C.铸造时通过增加箍来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将军炮...
D.带助推火箭的滑翔炸弹:神火飞鸦! 厉害吧!!!
E.原始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
F.多管火箭炮:一窝蜂! 被明军在防御阵地中大规模使用.
G.古式后膛榴弹炮:佛朗机!这个出现比西方早,世界上的第一支正规的火炮部队就出现明朝戚继光的部队里...
......
...船坚炮利...
...船坚炮利的先是我们中华文明...
不说了,来气!
弟兄们,苦练杀敌本领,准备麻袋,到华尔街抢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