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秋叶声

来美多年,感慨万千:风中秋叶,风起则飞,风停遂止,随缘起落,岂有它哉?唯书作伴,唯文作声,
个人资料
正文

赏析古越隐士《七律-雁荡冬旅》

(2016-10-17 12:45:23) 下一个

七律·雁荡冬旅/古越隐士

初冬雁荡韵无尽,绝胜寰中焉浪名。

天柱霞屏沉万虑,龙湫飞瀑起千萦。

身轻翩若云中渡,石趣宛如画里行。

诗里襟怀谁动得?一山烟景此心盈。

 

细细品学古越隐士的作品,总在诗情画意中陶醉。有时又想:诗人是用什么去吸引读者的呢?好的构思,有次的铺叙,严格的对仗,巧妙的描述,鲜活的字句,固然都是要素,但诗人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诗句乃是重中之重。试看古越老师《雁荡冬旅》写旅游之作是如何把玩当作赏,又如何在诗句里融入自己的心情,颇为有趣。

冬天里游雁荡山写诗,首联大多平平而起:“初冬雁荡韵无尽,”虽算平淡,却含感情,情在何处?“韵无尽”,三个字,说出感觉矣。唯“韵”的感觉随之加强乃“绝胜寰中焉浪名。”诗人最大感觉就是“焉浪名”,这个字,要我来写一定是“非浪名”了。诗人用的是“焉”,这种感可算是一眼得来的大觉吧?那是“豹起”的写法啊!意在先声夺人,想必承句当是从微处着眼了。这应是方家之道啊!

古越老师颔联来了:“天柱霞屏沉万虑”,这写细的也有先后呢。“天柱”不会细小吧?“霞屏”应该开阔呢!妙手在“沉万虑”,开阔沉雄之境,让人感慨万般。但最引人的是“沉”的妙用,一个“沉”字,让我骤然也坠入诗人的感慨里,这“沉”自然而然会联想天柱霞屏的不凡气势,这就是景物与感情的“相映交辉”了。此联要承得好,还待对句:“龙湫飞瀑起千萦。”前面已见山,此处当看水。“龙湫飞瀑”无疑是诗人着力的重点,这瀑布是否飞流千尺,银河九天,隐士不予描写,却用了连着万千感觉的“起千萦”让读者放开来想象,前一天柱“沉”,后一水瀑“起”,我是抚掌而赞了。而这“千萦”确也妙用,乃是水在眼前,萦千意万,遐想不已!

诗,是很需要想象的,遐想那应算是虚吧?古越隐士果然高手,颈联出句“身轻翩若云中渡”,完全是个人感觉,或在高山之上,或在吊桥之间?人在云海雾中,那种感觉自是身也轻了。轻又如何?“翩”也,“云中渡”也!诗意好吧?感觉妙吧?虚既如此,实又如何?“石趣宛如画里行”这就是石趣之实了。不过秋叶在对仗上略有点疑问,这“轻”和“趣”词性上,是否有异?对仗是否严格?我不是评审家,且不管它。只记着虚实相对,乃算好手。接着追看尾联如何?尾联应是点精之处呢!

隐士的尾联:“诗里襟怀谁动得?”呵呵呵,“诗襟”谁也动不得?诗人自己动得了吧?非也!“一山烟景此心盈。”诗人的胸间全都是雁荡山的山烟水瀑呢。能够动得诗里襟怀的唯有雁荡绝胜!这个时候诗人的感情完全融入山水里,已是无容置疑了。此刻,情多于景,情胜于景,无疑!!

品来,这诗就是诗人山水融情,融情山水的写照吧?诗人的情是从头贯穿到尾呢,每一联都灌入情思,而每一情思都映衬景色,算得上互牵互动,血肉相连,如果夸张一句,山水里有诗人的细胞,诗情里有雁荡的基因。

秋叶不是诗评家,读而有致,写多几句,也是我的个人性情,可是评虽尽,情未尽,落笔千寻还借古越老师文字续一首忆江南,算是向隐士致礼吧。

忆江南
    灵峰秀,绝胜足堪名。天柱霞屏沉万虑,龙湫飞瀑起千萦。能不此心盈。

美国风中秋叶
2014-1-19写于屏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