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山人

本人倾心历史话题,宗教知识。在此表达对同胞的友情,对民族的认同,对孔教的崇拜。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木铎杂志第十六期(分四期发表之二)

(2025-11-04 19:20:32) 下一个

16.06 侍君三愆章

 

  (君子-泛指有德位者;愆-音QIAN千,过失;瞽-盲;躁、隐、瞽都是进言者常犯的毛病,有志者必警惕之;)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07 君子有三戒章

 

  (血气-古有血阴气阳之说,也即是人的生理特征;天行有常,血气循环,有时而衰;有志气者则无时而衰。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能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能为成德君子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6.08 君子有三畏章

 

  (-敬畏、戒谨恐惧;天命-天道、天赋之正理也;大人-有仁心仁德又居高位者;-不敬;-戏玩之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6.09 夫子论上、次、下章

 

  (生而知之者-历史传说中的圣贤,当然是最高层次的;困-谓有所不通;民-如此之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16.10 君子有九思章

 

  (九思-欲为成德君子,可从九个方面来自省;视思明-看到的事是否明白?听思聪-听到的事是否清楚完整?色思温-待人神态是否谦和?貌思恭-举止是否合理?言思忠-所言是否诚实不欺?事思敬-工作是否尽职?疑思问-心中有疑是否多问求证?忿思难-表达愤怒时是否想到他人的责难或他人的难处?见得思义-利益当前是否取之合义?)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6.11 见善如不及章

 

  (不及-自省之意;探汤-用手试触沸腾之水,喻远离不善者;能做到‘洁身自好’者有闻有见,能终身 ‘。。。求其志。。。达其义’者,圣人也;)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6.12 诚不以富章

 齐景公-齐国无道之君;伯夷、叔齐-人名,历史上抱节守志之典型,商朝亡周朝兴,不食周粟,结果饿死在首阳山下;-音ZHI 只,仅仅;‘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引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诗句大意:妇人埋怨不因贫富,只仅是不同而遭丈夫抛弃,引申为:齐景公虽生时显赫,因无德政,死后无民称颂,而伯夷、叔齐虽饿死在首阳山下,身后却被百姓景仰;其斯之谓与-事情不就是这样吗?)

  孔子曰:“‘诚不以富,亦祗以异’。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16.13 陈亢问于孔鲤章

 

 (陈亢-人名,孔子的学生;孔鲤-人名,孔子的儿子;-此指孔子;异闻-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方法;尝独立-此指夫子立于庭前;闻斯二者-知道要学诗、礼;远其子-是陈亢之言,夫子之教其子,无异于学生也;)

  陈亢问于孔鲤:“亦有异闻乎?”对语:“未也。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未也。’曰:‘不学礼,无以立。’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言:“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16.14 称呼之礼章

 

  (邦君-也即国君;邦人-国人;称诸异邦-国君在外国客人前称呼、介绍自己的夫人曰。。。)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待续

三,必读古代历史文献:

礼运篇(附现代文浅翻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现代语浅译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领导,彼此之间讲究信誉,相处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壮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矜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照顾。男子都有职业,女子都适时而嫁。对于财物,人们只是不愿让它白白地扔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里不可;对于气力,人们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勾心斗角的事没有市场,明抢暗偷作乱害人的现象绝迹。所以,门户只须从外面带上而不须用门上锁。这就叫大同社会。

 

 

现在,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被‘隐’了,人类生存在‘天下为家’的大格局中。人们各自亲其亲,各自爱其子女   为家聚财出力、继承先人职位已成制度;内城外城加上护城河,这被当作防御设施。把礼义作为根本大法,用来规范君臣关系,用来使父子关系亲密,用来使兄弟和睦,用来使夫妇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确立田地和住宅,用来表彰有勇有智的人,记录有功劳的人,。因此,勾心斗角、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撤职,民众都把他看作祸害。能做到如此这般-就是小康。”(待续)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