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历史,人生天天新开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员,导演还是观众?
正文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August 7

(2007-01-26 14:12:36) 下一个
美国和法国就黎以冲突决议草案达成协议(全文)

【路透社消息】美国和法国达成有关中东冲突的联合国决议案草案文本,该文本于5日散发给了安理会15个成员国。
PP1
回顾在这之前通过的有关黎巴嫩的所有安理会决议案,特别是决议案425号(1978年)、426号(1978年)、520号(1982年)、1559号(2004年)、1655号(2006年)、1680号(2006年)、以及安理会主席就黎巴嫩问题发表的声明,特别是2000年6月18日(S/PRST/2000/21)、2004年10月19日(S/PRST/2004/36)、2005年5月4日(S/PRST/2005/17)、2006年1月23日(S/PRST/2006/3)、2006年7月30日(S/PRST/2006/35)的主席声明。
PP2
安理会对真主党2006年7月12日攻击以色列后以黎敌对形势继续升级表示最深切的关注,冲突已造成双方数百人死伤,平民基础设施遭到广泛的破坏,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PP3
安理会强调有必要结束暴力,但与此同时,安理会强调有必要就引发目前危机的根源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无条件释放被绑架的以军士兵。
PP4
安理会注意到犯人问题的敏感性,并鼓励旨在解决以色列关押黎巴嫩犯人问题的努力。
OP1
安理会呼吁全面停止冲突,尤其是在真主党立刻结束所有袭击行动和以色列立刻结束所有军事攻势行动的基础上。
OP2
安理会重申其强烈支持、完全尊重蓝线的立场。
OP3
安理会还重申它强烈支持黎巴嫩在其国际承认的边境内的领土完整、主权和政治独立性,黎巴嫩获国际承认的边境由以黎1949年3月23日的停火协议确定。
OP4
安理会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立刻措施扩大对黎巴嫩人民的财政和人道主义援助,其中包括为流离失所的人们重返故乡提供便利,在黎巴嫩政府管辖下重新开放机场和港口,开放机场和港口的措施应是可核查的?耆?浅鲇诿袷履康牡摹0怖砘岷粲豕?噬缁峥悸俏?璋湍鄣闹亟ê头⒄固峁┙?徊降脑???
OP5
安理会强调黎巴嫩政府根据1559号决议案(2004年)和1680号决议案(2006年)的条款对黎巴嫩所有领土实施控制的重要性,强调黎巴嫩根据塔里夫协议的相关条款实施其全部主权和权力的重要性。
OP6
安理会呼吁以色列和黎巴嫩基于以下原则和要点支持一项永久性停火协议和一个长远的解决方案:

-各方严格遵守以色列和黎巴嫩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双方完全尊重蓝线。
-划定黎巴嫩的国际边境,尤其是那些有争议和具有不确定性的边界地区,其中包括谢巴农场地区。


-采取安全措施来防止再次发生冲突,蓝线和利塔尼河之间地区只能部署黎巴嫩武装和安全部队、联合国国际部队的武装人员、资产和装备。

-完全落实塔里夫协议的相关条款、1559号决议案(2004年)、1680号决议案(2006年)有关解除黎巴嫩所有武装组织的要求,落实黎巴嫩内阁2006年7月27日有关在黎巴嫩境内只应有黎巴嫩国家的武装或权力的决定。

-根据以下第十段(OP10)在黎巴嫩部署国际维和部队。

-除黎巴嫩政府授权以外,对运往黎巴嫩的武器和相关材料实施国际禁运。

-撤出未获黎巴嫩政府批准的外国部队。

-向联合国提供以色列控制下的黎巴嫩领土的布雷图。

OP7
安理会请秘书长支持相关努力,以确保黎巴嫩和以色列政府原则同意以上第6段规定的、一个长远解决方案的原则和要点。
OP8
安理会要求秘书长联络关键的大国和相关各方制订落实塔里夫协议、1559号决议案(2004年)、1680号决议案(2006年)的提议,其中包括解除武装、划定黎巴嫩的国际边境,尤其是在有争议或不确定性的边界地区,包括谢巴农场,秘书长应在三十天内向安理会提交上述提议。
OP9
安理会呼吁各方在这一期间与安理会合作,对任何与第一段相反的行动进行克制,那样的行动可能会对寻找一个长远解决方案、向平民人口提供人道主义救援、或者逃离失所人们重返故居产生负面影响。安理会要求秘书长向安理会通报这方面的情况。
OP10
在黎巴嫩和以色列政府向安理会证实,它们原则同意以上第6段(op6)有关长远解决方案的原则和要点,并对此予以批准之后,安理会表示它有意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条在一份新的决议案中授权部署国际部队,以帮助黎巴嫩部队和政府落实永久性停火协议和一个长远解决方案。
OP11
安理会要求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在冲突结束后监督停火,为平民获得人道主义救援、流离失所人士安全返回提供支持。
OP12
安理会呼吁黎巴嫩政府确保在其未予批准的情况下不得进口武器和相关物资。安理会要求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这方面向黎巴嫩政府提供帮助。
OP13
安理会要求联书长在一周内向安理会汇报这项决议案的落实情况,提供与上述第十段安理会通过一项新决议案意图相关的进一步信息。
OP14 安理会决定继续积极参与这一事务。




【时事点评】综观全文之后,时事评论员们的一个共同感受就是一点:这份决议草案“好生奇怪”,一份包含有“永久和平”、显得“非常尊重”黎巴嫩主权之内容的协议,竟然没有没有涉及到“要求以色列撤军”的内容;因此,在我们看来,这份“有待审查通过”的协议文本,充分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

●一份不具“可操作性”、且到处“矛盾”的协议

第一,我们看不出它有可操作性的属性;

第二,我们甚至还可以这样说,决议案的“字里行间”到处写满了两个字,那就是“矛盾”。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看草案的第一段,原文是:

PP1
回顾在这之前通过的有关黎巴嫩的所有安理会决议案,特别是决议案425号(1978年)、426号(1978年)、520号(1982年)、1559号(2004年)、1655号(2006年)、1680号(2006年)、以及安理会主席就黎巴嫩问题发表的声明,特别是2000年6月18日(S/PRST/2000/21)、2004年10月19日(S/PRST/2004/36)、2005年5月4日(S/PRST/2005/17)、2006年1月23日(S/PRST/2006/3)、2006年7月30日(S/PRST/2006/35)的主席声明。

●“有人”在“督导”安理会成员国“认真学习”有关黎巴嫩的所有安理会决议案

在此,东方评论员想提请大家注意主要有两点:

首先,这只是决议案的“草稿”,也就是说,在生效前,它还需要安理会十五个成员国的“审查、通过”。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通过对这一大堆文件代码的“堆砌”,我们不难看出,无非就是因为安理会有权否决草案的成员中、“有人”在“督导”安理会成员国“要认真学习”这之前通过的有关黎巴嫩的所有安理会决议案、并同时回忆“制造这些决议案”的中东战争史。

●这种“要认真学习”的意思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其次,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种“要认真学习”的意思是再清楚不过的了,那就是,在黎以冲突的问题上,“有人”在坚持认为联合国需要“全面落实”的决议案中,“以色列”成天挂在嘴边的“可以用来”解除真主党武装的1559号(2004年)决议案,不过是其中的一份而已。显然,只要稍稍留意一下那一长串文件代码,我们就不难看出,“头两个”就是“以色列人”提都不愿意提的
425号(1978年)、426号(1978年)决议案。

因此,我们认为,就在“有人”以这种方式敦促安理会成员有必要“认真学习”上述一大堆文件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结合黎以冲突的历史,对其中的一些重要文件“加强了解”。

下面就一起来简单回顾“阿以冲突”的几个历史镜头,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将非常有利于我们全面掌握“这一轮中东冲突”的本质之所在。



●一个精心策划:将“以色列国”“空投”到“巴勒斯坦地面”

第一,1923年,英法为瓜分势力范围、而“私下相授地”划定了黎巴嫩(法国统治)与巴勒斯坦(英国统治)的边界。二战之后、到1947年之间,大国交易下的联合国“分治决议”依次确定了黎巴嫩同未来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的边界。

值得强调的是,当时的巴勒斯坦统治者--英国,对犹太人的大量移民巴勒斯坦已经对当地“政治生态”造成的重大冲击,根本就视而不见,从而没有进行任何人数上的限制。

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大国、特别是苏美这两个“新兴强权”为了切入中东、并与英法等在中东有巨大利益的老牌殖民者争夺中东、在以各自实力为后盾的基础上,迫使英法妥协,从而搞了一个“精心策划”,那就是:将“以色列国”“空投”到“巴勒斯坦地面”。

从此,作为一个与“犹太移民正在不断涌入的巴勒斯坦地区”相邻的阿拉伯国家,黎巴嫩也就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这场旷日持久“阿犹”冲突之中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后果”

第二,到了1948年,随着犹太移民大量涌入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建国”的力量开始强大起来了。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正是在美苏这两大强权急于“切入中东、挤走英法”之国际政治大气候的猛烈煽动下,以色列人的建国愿望是如此之强烈、如此地迫不急待:结果,在一支正规军队都没来得及组建的情况下,以色列人就匆忙地“准备建国”。

值得强调的是,与此同时,黎巴嫩也被阿拉伯国家、伊斯兰世界同步发展成为巴勒斯坦地区、以至阿拉伯世界“反犹势力”的“前方基地”。于是乎,就在以色列国“正式成立”的第二天,也就是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军队,一齐向刚成立的以色列发起猛烈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第三,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后果之一,就是彻底改变了黎巴嫩南部边界形势,并一直影响至今。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是,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区一直由
“阿拉伯解放军”所控制。但是,因种种原因,特别是大国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第一次中东战争最后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不仅夺回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划归巴勒斯坦人的领土,除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分别由埃及和约旦军队占领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

而对“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而言,在以色列开始反攻、并顺势占领了加利利地区与黎巴嫩的许多村庄之后,就从根本上改变了黎巴嫩南部边界的“地理地图”、特别是“政治地图”。


显然,“这两份地图”、特别是“地理地图”的改变、自那以来就已经为“黎以”间的“频起冲突”种下了一大祸根。

●几十年前的“奇妙现象”,仍具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第四,正是在以色列在军事已经占据主动的背景下,到了1949年,在由大国“坐桩”的联合国的调解下,阿拉伯国家开始挨着个儿与以色列谈判、一一签定停战协议。

我们注意到,“黎以”间签订的停战协定就明文规定:以原来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边界作为黎以间的边界线,双方各建立非军事区,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村庄撤出。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1949年与以色列签定停战协定“前后”,作为中东地区“唯一”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阿拉伯国家,“特殊的国情”使黎巴嫩政府及其军队都觉得没有卷入阿以战争的必要。

我们认为,正是因此,在那场战争中也就出现了“一对”非常奇妙的现象:

一方面基督教派在黎巴嫩政坛居主导地位,奉行的是亲西方政策,何况“黎以双方”当时并不存在领土纠纷;因此,黎巴嫩政府始终都没有“实质性地”介入阿以间的武装冲突;

而另一方面,在后来的黎以冲突中、向来表现得“非常活跃的”叙利亚,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的“黎以冲突”方向,竟然没有扮演任何“重要军事角色” 。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几十年前的“这一奇妙”的现象,对我们观察“今天的”黎以冲突、观察“今天的”叙利亚在黎以冲突中的作用,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是给今天中东和平造成另一重大障碍的根本原因

第五,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历次阿以冲突、中东战争造成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是给今天中东和平造成另一重大障碍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从49年起、直到60年代前段,中东战争造成的巴勒斯坦难民很多都居住在黎巴嫩南部沿海(地中海)地区的难民营内。值得强调的是,这些难民为黎巴嫩各方政治势力所压迫,难民的职业也受到很大限制,社会地位低下,且“绝不能”拥有武器。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直到60年代前段,“巴勒斯坦难民”都一直受着黎巴嫩政府的有效控制,也未对黎巴嫩的政治生活造成实质性影响。然而,“巴勒斯坦难民营”收容巴勒斯坦难民的“难民营属性”,后来因“一个人”、“一个组织”的兴起,而出现重大转变。

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住在黎巴嫩难民孕育的反抗情绪最高,并在1965年集中爆发。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是从那时、打着“反以”旗号、开始领导居住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武装反抗以色列占领运动、并向黎巴嫩政府争取“治外法权”的。


地从此,黎巴嫩南部,以色列北部、也就成了身在约旦的“巴解”、直接袭击以色列的“前线基地”,“巴解”也正式成了大国角力中东时、各方都不能忽视政治力量。

●《开罗协定》是黎巴嫩被拖进“阿以”冲突的开始

第六,到了1969年,身处约旦、却在代表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反抗以色列、反抗犹太教的斗争中进一步壮大起来的巴解组织、与黎巴嫩政府签署了《开罗协定》。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开罗协定》是黎巴嫩被拖进“阿以”冲突的开始。

签了《开罗协定》之后的黎巴嫩政府,正式同意向巴解提供几块由巴解直接控制的活动区域,给予设在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难民营以“治外法权”,同时解除了限制巴解武装袭击以色列的规定。

至此,巴勒斯坦难民营也就具有了这样几个特点:

1,黎巴嫩政府失去了对其有效控制,这表现在:黎巴嫩警察和军队不得进入难民营,难民营内的秩序由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维持;

2,难民营成了巴解武装力量训练和作战的基地;

3,巴解组织每每以难民营为基地、袭击以色列的行动,经常招致以色列对黎巴嫩腹地采取军事报复。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方面最典型的一次事例,就是为了报复“巴解”在雅典攻击以色列民航机、以色列军队出动战机,一次就炸毁了黎巴嫩贝鲁特国际机场上的13架阿拉伯国家的民航飞机。

●“黑色九月”事件导致巴解遭受约旦的重大打击,并全部转移到黎巴嫩

第七,阿拉法特建立、发展、并壮大“法塔赫”。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已故的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为“争取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而创立的“巴解组织”(阿拉伯字母简写为 "法塔赫”(FATAH)),其最初的建立、中间的壮大、到今天的衰落,恰好见证了中东局势的“每一个转折点”。

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失败再次使阿拉伯国家陷入失败阴影中。当时法塔赫也只有297名战士、但阿拉法特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带着巴解,经过勇猛机智的战斗和约旦军队配合,法塔赫在对以作战中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

这种胜利令一度对阿拉法特抱有偏见的埃及总统、“泛阿拉伯主义”的旗手--纳赛尔会见了阿拉法特,并安排他担任巴解组织主席,至此阿拉法特终于成为巴人民的真正领袖。巴解组织已由一个小组织、在约旦开始壮大起来。

鼎盛时期的巴解,有数据显示,仅仅在首都首都安曼就有70000名武装巴勒斯坦人,值得强调的是,这一数目竟然远远超过约旦当时全国军队的规模。

因此,随着巴解武装力量在约旦的“羽翼渐丰”,巴解武装的人员在约旦开始制造事端,有资料说,约旦前国王侯赛就数次险被暗算。就是在这一期间,发生了“黑色九月”事件,既:1970年9月巴解中的一个派别“人阵”、将三架国际航班劫持到安曼并炸毁飞机,之后,这导致约旦政府下定决心要武力解决巴解问题。

在美英的支持下(甚至有消息说、约旦甚至请英国出面,要求以色列轰炸约旦境内的巴解武装,由此可见当时情况之严峻),巴解最终因“黑色九月”而受到重创。到了1971年,元气大伤的巴解全部撤出约旦。阿拉法特不得不寻求在黎巴嫩开辟新的根据地,最后,阿拉法特带领一万多巴解武装进入黎巴嫩。

●74年后,阿以冲突就“集中表现在”巴解游击队和以色列军队在黎以边境地区的冲突

1974年1月和5月,埃及和叙利亚先后与以色列达成脱离接触协议。此后,阿以冲突就“集中表现在”巴解游击队和以色列军队在黎以边境地区的冲突,黎巴嫩南部地区遂成为阿以武装斗争的主战场。

如此一来,“中东冲突”又呈现了新特点:

第一,在黎巴嫩,巴解的到来也引发黎国内基督教和穆斯林两大派别于1975年4月爆发激烈内战,巴解也支持穆斯林派别而掺和其中。这就使得黎巴嫩政府、有心介入黎巴嫩事务的叙利亚政府、产生了“对付”巴解组织的强烈动机。

●为了达到控制黎巴嫩的目的,叙利亚在黎巴嫩明显采取了一种“扶弱抑强”的“两面策略”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为了达到控制黎巴嫩的目的,叙利亚在黎巴嫩内战中明显采取了一种“扶弱抑强”的“两面策略”,意图在“恢复黎巴嫩教派平衡”的同时,控制黎巴嫩。

我们认为,叙利亚的策略可以解释为:既防止黎巴嫩的分治,又防止黎巴嫩各派别的完全失败,不让一方取得对另一方的完全胜利。

具体做法就是:1976年1月,叙利亚向黎巴嫩派出两个营的以叙利亚为基地的“巴勒斯坦解放军”,支援穆斯林和巴勒斯坦武装。当穆斯林和巴解取得战场主动权,控制全国70%的地区,欲完全征服基督教势力时,叙利亚担心黎巴嫩局势失控,于1976年5月直接出兵介入黎巴嫩,支持马龙派抵抗穆斯林和巴解的围攻。

事实上,有资料显示,时任叙利亚总统的阿萨德、为了乘机出兵黎巴嫩,构筑了叙黎特殊关系,
经过精心策划、“用计”使巴解在黎巴嫩内战中面临绝境,最后得亏沙特说情阿拉法特才得以在黎内战中幸存。

● 叙利亚在黎巴嫩所做的一切,是否出兵干预黎巴嫩政局,“唯一的出发点”就是以叙利亚国家利益为重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值得一提、且对今天之局势有“参考意义”的、是同年10月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应阿拉伯国家邀请,叙利亚3万部队作为“阿拉伯威慑部队”主力进驻了黎巴嫩。

等到黎巴嫩全面内战结束后,叙利亚军队却被阿拉伯国家“准许留驻”贝卡谷地。特别是在1977年,在埃及背弃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至今这样认为)和以色列启动和平谈判的情况下,叙利亚为联合巴解抵制埃以和谈,恢复了与巴解和黎巴嫩穆斯林的关系。


总之,叙利亚在黎巴嫩所做的一切,否出兵干预黎巴嫩政局,特别是叙利亚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不作为”,其“唯一的出发点”就是以叙利亚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什么伊斯兰利益、也不是阿拉伯利益。

不过,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既:在维持黎巴嫩各派均势的前提下,“伊斯兰的叙利亚”仍然侧重支持穆斯林势力。也就是在这一整套策略的运用下,辅之以3万大军的威慑,黎巴嫩也就逐渐地落入叙利亚的势力范围,从而为其构筑叙黎特殊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色列力图彻底消灭巴解力量,解除北部威胁,扶植出一个亲以黎巴嫩政府,发动了“第五次中东战争” 之后,与叙利亚恢复关系的巴解,在黎巴嫩得以继续发展,巴解在黎巴嫩的武装力量也得到加强,并“继续”在黎巴嫩从事其“解放巴勒斯坦的事业”。

经此一役,此后的“中东冲突”又呈现了一个新特点,既黎以边境冲突不断升级,巴解与以色列紧张对峙,大规模战争有随时爆发的危险,这使得以色列产生了越境打击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强烈动机。

进入78年后,因埃及和以色列关系实现正常化,以色列感受到南面方向的战略压力大大减小,此外,以叙边境也因以色列控制着战略要地---戈兰高地而平静下来;惟有黎巴嫩南部的巴解武装和驻黎叙军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现实的威胁。

因此,在以色列决策层看来,确保北部安全是其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并认为,只有摧毁黎巴嫩境内的巴解武装和驻黎叙军,在黎巴嫩扶植亲以政权,方能解除对其北部安全的威胁。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正是在上述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在以色列著名的鹰派总理贝京上台后,于1982年下令大举进攻黎巴嫩,力图彻底消灭巴解力量,解除北部威胁,这就是“第五次中东战争”。

●在某种程度上讲,有国际问题专家将此次黎以冲突定性为“第六次中东战争”、是有“历史出处”的

显然,以色列昨天的“这种思路”、与它今天“力图解除真主党武装、让黎巴嫩这个亲美政府掌控黎巴嫩全局,从而彻底消除北部威胁”之动机、可谓是一脉相承。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某种程度上讲,有国际问题专家将此次黎以冲突定性为“第六次中东战争”、是有“历史出处”的。只是我们认为,这一轮中东冲突是否被最终定性为“第六次中东战争”、恐怕还得视冲突“今后是否会扩大、并将叙利亚、或者其他阿拉伯国家卷入其中”。

●巴解武装濒临全军覆没之际,华盛顿出手,又发生了一件对今日形势有借鉴意义的事情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在以色列军队的大举进攻下,巴解武装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难以抵挡装备和数量均占绝对优势的以军进攻,节节败退。

至82年6月9日,以色列西路军进抵贝鲁特以南4公里的国际机场,中路军和东路军进抵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后就沿贝卡谷地两侧部署。随后,以军就开始向叙利亚军队发起进攻,令叙利亚空军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6月11日,叙、以分别宣布停火。

在基本扫清黎巴嫩南部的巴解武装后,以军将余下的巴解武装压缩至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6月14日,以军开始对贝鲁特西区实施包围,巴解武装濒临全军覆没。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是在这个时候,中东局势又发生了一件对今日形势有借鉴意义的事情,既:华盛顿从其中东整体战略出发,派了一位总统特使前往以色列、叙利亚和黎巴嫩进行调停,试图“劝说黎巴嫩相互争斗的基督教派和穆斯林派携起手来,共同解除国内的巴解组织武装,然后让巴解组织、以色列和叙利亚撤出黎巴嫩领土,由国际社会在帮助维持协议方面起到某种作用”


●如果将昨天的“巴解”换成今天的“真主党”,大家也就不难看出,那时的情景与今天是多么地相似!

事实上,我们就注意到,美国特使在叙利亚“转了一圈”之后、稍后就正式提出解决黎巴嫩问题的5点原则方案:其中就有,叙利亚军队全部撤出黎巴嫩,在黎巴嫩南部和贝卡谷地派驻联合国维和部队;最终在黎巴嫩南部建立非军事区,解除巴勒斯坦人的武装,但允许巴勒斯坦难民营存在小规模武装组织,保留巴解在贝鲁特的政治机构。

说到这里,如果我们将“上述故事”中的角色之一---“巴解”换成“真主党”,大家也就不难看出,那时的情景与今天是多么地相似!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美国人当年设计“5点方案”解决巴解武装的“设计思路”、恐怕就是华盛顿今天计划解决真主党武装的“计划蓝本”。

●阿拉法特在绝境中发表声明:“我接受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所有决议”

值得补充的“史实”就是:华盛顿的调解方案显然是偏袒以色列的,自然会遭到黎巴嫩政府、巴解组织和叙利亚的“集体反对”。

但是,在叙利亚军队退出战争的情况下,在以军的全面分割、重重包围下,为避免全军覆没,战局的发展使得撤离贝鲁特成了“巴解”的唯一出路,再加上黎巴嫩国内要求巴解武装撤离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结果是,巴解被迫于7月7日发表声明,同意撤出黎巴嫩,但仍坚持其在黎巴嫩的政治和军事存在。

然而,在军事上已经压倒、并成功迫使叙利亚退出战争的以色列,对处于孤立无援中的巴解“坚持在黎巴嫩的政治和军事存在”的“决心”继续加以围剿。于8月5日,以一部分兵力合围巴解总部,并对巴解总部实施猛烈轰炸,一直炸到阿拉法特在绝境中向报界发表声明:“我接受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所有决议”。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阿拉法特被炸弹炸出的那份声明、实际上就意味“巴解”正式承认了以色列国的存在


●叙利亚在那场战争 中的“总体表现”就是:“不是支坚强战斗队、却是一个用心良苦的收容队”


之后,巴解分15批撤离黎巴嫩,分赴8个阿拉伯国家。巴解领导人也分散到不同国家,阿拉法特去了突尼斯,其他大多数领导人撤到了叙利亚,也就是说,叙利亚在那场战争 中的“总体表现”就是:“不是支坚强的战斗队、却是一个用心良苦的收容队”,可以这样说,巴解被赶出黎巴嫩,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叙利亚的“战争意志”被打垮了;而巴解这个反以武装之所以会被叙利亚收留,一个主要原因就因为叙利亚“心中放不下”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仍然需要巴解这枚棋子。

●解决“这一轮”中东冲突的解决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利亚的“介入的能力与决心”在这里,我们想再次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解决“这一轮”中东冲突的解决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利亚的“介入的能力与决心”,也取决于华盛顿阻止叙利亚介入的能力与决心,更取决心伊朗在关键时刻是否敢将伊核危机演绎到极致、从而造成一种以色列大规模地面进攻之日,如果真主党拼死抵抗的话,就是叙利亚军事介入之日,也是“第六次中东战争“爆发之日,同时还是“一旦美国军事介入,就是伊朗不顾欧洲的反对、在中俄的“默认”下跨入核门槛之日”、当然,同时也是阿富汗战火再起之日。

可以想像的还有,“第六次中东战争“爆发之日,还是朝鲜半岛形势,中日东海争端、台海形势,以及俄罗斯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利益存在”、都将全面吃紧的连环局面。

●如果叙利亚“介入决心”不足、或者根本就不敢介入,那么,上述的连环局面,将首先就自“叙利亚这一环”断裂

不过,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显见,在以色列绝对有决心“大打”的情况下,在真主党武装的战斗意志仍然能够持续的情况下,如果已经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叙利亚之“介入决心”不足、或者根本就不敢介入,那么,上述的连环局面,将首先就自“叙利亚这一环”断裂,后面的所有可能性“都将失去前提”、也就都不那么肯定了。

有意思的是,或许出于对“朋友们”对叙利亚的战争意志“是否坚定”存有疑虑,“敌人”又对这一点“怀有期望”,今天,东方评论员注意到,叙利亚政府终于发出了一条非常强硬的信息。

叙利亚外长称将准备地区战争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消息】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叙利亚外交部长瓦利特-穆阿列姆表示,叙利亚准备地区战争,将回应来自以色列的任何侵略。

  据报道,穆阿列姆当日在抵达黎巴嫩后指出,叙利亚准备地区战争,将回应来自以色列的任何侵略。穆阿列姆称:“叙利亚将立即回应以色列的任何侵略。”

  叙利亚外交部长6日抵达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他此行的目的是参加周一在那里举行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外交部长紧急会议。据悉,这是叙利亚外长在叙从黎巴嫩撤军后首次正式访黎。

  穆阿列姆在会见黎巴嫩议长纳比赫-别里后表示,必须尽快和无条件停火,以军必须撤回“蓝线”以外,使难民返回自己的家园。

  在谈到叙利亚对待美法提出的黎巴嫩决议草案态度时,叙外长指出,美国和法国提出的联合国安理会有关黎巴嫩停火的决议草案是亲以色列的,不符合黎巴嫩的利益。


【时事点评】我们注意到,叙利亚外长的这番强硬的表态,是在他参加周一在黎巴嫩举行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外交部长紧急会议时说的。另外,我们也注意到,这位外长还针对美法协议,表示了强烈不满,他说:“决议草案是亲以色列的,不符合黎巴嫩的利益”。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决议草案是亲以色列的”说得不错,“不符合黎巴嫩的利益”也说得不错,但是,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叙利亚能否拿到一份“公正一些的”、“符合黎巴嫩、叙利亚、阿拉伯国家利益”的协议,首先就得看叙利亚自己。在中东冲突所涉及的复杂利益之下,“旁观者”的“救人”是一个方面,当事人“自救”才是根本。

●到处都一改之前的平静,空气中四处弥漫着“不正常的气氛”

事实上,这几天来,不论是朝鲜半岛、还是中日关系、甚至是台湾岛内,不论是伊核问题、还是中亚问题,直到格鲁及亚,车臣,阿富汗都一改之前的“大体平静”,空气中四处弥漫着“不正常的气氛”。

显然,在这些地方,“中欧俄美”、更或是北约、上合组织都没有闲着,都在“拳打脚踢、你来我往”。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阿富汗、特别是在朝鲜半岛、中国东海、北方四岛(俄罗斯宣布将投巨资开发北方四岛),也出现了中俄瞄着美国的西太平洋战略的“两个锚点”--日本、韩国“主动出手”的味道,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华盛顿对叙利亚、伊朗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在阿拉伯国家仍然没有个强硬的、统一的态度之前,中俄在东亚、中亚这些“远离中东冲突火线”的地方,瞄着美国的核心利益、搞出点声音,让华盛顿感受到“自己力量有限”、让美国决策层感受到如果它“中东冲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全球演化成一个华盛顿无法善后的局面,显然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对叙利亚的“最终选择”、我们觉得仍然“有必要想得复杂一点儿”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上述这些”,不论是谁做的,除了做给彼此看之外,也都是做给中东冲突直接当事人看的。显然,叙利亚、以色列更是首当其冲。我们认为,尽管叙利亚重申“准备地区战争”,但是,对叙利亚的“最终选择”、我们觉得仍然“有必要想得复杂一点儿”。

●在叙利亚“选择退出”的情况下,“可以肯定的”仍然有两点

我们认为,如果“正在准备地区战争”的叙利亚、最终却“不幸”地“选择退出”的话,那么,那么,可以肯定的将有两点:

第一,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成功解除巴解武装的一幕将重新上演,也意味着“今天的”真主党武装、就是“昨天的巴解”,还意味着叙利亚只能扮演“收容队”的角色。

第二,在上述情况下,对“中欧俄”而言,因拿到伊核问题主动权而顺势展开的、借哈马斯上台与美国争夺中东和平进程话语权的诸多努力、也将因此受到重大挫折,已拿到手的伊核问题主动权,也将因真主党、哈马斯的垮台打击了伊朗士气、而“打点儿折扣”。但是,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北京已经将巴基斯坦这条联结伊朗的战略通道打通,再加上对支撑美国“大中东计划”、特别是对包围伊朗、施压伊朗的计划,都具支撑作用的阿富汗、就在“中俄”的势力包围之内。因此,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在中东和平问题上、不过是处于“配角”、甚至是“群众演员”“俄中”,实际上处于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叙利亚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是事实,但与此同时,华盛顿受到的压力却更大

在我们看来,就算是叙利亚最终顶不住压力,立刻“选择退出”,那么,由于中俄仍然没有公开出手,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介入有限,因此,所受的损失不会太大,倒是在“巴以和平问题”上与中俄配合不力的欧盟,其在“中东和平进程”量通过“软力量”拿到的“话语权”将因此而受到重创。

东方评论员认为,“这种担心”正是法国耐着性子与美国人搞出这份“字里行间”到处写满“矛盾”两字、注定不会为阿拉伯国家接受的“协议”的动力。

最后,东方评论员想重复一点,那就是:叙利亚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是事实,但与此同时,华盛顿受到的压力却更大,有消息说,伊朗已经提前宣布不接受刚刚通过的安理会决议案,并威胁说将扩大浓缩铀规模。

●华盛顿面对最糟糕局面的“可能性”,要比“中欧俄”大得多

显然,伊朗的这一准备提升核危机的举动,实际上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中欧俄”“不怀好意”地帮着华盛顿将伊核问题弄回联合国的“后续动作”之一。

因此,在我们认为“中欧俄”有必要准备应付出现最坏一种情况的同时,东方评论员也认为,华盛顿面对最糟糕局面的“可能性”,要比“中欧俄”大得多。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种担心”也是美国人耐着性子与法国人(欧洲)搞出这份“字里行间”到处都写满“矛盾”两字、注定不会为阿拉伯国家接受的“协议”的动力。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为“这份奇怪的协议”做一个定性,那就是:这不是一份旨在“解决问题”的协议,而只是个意在“拖延问题”的协议,是一个等待大家动手使劲修改的协议。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份协议一经推出,下一步的事情自然也就是大家一起动手、修改这份不具“可操作性”、且到处“矛盾”的协议.

不过,在这种大规模的“修改”之中,美国人得到的好处就是:这里修一修、那里改一改,“时间”也就又过去了不少。

●“欧美”之所以都愿意在“拖延”两字上做文章,其实缘于一个共同心理

对此,首席评论员就指出,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欧美”、之所以都愿意在“拖延”两字上做文章,其实缘于一个共同心理,那就是:对“已经这样的”中东冲突之“后续发展”、以及由此“立刻引起的”连环反应,都有点“麻杆打狼--两头怕”!

●中俄”应该从反对“拖延”的角度着手、在远离中东冲突火线的地方,默认伊朗立刻升级伊核危机


然而,我们还想指出的是,在目前形势下,任何对停火时间的拖延、本质上都只对以色列有利。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欧美间达成这份“拖延问题”协议的“背后”,是“默认”了以色列可以继续打一段时间。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我们一定要找一个“让步者”的话,那么,这个“让步者”无疑是在中东冲突中“已经公开出面”、且主要靠“软实力”起重要作用的欧洲人。

对此,我们的看法就是,“中俄”应该从反对“拖延停火”的角度着手、在“劝和”的基调上,一边要求以色列“立刻停火”、一边鼓动阿拉伯国家要求立刻修改文本,更重要的就是,在远离中东冲突火线的地方出手、比如说应该默认伊朗立刻升级伊核危机,从而将伊核危机升级对华盛顿的巨大压力、转化成华盛顿对以色列的压力,同时转化成阿拉伯国家、叙利亚“继续抵抗”的动力、也转化成促使欧盟在“中俄”面前彻底放下其“中东和平进程‘利益既得者’”的“大架子”,最后迫使对中东冲突之“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样害怕”的美国人、去强迫以色列立刻停火,或者同意立刻修改这份协议草案,或者干脆一把将这份协议“推倒重新来过”。

显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欧俄”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得到一种好处,那就是激化“美以”间的矛盾,从而为今后的“中东工作”找到一个突破口。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