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史

介绍云南文史,讲述自己的故事。
个人资料
正文

从现代领导学的角度读《淮南子·主术训》

(2006-10-30 21:48:49) 下一个

从现代领导学的角度读《淮南子·主术训》

      摘要:《淮南子·主术训》是我国古代领导学专著,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兼采儒、法,概括地反映了汉初及文、景之治的“南面术”。《主术训》部分内容与现代领导学相同或相近,另部分内容为现代领导学较少涉及,两部分论述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淮南子·主术训》是我国两千余年前的“领导学”专论。它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道家“南面术”的一般方法,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帝王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对它作一番审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领导学,无疑有一定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作一简单的尝试如下。

一、著书背景、著作者及流传情况

1 、著书背景

西汉建立,历高祖、吕后、文、景四代,以“黄老之术”治国,一脉相承,“天下怀安” ① 。此时的“黄老之术”,是以先秦道家思 想为基础,在实际运用中兼采儒、法,且取得极大成功的领导术。对其作学术性总结的,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其从领导学角度作概括总结的,则是《淮南子·主术训》

2 、著作者

《淮南子》一书及著者刘安,历来为国内学界所熟悉,据《资治通鉴》载,刘安于汉文帝八年 ( 公元前 172 年 ) 被封为阜陵侯,于汉武帝元光元年 (公元前 122 年) 自杀而亡,在侯、王之位凡 50 年。

刘安之父淮南王刘长为高祖刘邦之子、文帝之弟,于文帝六年 ( 公元前 174 年 ) 谋反,“罪当弃市”,文帝念其手足之情,赦其死罪,“徙处蜀郡严道邛陲”,刘长“愤恚不食死 ② 。

两年后,文帝封刘长之子刘安等四人为列侯,时任梁怀王太傅的贾谊上书谏,以为:“擅仇人足以危汉之资,于策不便。” ③ 文帝未采纳贾谊的意见,封刘安为阜陵侯。文帝十六年,徙封刘安为淮南王。此后,刘安经文帝、景帝,而历武帝,为淮南王而终其生。

武帝六年,刘安与其弟衡山王刘赐谋反未遂,安、赐俱“自刭”死。史载:“凡淮南、衡山二狱,所连引列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数万人。” ④

刘安“好读书属文”,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

高诱《淮南子·序目》说:“初,安为辩达,善属文。皇帝为从父。数上书,召见。孝文皇帝甚重之,诏使之离骚赋 ( 传 ) ,自旦受诏,日早食已,上爱而秘之。”

《资治通鉴》载:“淮南王安,好读书属文,喜立名誉。”又说:武帝“以安属为诸父而才高,甚尊重之,每宴见谈语,昏暮然后 罢。”

《资治通鉴·汉纪九》全文载刘安上书谏伐南越,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刘安在治国用兵方面有相当理论水平,文章也写得很好。武帝采纳他的意见,改变原先征伐的方案,派庄助出使,“谕意南越”,兵不血刃而取得成功。

《淮南子》一书,史称为刘安与宾客所作。高诱《淮南子·序目》:“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于是遂与苏飞……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

3 、流传情况

《淮南子》诚海内奇书,垂二千年而不朽。高诱说:“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然而考诸载籍,历代君臣、学者,鲜有引述《主术训》而论治道者,其原因,愚以为有如下三点:

其一,淮南王父子三人先后谋反,“大逆不道”,其事著在卷册,昭然若训,后世君臣,或出于忌讳,或出于憎恶,不愿对其“治道” 加以引述。

其二, 《淮南子》的作者,无论是刘安还是他的门客,在后儒眼中地位不高。比如司马光说:“淮南王安……喜立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其群臣、宾客,多江淮间轻薄士。”其人其书不为后儒所重,可见一斑。

其三,《淮南子》以道家思想贯串全部内容,《主术训》也不例外,后人以“道经”目之 ⑤ 。而自武帝以还,历代论治,多以儒学为基准,其极至的说法是“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家者流的《主术训》自然不被重视。

二、 《主术训》的主要内

《主术训》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现代领导学内容相同,另一部分为一般现代领导学著作不谈或较少涉及的。本文拟将前一部分介绍并作简单评价,而将后一部分放在最后作综合评论。

1 、基本的领导方法

现代领导学强调基本领导方法的重要性,各种领导学、管理学书籍对此论述颇丰,其大意为:领导者要抓大事,不问琐事,不能事必躬亲。正如尼克松《领导者》中说:“对领袖人物来说,重要的不是看他在办公室桌上花多少时间,而要看他是否善于作出重大决策”。“总统不必事必躬亲”。

《主术训》开篇即讲:“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矩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 这里全部所讲,用“无为”二字可以概括。

“ 无为”这个概念,《淮南子》中多处作出解释。《修务训》说:“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人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主术训》也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此治之要也。故通于本者,不乱于末,观于要者,不惑于详。”

“ 无为”中包含的“执要”思想,为我国历代帝王、学者所熟知。比如《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对侍臣所言:“……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 ⑥

学者范祖禹也说:“君不可以不逸,所治者大,所司者要也;臣不可以不劳,所治者寡,所职者详也。不明之君,不能知人,故务察而多疑,欲以一人之身,代百官之所为,则虽圣智,亦日力不足矣。故其臣下,事无大小,皆归之君,政有得失,不任其患,贤者不得行其志,而持禄之士得以保其位,此天下所以不治也。

不难看出,“抓大放小”作为一种基本的领导方法,在《主术训》中已经表述得相当充分,而后世君臣,知之者、行之者亦大有人在。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现代领导学的研究者,对于我国古已有之的上述“一般领导方法”知之甚少,或竟有不知者。比如目前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领导学著作、孙钱章主编的《现代领导方法与艺术》中说“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曾是小生产时代领导者勤政的美德,那是和专制领导相适应的领导方法……事必躬亲的家长作风,它在中国盛行。”又说:“在领导与管理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一方法,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是本世纪初的 H ·法约尔。”

这种显然不是事实的结论发人深思。我觉得,目前在引进西方领导学、管理学的过程中,一些学人对我国古代的有关思想不重视或不了解,因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抹煞我国传统“领导学”中的有用成分的倾向,应该引起注意。

2 、用人之道

现代领导学的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决策,二是用人。正如毛泽东所言,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用人之道,四个字可以概括:知人善任。

《主述训》于“知人”方面,论述较少,仅提出“因人以知人”,此是其短处,而于“善任”,则其论述比较精当。它说:“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修者以为榈榱,……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尽其力……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

这里用省略号替代的内容,是一些精彩的比喻,限于篇幅,不得已而略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原著,相信不会使人失望。

《主术训》甚至说:“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 ( 高诱注:鸡毒,乌头也。 ) 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是故林莽之材,犹无可弃 者,而况人乎。”

用人之道是一切领导学研究的重点,正如司马光所说:“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的大忌是门户之见,见诸于我国历史上的,以“九品中正制”最为典型,其尾声是强调“出身”和“烙印”。这种用人制度,历史已证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主术训》提出的,是没有偏见的用人之道,虽然在专制社会不能做到,但不能因此而轻视其理论价值。

3 、决策

决策的要素有两个,一是信息,二是决策者的资质。

现代社会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阶段,人们对信息的重视程度、获取信息的手段之多,在古代无法想像,但这并不能说古代的决策者不知道信息的重要。

《管子》:“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兵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敝也;禹立建鼓于朝,而备讼也;汤有总街之廷,以观民也。”这虽然是传说,但其精神实质,就是“询于刍荛”,了解民情,获取信息。

《主术训》的论述,与上面所引大同小异。它说:“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又说:“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是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所爱习亲近者,虽邪枉不正,不能见也;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有言者穷之以辞;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照海内、存万方,是犹塞耳而听清浊、掩目而视青黄也,其离聪明,则亦远矣。”

这里所说,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广泛听取意见。这个意思被魏征总结成精辟一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是决策者的箴言,胜过许多领导学教科书的千言万语。而毛泽东也常常引用这句名言,提醒决策者不要小看这句话。

在论述资质修养方面,《主术训》提出:

“ 凡人之伦,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所以心欲小者,虑患未生,备祸未发,戒过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辏,而为之毂;智欲员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通不肆志;能欲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动废置,曲得其宜,无所击戾,无不毕宜也;事欲鲜者,执柄持术,得要以应众,执约以治广,处静持中,运于璇枢,以一合万,若合符节者也。故小心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鲜者,约所持也。”

这个心小志大智圆行方的修身名言,流传久远。在我国众多的“修养”术中,可备一格,比之于当前市面流行的众多西方译著的有关论述,毫不逊色,可为现代领导学著作者参考。

4 、权变

《主术训》说:“仁智错,有时合,合者为正,错者为权,其义一也。……事可权者多,愚者权者少,此愚者所 ( 以 ) 多患也。物之可备者,智者尽备之,可权者尽权之,此智者所以寡患也,故智者先忤而后合,愚者始于乐而终于哀。”

《公羊传》:“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用现代语言讲,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化,灵活性最终捍卫了原则。

权变是领导艺术的重要内容,是古今中外领导学中引人人胜的话题。经、权之辨,是儒家文化中极富辨证色彩的一个命题,历代论述汗牛充栋。《主术训》引入儒家经、权思想,但未展开论述,这是由作者的思想流派性所决定。这一点,放在下文集中论述。

三、《主术训》总评

1 、兼采儒、法,清静慈祥

《主术训》的内容,除上面所引之外,还谈到仁义、法制、权势、民心、赋敛、简朴,甚至保护自然等等,兼采儒、法,而贯之以道,此是其特点。

道家思想发源于上古,总结于老子。后世学老子者,流派甚多:列子为虚无之学,杨朱为为我之学,庄周为放旷之学,申、韩为刑名法术之学,鬼谷、兵家为阴谋权术之学。流派虽多,但从伦理上可分为清静慈祥、深刻坚忍两类;从运用角度可分为用世与出世两类 ⑦ 。《主术训》属于清静慈祥、用世一类。

《主术训》的清静慈祥,主要体现在决策和讲仁义。

在决策方面,强调君主不要擅断,认为:“法籍礼义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

强调用众不用己: “ 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制 ( 智 ) 者,则天下不足有也。”

现代领导学在强调其“现代性”时,常讲决策的民主性,而民主性的体现无非就是广听博咨。决策过程,就是获取信息、谋划和决断三个基本步骤,其中关键是决断。要作出正确的决断,就需要尽量多的信息和谋划方案,这就是决策的民主性。

在讲仁义方面,《主术训》强调:“国之所以存亡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 ( 仁 ) 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又说:“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又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在赋敛方面,强调节制,指出:“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取下有节,自养有度。”

现代领导学十分强调领导者与群众的协调关系,相当多的管理学书籍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搜罗古今中外的例子,编纂而成的。其实,儒家仁义之说就是讲求“和为贵”,《主术训》采纳儒家仁义思想,和某些现代领导学著作相似。

作为清静慈祥的用世的领导学,最简洁明快的一句话是这样说: “ 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平正无以 制断。”愚以为这是《主术训》的纲领,对于治现代领导学者,或颇有可采之处。

2 、领导艺术

现代领导学十分重视领导艺术,在众多的领导者的实践中,也证明领导艺术的极其重要性,但《主术训》在这个问题上除了简单讲几句权变之外,几乎没有多一点的论述,这是《主术训》的一个特点,值得注意。

什么是领导艺术 ?

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的灵活性与隐蔽性,这种灵活性与隐蔽性如果过了头,则将使之与阴谋权术、“深刻坚忍”难以犁然有别。韩非的“术”,是继承老子而又大加发展,成为“深刻坚忍”的代表,颇受后人非议。侯外庐在谈到韩非学说时说:“依其‘术’的机会主义者的性格,在事实上减低了理论的价值。”⑧

和韩非相反,《主术训》选择清静慈祥作为自身的学派基点,认为“上多故则下多诈”。这句话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领导者以诈驭 下,下级和员工就二定以诈对上。钱钟书《愚君》一文,罗列中外诈上事例颇丰富⑨,其精神实质就是朱熹那句常被人引用的名言:“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前,大量引进国外含有马基雅维里精神的“领导艺术”,国内也有人把陈年的阴谋垃圾改头换面,冠以“艺术”二字,纷纷出版,充斥书市。对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这里限于本文主题,仅略论如上。

注释:

        ①:《史记·孝文本纪》。

  ②、③:《资治通鉴》汉纪六。

  ④:《资治通鉴 ) 卷十九。

  ⑤:《淮南子·序目》:“逵吉读道藏于南山之说经台,览《淮南》内篇之注。”

   ⑥:《贞观政要·政体》之“论”。

  ⑦:《魏源集·论老子·四》。

  ⑧: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十六章“法家的悲剧历史与韩非子”。

     ⑨:《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一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边城秀才 回复 悄悄话 罢了兄(再叫一次,以后依你。):
你说得对。你的调侃和戏言也太淋漓了。如此一回,也算增进一层对老兄性格的认识。好!
罢了 回复 悄悄话 边城兄错矣,不是讥讽,而是“古为今用”;若是真有那么一点讥讽,也属对今天生活无奈的感叹。

其实是真心喜欢你的文章,老兄是饱览群书,满腹经纶,有老兄这块宝地,我真是受益匪浅。

朋友们都叫我“梁山罢了”,说我虽喜调侃,常出戏言,但不失坦诚。
边城秀才 回复 悄悄话 谢谢罢了兄的评论。此文为几年前所写,当时在干校任《领导学》的教授任务,有点心得,敷衍成文。如今贴出,也算是对在职期间工作的纪念。如果真对各位有点启发,诚然幸事。罢了兄的评论,看来似乎是讥讽,其原因为何,不得而知。
罢了 回复 悄悄话 没有读过《主术训》,看了你的这篇文章,觉得很有意思,很欣赏、赞同《主术训》中的一些思想和策略,谢谢你的介绍。

最喜欢的是那段开场白:“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行为仪表于天下。”— 若是家里也能来个“无为而治”,那才敢情好!

“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 若能把所有的家务都分配下去,搞个家庭“岗位责任制”,一改当前蜗牛“一人驮房”的局面,恐是梦中也会笑醒。

“是故心知规矩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 双手赞同!我历来认为优秀是一种习惯;不以规矩,难以成方圆。规矩这东西非得一开始就做好,可惜孩子的规矩是做好了,那口子的规矩怎么也做不好,反倒弄了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kao! 家中大小还常乐于“进谏”,为保持“公正持义”的光辉形象,每次都来它个个打五十大板,倒也两相安。

“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 — 大错、小错,人生失策乃我家常便饭;出口成章虽偶也有之,但常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侥幸的是,在东窗事发之前,众人眼里,行为仪表倒还端正。

“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修者以为榈榱,……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尽其力……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这段话和我选择朋友之道很有些异曲同工之处。我常把我的朋友们比作我电子层里的电子,根据其“能量指数”的大小来安排他们在电子层中的位置(这儿的能量是指亲近程度、性格人品等),即使对最外层的电子,我也能做到物尽其用,至少可以让他们发挥个保暖的作用。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