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68)
2017 (123)
2018 (89)
2020 (269)
宦官的文化
一剑飘尘
当我出国的时候,被叮嘱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
许多人是两句话都对我说的。他们嘴上这么一说,似乎是完全的一片恳切的好意,却没有想到这两句话本身的矛盾之处。第一句,显然“外面”比“里面”好,不然为什么要出去外面混?而且不能半途混不下去回来呢?当然,混本身这个词也非常说明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态度。如果严肃分析的话,需要另写一篇长文章了。
而第二句话,却又让你不要忘了“本”,也就是“里面”。既然外面那么好,为什么就不能忘了“里面”呢?但是这种看似矛盾的嘱托,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却也并不矛盾。因为这个“本”是中国人生存的意义所在。所以,许多的老华侨,虽然把所有的青春年华都折腾在了归化国,却到死都念念不忘要“叶落归根”。而一些出国不久的新华裔,也是永远身在美国心在中国。
中国人这种“不忘本”的文化,是两千年儒家礼化教育的结果。这套文化能够得以树立的原因,实际上是源于实用主义:统治阶级需要一套维护皇权道统的文化。显然,儒家文化解决了这个问题,把中国人生存的意义建立在血缘关系上。通过一系列道德说教,把对于血缘的忠诚变成为人生的意义所在。这才有了这种荒谬的逻辑基础:即使外面混好了,也不能“忘本”。
因为这种基于血缘的价值观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宦官在中国历史上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许许多多的朝代,宦官常常能够决定这个朝代的兴亡。但是,真正能够名垂青史的宦官,却又不多见。这种奇怪的形象,与中国这种重视血缘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宦官的理解,许多人认为是出于皇帝保证自己繁衍后代的纯正性的需求。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的话,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专权的宦官了。皇帝之所以更相信宦官而往往给予他们决定大臣生死的权力,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实也是这种血缘观念:宦官无法延续子嗣,而大臣们可以。所以,大臣对于皇帝来说,只是相当于仆人、工具,宦官才相当于自己生理手脚的延续。虽然宦官还不是皇帝的血缘,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延续自己的血缘,这一点上也总是好过大臣了。而也正是因为没有办法延续自己的血缘,宦官在中国人的眼中,也就属于低贱的一族,无论他们掌握了多大的权柄,甚至建立了多少的丰功伟绩,也不可能像大臣一样,名垂千史。所以,中国历史书上的宦官都是负面的形象。这显然不符合人的多面性特征。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文化对于历史的筛选作用。显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一个儒家文化选择出来的历史。
黑格尔对于儒家是非常不屑的。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批评论语说:“(里面只有)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些”。我认为他说的没有错,而且他的还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论语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没有思辨。中国的儒家基本上属于一个制定框架的学派,但是却并不提供一个思辨的环境,让人们理性讨论:为什么需要这个框架,为什么这个框架就是适合中国人的,而不是其他的框架。这个框架的制定,本质上源于皇权的需求,而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皇权的暴力。
儒家为中国的皇权统治量身定做的一套非常社会行为的准则,其关键性基础就在于基于血缘关系的“父权”。在这样的制度下,皇权成为父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的代表。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把一个应该是家庭里面才有的血缘关系的忠诚,提升到了社会关系中。
但是如果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孔子,其实有点了委屈他。孔子只能说是始作俑者。儒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有一个过程。而这其中起到了很大一个作用的,是叔孙通。我最近开始写作一部关于汉朝的长篇小说,无意中查到叔孙通的历史,这真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可以说是孔子之后历史上推广儒家文化的第二个重要人物,而且,我觉得他的作用比孔子还要大。但是他自己是一个非常不符合儒家教义的人。
叔孙通在汉高祖刚刚建政的情况下,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儒家思想的朝廷规章礼仪,让汉高祖第一次尝到了做皇帝的美好滋味。他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奖赏,后来被派去辅佐太子。他的成功为后来儒家能够在汉朝获取独尊的地位,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叔孙通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完全是一个虚伪的投机客。他曾经在秦二世时官拜“博士”,相当于今天的文史馆一类的官职吧。但是在秦二世因为陈胜吴广起义,问政于朝的时候,和其他所有儒生不同,叔孙通对二世阿意逢迎,认为这不是造反而只是盗贼,耽误了秦朝出兵剿灭的时机。不夸张地说,他就是陈胜在秦朝内阁的同谋啊。而因为他与众不同的见解,满足了皇帝自欺欺人的求安之心,却让其他的儒生都被送进了监狱。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与其修学的儒家教化,有任何的相同吗?
叔孙通后来投降了刘邦,开始的时候,他常常引荐给刘邦一些强盗流氓。这显然也并不是论语所鼓励的。一直到刘邦天下初定以后,他才开始引荐儒生,为刘邦制定礼仪。但是,这种新的礼仪恰恰是废除了孔子所尊崇的古礼。这种新的礼仪,可以说是完全摧毁了在他之前的那种古礼——还强调一点儿君臣平等相待的意思,建立了全新的皇权独尊的礼仪。
我看到这段历史,就不由得想:如果当时叔孙通不是鼓吹儒教,而是鼓吹一下其他什么狗屁教,中国的历史其实也是大差不差,而儒家文化的名头就要改称“狗屁文化”了。
但是,叔孙通选择了乳胶,也就决定了最终是儒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更是从他那一刻,就决定了这种文化的虚伪性。如果一种学派,自己的领路人都不能够以身作则坚持这个学派的理念的话,这个学派必然是欺世盗名的骗子学术。叔孙通在秦二世的时候,为自己的虚伪辩护说:我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到了刘邦时期,显然,他已经开始用自己的虚伪换取高官厚禄了。所以,到了汉朝中期,就连宦官也开始必须做阉割的手术了,这个时候的汉王朝已经是完全的“唯儒独尊”了。
从此以后,中国近两千年,就没有再改变过。儒教的虚伪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上的DNA。这种不分是非只强调血缘的文化,是今天中国社会沉沦至此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2016 0305
欺世盗名其实是由他而起,怎么能怨后来排山倒海的小蠕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