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书行路7——肉眼看北京

(2007-03-27 17:33:57) 下一个
      从老舍先生到王朔,北京是不得不写的。
       有些地方,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你永远都不会明白它,只有离开它,你才会真正的懂得与明白,北京就是这样的城市。
一  市井京城
       其实,我自己对于北京得感情是比较复杂得,不过既然说了是我“自己”,那就是比较狭隘的。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小小的我站在人群中,我开始偷偷地打量着这个城市。
        我第一次到北京是我6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抽水马桶,我只能站在卫生间里叫妈妈(四声)。我表弟都是甜腻的叫“妈妈”(一声),他们都笑我那一口东北话。不过我倒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他只是笑我的东北口音,却没有笑我表妹那一口谁也听不懂的武汉话。
       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父母忙着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把工作调进北京。一开始他们是希望离父母比较近,后来他们是希望我在高考的时候可以少掉100多分。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来自我的叔叔婶婶,我想他们是不希望再有人住到爷爷的大房子里面。最终父母未能如愿,但是亲人的种种刁难却一直持续到了2002年。
        这样的过程让我开始非常抗拒北京,虽然很长的时间内我说着地道的北京话,我的生活圈子都是北京,但是与我的父母不同,我是一种非常想逃离北京的心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在我看来险恶的人心,世态炎凉反而让我理解在这样拥挤的城市中那些冷漠面孔背后的刻薄。理解之后人可以变得通达。
        北京与上海不同。上海是一种“各管各”,到一种不闻不问的程度。北京正好相反。北京人喜欢什么都知道,知道了就透着一种犀利,犀利了表示看的通透,通透了也就无所谓了,最后就变成了“丫,就是想赚钱,丫就是想泡妞,丫就是一孙子,丫...”
        几年前在火车遇到过一对夫妻,当时他们搭火车去北戴河旅游。男的大概30几岁,当时他对我说:我就没出过北京,最远去过通县。而且他还是用一种,一种很“吊”的态度说得。在一个普遍自我感觉良好的时代里面,人们很容易忽略外面的世界,比如在某些北京人内心北京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心态自古就有,倒也不新鲜了。
二   美丽京城
       很多人都用大气来评价北京的美,我却总觉得北京的美有些沧桑。沧桑容易疲累,大气难以捉摸,在繁华背后北京的美常常被忽略。
       我6岁的时候,随父母到了廊坊,没有高速的时候开车到北京要两个小时。在父母工作的大院里面,一大多半的人的父母家都在北京,于是每到周末,院里总是有两辆黄海班车,浩浩荡荡地开回北京。这样我就在还不懂欣赏的年纪,开始了对北京的游览。
        很长时间在我脑海只有一个记忆,那就是累。
       比如故宫,去过好几次,除了每次门票都再涨,还有很多地方不对外开放以外,好像就没什么记忆了。后来有一次陪姥爷去玩,老人走路比较慢,但是一路上老爷都在问我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故宫里面没有树?古代的人是怎么把那么高那么厚那么大的门装上的?我才学会把目光躲过人群,去看那红墙,雕花...
        在此之后,我真的爱上了北京的美,雪后的紫竹院,浅浅的足印,斑斑驳驳的竹影、雪影;午夜的天安门;傍晚的后海...京郊的自然风光更好,我最喜欢的是京海湖。
        北京的人文景观是无处不在的,几乎每一个地名都有一段故事。高校、酒吧、茶馆、话剧、地下乐队...我最喜欢的是地下通道里面的歌声...
“有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它在远方等我   那里有天真的孩子  还有姑娘的酒窝
有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叫我慢慢的走  海浪它总是一波波  不停歇不回头
啦...啦...啦...”
         也许是个性释然,我发现的北京美,都是在人群身后,有着些许宁谧的美。
         对于我来说北京是一个让我成长的地方,它让我迷茫,让我困惑,甚至让我“愤怒”,但最终还是让我更纯良、剔透,也更通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