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历史,人生天天新开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员,导演还是观众?
正文

东方时事解读 2008年1月18日—星期五

(2008-01-20 08:34:03) 下一个
东方时事解读 2008年1月18日—星期五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随着印度总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的那句“世界足够大,两国(中印)可以同时发展”,特别是,随着胡锦涛主席15日在会见印度总理辛格的开场白中所说的那句“对辛格成功访华表示祝贺”,可以说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为之一震。
下面,我们就通过几则短小的新闻片段,先挑出几个“震荡点”,之后,东方时事评论员、经济评论员将一起展开讨论,并作为本期《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的《焦点话题》。

英首相布朗访华重申反对“入联公投”立场
【综合消息】英国首相布朗周五率团至中国访问。这是布朗首次以英国首相身分赴中国访问。相关人士证实,布朗此行,将重申英国政府反对台湾“入联公投”的立场。
据报道,布朗自去年夏天接任英国首相以来,曾两度与中国总理温家宝通电话,两人并不时以信函沟通,交换意见。
熟悉中英双边关系人士指出,布朗此次访问中国,除了就中英双方共同关切议题外,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台湾问题”也是布朗此行的议题之一。
布朗将借访华之际,重申英国不支持台湾为加入联合国所提出的公投案的观点。据了解,布朗不但将持续表达英国不支持台湾“入联公投”的立场,其反对态度且将更为坚定。
跟随布朗访华的有英国商业、企业与制度改革大臣、商业、企业与制度改革部国务大臣和贸易投资署首席执行官等政府官员,同时,他还带来三十位英国企业家代表。有分析人士认为,英国是欧盟第一大对华投资国,财政大臣出身的布朗率领庞大金融代表团访华,意味金融合作可能将是他此行的一大重点。今天,他将与温家宝总理共同出席中英工商峰会并发表演讲。
访华期间,布朗将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见,温家宝总理将与他共同出席两国有关协议的签字仪式。中国商务部此前透露,双边有望在清洁发展机制、可持续城市合作等方面签署协议。两国总理还将共同与两国公众进行交流。此外,布朗还将参观一些奥运场馆和设施。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熟悉中英双边关系人士指出,布朗此次访问中国,除了就中英双方共同关切议题外,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台湾问题”也是布朗此行的议题之一。
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非常重视布郎的此次访华,另外,中国政府当然视“台湾问题”为最重要的问题!然而,对北京而言,由于中国的战略利益早就超过了整个东亚,因此,布朗此次访华“是否”重申英国政府反对台湾“入联公投”的立场远不是最重要的。
●布朗先生必需明白这么一点
在之前的点评中,东方评论员已经强调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以伊核问题为核心的中东和平问题、伊拉克问题、阿富汗问题、科索沃问题,特别是“巴基斯坦局势”经过“伊核六方”近几个月的“台前幕后”,已经走到了“接近摊牌”的关口,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布郎想让此次访华取得成功、并想从北京这里捞到“巨大现实利益”,也就是“强化中英金融合作”的话,那么,布朗先生就必需明白这么一点:不论是“扛着”所谓“持续表达英国不支持台湾入联公投的立场”,更或者“标榜”英国“对其更为坚定的反对态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态度”仅是个“必须的”“前提条件”而已!
●北京希望布朗带来的“核心文件”并非是有关台湾问题“台湾文件”
显然,准备接待布朗的北京,希望布朗带来的“核心文件”并非是有关台湾问题“台湾文件”、或是有关奥运问题的“奥运文件”、而是一份“有关巴基斯坦问题”的“巴基斯坦文件”,至于这份“巴基斯坦文件”的核心要点是什么?我们稍后再做展开。
在这里,我们再来阅读一则消息。


美国防长讥讽北约驻阿部队“不会打仗”招致盟军“强烈不满”
【伦敦消息】英国《泰晤士报》17日报道: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指责在阿富汗南部战斗的北约部队缺乏打击武装分子的经验。他的话引发了英国以及其他美国亲密盟国前所未有的不满情绪。
盖茨称,北约部队在阿富汗南部的作战失败是导致阿富汗暴力活动日益增多的原因。他这番口无遮拦的批评立刻招致英国、加拿大和荷兰这三个最重要的美国盟友的反弹,因为这三个国家的军队在阿富汗南部承担大多数最惨烈的战斗。
英国议员、前军方指挥官帕特瑞克-麦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罗伯特-盖茨的言论是“血腥并且无法让人容忍的”,美国人必须要明白一点,那就是驻阿富汗英军士兵是美国的最亲密盟友,他们目前正在大量流血和牺牲。
英国军方的官员也表示,英国目前在阿富汗南部共派驻了7800名士兵,其中81人在与塔利班武装分子激战时死亡,驻阿富汗英军取得的战绩非常明显,仅在最近的一次行动中就围剿并打死了2000名塔利班武装分子,重新夺回了塔利班武装组织防卫最为严密的一处战略要塞。地面战开打以后,包括英国陆军第52旅、阿富汗陆军国民警卫队以及美军特种部队在内的北约部队,迅速成功包围穆萨卡拉镇并击毙数千名武装分子,所有这些战绩均证明罗伯特-盖茨的说法是不公正的。荷兰外交部紧急召见美国驻荷兰大使,要求他就罗伯特-盖茨的上述言论做出解释。荷兰外交部的官员表示,英国、加拿大以及荷兰三国军队一直在阿富汗南部进行艰苦做战,正面阻挡了塔利班武装分子的疯狂袭击,罗伯特-盖茨的言论“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加拿大外交部的消息称,他们在罗伯特-盖茨发表上述言论后也与美国国防部进行接触,并就此表达了严正抗议。加拿大外交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加拿大目前共有2500名士兵部署在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省,他们在这里经历过数十场激烈的战斗,并最终将塔利班武装分子全部驱逐出了这一地区,罗伯特-盖茨的评论完全忽视了这一事实,实际上是对加拿大派驻阿富汗士兵的侮辱和不尊重,“而这将是完全不能忍受的”。
另外,英国和荷兰官员拒绝相信盖茨的这番言论是针对他们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埃里克•埃德尔曼不得不给各个欧洲盟友打电话,向各国保证盖茨的评论并非专门批评某个国家的军队。

【时事点评】事实上,在昨天的点评中,在南亚部分,针对“美国防长指责北约盟军在阿富汗不会打仗”的消息,我们已经配发了相关讨论纪要。
●“不形于色”的盖茨在“残酷的现实”下终于被压出了“本色”
就如我们昨天所强调的:相对咄咄逼人、在公开场合喜欢“有一说一”的拉姆斯菲尔德而言,这位表面上“温文尔雅”、言行上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形于色”的继任美国防长盖茨,在“残酷的现实”下,终于被压出了“本色”。
●盖茨对驻阿富汗北约盟军的“公开指责”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东方评论员注意到,盖茨对驻阿富汗北约盟军的“公开指责”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指责“某些北约军队”在阿富汗南部作战欠缺经验。
我们知道,阿富汗南部是危险地带,因此,部署在阿富汗南部的北约作战部队,除了美军自己之外,主要是英国、加拿大、荷兰部队。
显然,尽管美军“高超的作战经验”早就被伊拉克反美武装、阿富汗的塔利班武装组织给“考糊”了,但我们相信,盖茨先生的指责是不会包括这一块的。这样一来,盖茨先生所说的“在阿富汗南部作战欠缺经验”的是哪些部队,已经一目了然!
因此,这三个自信在阿富汗南部“承担大多数最惨烈的战斗”的美国盟友表现得“如此愤慨”、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层面,是指责“某些北约军队”事实上并没有做好打击塔利班武装的准备。
我们也知道,阿富汗南部之所以是危险地带,是因为塔利班武装活动得最频繁。相比之前,阿富汗北部倒是安全得多,也正因如此,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北约部队都喜欢在北部扎堆。明眼人是一听就明白,盖茨先生是冲着“在阿富汗北部扎堆的人”发出“没有做好打击塔利班武装的准备”之抱怨的。
●德国人在盖茨的公开指责下,又放出了一道“味道微妙”的“风声”
有意思的是,与英国、加拿大、荷兰人的“对号入座”、暴跳如雷相比,在北部扎堆的“北约盟国”倒是显得非常安静,或许果真是“大人大气”,或许是盖茨的相关指责原本就一语中的,所以至今没有做出强烈的反应。
不仅如此,早先明确表示“尽管巴基斯坦局势不稳,也不会增兵阿富汗”的德国人,在盖茨的公开指责下,又放出了一道“味道微妙”的“风声”。

德军将领称考虑向阿富汗增派坦克
【综合消息】据媒体报道,驻阿富汗国际安全协助部队参谋长、德军少将布鲁诺-卡斯多夫18日对媒体表示,德国正在考虑向阿富汗派出坦克和火炮。
驻阿富汗德军部队去年夏天担负快速反应部队的任务,它负责保护国际安全协助部队在阿富汗北部的驻军、参与解救人质和车队护送任务,这使它可能与塔利班武装分子发生交火的风险大增。
这位二星将军称:“当部队拥有更强火力的武器后,这可以对士兵提供更好的保护,这一举动同时具有威慑效果。”
德国国防部长弗朗茨-约瑟夫-容对此表示:“当我们考虑作出决定时,决定必须要与国会的授权相一致。”

【时事点评】如果仅就阿富汗、巴基斯坦方向而言,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盖茨公开指责“包括英国在内的北约盟国部队在阿富汗作战不力”,以及原先声称“尽管巴基斯坦局势不稳,也不会增兵阿富汗”的德国、转而声称“正在考虑向阿富汗派出坦克和火炮”,就是英国首相布朗访华的“重大背景”之一。
我们想强调的是,除此之外,如果我们仍然将观察范围局限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方向的话,那么,英国首相布朗访华的“重大背景”之二,则“闪烁在”美国情报系统鼓捣出来的一则消息之中。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基地组织是刺杀贝-布托主谋
【华盛顿消息】据消息透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迈克尔•海登日前向媒体表示,刺杀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的主谋就是基地组织和一名巴部族领导人的盟友。
消息人士表示: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访谈中,海登指出,与巴西北地区部落领导人巴依图拉•默苏德有关联的武装分子在基地组织支持下暗杀了贝•布托。海登没有透露这一情报的来源,但表示他的结论是准确的。
据消息透露,海登还明确表示:杀害贝-布托的是盘踞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巴依图拉(Baitullah Mehsud)手下的武装分子,他们是在基地组织的支援下行动。
海登还表示,基地组织现在和各种极端组织和分离主义分子建立了联系,对贝•布托的暗杀只是一系列恐怖活动的一部分,这些活动还包括自杀式炸弹袭击和其他针对巴基斯坦领导人的暗杀行动。
海登在访谈中指出:“这个网络或许早已存在,只是一直潜伏着,现在才活跃起来,那是基地组织和多个极端和离心主义组织之间的网络。他们的意图显然是继续打击巴基斯坦。”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海登指出,与巴基斯坦西北地区部落领导人巴依图拉•默苏德有关联的武装分子在基地组织支持下暗杀了贝•布托。海登没有透露这一情报的来源,但表示他的结论是准确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既然这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一口咬定上述情况的准确性,但又拒绝透露情报的来源,还讲得有鼻子有眼的,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将其归在“有此一说”的“消息”类。
不过,这份“有此一说”却包含了太多的重要线索:
●在英国首相动身访华之前,相关“访谈内容”却始终没有见报
第一,据消息透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接受《华盛顿邮报》的访谈时间已经有几天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首相动身访华之前,相关内容却始终没有见报。
第二,最新的消息是,《华盛顿邮报》将在周五期刊登这份访谈。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见报的时间恰恰与英国首相抵达北京的“日期”重合,尽管因时差的因素,两者之间的“绝对时间”要相隔12个小时。
第三,我们知道,就在布朗动身访华前不久,准确地讲,是1月14日,正在巴基斯坦协助调查贝•布托遇刺案的英国警方做了两点声明:
首先,声称“根据他们目前搜集到的证据显示,贝•布托在拉瓦尔品第遇刺是死于‘基地’组织的暗杀”。
其次,声称他们是“通过检验和分析各种遗留下来的痕迹做出了上述判断”的。此外,英国警方调查人员正在要求对贝-布托进行尸检以确定她遭暗杀的真正原因。另外,据西方媒体报道,“调查组人员还对旁遮普省警方的不合作表示愤慨”,因此“调查组的一名成员已返回英国以便在英国的刑事检验实验室里对一些证据进行分析”。
●到底是“调查结果”在“先”?亦或是“访谈内容”在先?
如果我们拿“第三”去对比“第一”的内容,也就不难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其一,既然英国警方在14日宣布的“调查结果”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几天前”制作的“访谈内容”,都一致认为是“基地组织”杀死了布托,那么,到底是“调查结果”在“先”?亦或是“访谈内容”在先?
其二,如果是“调查结果”在“先”,那么,这将说明负责调查的英国方面对“布托之死”所引发的巴基斯坦局势之“应该”何去何从有自己的判断。
其三,如果是“访谈内容”在先?,那么,也就只能说明一点:在“拉合尔”发起的恐怖袭击不仅没有让穆沙拉夫屈服、反而激起穆沙拉夫的强烈反击,并公开发出强烈警告、声称“如果美军在巴阿的边境开展单边军事行动,一定被视作侵略者”、且“入侵者会感到后悔”之后,在逼迫巴基斯坦政府以“充许美军进入巴基斯坦反恐”去换取巴基斯坦局势“暂时稳定”的问题上,华盛顿再次后退了一步。
●最为可能的一种情况:根本就是一个“互递纸条”的过程
其四,也是最为可能的一种情况,即:英国警方的“调查结果”与美国情报头子的“准确消息”根本就是一个“互递纸条”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有个细节就非常值得警惕:
一方面,英国警方的确给出了“贝•布托在拉瓦尔品第遇刺是死于基地组织暗杀”的判断,这与巴基斯坦政府的说法倒也相符;
但另一方面,英国警方也故意留了个尾巴:除了要求对贝-布托进行尸检以确她遭暗杀的真正原因、以强调“调查并没有完结”之外,还对某些西方媒体抱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警方的不合作”、并以此为由将某些“证据分析工作”放到英国境内去做,以强调“仅在巴基斯坦境内不足以完成全部调查工作”的意思。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这种猜测不错的话,那么,“美英”选择在布朗访华之前以不同的方式、分别公开“纸条”的内容,将巴基斯坦政府与“布托之死”暂时撇清(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辞、是暂时撇清),与其说是主动的、还不如说是被逼无奈,特别是对美国人而言,由于其“战略要点”太多,需要维护的“战线过长”,因此,那种在“权衡利弊”之后“被逼无奈”的痛苦感受,恐怕要比英国人深刻得多。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阅读两则消息。

普京访问保加利亚、希腊俄与两国签能源管道协议
【综合消息】据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十七日抵达索非亚,开始对保加利亚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俄罗斯、保加利亚和希腊三方在此间共同签署了有关成立国际项目公司,建设布尔加斯─亚历山德鲁波利斯石油管道的协议。普京还表示,与保加利亚签署的“南流”天然气管道项目,同样对提高欧洲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根据去年三方签署的政府间协议,俄罗斯将获得管道项目公司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希腊和保加利亚各获得百分之二十四点五的股份。布尔加斯─亚历山德鲁波利斯输油管道同南流天然气管道一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保证该地区和全欧洲的能源安全。
在普京访问保加利亚期间,由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长维克托赫里斯坚科同保加利亚经济与能源部长彼得季米特罗夫签署了南流天然气管道协议。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各占天然气管道建设公司资本的五成。

资料:法将在阿联酋建永久海军基地扼波斯湾石油要道
【东方档字NO200801160362】综合外电消息:萨科齐13日起到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及阿联酋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推动核能及军事合作,为法国企业争取数以亿计美元的合约。
据媒体报道,法国总统府消息人士已经证实,法国将在阿联酋建立永久海军基地,未来将有约500名法军人员进驻,让法国得以插足波斯湾石油输出要道,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
另据法国媒体透露,阿联酋未来将“允许法国在阿布扎比建立数个海军基地”,作为“加强两国军事合作”的一部分。在基地建成后,法国将是美国以外,在海湾地区建立首个海军基地据点的西方国家。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普京在这个时候左手拖着一条油管、右手牵着一条气管先后造访保加利亚、希腊,并签定协议的动作,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左手抱着核反应堆、右手搂着军火周游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及阿联酋,并宣布要在扼守波斯湾石油要道的阿联酋建立永久海军基地的动作,在华盛顿的眼里,尽管两者在方向上相距甚远,但在意图上都是一样的--这都是在抄美国的后路:
●油管一旦建成,希腊则将继土耳其之后,也成为一个向西欧、南欧中转石油的重要国家
首先,我们先来关注普京手上的那两条油、气管道。
油管的名称之为布尔加斯(保加利亚)─亚历山德鲁波利斯(希腊)输油管道,它将绕过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直接经保加利亚和希腊通向西欧和南欧。该管道的运输能力将达到每年5000万吨。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几点:
第一,黑海是经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才与地中海相通的。而不论是博斯普鲁斯海峡、还是达达尼尔海峡,一来极其繁忙,二来都在土耳其境内。这就是说,普京此次访问拽去的是一条可以绕过土耳其、将俄罗斯的石油通过黑海和巴尔干地区向欧洲输出石油的石油管线,而且是条年输送量达5000万吨的“大管线”,
第二,这条输油管一旦建成,将成为俄罗斯向希腊提供石油的主要渠道:俄罗斯石油将由大型油轮运抵布尔加斯,然后输往希腊,输油管投入使用后,保每年可从中获利取相关可观的费用,而希腊则将继土耳其之后,也将成为一个向西欧、南欧中转石油的重要国家。
第三,我们知道,目前土耳其境内也有一条大管线,就是由美国人投资、设计年输送量达8000万吨,计划将里海、甚至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经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运送到地中海、再分流到欧洲的巴杰石油管线。
第四,这条石油管道早在2001年就开始谈判,原计划年输送能力是3500万吨,但在美国的杯葛下,此前历经多年谈判一直没有结果。结果,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心无力的俄罗斯是眼巴巴地瞅着巴杰石油管线建成、投产而无可奈何。
第五,如果仅算经济账的话,那么,把里海油气资源经伊朗到海湾的“南线”管道运送到西方和亚洲原本是最为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
然而,早就计划“将伊朗问题伊拉克化”的美国是不愿把这种控制权交到伊朗手中的。因此,美国不顾俄罗斯和伊朗反对,牵头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修建经济上极不划算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为里海石油打通了一条极具地缘政治色彩的“西线”通道。
不过,局势的最新发展是:不久之前(07年10月份),环里海的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五国领导人齐聚伊朗首都德黑兰,参加第二届里海沿岸国家峰会。会后,五国领导人公布了内容广泛的《德黑兰宣言》。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次会议虽然没有就“里海到底是海还是湖、以及如何划分的核心问题”签定正式法律协议,但是,在普京的主导下,这次会议却显现了数个足以令华盛顿吐血的动向:
首先,五国峰会正式决定:在任何情况下,五个里海沿岸国家都不会允许第三国利用一个里海沿岸国领土对另一个沿岸国进行侵略或发动军事打击,五国还同时对伊朗和平利用核能表示支持。在美国以核问题为由试图进一步孤立和打压伊朗的背景下,这个“共同宣言”的政治意图也就显得极为“扎眼”。
●布什首次“以巴以和平为目标”的“中东之行”在一无所获中结束是可以预料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个“共同宣言”最为微妙之处就在于:布什当时正在组织所谓的“中东和会”、且刚刚提出、并开始兜售其“新版大规模制裁伊朗案”,普京则完全摆出一副针锋相对、专挖墙脚的姿态。
真实的情况就是:北京也是积极配合,借口墨克尔、布什会见达赖果断喊停“伊核六方会谈”,也摆出一副“伊核进程”可能不再受“伊核六方会谈模式”约束的样子,正是在这种“进一步孤立和打压伊朗”无望、而“伊核进程”又可能“突飞猛进”的事实下,欧盟、特别是阿盟、也包括以色列这个美国盟友,各自对“中东和会”、“巴以和平”的要价是立马高涨,在华盛顿根本就压不住阵脚的情况下,随后(07年11月份)在美国召开的“中东和会”终以惨淡的结局收场,布什首次“以巴以和平为目标”的“中东之行”也在一无所获中结束(当然了,也不尽然,布什也帮着美国军火商与沙特阿拉伯做了一笔巨额军火生意,尽管这令以色列非常不快),也都是可以预料的。
●对那条油管而言,值得强调的地方有两个
其次,在“里海五国”峰会上,普京提出几个动议:所有里海沿岸国家需要共同努力,阻止外部势力利用一个里海沿岸国家反对另一个里海沿岸国家。在谈到里海能源问题时,普京说:“穿越里海地区的能源管道事宜必须得到所有5个沿岸国家的支持才能落实。”
普京还建议加快发展“南-北”国际交通走廊。会上,普京还大打世界流行的“环保牌”,以担心“里海石油生产已经导致里海,以及流向里海的河流中的鲟鱼急剧减少”为由,会上普京大胆建议:“建设一条运河,连接里海和黑海-亚速海海域,将有助于巩固里海的交通潜力。”
因此,对那条油管而言,值得强调的地方有两个:
首先,普京所建议的“这条运河”,很可能与布尔加斯(保加利亚)─亚历山德鲁波利斯(希腊)输油管道“配套”,也就是说,里海的石油、特别是伊朗的石油,有可能经“这条运河”被灌进上述石油管道。
如此一来,大家也就不难看出,一旦形势发展到“里海五国”愿意共同挖掘这条运河的那一天,那么,华盛顿一手打造、欧洲紧密配合,但“仍须努力的”里海“东-西交通走廊(阿富汗、土库曼斯、里海、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将被俄罗斯组织、伊朗积极配合的“南-北交通走廊”拦腰斩断。
●对欧盟而言,虽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好消息”,但也绝对称不上是非常恶劣的“坏消息”
其次,对支持巴杰管道的欧盟而言,“这条运河”也好,布尔加斯(保加利亚)─亚历山德鲁波利斯(希腊)输油管道也罢,虽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好消息”,但也称不上是非常恶劣的“坏消息”,不说别的,仅就“此输送路线”可以绕开“立场待定”的土耳其,绕开“与美国关系暧昧的”波兰这两点而言,也是可以利用的。
另外,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布尔加斯─亚历山德鲁波利斯输油管道走的是巴尔干半鸟,我们知道,在科索沃独立的问题上,“欧美”是即有合作、又各具私心,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欧美的合作是相对的,而“私心”却是绝对的,是不可调和的(欧元与美元的地位之争,欧盟要打造地中海组织、从经济层面整合中东国家,这些,更是在“抄”美国世界霸权的后路),因此,这条紧贴着科索沃“行走”的输油管道在某种意义上也展示了“欧俄”未来在科索沃问题上“不排除有战略合作空间”的意味。
对此,首席评论员就明确指出,大家不要忘记了希腊就是一个“明确反对”科索沃独立的欧盟国家,同时,更加绝妙的是,希腊与土耳其之间在领土问题上也有很难调解的争端。真实的情况就是,这种争端曾被欧盟大国--法国数度“强调”为“在考虑土耳其加入欧盟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难看出,这条绕过土耳其、甚至可能切断巴杰管道横跨里海计划的油管,对华盛顿而言,绝对算得上是非常恶劣的“坏消息”了。
●再谈“中投”的注资行为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就“中投公司注资摩根斯坦利”与“科索沃独立”之间的关联配发过评论,就如我们当时所说,在如何看待中投公司注资摩根斯坦利的问题上,即要从技术层面去观察,更要从战略层面去观察。
显然,在我们看来,技术层面的东西就是“中投公司注资摩根斯坦利”即是打开美国核心战略资产的“又一步”,也是参与、并学习世界金融游戏的“又一步”;
而战略层面的东西就是:
其一,欧美都自信自己将是“科索沃独立”的“最大赢家”,因此,对华盛顿而言,在全面被动的无奈下,它愿意将这一问题拿出来与欧盟交换“伊拉克合作”、“特别是伊核合作”、“阿富汗合作”、甚至是“巴基斯坦合作”;而对欧盟而言,在机会难得的判断下,它也愿意抓住这个机会“快速实现”欧洲大陆的地理整合,先将俄罗斯挤出巴尔干,之后,再将美国挤出东欧,从而将整个地中海沿岸国家整合进地中海组织,继而为欧盟经济主导这一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了,经济上的主导,将是以欧元全面取代美元的地位为标志的;而利用地理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势,将地中海沿岸国家纳入“欧元经济圈”,正是“欧盟中东战略”的经济意图之所在。
其二,就目前而言,从德国总理墨克尔抄起达赖牌的那天开始,欧盟的战略盘算显然是在指望“中俄美”于全球范围内“彼此施加战略压力”、并在指望彼此都需要欧盟“站在自己这边”、从而在这两个“指望”中,坐享渔人之利。
显然,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最能体现这种“利”之所在的,就是“欧元”;最能评判欧盟最终是否达成上述战略目的“评判标准”,将是“欧元是否最终取代美元”。
值得强调的是,要达成上述战略目的,欧盟必须取得突破的方向,既不是墨克尔政府“价值外交”矛头所指的北京、莫斯科,更不是欧盟正与“中、俄、美、日、印”全力争夺的非洲、美洲,恰恰是“中欧俄”与美国在伊核问题继续对峙的中东地区。
在这个问题上,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给出了完整的讨论,并强调了“两个重要概念”,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特援引如下:
由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经济结构的不同,欧盟与美国除了在“如何处理伊核问题”的方面有着重大矛盾之外,在如何获取中东经济利益的层面上,欧美也有着不可调和的战略矛盾:简单地讲,美国人想的是依靠其强大的军事资源、凭借其强势的金融体系、将整个中东、甚至大中东“永久地铸进”其经济体系,显然,这就表现在“石油美元”这个名词上;
而曾经是中东统治者、二战后却被“美苏”联手赶出中东的欧洲人想的又是什么呢?欧洲人想的是凭借其地理优势(相对于美国)、以及制造业方面的特点,正在赶超美国的金融体系,已经超过美国的经济规模,企图将整个中东,准确地讲,是包括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资源与市场统统纳入其经济循环。显然,一旦欧洲人梦想成真,那么、它除了也将表现在“石油欧元”这个名词上之外,还将表现在“欧元取代美元”的层面上。
也就是因为这种利益上的尖锐对立,如是乎,对美国人想在中东控制能源、金融的企图,欧洲人的回答就是“反对伊战”、外带一个“伊核危机”;而对于欧洲人想在中东、地中海沿岸国家投资建厂的心思,美国人回报的就是持续不断的“巴以冲突”,在通过科索沃战争打弱欧元、熄灭战火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在巴尔干这个火药桶上特意保留一个定时炸弹--“科索沃独立问题”,现在又专门准备了一个“库尔德斯坦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欧盟首先要做、也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政治上整合欧盟,其次是将中东国家的“石油美元”一点点儿地挤兑成“石油欧元”。
●欧盟是否太心急了点儿?
显然,近几个月来,在“法德意”的大力推动下,通过“欧盟宪法简版条约”,以及将“申根协定”由15国扩至24国,都是在试图在政治上整合欧盟;事实上,在西欧对波兰等东欧国家开放边境之后,已经收到了效果,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波兰已经放风“除非美国保证波兰的绝对安全,否则部署反导的事儿还得谨慎考虑”。但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欧盟远未消化“这两步动作”之前,就急忙抛出触动美国神经的“地中海区域合作”话题,欧盟是否太心急了点儿?当然了,也许是太自信了点儿?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让美国次贷危机给“催”的(注,原文是“逼”的)。
●给中俄以一个选择权
然而,在我们看来,不论是“太心急”还是“太自信”,或者是让美国次贷危机给“催”的(注,原文是“逼”的),这都将给在中东和平进程主导权“私相相授”的过程中处于“旁观”地位的中俄以一个选择权。
从俄罗斯放风“不排除欧盟取代联合王国在科索沃维和的可能性”的情况来看,俄罗斯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松动了立场。显然,令俄罗斯立场松动的因素,绝不仅仅是反导问题上的那点儿新消息!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既然欧盟与美国都执意要玩这一局,都要讨好挰有大把“石油美元”的阿拉伯世界、且欧盟自信日后可以摆平科索沃问题,完成欧盟的整合,从而用欧元全面取代美元;美国也自信自己日后可以左右科索沃局势,继续用这枚棋子影响欧盟整合的进程,从而象上次“科索沃战争”中那样,伺机一举击溃欧元;既然美国已经将“科索沃独立”作为一个“筹码”、与“中东和平进程话语权”一道去交换欧盟的伊拉克合作、阿富汗合作,特别是伊核合作,那么,对中俄而言,如果不能阻止的话,最明智的策略其实就是放手让“科索沃独立”进程尽快启动,从而准备在日后视欧盟、或美国的角力情况,视中东、中亚的局势发展,在帮助、或者延缓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问题上,在帮助、或延缓欧元取代美国的进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美国对“美元兑欧元”的在幅贬值何以感觉不那么可怕。
我们认为,在“科索沃独立进程”的后续问题上,与俄罗斯主要凭借与塞尔维亚宗教关系、凭借俄罗斯能源供应者的身份、在欧元与美元的问题上发挥作用有所不同的是,由于手握近15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特别是,由于中国分别是“欧美日”对外贸易的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在影响欧元、美元各自前途的问题上,中国有着现实的、重要的发言权。真实的情况就是,人民币在兑美元保持升值的同时,兑欧元却一直在贬值,由于人民币现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其实与钉住美元并无太大的差别,因此,正是“度量”这个“对外贸易额”十分庞大,外汇储备也十分庞大之经济体的人民币、死死地“吸在”美元的身上,再加上许多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受人民币影响较大,由于人民币兑欧元等货币保持贬值,这才使得美国对“美元兑欧元”的贬值不感觉那么可怕。
●只要人民币大幅升值就可令美元的价值真正地走下一个台阶
对此,欧盟心里是清楚的:要想打跨美元,就目前而言,只要人民币大幅升值就可令美元的价值真正地走下一个台阶;因此,在前不久举行的“中欧经济战略对话”中,对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欧盟是“不假颜色”,而温家宝总理的回应也非常直接,一句“欧元升值主要是美元兑欧元贬值所致”,就直接将球踢给了“欧美”。
●让美国财长最上心的倒不是什么汇率问题、而是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问题
对此,美国也是清楚的:要想保住美元的地位,除了让人民币继续吸在美元身上、有效“稀释”美元贬值幅度的这一“现实手段”之外,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彻底打开中国的金融市场,凭借其优势的金融实力和经济结构优势,全面控制中国的金融体系,经济体系,让中国的金融全面地为美国经济、为美元输血。
因此,在第三届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会上,让美国财长最上心的倒不是什么汇率问题、而是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问题。也是因为这一点,美国财政部昨天再次“作证”:中国没有操纵汇率。
至于日本,由于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极强,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中受益最大,更是对人民币汇率“不感兴趣”。
●要充分利用“欧美日”这三大经济体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暂时无法协调立场”的有利时机
对此,中国也是清楚的:要想避免这种局面,除了用人民币有管理的“波动幅度”去“分别敲打”“欧美”的神经、不时警告“欧美”在经济上搞摩擦不要过分之外,最根本的是要在中国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成熟之前,一定要严守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打开资本市场的问题上更是要慎之又慎。
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欧美日”这三大经济体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暂时无法协调立场”的有利时机,在稳守汇率形成机制、有效隔绝外在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地探索、并培养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对资本的营运能力,并强迫对方“对等地”向中国金融机构开放市场。
因此,在欧美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各打算盘、美元与欧元的角力有可能因科索沃问题的“后续发展”再度白热化的情况下,在美国次贷危机在进一步深化,并已开始冲击欧洲经济的情况下,在欧元汇率坚挺,已经开始影响欧洲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总之,在“欧元、美元”都需要“人民币汇率”帮自己一下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倾向性”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一点将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中美在经济上的依存度比中欧来得要高,再加上欧盟刚好针对中国、俄罗斯展开了一轮“外交政策调整”,因此,中国通过“中投向摩根斯坦利注资50亿美元”的行动,走出“培养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以及资本营运能力”的又一步,并向正致力于用针对中俄的“价值外交”,针对中俄中东、中亚利益的伊拉克合作、阿富汗合作,去向美国换取一份搞“地中海区域合作”机会的“欧盟”发出明确的战略信号,就此而言,它是值得肯定的。
显然,对这份战略信号,我们是这样理解的:相较所谓“三边撕裂”的三方(欧美日)搞“价值外交”的“向心力”而言,所谓“南北撕裂”的一边(中俄印等“非西方”经济体),一旦对另一边(相互恶斗的欧美日经济体)玩起“经济外交”来,其冲击力恐怕要强得多。在这里,不太恰当地挪用一句术语去形容它,那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果我们评估的不错的话,这一点,在“科索沃独立进程”的“后续发展”中、在欧元与美元的再一次剧烈对撞中,在欧盟致力于奔走、美国致力于阻击“地中海区域合作”的道路上,如果“中俄欧美”因各自的战略需要,有幸在伊核问题上达成“暂时稳定伊核进程”的妥协、并将伊核问题暂时装进“伊朗保留核能力,但由中欧俄共同提供核燃料”的最佳模式内,那么,“中俄”在科索沃问题“后续发展”上的选择权,在欧元与美元的斗法中,将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回顾这段评论的过程中,我们提请大家要特别留意这么几点:
第一,针对“中投向摩根斯坦利注资50亿美元”的行动,即要关注其技术层面,更要关注其战略层面,也就是说,北京通过这种手法、向正致力于用针对中俄的“价值外交”,针对中俄中东、中亚利益的伊拉克合作、阿富汗合作,去向美国换取一份搞“地中海区域合作”机会的“欧盟”发出明确的战略信号,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大家要特别注意两个重要概念
首先,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它即展现了中国决策层在国际事务运作上的灵活性,也公开证明了“中国战略武器库”的丰富多彩--除了愈加强大的政治武器、愈加“震撼”的军事武器外,赫然又多出了一样经济武器。
第二,大家要特别注意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所谓的“三边撕裂”,另一个是所谓的“南北撕裂”;并特别注意这样一个判断,即:相较所谓“三边撕裂”的三方(欧美日)搞“价值外交”的“向心力”而言,所谓“南北撕裂”的一边(中俄印等“非西方”经济体),一旦对另一边(相互恶斗的欧美日经济体)玩起“经济外交”来,其冲击力恐怕要强得多。
●英国首相布朗就是被“震到”北京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日本首相福田成功访华、并表示要与中国一起强化东亚经济合作之后(日本是“三边撕裂”之一),随着印度总理(印度是“南北撕裂”之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的那句“世界足够大,两国(中印)可以同时发展”,特别是,随着胡锦涛主席15日在会见印度总理辛格的开场白中所说的那句“对辛格成功访华表示祝贺”,再加上“印度愿意与中国一起推进亚洲一体化”的文字随着媒体的文字向全球进行“广播”,可以说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是为之一震。这正是所谓“南北撕裂”的一边(中俄印等“非西方”经济体),对另一边(相互恶斗的欧美日经济体)玩起“经济外交”的巨大冲击力。
事实上,英国首相布朗此次来访就是被“上述事件”震到北京的。
●“三边撕裂”或者“南北撕裂”内部,或者彼此间,都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
不可否认的是:曾经担任英国财务大臣多年的英国首相布朗,对世界经济的运行状况不可谓之不熟悉,对“美英”掌控世界金融世界的手段、掌握得不可谓之不精,特别是,仍然没有加入欧元区、却是欧盟正式成员的英国,仍然可以“手握英镑”、游离于“欧盟中东战略”之外的英国、其战略选择不可谓之“不自由”,因此,即是“三边撕裂”中的一分子,又游离于“欧盟”与“美英”之外的“英国动向”,也就尤具观察价值。这也正是世界普遍关注其访华行程的原因,特别是在日本首相、印度总理这两个素与北京有“隙”的亚洲大国领导人成功访华,从而预示“三边撕裂”或者“南北撕裂”内部,或者彼此间,都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之后,更是如此!
●英国首相布朗为此次来访可谓“做足了功课”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国首相布朗为此次来访可谓“做足了功课”,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上:
第一,是实实在在的,也就是英国警方在他动身之前公开宣布“基地组织暗杀了布托”,从而为穆沙拉夫的说法进行了“初步背书”;
第二,是形式上的,但也很说明问题:据英国媒体报道,布朗率领全体阁员学习了《中共的十七大文件》,据说学习的态度还非常认真;
●“金融问题”正是布朗访华的重中之重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不论是实实在在的“第一”,还是形式上的“第二”,这都足以证明布朗对此次访华寄予了厚望。
显然,从布朗率领一个庞大的金融代表团的事实来看,“金融问题”正是布朗访华的重中之重。
●在“欧美”间那档子事情还没有眉目之前,在人民币的“倾向性”问题上,有选择权的中国不急!
就表面而言,布朗在公开场合就非常关注中投的那2000亿美元,并一再邀请这笔主权基金前去英伦投资。然而,温家宝总理的回应也非常说明问题,一句“中投不考虑政治因素600亿美元将用于充注中国银行的资本金、对外投资没有那么大的额度”,已经将中国的态度表示得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在“欧美”间那档子事情还没有眉目之前,在人民币的“倾向性”问题上,有选择权的中国不急!在“欧元与美元”的碰撞中“相对超然”的英国也应该稍安勿燥!当然了,如果英国是为了给美国当说客,那就另当别论了!
●北京“支持”中投50亿注资摩根集团、却“不支持”国开行注资花旗集团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这个问题上,“谙习”“金融肢体语言”的布朗先生,应该从中国政府“支持”中投50亿注资摩根集团、却“不支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注资花旗集团的“微妙差异”中感觉到什么!
非常清楚,北京在花旗集团问题上,刚好施放了一个在摩根集团问题上“相反的信息”。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说过:“中俄”在科索沃问题“后续发展”上的选择权,在欧元与美元的斗法中,将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因此,令东方经济评论员感慨的是,尽管科索沃还没敢宣布独立((实际上是“欧美”没敢),人民币“倾向性”的“选择权”,就已经让北京给演绎得淋漓尽致!
●“欧美”间仍然没有眉目的事情太多了
非常清楚,“欧美”间仍然没有眉目的事情太多了:科索沃不是要独立吗?欧美不是一致支持吗?但为什么还没敢宣布独立呢?要知道,在欧洲的地界上,如果“欧美”一致决心要办的事情,不会办不成的!尽管俄罗斯不高兴!
另外,“中东和平进程”又是个什么事儿?中国在叙利亚戈兰高地的问题可是明确表态“支持叙利亚要求”了的,俄罗斯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更是开进了地中海,大有不排除俄罗斯军事进驻叙利亚的姿态,此后,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甚至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的“叫板声”那也是够响的;特别是,俄罗斯“有意比照美国中东和会”的“模式”、在俄罗斯也召开一个“中东和会”的广告是越做越大,布什的“为核而非为和”的中东之行更是杀羽而归,在这种“新形势”下、“欧盟”对“欧美分享中东和平决策权”的设想还有那么自信吗?特别是,欧盟对“利用中俄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压力、慢慢用‘伊核问题’迫使华盛顿将‘科索沃独立’”一事“坐实”的前景还那么自信吗?
●科索沃突然要求独立的“背后”
显然,科索沃突然要求独立的“背后”在于:“欧美”彼此间都自信满满地打着这样的算盘,即:
首先,双方分别用“美国向欧盟部分让渡中东和平决策权”、欧盟参与“金融制裁伊朗”的“有限度伊核合作”等做条件,并公开用“达赖喇嘛”当针、“缅甸和尚”当线,刻意在北京面前将那块“大西洋破布”“缝补一二”、以示团结。
其次,双方再在这一基础上,有意各怀鬼胎,在“科索沃独立”的问题上玩一局。同时还都指望北京与对方的战略矛盾更大些、与自己进行战略合作的空间更广一点儿,(这一点,对欧盟特别明显),从而总体上“仍然会倾向自己”这边。
●北京还显然用“注资摩根”这根针,狠狠地刺了一下在那里一厢情愿的欧盟的屁股
在这种情况下,“中俄”除了用一度暂停“伊核六方会谈”的方式,摆出一副“伊核进程”不再受约束,从而有意抽掉“伊核问题”这个支撑欧盟在中东进行战略腾挪之核心战略支点的姿态,以威胁欧盟之外,北京还显然用“注资摩根”这根针,狠狠地刺了一下在那里一厢情愿的欧盟的屁股。结果倒也立杆见影:德国人不是稍宣布“尽管巴基斯坦局势不稳,德国不考虑增兵阿富汗”吗!
●“欧美”中至少有一方还要再等等看
我们注意到,就在布朗准备访华期间,在普京准备动身访问保加利亚、希腊的档口,科索沃当局又在公开要求独立了,并声称将得到“欧美”的承认。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既然科索沃当局如此自信将得到欧美的承认,那干嘛还不宣布独立呢?显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显然,“欧美”中至少有一方还要再等等看!在等着看的过程中,还要把文章做足,将所有的筹码、所有的选择都摆到位、放在明处!
因此,在即有“美英”之身份,又有“欧盟核心成员国”之身份的英国,做“布托之死”给出了一个符合穆沙拉夫说法的“初步判断”、从而即代表美国发出“有意妥协”、也代表欧盟发出“不打算”在巴基斯坦问题上“主动生事”的“综合信号”之后,借着美国防长盖茨制造的这个机会(指责北约盟国作战不力),欧盟利用“以安全为由,德国考虑向阿富汗增派坦克、火炮”的消息,又当着“中俄”以及美国的面、将那块“大西洋破布”给缝补了一针,并静观事态的发展!
●欧盟、特别是德国显然面对了一种“计划不如变化快”的尴尬
至于要“静观”什么?显然,布朗访华的结果就是一个重点观察内容:在印度总理在北京公开表示“要与中国共推亚洲一体化”,且“世界足够大,足够中印共同发展”的立场之后,本想拉着印度、用“达赖牌”串联美国、日本、以民主价值之弧遏制中国,并将中美、中日、中印的战略矛盾导向激化,自己则躲在地中海沿岸大搞地中海计划的欧盟,显然面对了一种“计划不如变化快”的尴尬,以至于需要再做战略评估。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总理墨克尔站在柏林向北京方向喊话、说什么“德中在国际事务中相互依赖、10月份愿意再访北京”,这也就可以理解了。
事实证明,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在国际事务中,北京好像没有依赖德国什么,但结果证明“中国仍然是中国”!倒是德国离开了中国的支持,在国际事务中、德国已经不是德国了!
●中国在“三边撕裂(美欧日)”、“南北撕裂(中俄印、巴西)”中的“两面开弓”做法
我们想强调的是,随着日本首相、印度总理的成功访华,中国这种同时在“三边撕裂(美欧日)”中“钉钉子”、在“南北撕裂(中俄印、巴西)”中“弥补分歧”“两面开弓”的做法,别的不说,它所产生的震撼,足以迫使“洞悉世界经济格局”的英国首相亲自率领内阁成员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大文件”、并认真领会“和谐世界”的精神。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南北”中的另一个大国--美洲的巴西,其领导人已经到美国老对手--古巴去访问了,值得强调的是,巴西总统这次是带了巨额经济援助去的!
●布朗对“中共十七大文件”没有白学,对“和谐世界”的精神也算领悟到了真谛
东方评论员也注意到,布朗首相在北京公开讲了这么一句,大意是“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的发展并不一定损害另一个国家的利益,各方共赢是可能的!”,在我们看来,如果布朗先生说的是真心话,并身体力行的话,那么,“中共十七大文件”没有白学,对“和谐世界”的精神也算领悟到了真谛。
但是,从英国警方一方面为穆沙拉夫的说法“初步背书”,一方面又特意留下一条“小尾巴”的做法来看,对“相互递纸条”的“美英”而言,对今天突然又声称“将考虑向阿富汗增派坦克”的德国而言,仍有必要敲打一二,直到在“科索沃独立”、“中东和平进程”、特别是在“美版大规模制裁伊朗方案”的“实质性修改”问题上“敲打出”一个结果来。
●“中俄”对“欧美”的敲打方式
显然,普京拽去的那两条、即可以绕开土耳其、也有可能切断巴杰管道横跨里海计划的“油管、气管”,就是一种敲打方式,而北京这种“同意”中投注资摩根在“先”,却“不同意”国开行注资花旗在“后”的做法,对围绕着“伊核问题”、准备在科索沃问题上、并连带着在中东和平问题、巴基斯坦问题、阿富汗问题上,总之,准备在“地中海计划”与“大中东计划”上玩一把的“欧美”而言,就是一种敲打方式。
至于敲打的效果如何,我们认为有四个观察点:
第一,科索沃是否将在未来几个月来宣布独立,如果不是,那么,“美版大规模制裁伊朗方案”的“实质性修改”工作也就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台湾的“入联公投”也会在最后关头“噶然而止”,在这种情况下,“中俄欧美”因各自的战略需要,在伊核问题上达成“暂时稳定伊核进程”的妥协、并将伊核问题暂时装进“伊朗保留核能力,但由中欧俄共同提供核燃料”之最佳模式内的“讨论”、就又会出现在媒体上。
第二,假如科索沃在近期“宣布独立”,且“欧美”一致承认(注意,是一致承认),如果巴基斯坦局势可以稳定的话(在牺牲布托之后,这是华盛顿必须付出的另一个代价),伊核问题可能暂时不会公开激化,台湾的“入联公投”也会在最后关头“噶然而止”。
但是,科索沃独立之后的“后续问题”可能会迫使欧盟不得不向“中俄”再做妥协,并在中东和平进程的问题上向“中俄”的立场靠拢,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也不得不考虑“中东和平进程”的“决策权”部分让渡给“中俄”,或者是改组“中东四方工作小组”、甚至是考虑让“伊核六方会谈”“兼并”“中东四方工作小组”,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美国可能获得的最大好处就是,“再次”利用科索沃问题将欧元给“摁住”,并肢解欧盟全力推动的、让“中俄”、甚至印度也感觉不那么舒服的“地中海计划”。
第三,就是“美英”继续将“布托之死”引向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或者巴基斯坦与印度、或者是巴基斯坦内战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伊核问题很可能迅速激化,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舰日前在波斯湾导演的、“类似”北部湾事件的“那一幕”,以及当年北部湾事件引发越南战争全面升级的“那一幕”,都有可能“弄假成真”,这也是需要警惕的。
第四,就是曾经与伊朗在波斯湾上演过一出“双簧”的英国人,在为穆沙拉夫的说法“初步背书”之后,其内阁在认真领会“和谐世界”精神的情况下,独立于美国之外、以事实为根据、做出“结案报告”,从而以“欧盟核心国家的身份”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中欧俄美”也好,“三边撕裂”、“南北撕裂”也罢,方方面面才会在“伊核问题”这张“硕大无比”的谈判桌上,谈出一个确保巴尔干半岛、中东、中亚、南亚、甚至东亚和平与稳定,并致力于解决、或者缓解美国次贷危机的“多边柜架”来,
●北京希望布朗带来的“核心文件”是“巴基斯坦文件”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准备接待布朗的北京,希望布朗带来的“核心文件”并非是有关台湾问题“台湾文件”、或是有关奥运问题的“奥运文件”、而是一份“有关巴基斯坦问题”的“巴基斯坦文件”,至于这份“巴基斯坦文件”的核心要点是什么?那就是在“布托之死”的问题上,不论负责调查的英国人是代表“美英”、还是代表“欧盟”,是否准备尽快、且是否准备“实事求是”地做一份“结案报告”!如果是,那么,这位财务大臣出身的英国首相,想将英国打造成一个中国投资欧洲的中转站的设想,就有获得中国支持的可能性,否则,这种设想,或者说白一点,布朗那份从布莱尔时代就开始“闪烁”在英国外交政策之中,想让伦敦取代纽约、成为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的宏伟设想,还是自己去玩去好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