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历史,人生天天新开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员,导演还是观众?
正文

东方时事:胡总在伊核上不让步,布什生气了!

(2007-12-09 07:49:36) 下一个
东方时事2007-12-7
东方时事:胡总在伊核上不让步,布什生气了!

胡锦涛应约同布什通电话 胡锦涛敦促美方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华盛顿消息】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6日晚应约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

胡锦涛表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中美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双方在战略层面的对话交流深入进行,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其他重要领域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果,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密切磋商和协调。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第五次中美战略对话即将在华举行,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努力,推动对话达成更多共识、取得更多成果,为全面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作出新贡献。

胡锦涛指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台湾当局正变本加厉地推行“入联公投”等“台独”分裂活动,对台海和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坚决反对和制止“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战略利益。

布什说,美中关系很重要,美方高度重视。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和美中战略对话是双方开展合作的成功平台,希望对话取得更多进展。布什表示,美方将同中方在台湾问题上保持合作。

在谈到伊朗核问题时,布什表示,美方愿通过对话等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希望联合国继续采取必要行动,促使伊朗暂停铀浓缩活动。

胡锦涛强调,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方愿为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关于朝鲜半岛核问题,胡锦涛指出,目前共同声明起步行动得到全面落实,第二阶段行动已顺利启动,各方应抓住难得机遇,坚持对话,逐步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

布什表示,六方会谈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最佳途径,美方高度赞赏中方发挥的重要作用,美方愿同其他各方继续努力,推动六方会谈进程。



布什致信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

【平壤消息】据韩国联合通讯社6日转引朝鲜中央通讯社的报道,美国助理国务卿、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美方代表团团长希尔在访朝期间,向朝鲜外务相朴义春转交了美国总统布什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亲笔信。但朝中社的报道没有透露信件的详细内容。



【时事点评】在具体点评这两则消息之前,首先提请大家注意这么两个细节:一个是“胡锦涛主席是应约与布什通话”;再一个就是“希尔是在赴平壤访问期间转交布什致金正日亲笔信的”。

●要细究“上述两个细节”,恐怕还需要再补充几个背景

另外,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要细究“上述两个细节”,恐怕还需要再补充几个背景:

第一,希尔在访问平壤期间,“应邀”参观了当年由中国援建的平壤地铁;

第二,希尔是5日下午结束平壤之行并飞往北京的,抵达北京之后,希尔向中国方面也转交了布什致中国领导人的一封亲笔信。不仅如此,来自白宫的消息证实,已经顺序访问了首尔、平壤、北京的希尔,其口袋中还装有两封亲笔信,分别是致日本、俄罗斯领导人的。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的话,希尔在访问日本之后,恐怕还得“劳驾”往莫斯科跑一趟,当然,也不排除布什有意借机驳一驳普京的面子,让其驻俄大使、或者俄罗斯驻华大使转交。

●布什的亲笔信补依次送达平壤与北京之后,布什才要通胡锦涛主席的电话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细节:希尔将布什的亲笔信依次送达平壤与北京之后,布什才要通胡锦涛主席的电话;

第四,在“胡布”通过电话之后,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立刻在华盛顿招开了一场事先就安排好、且专门针对中国台湾记者的记者会,在记者会上,这位“助理”向中国台湾的媒体做了如此强调:

其一,柯庆生表示: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已实行几十年,证明是对维持台海和平有利,尤其是对台湾有利。因此美国不会改变“一个中国”政策,也没有计划改变这项政策。

其二,针对台独势力搞的所谓“入联公投”,柯庆生表示:这项“公投”是不智的、挑衅性的、有风险的,不符合台湾人民利益,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并且不符合陈水扁就职演说时的“四不承诺”。

其三,柯庆生表示:美国反对“入联公投”,错误的政策不能以民主作为借口就变得正当。面对台湾选举,美国不会选边,也希望选举过后,两岸能够重开对话。

其四,柯庆生表示:假如台湾戒严或朝此方向,美国的反应将是极端负面;

●“事先安排”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位柯庆生先生在记者会上讲的可真够多的,只是在“啰啰嗦嗦”地讲了半天之后,我们却一点儿“新意”都找不出来。

事实上,与希尔先生揣着一大堆“亲笔信”周游列国的“程序”一样,这场记者会是美国人“事先”就安排好、并“广而告之”了的。

因此,明眼人是一看就知,“事先安排”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我在期盼结果”的态度;而“期盼”的背后则是一种威胁,一种“否则...就.....”的威胁。

如果我们还没有说明白的话,那么,在阅读了下面一则新闻之后,相信大家对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陈水扁再次声称:“入联公投”绝不可能撤销

【综合台湾媒体报道】美国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今天表示,民进党的“入联公投”片面改变两岸现状。对此,国民党2008参选人马英九说,民进党推动“入联公投”违背陈水扁“四不一没有”的第一“不”(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与第四“不”(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陈水扁则声称,“入联公投”绝对不可能撤销,也不可能改变。

马英九:“入联公投”违背“四不”

综合台湾“中央社”报道,柯庆生举行记者会说,民进党的“入联公投”显然是设计来寻求片面改变两岸现状,也与陈水扁的就职演说不一致,因为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提到不做“统独公投”。

马英九今天下午接受访问说,柯庆生的说法美方过去都提过,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就说过“入联公投”是迈向“法理台独”的第一步,而不会宣布“台独”是陈水扁“四不一没有”的第一“不”。

马英九说,美方视“入联公投”是“统独公投”,而“统独公投”又是“四不一没有”的第四“不”,所以有两点已经违反陈水扁当时的承诺,这也是美国国务院的看法。

陈水扁不买帐称不能抗拒“入联公投”

报道说,对于柯庆生反对“入联公投”,陈水扁今天再次重申,“入联公投”是台湾“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的民意”,他不能抗拒北、否定或推翻,“入联公投”绝对不可能撤销,也不可能改变,他有信心“入联公投”一定会过关。

另外,台当局“外交部”今天表示,“入联公投”与陈水扁的“四不”承诺并不违背,台美之间虽在部分议题上有认知差距,但台当局“外交部”会持续与美方沟通。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几段:

●完全按照“事发时间先后”来排序的三件事情

第一:柯庆生举行记者会说,民进党的“入联公投”显然是设计来寻求片面改变两岸现状;

第二:马英九今天下午接受访问说,柯庆生的说法美方过去都提过,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就说过“入联公投”是迈向“法理台独”的第一步;

第三:对于柯庆生反对“入联公投”,陈水扁今天再次重申,“入联公投”是台湾“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的民意”,他不能抗拒、否定或推翻,“入联公投”绝对不可能撤销,也不可能改变;

●胡锦涛与布什“扔下电话”之后的“逻辑发展”

在这里,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这“一、二、三”条完全是按照“事发时间先后”来排序的。前面说了,柯庆生主持的记者会是在“胡布通电话”之“前”宣布,之“后”开始的。

因此,在我们看来,上面所罗列的三条、即:“柯庆生的讲话”、“马英九的解释”、“陈水扁的叫嚣”,恐怕就是胡锦涛与布什“扔下电话”之后的“逻辑发展”。

我们知道,在航天行业,在遂行风险极高、成败难料的商业发射任务之前,合作双方在面对“发射结果”之前,有关方面的衣兜中总是要准备两套讲稿:第一套是“兴高采烈”的措词、用以祝贺合作成功!另一套则会对“不幸失败”表示难过,此外,还要摆上一点儿“有信心继续合作”之类的“自勉文字”、以掩饰尴尬。

显然,就凭上述的”一、二、三”,我们敢肯定两点:

●柯庆生的口袋里恐怕准备了“两套讲稿”、构思了“两套说辞”

首先:我们估计,在布什要通胡锦涛的电话之前,柯庆生先生的口袋里恐怕早就准备了“两套讲稿”、或者头脑中早就构思了“两套说辞”。他宣读的“这套老调重弹、毫无新意的讲稿”恰恰就是“另一套讲稿”、“第二套说辞”。值得强调的是,透过这套讲稿,再加上马英九的解释、陈水扁的叫嚣,华盛顿那份“失望之后的恼恨”可谓是溢于言表。

其次:我们认为,柯庆生先生之所以要采用“第二套说辞”,恐怕与“布什的邮差”--希尔的北京之行“不顺利”直接相关。

●“逛地铁”的“节目”多半是希尔自己“申请”的、意在传递“某种信息”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补充了几个背景,其中之一就是“希尔在访问平壤期间,‘应邀’参观了当年由中国援建的平壤地铁”;显然,身上揣着一大堆“亲笔信”的希尔、之所以会“应邀”、且有闲功夫去逛平壤地铁,恐怕是在有意传递“某种信息”。

至于传递的是什么信号?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只要想想地铁是什么用途是明白了?显然,揣着“布什致金正日的亲笔信”、再去逛朝鲜的地铁,无非是想通过这种费劲的方式透露一点儿“亲笔信”的内容罢了:如果我们猜测不错的话,与美国前助理国务卿佐利克访华时“主动要求”去四川抱熊猫类似,“逛地铁”的“节目”多半是希尔自己“申请”的。

●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华盛顿在借此暗示“有意默认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经济利益”

至于布什在那封将金正日称呼为“亲爱的领导人”的亲笔信里又写了些什么?我们的感觉是,应该有“修建地铁”、“使用地铁”所能涉及的内容,比如对朝鲜金融解禁(修建现代化地铁要大量的资金)、实现半岛和平协议(使用地铁更离不开和平)之类的“具体建议”。

当然,由于当年中国为朝鲜修建这条地铁提供了大量资金,特别是,在“逛地铁”时候,希尔身上还揣着“布什致中国领导人的亲笔信”,因此,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华盛顿在借此暗示“有意默认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经济利益”。

●中国在朝鲜半岛的“首要经济利益”就是要全力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在朝鲜半岛的“首要经济利益”就是要全力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而要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做好这一点,又少不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朝鲜半岛实现长久稳定,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东北亚集体安全框架来加以保障;我们认为,由“中美俄”一起来构建一个集体安全框架是一个选择,当然,“朝核六方会谈”的具体进程、特别是朝鲜悍然进行核爆的事实已经证明,如果美国人不愿意,那么,由“中俄”来提供一个集体安全框架一样可行。

就目前而言,在背后维持着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的,正是瞄着中东、中亚方向,致力于建设上合组织的“中俄”。

值得强调的是,朝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或者说美国决心参与的“东北亚集体安全框架”将涵盖“遏制台独的问题”、也将涵盖日本的战略地位问题,这也就关乎现有的这套、可有效控制日本脱离美国、可有效阻碍俄罗斯融入东亚经济,却无法有效遏制台独进程的东亚安全框架的“改革问题”,而朝核进程在北京的手中、经莫斯科的配合,又赫然玩成了一张“可调控”现有东亚安全框架“稳定度”、特别是“离间”美韩军事同盟、“调戏”美日军事同盟的“核牌”。

●如果仅局限在东亚这块“小地方”,“中俄美”还是可以挖掘出“利益交集”的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仅局限在东亚这块“小地方”,那么,在“如何构建”一个即可以有效遏制台独、又可有效控制日本,还将默认俄罗斯有权参与东北亚、甚至东亚经济一体化、乃至于亚太经济圈的“东北亚安全框架”、从而对“现有”东亚安全框架进行“某种改革”的层面上,“中俄美”还是可以挖掘出“交集”的。

●“中俄”衡量“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是否需要有所进展”的标尺之一

而美国是否愿意参与“东北亚集体安全框架”“建设进程”、也就是是否愿意改革“现有”东亚安全框架的“标志”之一、就是“华盛顿是否切实地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

事实上,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始终都在强调:“美朝关系正常化是否有实质性突破”是“中俄”衡量“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是否需要有所进展”的标尺之一。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其二,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表现在北京能否帮助朝鲜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特别是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只有这样,“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才能被“有机地嵌进”更大范围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为涵盖面更加宽广的“欧亚大陆”、甚至“欧亚非大陆”经济整合提供帮助,要知道,一个稳定、统一、繁荣的朝鲜半岛,即可以迫使在东亚经济整合进程中已经落后于中国的日本、更加积极地去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甚至还可以将孤悬在欧亚大陆之外的日本牵入“欧亚经济整合进程”,并将俄罗斯的经济利益嵌进东亚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在“东亚经济的依存关系”中增强“中俄日韩”的政治互信,并逐步瓦解美国在东亚军事存在的“军事基础”、特别是作为世界超强的“经济基础”。

●启动“彻底封装朝核问题进程”的“门槛”

值得强调是,正是出于对这一前景的恐惧,华盛顿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始终都在起着破坏与阻碍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始终都在强调“美国是否解除对朝鲜的金融制裁、经济制裁”,是北京同意启动“彻底封装朝核问题进程”的“门槛”之一原因所在。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词:“美朝实现关系正常化”、“美国是否解除对朝鲜的金融制裁、经济制裁”是两个“门槛”,而北京同意启动的“彻底封装朝核问题进程”是一个“进程”,值得强调的是,“门槛”是有硬指标的,是有标尺去衡量的,达到了便是达到了;而“进程”则是一种软指标、它是一个过程。

因此,在我们的讨论中,“朝鲜核反应堆去功能化”是“美国欲暂时封装朝核问题进程”的一种努力,它离启动“彻底封装朝核问题进程”还远着呢!

之所以这样说,不为别的,就因为不论那声核爆炸成功与否,朝鲜事实上都已经跨入了核门槛。然而,起码到现在为止,“识相”的美国保守势力、包括那位在亲笔信中将“昔日的暴君”“遵称”为“亲爱的领导人”、从而在世人面前上演了一番“先倨后恭”的美国总统,在公开场合,对真正涉及“彻底核封装”的两个问题---不论是对朝鲜核武器计划的“制成品”-原子弹的去留问题,还是对那次核爆炸试验数据的处理问题,是提不敢提一下。

●如果局限在东亚这个“小地方”说事儿,“中俄美”还是可以挖掘出一份“交集”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不论是在幅员、经济结构、还是在军事实力上,都具有大规模战争行为能力的三个核大国,很难想像“中俄美”之间会“面对面”地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因此,出于自身利益、在对“现有”东亚安全框架进行“某种改革”的层面上,“中俄美”还是可以挖掘出一份“交集”的,但这有前提条件,就是局限在东亚这个“小地方”说事儿。

●可问题在于........需要“综合考虑”

可问题在于,布什对金正日的“前倨后恭”是出于中东问题的考虑,而“中俄”又无一例外地将目光盯在中东、盯在中亚,盯在“未来发展战略空间”的层面上,不仅如此,整个欧亚大陆、甚至非洲、美洲也被纳入了“考虑背景”,特别是中国、俄罗斯的经济也发展到在“国际生产资料定价权”问题上需要“综合考虑”的层面,如此一来,别说形成一份“全球安全交集”了、“中美”、或者“中俄美”就是想“打印”出一份“东亚安全交集”也着实不易。

如果您一直在关注《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那么,对我们在“两核问题”上的一个观点应该有深刻的印象,即:伊核问题事关“全球各个大国”的核心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伊核问题是“全球问题”的核心,更是中东问题的核心,由于伊朗在地理位置、民族特征、经济结构方面的“特殊性”,“伊核问题”实际上承载着所有大国未来政治地位问题,也承载着美元、欧元、人民币、卢布、日元的前途问题,承载着某些生产资料的定价权问题。一句话,它身上实际承载着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秩序“重新洗牌”、以及“如何洗牌”的重责。

因此,在“伊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出台之前(这可能还需要若干年),也就是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新秩序没有确定之前,将确定东亚政治、经济、军事新秩序的“朝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是不可能提前“定稿”的。

在“重温”了这一结论之后,我们再回头去看“布什的电话”、“布什的信”,特别是“那三件”严格按时间顺序一一完成的事情,我们也就不难判断,朝核问题的这个巨大进展与伊核问题的那个巨大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在进一步展开讨论之前,我们来阅读一份有关伊核问题的新闻。值得注意的是,在沉寂多日之后,美国保守决策层中“最坚硬”的那枚“核”、终于露面了。



美情报机构报告料影响白宫决策切尼承认美对伊朗政策难推行

【华盛顿消息】据媒体报道:美国副总统切尼稍早承认,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指出伊朗已于2003年停止核武器计划,这或许使得美国难以推行对付伊朗的外交政策。

切尼接受网上美国《政治新闻杂志》的访问时说:“这或许难以着手。但我们并不能只推行容易落实的政策。”

美国正在推动联合国通过第三项制裁伊朗的决议案,自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的《国家情报评估》发表以来,切尼是承认报告内容会使得决议案难以通过的最高层美国官员。

但切尼强调:“《国家情报评估》并未指出我们无需关注他们的(铀)浓缩计划。”

他也暗示,报告内容迟早可能泄漏。他说:“我们觉得应该把报告内容公开,反正报告也可能无法保密很久。”

与此同时,英国表示要继续争取联合国通过制裁伊朗的新决议案。英国外交部长米利班德在《金融时报》刊登的文章中说:“在伊朗解决现有的问题并且停止浓缩计划之前,各国不可能信任伊朗。”

米利班德在伦敦会见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之后对记者说,英国同中国都会继续把核不扩散列为外交政策的重点。

他说:“我们将会密切地合作,为建设更为稳定与和平的世界而努力。”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则认为,美国的情报报告确定了原子能机构的说法,说明伊朗并没有给国际社会带来迫在眉睫的威胁。

他说:“我们乐于获知美国报告的内容,因为,那同原子能机构和我本人过去几年所持的看法吻合。”分析人员认为,新的情报使得联合国更难通过制裁伊朗的新决议案,美国甚至可能转舵,同伊朗修好。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东事务研究员塔克耶说:“军事行动不只是搁置了,而是舍弃了。”

布鲁金斯学院分析员里德尔认为:“美国总统布什虽然说美国依然可能采取各种行动,实际上,美国单方面向伊朗动武的计划已经束之高阁了。”



【时事点评】我们知道,自美国人精心组织的“剑指伊朗”之“中东和会”开成了一场“嘉年华”之后,围绕伊核问题,接连发生了多起耐人寻味的事情:

首先,就是那份令“布什伊核政策”灰土灰脸的《报告》。

●美国情报部以“高度自信地”在《报告》中做了数个“非常肯定”的结论

东方评论员注意到,《报告》以“高度的信心”(注:《报告》中就是这样写的)对伊核问题做了数个“非常肯定”的结论,我们先来看前面的三个:

第一,报告“高度自信地”认为:伊朗在国际压力下曾在2003年中止了它的核武器计划;

第二,报告“高度自信地”认为:(直到报告公布时为止)伊朗没有重新启动这项核武器计划;

第三,报告“高度自信地”认为:伊朗“依然保留着研发核武器的可能性”;

●如果.....,那么,这将意味着“布什的伊核政策”被彻底颠覆

在我们看来,第一、第二个结论似乎令布什政府“非常没有面子”,要知道,“伊朗一直在试图制造核武器”之“说法”向来是“布什伊核政策”的“基石”,显然,如果这两个结论属实、且也为布什政府所“公开承认”的话,那么,这将意味着“布什的伊核政策”被彻底颠覆。



●如果.....,那么,整个伊核问题、甚至中东、中亚问题将“换个玩法”

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如果这两个结论属实、且也为布什政府所“公开承认”的话,也将意味着整个伊核问题将“换个玩法”、甚至包括巴以和平、伊拉克问题在内的中东问题,中亚问题也将“换个玩法”。

●事关重大,参与伊核游戏的“六方政府”无一例外地在明确了态度

显然,正因为事关重大,我们注意到,参与伊核游戏的“六方政府”无一例外地明确了态度。

为了更好地进行讨论,对这些个“态度”与“声明”、特别是美国政府的“态度”不妨简单做个回顾:

首先,是美国布什政府的态度。

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得到的信息仍然没有大的出入:面对“属下”的“造反”,布什政府对该“报告”的“第一、第二条结论”是即不承认、但也没有否认。

●我们在上面所列举的一系列“...如果.....就意味着.....”并不成立。起码直到目前为止是这样的

不仅如此,东方评论员还注意到,布什政府始终都在做着两件事情:

其一,由布什亲自出面“反复背诵”“第三个结论”,即“伊朗依然保留着研发核武器的可能性”,并“死抠”这一条为自己的伊核政策狡辩,说什么“这份《报告》恰恰说明其伊核政策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其二,就是以“第三条”为根据,仍然坚持在联合国推动“新的制裁方案”,仍然“拒绝排除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

经过上面的讨论,也就不难看出,由于布什政府“并没有公开接受”《报告》的上述结论,因此,我们在上面所列举的一系列“...如果.....就意味着.....”并不成立,这也就是说,起码直到目前为止,“美国的伊核政策”并没有被“布什政府”自己所颠覆。

●美国保守势力“精心策划”的一次“精确反击”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报告》的出炉,与其说是美国情报部门“怕背黑锅”、或者“良心发现”,还不如说是美国保守势力“精心策划”的一次“精确反击”来得准确。

至于布什及其决策核心,比如说切尼之类的,是否“大丢其脸”现在已经顾不得了。事实上,说到“脸面”,在两核问题上,不论是布什、切尼,那张曾经强硬无比的脸,早就给丢光了,自然不会在乎多这么一次、只要有理由相信“丢脸”是值得的就行。

●《报告》真正想说的、恐怕就是这两个结论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仔细端详美国情报系统以“高度的自信”、在《报告》中做出的第四、第五个结论。

第四,报告“高度自信地”认为:伊朗是一个按照“收益计算公式”行事的“理智国家”;

第五,报告“高度自信地”认为:在2009年年底之前,伊朗不可能生产出足以组装出核武器的浓缩铀;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报告》真正想说的、恐怕就是这两个结论。

●另一组“如果.....就意味着.......”

显然,如果伊朗是一个按照“收益计算公式”行事的“理智国家”的话,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华盛顿“今后有可能”象对待朝鲜那般,将伊朗从黑名单中去除;

还有,在“第四条”的基础上,如果直到2009年年底之前,伊朗都不可能生产出足以组装出核武器的浓缩铀的话,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布什政府”、起码是“美国政府”仍然有时间去“慢慢发现”某个“足够合理的收益公式”、去与伊朗进行“合理交易”;

●华盛顿玩的这一手,较.....来得高明一点儿

因此,在我们的讨论中,针对这份《报告》,时事评论员们提出了两个观点:

第一,我们认为,华盛顿决策层玩的这一手,远较其用“合理冲撞的手段”去搅局巴基斯坦,去威慑“中、俄的伊核政策”、从而去威慑伊朗来得精确;也较其用“肢解伊拉克、空投库尔德国”等恐吓手段去恐吓欧盟、阿盟来得高明一点儿;

搅局巴基斯坦直接针对的是中国、俄罗斯、结果被“硬碰硬”,这份报告则针对是阿盟,是“中东游戏”中最软的一方。

因此,如果站在华盛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话,那么,时事评论员们认为,也许美国人应该在“中东和会”之前就将《报告》抛出来。

显然,在我们看来,不论是巴基斯坦大乱、还是中东大乱,都只能作为一种恐吓手段,在中国、俄罗斯及时用一系列军事层面的“大动作”,比如:中国在东南海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拒绝小鹰号访问香港、暗示中美关系处于“重要时刻”;而俄罗斯军方则誓言准备应付大规模战争、甚至核战争、从而暗示俄美关系也处于危机前夜等,都毫无疑问地证明自己不仅“不接受恐吓”、反而“准备面对摊牌”的决心之后,作为“始作俑”者、却又不敢将那些恐吓手段做成事实的华盛顿,心中其实已经接受了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一旦这些个“恐吓手段”演化成事实,除了的确可以给其它大国的中东战略、全球战略“制造重大麻烦”之外,美国自己却也很难从中获益,不仅如此,美国的中东政策、中亚政策、甚至是全球政策、特别是美国经济,最后“都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

事实上,不论是欧盟、还是阿盟,心里当然也会盘算:你美国人也未必现在就敢“肢解希拉克”,未必现在就敢“空投库尔德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政府内部有一种声音、以“高度地自信”正告阿盟:伊朗是一个按照“收益计算公式”行事的“理智国家”;并以“高度的自信”郑告逊尼派:什叶派的伊朗“在2009年年底之前”不可能生产出足以组装出核武器的浓缩铀;因此“美国政府”仍然有时间去“慢慢发现”某个“足够合理的收益公式”、并可能与伊朗进行“合理交易”,那么,也许那场开成了“嘉年华”的中东和会还不至于失败得那么惨。

●华盛顿的这次反击,多半早就策划好了

第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手法”及“时间”的角度去观察,华盛顿的这次反击,多半早就策划好了。我们认为,可以这么说:大概是知道令巴以双方(实际上是阿盟与以色列之间)达成协议、令“中东和会”取得成果将非常之艰难(这需要以色列做出重大牺牲,实际上,也就是需要华盛顿押上更大的赌注,“赌”以色列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跟随美国)、因此,作为一种“变通”,早早备下“另一份方案”倒也理所当然。

如果将美国费心组织“中东和会”、重启中东和平路线图、继而以一份“巴以和平协议”去换取阿盟、欧盟的“伊核合作”、与美国一起制裁伊朗、孤立伊朗视为“A方案”的话,那么,在美国暂时无法迫使以色列做出重大让步,从而也就无法令阿拉伯联盟“同意”阿巴斯与以色列达成协议,继而也就无法让“有意全面返回中东从而必须在意阿盟态度”的欧盟去为“中东和会”欢呼鼓掌之后,站在美国的立场看问题,到这个时候,不论是欧盟、还是阿盟,都不可能为其“制裁伊朗新方案”进行背书,更别提合作了,“A方案”也就“暂时失败”了。

●抛出这份《报告》的动机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我们用的是“暂时失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观察到华盛顿仍在试图挽救“A方案”,仍在试图强迫“巴以”(实际是是阿盟与以色列之间)达成一个“以色列承诺做出重大让步,但不附加‘明确时间表’、从而以色列最终不一定会兑现其承诺”的框架协议、并以此换取阿盟在制裁伊朗问题上进行全面合作,从而实现彻底孤立伊朗的目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试图挽救“A方案”就是美国情报系统在“中东和会”失败之后,立刻抛出这份已经准备了18个月之久的《报告》,并为布什政策提供一个“支点”,立刻着手实行“B方案”的动机。

●所谓“B方案”大概是这样的

在我们的讨论中,所谓“B方案”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以《报告》中的“第一,第二条结论”为根据,间接做出这么一种保证,即:起码在2009年底之前,至少在布什卸任之前,美国都“不再有理由”军事打击伊朗,从而等同于满足“中欧俄”愿意帮助美国阻止伊朗跨入核门槛所附加的“绝不充许军事解决伊核问题”之前提条件。

如此一来,在伊核六方会谈上斗了两年之久的“中欧俄美”,也就是“伊核六方会谈”的所有成员国,将有机会再次回归伊核共识,即:不充许伊朗跨入核门槛。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过去的时间中,在伊朗已经宣布自己是核国家之后国在伊朗已经交出一份来自巴基斯坦核弹之父、且与朝鲜核心武器计划有某种关联的“原子弹设计蓝图”之后;特别是,在中国、俄罗斯坚持伊朗有权和平利用核能,并拒绝“实质性”制裁伊朗,且都已开始采用一种“交替”退出“伊核六方会谈”、“事实中断”旨在调控伊核进程的伊核六方会谈模式的策略,从而彻底打开伊核问题“朝核化”的空间之后,如何将“中欧俄”拉回“不充许伊朗跨入核门槛”的伊核共识,如何让“中俄”同意重开伊核六方会谈,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为达此目的,以“高度的自信”做出“第一、第二条结论”,尽管丢脸,但为了让“中欧俄”满意,为了让伊核六方会谈可以继续下去,为了让伊核六方会谈继续发挥延缓伊朗核进程的作用,这“脸”丢得还是值得的。

●我们之前一再强调一个观点的原因之所在

第二步,就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以《报告》中的“第三条结论”、也就是以“伊朗依然保留着研发核武器的可能性”为根据,通过在其它方向做出某种让步、以换取“中欧俄”合作的方式,在联合国去继续推进“制裁伊朗新方案”。如果伊朗不暂停其浓缩铀项目的话;如果这种制裁对伊朗的经济无法形成实质性的伤害的话;

事实上,联合国之前通过的两个制裁伊朗的决议案,就是在“这一方式”下相继通过的。而这也正是我们一再强调“联合国有可能再次通过一项制裁伊朗的决议案”,但“美国必须对其拟定的制裁方案进行实质性修改”的原因之所在。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布什让希尔转交致朝鲜领导人、中国领导人的亲笔信,恐怕就是“第二步”的具体体现。我们认为,如果信中有“美国愿意解除朝鲜金融制裁、或者美国愿意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内容,那么,这当然是因为华盛顿想用朝核问题上的让步去换取“中俄”在伊核问题上的配合,从而在联合国去继续推进“制裁伊朗新方案”。如果伊朗不暂停其浓缩铀项目的话;

因此,我们还是那个观点,即:如果美国愿意“实质性”修改“其制裁方案”、从而“无法实质性伤害”伊朗经济的话,那么,在中俄最为关心的问题上做出一定让步之后,在伊朗的核计划又取得许多进展之后,美国最终拿到一份新的制裁方案、伊朗最终也为“已成为核国家”付出一定代价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美国最需要向中俄让步的地方就在中东方向、甚至就在伊核问题本身

不过,我们想强调的是,对北京而言,在事关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层面上,不论是“入联公投”问题,还是巴基斯坦局势问题、都是华盛顿一手制造出来的,因此,美国人不要指望在这些问题去换取北京在伊核问题上的配合。这一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记者会上已经“暗示”得非常清楚了。

至于布什这次有意做出姿态的朝核问题,我们的观点是:美国是否让步并不重要,因为最需要美国在朝核问题上让步的即不是中国、也不是俄罗斯,而是美国的盟友韩国、朝鲜也是乐于笑纳。因此,如果华盛顿认为韩国人、朝鲜人在伊核问题可以帮得上大忙的话,那么大可拿朝核问题去大做文章,去尽显姿态,效果一定不错!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美国最需要向中俄让步的地方就在中东方向。不论是伊核问题本身,还是巴以和平进程,“中俄”都能点出美国“应该拿出来”交换的东西。

其实也用不着“中俄”去点破,我们注意到,伊朗人自己已将“可以交换的东西”给抛出来了。



伊朗表示愿意与海湾国家组建联合部队

【德黑兰消息】据伊朗媒体6日报道,伊朗国防部长纳贾尔日前在首都德黑兰会见来访的阿曼军事代表团时表示,伊朗愿意与海湾沿岸国家组建一支联合部队,以应对地区安全等诸多问题。

报道援引纳贾尔的话说,由海湾沿岸国家组建一支联合部队来打击贩卖人口和毒品、海盗和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将有效保障本地区的安全。伊朗愿意把本国先进的军事科技提供给海湾沿岸国家。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日前首次应邀出席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首脑会议。他在会上强调,海湾地区形势相互关联,并呼吁实现“没有外来干预的地区和平与安全”。艾哈迈迪-内贾德还建议伊朗同海合会国家建立安全合作机构,并签署相关的安全合作协议。

海合会成立于1981年,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卡塔尔和巴林6个阿拉伯国家组成。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伊朗愿意与海湾沿岸国家组建一支联合部队,以应对地区安全等诸多问题”的说法,恐怕就是针对《报告》的“第四、第五条”来的,也是针对“B方案”的第三步而来的。

●以“纵容什叶派势力的坐大”为工具去威胁“逊尼派的阿盟”

第三步,在通过“第一步”继续延缓伊朗核进程的同时,又通过第二步,用“伊核问题”继续在国际上孤立伊朗。在做到这些之后,再以《报告》的第四、第五个结论为根据,用“万不得已、美国也可能与什叶派的伊朗达成某种交易”、以“纵容什叶派势力的坐大”为工具去威胁“逊尼派的阿盟”,一边迫使阿盟同意与以色列达成“美欧”主导下的“和平协议”,再以这份“巴以和平”去换取欧盟的“伊核合作”,“伊拉克合作”,甚至“阿富汗合作”,从而彻底扭转在中东问题上的被动、并反过来再一点点儿地排挤“中俄”在中东的影响力。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有意”与海湾沿岸国家组建一支联合部队、呼吁实现“没有外来干预的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伊朗,其实是在“宣示”伊朗不会考虑与美国去做什么交易。但是,伊朗无意与美国进行交易,并不等于“中俄”、甚至欧盟无意拿“此”与美国进行交易。

●伊朗人已经将“这一点”给端出来了

事实上,在我们的评估中,“中欧俄美”之间可以在伊核问题中进行交换的东西还有许多,比如说:如果伊朗愿意考虑暂停浓缩铀项目,美国是否愿意考虑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再比如,如果伊朗愿意放弃其核计划,那么,在如何保障伊朗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在如何消除逊尼派对什叶派戒心的问题上,华盛顿是否愿意参与在中东建立一个由“中欧俄美”、甚至加上伊朗、阿拉伯国家共同参与的多边安全框架?如果是,那么,不论是伊核问题、还是巴以和平问题、甚至伊拉克问题都将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不难感觉到,伊朗人已经将“这一点”给端出来了,这与朝核问题最后已演化出一个东北亚安全框架问题是何等类似!显然,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美国人是否接招!“中欧俄”、尤其是“中俄”能否迫使美国提前接招?

●北京已经无意在“中东之外”去与美国进行伊核问题的“配合”

我们认为,也许正因为北京已经无意在“中东之外”去与美国进行伊核问题的“配合”,因此,在希尔逛完平壤地铁、“暗示”美国愿意默认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经济利益之后,在希尔接着又飞到北京转交了布什的亲笔信之后,在胡锦涛与布什“扔下电话”之后,什么柯庆生的讲话、什么马英九的解释、特别是陈水扁“绝不撤回”的叫嚣,是扑面而来。

然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布什必须明白,在这个节骨眼上,生气是没有用的,对缓解伊核问题根本就没有助益。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伊朗的极端重要性,那份企图通过大规模经济制裁将伊朗问题“伊拉克化”、并最终颠覆之的企图心,是断不会得逞的。

因此,华盛顿有必要现实一些,还是先放下那份“伊拉克化”伊朗问题的企图心,还是先想着如何努力让“伊核六方”、特别是“中俄”愿意回归到“伊核共识”、并重开伊核六方会谈的好。只有这样,“伊朗核计划进程”在伊核六方会谈的约束下,才会继续得到控制、伊核问题才不至于象朝核问题那样一度崩盘。否则,在下台之前,说不定布什又要在那里琢磨着:是否要写一封“致伊朗领导人的亲笔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