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历史,人生天天新开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员,导演还是观众?
正文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2010年9月17日

(2010-09-19 05:00:33) 下一个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美国必须放弃与世界对抗

【综合消息】德国《商报》14日发表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文章《终结对抗》。基辛格在文章中指出,对美国来说最佳前景是合作而非对抗。

文章认为:美国必须与中国、俄罗斯和其他新兴工业大国寻求合作而非对抗。在安全政策上尤其应该如此。因为在冷战终结后,核武器的进一步扩散已经变成了最紧迫的问题。

文章认为:对今后几代人来说,相当大的挑战之一是使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美国人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一致。美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信念,中国亦然。我们必须学会一起肩并肩地继续发展。

文章认为:上述观点也同样适用于与俄罗斯的关系。达成新的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是迈向俄罗斯与美国关系新起点的重要一步。奥巴马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倡议是着手控制裂变材料的扩散。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与俄罗斯人的军事合作应该密切到什么程度。我认为,我们应该与他们共同建立针对伊朗的导弹防御系统。但美国也需要一个它能够独立控制的导弹防御系统——针对来自其他方向的威胁。

文章认为:美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除中俄外也包括巴西在内的强大的新兴工业国正逐渐联合起来并越发自信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有时这个集团也被与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运动相比。这是因为它们喜欢与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类处在美国影响之下的国际组织保持距离。但我相信,这种疏远更多是言辞上的。在这方面我也相信,对美国来说最佳前景是合作而非对抗。

最后,基辛格强调:对美国而言,合作当然并不意味着出让自身安全利益。奥巴马总统采取了减少对核武器依赖程度的政策,我原则上认同这一政策。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这么做而不会威胁到我们的安全。对无核武器国家作出的一些承诺在我看来是过分的——尤其是声称美国不会以核攻击报复生化武器袭击。这种事还是不说明白为好。

【时事点评】东方评论员注意到,最近,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先生似乎“高产”,针对当前极其复杂的国际局势,接连发表了几篇似乎“极具概括性”的讲话(与文章)。

●针对中美关系,基辛格强调了如下观点

一篇是9月11日至12日,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在的日内瓦,在就中美关系以及阿富汗问题等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针对中美关系,基辛格强调了如下观点:

第一,他认为:随着国际事务的重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美国必须强化与中国的关系,这种关系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信任度方面讲都应该达到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关系的水平。

第二,他认为:对于中美之间出现的冲突,类似一百年前德国崛起时与英国之间的情况。当时作为全球主导力量的英国并没有将新兴的德国成功纳入国际体系,最终的结果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他认为:中国和美国的DNA中都有对抗因子,并引导两国关系成为一种不断增长的对立关系,类似于德国和英国从友谊走向对抗一样,除非两国的领导集团采取坚实的步伐来逆转这样的走向。

第四,他承认:无论是华盛顿还是北京,在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这方面都没有太多经验;

第五,他建议:中美两国的领导阶层没有比让民众知道如下的事实更重要的事情了,那就是: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去主导另一个国家,而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将会耗尽他们的社会资源并损害世界和平的前景。

●斯坦贝格补充了如下观点

而对上述观点,一同出席该研讨会的美国现任常务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贝格及英国国防部长福克斯均表示赞同,不仅如此,东方评论员还注意到,斯坦贝格还补充了如下观点:

第一,斯坦贝格认为:基辛格警告中美勿重演英德大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告;

第二,斯坦贝格认为:有信心中美两国会意识到合作最符合各自的利益;

第三,斯坦贝格认为:从长期来看,中美之间进行战略竞争并非可持续性的战略;

第四,斯坦贝格认为:中美之间有必要建立战略信任,战略信任是两国互信不可动摇的基石,同时还需要双方本能上的文化理解。因为这些都是美国与欧洲国家关系的基础,美国和欧洲国家之间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分歧,但最终因为有战略信任而没有损害双方的关系。

第五,斯坦贝格认为:要检验是否有战略信任,关键点在于当两国出现分歧时是否能做到不损害两国关系的基础。

第六,斯坦贝格表示:“对于美国来说,没有比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的双边关系了。”

●与会者达成了“一个共识”

最后,与会者达成了“一个共识”,即:随着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泥潭,在未来的数年中西方大国要想通过军事手段来达到目标在政治上几乎变成了不可能,即因为缺乏国内民众的支持,也因为经济危机、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将缩减国防预算。

●基辛格的“高论”似乎在论证这样一组结论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基辛格的“高论”似乎在论证这样一组结论,即:

第一,基于“英德”之间的那段历史,基于“中美”之间力量对比的现实,中美之间绝对不能出现对抗,否则,最终的结果将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为了防止“第一”,“中美”之间必须强化关系,且这种“经过强化”的关系,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信任度方面讲,都应该达到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关系的水平。

第三,造成中美之间出现冲突的原因,即有“当时作为全球主导力量的英国并没有将新兴的德国成功纳入国际体系”的因素,也有“对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这方面、“中美”都没有太多经验“的原因。

●斯坦贝格的“补充”显然“意”在给出这样的解释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针对基辛格的“高论”,斯坦贝格的“补充”显然“意”在给出这样也的解释,即:

第一,通过“基辛格警告中美勿重演英德大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告”,在美国政府高官的层面、将“中美对抗”暗示为一件“极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两国的领导集团“最终没有”采取坚实的步伐来逆转这样的走向(对抗)的话!

第二,通过“有信心中美两国会意识到合作最符合各自的利益”、“从长期来看,中美之间进行战略竞争并非可持续性的战略”、“中美之间有必要建立战略信任......”等,在“理论层面”给出了规避这一巨大风险的“规避方案”;

第三,为了防止“第一”,就必须做到“第二”,因此,斯坦贝格的“补充”中就有了这样一条,即:“对于美国来说,没有比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的双边关系了。”

●不论是基辛格的“高论”、还是斯坦贝格的“补充”,都暴露了自相矛盾的一面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不论是基辛格的“高论”、还是斯坦贝格的“补充”,在论证“上述这些结论”的时候,都暴露了自相矛盾的一面,这种自相矛盾不仅表现在他们彼此之间论点与论据上,也表现在各自自己的言论中。

●一个问题是:对于“今天的美国”来说,到底是欧美关系“最重要”?还是中美关系“最重要”?

在这里,我们就以基辛格的“.......美国必须强化与中国的关系,这种关系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信任度方面讲都应该达到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关系的水平.......”为例,以基辛格的这一论点去对比斯坦贝格的“......对于美国来说,没有比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的双边关系了......”,我们也就非常自然地想提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于“今天的美国(已经承认军事能力实现不了政治目的)”来说,到底是欧美关系“最重要”?还是中美关系“最重要”?

●另一个问题是,“欧美关系”是否真的存在斯坦贝格所说的“战略互信”?

第二个问题是,被基辛格“口头标定”为“中美关系”之蓝本的“欧美关系”,是否真的存在斯坦贝格所说的“战略互信”?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无法认为基辛格的“高论”与斯坦贝格的“补充”直接找到“论据”,我们观察到的是,只要条件许可,“欧美”都在“损害着”对方的核心利益,这一点,在科索沃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中,表现得特别清楚。

一个日益分裂的北约,如果被硬性解释为是“因为”欧美之间有着牢固的“战略互信”所致,这恐怕也太牵强了!

●中国、以致整个“南方阵营”在“南北撕裂”的框架内,必须高度警惕的一点

当然了,这种解释如果局限在“全球资本的层面”或许并不矛盾,这也正是中国、以致整个“南方阵营”在“南北撕裂”的框架内,必须高度警惕的一点。这一点,以后我们将结合时局的发展,视情况进行展开。

●一场“吹风会”:“美国全球战略”正在“深刻地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不论是基辛格的“高论”、还是斯坦贝格的“补充”,其实都是在“拐弯抹角”地“再次论证”一个老话题,即:“中美国(G2)”的可行性与重要性!或者“中美国(G2)”的“极其可行性”与“无比重要性”!

讨论进行到这里,再加上这场研讨会还“着重”讨论了阿富汗问题,并“导出”了“一个共识(见上)”,因此,我们也就不难明白这场研讨会的“主题”了,即:这是美国“朝(斯坦贝格)野(基辛格)”针对“中欧俄”举行的一场“吹风会”,让“中欧俄”、以至日本、印度等都明白:“美国全球战略”正在“深刻地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

上面说了,上述内容属于基辛格先生最近一段时期的第一篇“高论”。

●基辛格先生选择德国媒体发表第二篇“高论”的“中心意图”

如果我们在上述层面上,再去观察基辛格先生的第二篇“高论”,也就不难明白,在“美国全球战略”正在进行“深刻思考”的“过程(请注意我们的用词)”中、在“下一步该怎么走”的问题上,给出一个“足以触动”方方面面之“战略性”的“选择项”,恐怕就是基辛格先生选择德国媒体发表第二篇“高论”的“中心意图”。

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来谈谈“两核问题”、特别是伊核问题的“本质”所在。

●再谈两核问题的“本质”

第一,我们认为,朝核问题的“本质”是:在安全层面上,它是个东北亚安全框架、甚至是东亚、西太平洋安全框架的“重新构建”问题;在经济层面,它是个东北亚、以至东亚、甚至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在大国关系层面,它是个二战战胜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在东亚重新定位日本战略地位、继而重新构建“雅尔塔体系(东亚)”的问题。

显然,由于“美日军事同盟”是美国在东亚方向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基石,因此,重新构建“雅尔塔体系(东亚)”的核心在于北京必须迫使华盛顿收缩东亚、以重构中国的东亚战略安全框架。

在这里,我们提请大家注意,对日本而言,东亚安全框架的重构、可以说是其安全战略的全部;但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美国、东亚安全框架的“重构”或者“维持现状”,尽管都将直接决定整个大局,但都仅仅是一个战略方向。对俄罗斯而言,这个问题相对次要。

●伊核问题也是个“中欧俄”重新定位美国、美国什么时候被迫接受的问题

第二,伊核问题的“本质”在于:在安全层面上,这是个全球安全框架的“重新构建”问题;在经济层面,它是个全球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游戏规则的“重新构建”问题;在大国关系层面,它是个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大国战略角色、国际话语权的“重新构建”问题。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伊核问题其实也是个“中欧俄”重新定位美国、美国什么时候被迫接受的问题;

●对朝核问题的“定位”其实可以推而广之

第三,从整体与局部、或者核心与外围的层面去看问题,我们认为,朝核问题尽管极其重要,但它本质上与非常重要的中东和平进程、科索沃、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富汗、巴基斯坦等问题相类似,仍然从属于伊核问题;

第四,在朝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定稿”之前,伊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定稿问题”是不会提上议事日程的;同样,在朝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进程”取得实质性突破之前,伊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进程”也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我们对朝核问题的“定位”其实可以推而广之:

●科索沃问题是个美国、俄罗斯、中国重新定位欧洲战略地位的问题

首先,以科索沃问题为例,在安全层面,它是个欧洲安全框架、甚至是大西洋安全框架的“重新构建”问题;在经济层面,它是个欧盟经济彻底一体化,欧元与美元争霸的问题;在大国关系层面,它是个美国、俄罗斯、中国重新定位欧洲战略地位、重新构建“雅尔塔(欧洲)”的问题,是个“中俄美”是否容忍欧盟完成政治一体化进程,重新结成“大欧洲”的问题。

●欧盟必须迫使美国收缩巴尔干半岛、以重构欧盟用以支撑地中海战略的安全框架

显然,由于巴尔干半岛是美国在南欧(地中海)方向对欧盟进行战略遏制的关键支点,并着眼于日后全面瓦解欧盟的“前进基地”,因此,重新构建“雅尔塔体系(欧洲)”的核心在于:欧盟必须迫使美国收缩巴尔干半岛、以重构欧盟用以支撑地中海战略的安全框架。

●欧盟的重中之重,美国的重中之重,俄罗斯的当务之急,中国的战略工具

在这里,我们仍然提请大家注意,对欧盟而言,趁着金融危机、“美元本位制”已惹众怒、并成为世界公敌的档口,尽快重构“雅尔塔体系(欧洲)”、一边支撑欧元、一边用“经济”整合东、南欧的“政治”、最后牵动“军事整合”进程,尽快恢复“大欧洲”的版图,从而为日后接纳美国大规模的资金与人才流出做好准备,是其整体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而对美国而言,尽力维持南欧(地中海)方向的这个“战略遏制支点”,由于事关美元本位制“维系工程”的稳固,而美元的强弱与否,又“直接计量”着美国目前正在“使用”的、企图战略翻盘的“巧实力”,因此,它也是美国的“重中之重”!

但对俄罗斯而言,如果在格鲁吉亚(乌克兰)问题没有彻底搞掂之前,就失去科索沃问题这张重牌,也将彻底失去占据“俄欧新关系进程”主导权的可能性,更加可怕的是,即便格鲁吉亚与乌克兰暂时不加入北约(这是美国对俄罗斯的必须让步),但如果“乌克兰经济”被彻底整合进“欧盟经济”,那么,“再提”格鲁吉亚与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以抽去“美俄战略妥协”的基石、从而瓦解“重启的美俄关系“,也将被“搞掂了科索沃的欧盟”、甚至策应欧盟(欧元)的中国(人民币)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因此,就目前而言,维持住科索沃问题的现状,保持住对欧盟的这份牵制手段,稳定住“美俄战略妥协”的这块基石,仍然是俄罗斯的当务之急。除非欧盟愿意在构建“俄欧新关系”的层面做出足以令俄罗斯“愿意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实质性让步。

而对中国而言,科索沃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可以对欧美双方施加重要战略影响、并在关键时刻可用以拆解“北约”、并牵制“俄欧新关系”进程的战略工具。

●事实上,自“奥巴马主义”上台以来,我们就反复强调如下观点

事实上,自“奥巴马主义”上台以来,特别是G20伦敦金融峰会之后(注:请大家注意这个背景,今天的形势演化、特别是最近钓鱼岛问题的演化、就与下一轮金融峰会息息相关,这一点,稍后再做展开),我们就反复强调如下观点:

第一,从一开始就表现得“愿意倾听”的“奥巴马主义”,一直在遭遇一连串的“兑现门”的挤压,被“方方面面”置于“听其言、观其行”的窘境:

在奥巴马愿意倾听的拉美,他面对的是拉美国家一致要求立刻解除封锁古巴的呼声;在奥巴马愿意倾听的中东,他所面对的是欧盟与阿盟一致要求美国立刻兑现“两国制”、实现巴勒斯坦建国、兑现中东和平的现实;在奥巴马致力于“稳住伊核”的问题上,他面对的是伊朗要求美国必须从伊拉克撤军的条件;在奥巴马上台以来表现得“最乐意倾听的”东欧问题上(格鲁吉亚与乌克兰问题),他面对的是来自北约内部盟友-欧盟与北约外部敌人-俄罗斯的“双面逼宫”;

第二:我们认为,在奥巴马最急于争取空间与时间的金融危机问题上,他面对的是“三边框架内(主要是欧盟)”与来自“南北框架内(南方经济体、主要是中国)”的“双面压力”:欧盟逼美国“立刻让渡”部分国际金融监管权。如果美国想“暂时维持”住美元本位制的话;

而中国则逼美国在支持中国的“南下与北上战略”问题上拿出实际行动来,而不只是在那里别有用心的叫卖什么“G2模式”。如果美国想“暂时维持”住美元本位制的话;

第三,我们认为:欧美之间在“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的问题上、与俄美之间在“东欧与南亚问题利益交换”问题上所遭遇的“兑现门”,必然会反映到中东和平进程的问题上,必然会投射到科索沃问题上,最后还必然要牵扯上地中海计划。

●我们还能看见一种“门套门”的现象

第四,我们还认为:在欧美之“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问题上、俄美之“东欧与南亚问题利益交换”问题上纷纷遭遇一扇“兑现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能看见一种“门套门”的现象,即:由于科索沃问题是事关“欧盟与美国”整体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事关美元地位)、俄罗斯的当务之急、中国的战略工具;格鲁吉亚(乌克兰)问题是俄罗斯整体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欧盟的当务之急,中国与美国的战略工具,而南亚稳定问题(巴基斯坦局势)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美国的当务之急,俄罗斯与欧盟的战略工具。

●中国无疑会将中美政策、中欧政策、中俄政策的走向与南亚局势“直接挂钩”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看问题,这些所谓的“兑现门”都与欧盟、俄罗斯、美国的南亚政策直接相关,中国无疑会将中美政策、中欧政策、中俄政策的走向与之“直接挂钩”,其结果主要就是三个:

其一:由于是自己的战略工具,因此,对欧盟、俄罗斯而言,在台面上“刻意摆出”危害中国整体安全南亚政策选项是必然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是否“准备实施”则是另外一回事;

其二,由于是自己的当务之急,因此,对美国而言,在台面上“准备实施”危害中国整难体安全的南亚政策选项是必然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是否“具体实施”则是另外一回事;

其三,由于是自己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中国而言,既然科索沃是欧美的“重中之重”,俄罗斯的当务之急,那么,不论是在台面上“刻意摆出”危害中国整体安全南亚政策选项的欧盟与俄罗斯、还是在台面上“准备实施”危害中国整体安全南亚政策选项的美国,中国都有必要让它们明白这样几点:

●北京将对其采取“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不会见风就是雨

首先,北京将对其采取“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不会见风就是雨,因为中国手上也有足以危害对方整体安全的战略手段以“备用”;

其次,一旦将“刻意摆出”上升至“准备实施”阶段(主要对欧盟与俄罗斯而言),或者将“准备实施”上升至“具体实施”阶段(主要对美国而言),那么,中国必然会做两件事情(但视情况“顺序”可能有别):

●北京出手打破“科索沃问题上暂时的平静”、注入一个“冲击性变量”,也就有了可能

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出手打破“科索沃问题上暂时的平静”,因为“届时的暂时平静”意味着欧盟、或者俄罗斯与美国达成了“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欧美之间)”、或者“东欧与南亚问题利益交换(俄美之间)”,显然,站在“中国全球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两场悲剧”虽已经发生、但都未给出真相,从而令东亚、南亚局势都有“异动”、且中亚局势(吉尔吉斯问题)也未最终稳定的背景下,出手打破“科索沃问题上暂时的平静”、从而向“中欧俄美”之间的排列组合也注入一个“冲击性变量”,也就有了可能。

●北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稳住自己的“重中之重”

但大家要注意,在目前为止,出于博弈的需要,在北京的方案中,这只是一种“可能”,相对“欧美”在南亚破局问题上的“准备实施”与“实际实施”,也处于一种“准备实施”阶段。

而在科索沃问题上,由于“中美”近段在一系列问题上“直接交手”,已经为欧盟撑开了足够的、“悄悄启动科索沃独立后续发展”之“和平进程”的战略空间(以色列袭击土耳其国际救援船队就是典型案例)。欧盟已经有了从”准备实施”阶段向“实际实施”阶段“全面推进”的“冲动”。但也请大家注意,直到目前为止,以塞尔维亚同意撤回其反对联合国通过有关科索沃议案、但仍然强调“绝不承认科索沃独立”为代表,欧盟的这种“冲动”仍然处于“冲动”阶段,因为“中欧俄美”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大多数意见”。

●毫无疑问,任何时候,“进攻”都是最为积极的防守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北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稳住自己的“重中之重”,将“几经反复”的“大国间利益交换”的“交换平台”彻底推离自己身边,并将目标锁定为对手的“重中之重”。

毫无疑问,任何时候,“进攻”都是最为积极的防守。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更多是从“政治、或者军事层面”去量化问题的,下面,我们不妨从经济层面去补充说明。

●“欧美”与“俄美”间一系列交换计划,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抽象交换”、也包含有经济层面的“量化交换”

值得强调的是,所谓“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或者“东欧与南亚问题利益交换”,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抽象交换”、也包含有经济层面的“量化交换”。

首先,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届时是欧盟与美国达成了“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那么:

●欧美间政治层面的主要衡量指标

在政治层面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将是中东和平进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巴勒斯坦实现建国、巴以局势、黎巴嫩局势都能在“一种稳固的安全利益”下保持稳定,从而为目标多多的地中海计划正式实施打开空间;要知道,地中海计划不仅内嵌有“欧盟政治统一”这个重要使命,还担负有主导、并构建“俄欧新关系框架”的战略任务。对欧盟与俄罗斯而言,在大家都想弄出一个“俄欧新关系”来的同时,大家也都想着由自己来担负“主导”的角色。

在政治层面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二,将是欧盟调整、并迅速向美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政策靠拢,以类似于科索沃战争中的那种方式,配合美国以北约的名义、对巴基斯坦施加军事压力;与美国一起、向印度提供全面支持,从而对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方向进行战略威慑。

●欧美间经济层面上的重要衡量指标

而经济层面上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将是美元向欧元“正式让渡”部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国际金融监管权。比如信用评级体系,国际跨国资金投资、流向监管权等。

在经济层面上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二,将是欧盟、美国在“法律框架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继续拒绝让中国拥有更大的金融话语权,并继续向中国设置高技术出口壁垒从而阻碍中国的“北上战略”、继续以各种手段干扰中国的“南下战略”。

●俄美间政治层面的主要衡量指标

其次,如果届时是俄罗斯与美国达成了“东欧与南亚利益交换”,那么:

在政治层面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将是格鲁吉亚(乌克兰)局势都能在“一种稳固的安全利益”下保持稳定,从而为俄罗斯恢复对格鲁吉亚(乌克兰)局势的控制力打下基础;

同样要知道的是,俄罗斯恢复对格鲁吉亚(乌克兰)局势控制力的努力,不仅内嵌有“整合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复兴俄罗斯”的重要使命,也担负有主导、并构建“俄欧新关系框架”的战略任务。

在政治层面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二,将是俄罗斯调整其对华政策、默认美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政策,从而坐视美国以阿富汗为战略支撑点、或联合欧盟、或联合印度,向中国的“重中之重”施加战略威慑。

●俄美间经济层面的重要衡量指标

而经济层面上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就是“美国资本”许诺将从近150美元一度“自由落体”至30多美元、现又反弹到了70多美元一桶的石油价格,重新打上“实质性脱离”70至80美元的价格水平,从而相当程度地缓解主要依靠石油收入的俄罗斯经济困境。

经济层面上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二,就是在“中欧俄”中率先攻击“石油美元体制”的俄罗斯,“暂时”不再强烈要求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暂时”不再坚持“革”美元本位制的“命”、从而与中国特别是欧盟的金融改革主张保持距离。

●在前提条件有保障的情况下,美国可能“宁愿相信”“兑现中东和平”是“可逆”的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站在美国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假如“欧美”间决定实行“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如果仅从政治层面去看问题,那么,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在美国获得欧盟的阿富汗配合、巴基斯坦配合,从而得以“以北约的名义”向中国的“重中之重”施加战略威慑的同时,向欧盟支付“兑现中东和平”代价,这种交易或许是可以考虑的:因为,在美国“的确需要”欧盟配合的情况下,美国决策层可能“宁愿相信”“兑现中东和平”是“可逆”的,前提条件是继续持有“美元本位制”、且等美国喘一口气!

●从“可逆”的“前提条件”去看问题,美元也绝对不会向欧元“正式让渡”部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国际金融监管权

在这里,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从“可逆”的“前提条件”去看问题,那么,即便是仅从经济层面去看问题,美元也绝对不会向欧元“正式让渡”部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国际金融监管权(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控制权,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国际跨国资金投资、流向监管权等),这个道理很简单,这种“正式让渡”的实质,就是立刻削弱“美元本位制”,并让欧元“立刻勒紧”美元的脖子,美国不仅很难维持“美元本位制”、也无法喘上一口气!等待美国的只能是“假戏成真”!

●在某种程度上,对欧元、甚至欧盟而言,这场金融危机可能是欧元、欧盟摆脱走向崩溃的最后战略机会

而就目前而言,尽管欧美同时身陷金融危机,但就如我们在之前点评中所说,在某种程度上,对欧元、甚至欧盟而言,这场金融危机可能是欧元、欧盟摆脱走向崩溃的最后战略机会,因此,欧盟在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主要指标”的问题上,是一个都不会让,否则,没有“政治指标(中东实现和平)”的支撑,即便经济指标达标,欧元也不会有战略纵深;而没有“经济指标”的伴行,即便“政治指标”达标,这份“中东和平”也好、地中海计划也罢,就算暂时实现了,在“美元本位制”缓过气之后,最终也将彻底“归零”。

在我们看来,这或许就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美国决策层“可能愿意相信”中东和平是“可逆”的理论根据。

●“欧美”间现在就全面兑现“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尽管现在距离伦敦G20国际金融峰会“已经有太长”时间,但由于欧美的“重中之重”重叠于科索沃问题(欧元与美元的相对地位问题),是一种即不可调和、也不能长时间拖延的战略矛盾,因此,在美元向欧元“正式让渡”部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国际金融监管权之前,“欧美”间在政治层面兑现“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并在政治层面达标的可能性虽有、但不大,即便是“政治达标”、但如果“经济不达标”,恐怕也解决不了欧盟竖在美国面前的“兑现门”的问题。

●金融冲击下的欧美,要想在中东继续把持话语权,就得较以前更大程度地顾及中东国家、阿盟的情绪。

另外,真正关心中东和平的是中东国家、是阿盟,也包括以色列。而形势发展至今,立足于伊核问题,中国与俄罗斯始终在伺机挤进中东和平进程的决策圈,并被阿拉伯国家、甚至以色列内部的“某种声音”视为可以引作欧美的平衡力量,因此,骨子里仍然没有放弃大中东计划的美国人也好,大张旗鼓地重启地中海计划的欧洲人也罢,要想在中东继续把持话语权,不仅得较以前更大程度地顾及中东国家、阿盟的情绪,还得特别留意“中俄”的战略态度,防止中俄乘隙而入。

在中国借助“以色列袭击土耳其船队”、而首次在“中欧俄美”层面为以色列核问题正式立项之后,在俄罗斯口口声声要在叙利亚构建军事基地的情况下,“欧美”更是如此。

●欧美的某些动作何以表现出强烈的“兑现”特征

因此,就中东局势的最新发展而言,什么“美国压以色列同意巴勒斯坦建国”,什么“华盛顿对以色列施加压力,迫使其参加核不扩散条约”,什么“法国(欧盟)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什么“欧盟警告要降低与以色列的关系”等等,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两个意图:

一是在顾及中东国家、阿拉伯联盟的情绪!二是在中东国家、包括以色列面前尽量强调“欧美”团结,防止中俄的更深地渗入中东和平事务。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尽管欧美的这些动作表现出强烈的“兑现”特征,但由于“经济衡量指标”很难达标,因此,它与兑现“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的事情并没有多大瓜葛!

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透过表面看实质,那么:华盛顿对以色列公开施压,是在“讨”中东国家、阿拉伯联盟的“好”,而“欧盟支持巴勒斯坦建国”、“欧盟警告要降低与以色列的关系”,特别是法国(欧盟)对“重启的巴以和谈”不邀请欧盟代表参加、表示强烈不满,并警告“不要将欧盟视为提款机”的情况来看,欧盟即是在讨好中东国家,更是在拿中东和平路线图的“兑现门”猛砸华盛顿、公开对美国“逼宫”。

显然,在所谓的“欧美战略互信”的背后,上演的却是一出欧盟当众、特别是当着“中俄”与中东国家的面,使劲挤兑“美国中东政策”的戏剧!

●隔在俄美之间的,是一扇华盛顿有足够的动机“愿意兑现”、但目前“却没有能力兑现”的“兑现门”

对此,首席评论员就曾经指出,相对而言,在欧美之“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的问题上,奥巴马主义之所以会被一扇“兑现门”猛砸,主要原因是华盛顿有足够的动机“拒绝兑现”;而在“俄美”之“东欧与南亚利益交换”的问题上,华盛顿之所以也遭遇了一扇“兑现门”,主要原因则在于: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时间与空间都不充裕、急于在南亚破局的华盛顿、尽管有足够的动机“愿意兑现”、但“却没有能力兑现”,因为阿富汗、巴基斯坦、特别是印度的情况说明,“美国的全球战略”早已经全面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与“门套门”。

●“美国的全球战略”其实已经被“正式贴上”了“死循环”与“门套门”的标签。

而基于我们之前针对“美国南亚战略”之“核心意图”的大量分析(详细内容见之前的《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基于我们之前对美国可能在对中国“明修栈道(南亚破局的政治与军事战争)、暗渡陈仓(经济、特别是金融战争)”的担心,我们认为,发出“中段反导”这份实实在在的“战争准备”、明明白白的“战争警告”,其“最主要的意图”在于彻底拆掉“美国南亚战略”赖以对印度、欧盟等有心在“中美之间”渔利的势力进行“威、逼、利、诱”的“战略支点(既:美国有能力南亚破局、且准备这样去做)”,从而“用实力”促使印度、欧盟继续保持清醒,“用实力”防止印度、欧盟出现战略误判,并为土耳其、伊朗这些“地方王”在中东区域内“持续活跃”提供了战略支撑。

因此,值得强调的是,在中国成功进行“中段反导”、在“军事实力”层面展示了中国的“战争准备”与“战争警告”之后,结合中国始终坚持的“扶弱(欧元)锄强(美元)”策略,尽最大可能维护“上合”团结的努力,以欧盟要求美国放弃“其拥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否决权”、中俄均以大规模的兵力参加“上合-2010军事演习”为标志,“美国的全球战略”其实已经被“正式贴上”了“死循环”与“门套门”的标签,特别是在南亚“政治与军事破局”的问题上,更是如此。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才是“与会者(美国朝野代表、外加一个美英特殊关系代表)”达成了“一个共识”的内在原因,“该共识”承认:随着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泥潭,在未来的数年中西方大国要想通过军事手段来达到目标在政治上几乎变成了不可能,即因为缺乏国内民众的支持,也因为经济危机、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将缩减国防预算。

●基辛格先生发表“两篇高论”、并试图给出“药方”

至于“美国全球战略”如何打破这一僵局?恐怕就是基辛格先生发表“两篇高论”、并试图给出“药方”的动机!

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去观察基辛格先生的“第二篇高论”,也就不难发现这四段话非常具代表性,原文是:

第一,文章认为:美国必须与中国、俄罗斯和其他新兴工业大国寻求合作而非对抗。在安全政策上尤其应该如此。因为在冷战终结后,核武器的进一步扩散已经变成了最紧迫的问题。

第二,文章认为:对今后几代人来说,相当大的挑战之一是使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美国人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一致。美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信念,中国亦然。我们必须学会一起肩并肩地继续发展。

第三,文章认为:上述观点也同样适用于与俄罗斯的关系。达成新的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是迈向俄罗斯与美国关系新起点的重要一步。奥巴马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倡议是着手控制裂变材料的扩散。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与俄罗斯人的军事合作应该密切到什么程度。我认为,我们应该与他们共同建立针对伊朗的导弹防御系统。但美国也需要一个它能够独立控制的导弹防御系统——针对来自其他方向的威胁。

第四,文章认为:美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除中俄外也包括巴西在内的强大的新兴工业国正逐渐联合起来并越发自信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有时这个集团也被与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运动相比。这是因为它们喜欢与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类处在美国影响之下的国际组织保持距离。但我相信,这种疏远更多是言辞上的。在这方面我也相信,对美国来说最佳前景是合作而非对抗。

●基辛格先生“第二篇高论”的核心要义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基辛格先生“第二篇高论”的核心要义在于“美国必须与中国、俄罗斯和其他新兴工业大国寻求合作而非对抗。在安全政策上尤其应该如此”,非常清楚,这里面似乎没有“欧盟”什么事儿?

当然了,基辛格先生在“第一篇高论”中已经做了铺垫,即“欧美关系”存有“战略互信”,但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也针对这一“战略互信”提出了质疑,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基辛格先生“第二篇高论”的核心意图也就此浮出水面,那就是,警告“与自己有三边撕裂”之痛、且悄悄启动“科索沃独立后续发展”之“和平进程”的欧盟、顺带警告“仍想在中美之间大玩政经分离”、且也在“三边之列”的日本,在即将召开的“下一轮国际金融峰会”的层面上,如果不能合力促成严厉制裁伊朗、朝鲜、从而“欧美”、甚至“欧美日”围攻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的局面,那么,已经承认无力通过军事手段实现政治目的的“美国全球战略”,就可能考虑向中国进行战略妥协,并作为“美国放弃与世界对抗”的第一步。

结合前面的结论,既: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不论是基辛格的“高论”、还是斯坦贝格的“补充”,其实都是在“拐弯抹角”地“再次论证”一个老话题,即:“中美国(G2)”的可行性与重要性!或者“中美国(G2)”的“极其可行性”与“无比重要性”!我们不难看出三点:

其一,曾经亲自赴北京兜售过“G2”的基辛格先生,仍然在“兜售”“原版”的“中美国(G2)”,并将此作为“最重要的药方”;

其二,曾经亲自赴北京兜售过“G2”、但被北京婉拒的基辛格先生,似乎也愿意推出一个修改版G2,也就是口中一边念叨着“美国必须放弃与世界为敌”,手中一边写出的“将中美关系提升到欧美关系的水平”的推销方案、并以“中美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来变相推销“G2”。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说过,“G2”是美国从金融危机中逃生的最高效的一条生路。

其三,也是最有意思的,按基辛格先生的逻辑,如果中国还要拒绝“G2”,那么,中美就要只能重走“德英”的老路了、从而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显然,这对北京而言是一种威胁,对俄罗斯等其它新兴国家也是一种威胁。

因此,作为其第二步,就是“美国必须与俄罗斯和其他新兴工业大国寻求合作而非对抗”,如果我们从美国朝野联手抛出的这个“冲击性变量”中去观察在“预定时间、预定地点、特别是预定背景”下、“预定”要发生的、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船和渔民事件,也就不难看出,这次在钓鱼岛发生的“突发事件”,即是中国对“美国东北亚政策”是否决心“重心做人”的一次测试,在上述测试的基础上,也同时也是日本对“美日军事同盟”的一次测试;

不仅如此,在上述两个测试的基础上,它还是对“美国东北亚政策”有心保留“重新做人”这一变化之“后果(在东北亚问题上选择出卖日本)”的一次“反击”,在美国“乐观”日本“反击”的基础上,在中国的战略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南亚方向、并着手打破科索沃平静的档口,这还是“美日军事同盟”对“中国扶弱(欧元)锄强(美元)策略”的一次要价。

而结合基辛格先生“第二篇高论”的核心意图,我们也就不难看出,美国之所以以这种方式“警告”欧盟、甚至日本,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三层:

一,其“着眼点”都在于正在准备之中的“国际金融峰会”;

二,其“着力点”都在于以“三边(欧美日)”之力“实现联合国框架之外的严厉制裁伊朗、朝鲜案(实际上是制裁中国)”;

三,其“着手点”仍然在于迫使欧盟提供其急需的南亚配合,发动经济、与金融围攻中国,也就是“暗渡陈仓”式的南亚破局。而只要欧盟愿意提供“实质性配合”,美国似乎愿意用“可逆(至少美国人相信是这样的)”的“中东利益”与欧盟进行交换。

而不论是“一、二、三”,其“焦点”都汇集到“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了。

而基于我们之前的讨论,我们也不难明白,在美国愿意用“可逆(至少美国人相信是这样的)”的“中东利益”与欧盟交换“实质性南亚配合”的背后,欧盟也能看出:

首先:对欧盟而言,‘’中东和平”之所以成为欧盟的“中东利益”,而“中东利益”之所以成为利益,在于它是欧盟最终推进“地中海计划”的前提,而“地中海计划”将来能为欧盟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整合提供最为广大的战略空间,在现时中,也能发挥战略掩护作用,而欧盟作为一个“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实体”能否稳定、存在的前提、又在于欧元能否稳定与存在,因此,欧盟对美国现时的战略要价尽管有许多种说法,但归根结底都结在了“欧元与美元的地位问题上”。

●通过这段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基辛格先生所说的“欧美战略互信”,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而前面说了,由于欧美的“重中之重”重叠于科索沃问题(欧元与美元的相对地位问题),是一种即不可调和、也不能长时间拖延的战略矛盾,因此,在美元向欧元“正式让渡”部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国际金融监管权之前,“欧美”间在政治层面兑现“中东与南亚利益交换”、并在政治层面达标的可能性虽有、但不大,即便是“政治达标”、但如果“经济不达标”,恐怕也解决不了欧盟竖在美国面前的“兑现门”的问题。

其次,一旦“中欧”之间关系因欧盟战略误判而全面恶化,那么,不仅中东利益即便到手也有“可逆”的危险,而且,欧元(欧盟)还有将就此走向历史终结的危险。

通过这段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基辛格先生所说的“欧美战略互信”,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因此,在经济、特别是金融上,我们也就观察到了有意思的一幕,一方面,是人民币兑美元在几个交易日内升值幅度加大,另一方面,是日本政府公开干预日元汇率,并一度导致日元快速回软,而对此变动,欧盟(欧元)总体上保持沉默,是即不说人民币的不是,也不提日元干预的不好,反倒是近日连续攻击人民币汇率的美国人,是“即”说人民币的“不是”、“也”说日元干预的不好。

当然了,由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对中国表现出强硬,因此,美国人说人民币的不是那可是“真心”,说日元干预不好“暂时(请注意这一点)”只是“假意”。然而,一旦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软下来,那么,日元干预问题就会立刻成为“美日军事同盟”之间“照吵不误”的话题。

值得指出的是,日元前段快速升值有着深刻背景,在金正日二次访华,朝鲜准备在政治、经济层面全面倒向中国之后,走进死胡同的“美国东北亚政策”也就有了个“重新做人”的问题,而受此冲击巨大,日本国内政局再次出现不稳,其对外政策也出现巨大摇摆,因此,日元前段快速升值既是仍陷于金融危机之中“欧美”的“作为”、也是中国“不作为”的共同结果。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中欧美”而言,虽然彼此间的意图有本质区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想看看在“中美”、或者在“欧美”与“东亚”之间大玩“政经分离”的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在关键时刻(美国全球战略正“深刻思考”下一步怎么走的时候),最终会侧向哪一边?是侧重于政治与军事(欧美、北方)、还是侧重于经济(东亚、南方)?

因此,在日本用“在钓鱼岛强硬”换取了“公开干预日元汇率”、从而表现出“日本在关键时刻将侧重政治与军事”的迹象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对日本经济上施加的强大压力,以在“方方面面”面前要求日本“进一步确认”其态度。

东方评论员注意,在释放了十四名船员与渔船之后,日本政府仍然非法扣留着船长,并扬言要走“司法程序”,我们也注意到,就在今天,中国国内法院“首次”受理了二战中国受害劳工控诉“加害方”--日本相关企业的案子,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镜头,结合之前我们所说的,以中国高调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为契机,外加突然发生的钓鱼岛事件,中国开始以一种罕见的方式、搭建一个“间接影响”日本国内政治局势的模式的结论,我们不难看出,北京正在为这种模式注入更多的“参数”,显然,以“日本处理钓鱼岛事件”为例,日本如想借此强调“它在关键时刻将侧重政治与军事”的“姿态”越高,那么,“这套模式”让日本在经济上受到的打击就会越大!并“间接影响”日本国内政治局势。

我们相信,如果日本政府持续不低头,那么,让“日本经济”在“日本政府”的强硬中,再一次来到“失去十年”的边缘,将是中国与“欧美”达成某种妥协的第一步。显然,既然东亚经济因日本的战略误判而无法团结、既然全球二次探底不可避免,既然东亚经济将因东亚的不团结而必将在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中受到更多的冲击,那么,放手让它早一点发生,也未尝不可!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仍然认为:在关键时刻,如果确有必要,放任“欧美”让日本经济再失去十年,那又何妨?

而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压力,最直接的反击可能就是跟着美国人、拿人民币汇率说事,但由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损害更大,因此,即便日本政府果真就此反击中国的经济压力,也只能是“干说不练”!

●在这段排列与组合中,表面焦点在中东、实质焦点在科索沃

不过,如果日本政府想以“政治上更加强硬”来报复中国所施加的经济压力,那么,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已经指出,在东海这片海面上,如果日本政府继续“不清白”,那么,中国有关部门也前往钓鱼岛、甚至硫球一带“护渔、执法”就有必要了,据报道,中国外交部已经证实有类似的执法行动,至于“何时”扩大至钓鱼岛、硫球一带,从而“以行动否定日本对上述地区的所谓主权”从而“行使主权”,北京可能将视科索沃、中东、南亚方向的具体形势来决定。因为,日本不过是“中欧俄美”全球核心利益排列组合中的一个“参数”而已。当然,这个“参数”的“量值”不能小视!但有必要指出的是:

第一,在这段排列与组合中,表面焦点在中东、实质焦点在科索沃,且“美国朝野”联手抛出了一个“冲击性变量”。

第二,所谓美国全球战略在“深刻思考”下一步怎么走?是我们在讨论第三波“排列与组合”问题中,第一次定性为“真正意义上”的“冲击性变量”。

因此,我们再次强调,随着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冲击性变量”的出现,国际形势已经进入极其复杂的阶段,什么冲击性、颠覆性的事件都有可能发生。而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旦中国有关部门前往钓鱼岛、甚至硫球一带“护渔、执法”,如果日本政府还要继续强硬、从而表现出“与其实力不相称”的蛮横,那么事情也就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时,于擦枪走火中打沉几艘日本军舰,就有了可能!我们也再次强调,直到了必要时刻,那份“美日军事同盟”,没有人会当回事儿的!也没有人能保护日本的自卫队。看来,日本自卫队这个名字就没有取好,到了关键时候,所谓自卫队,大概也就只能靠自己保卫自己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