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80)
2021 (49)
2022 (69)
2025 (1)
主战和主和
中国民族主义有一些思维定势。其中之一就是,在和外国的争端问题上,主战者是爱国的,主和者是投降派;主战者是代表正义一方,主和者是代表反动的一方。所以每当国家与外国有争议时,总有不少鹰派,占领道德高地,慷慨激昂,极力言战。
其实历史上,轻言主战而导致误国害民,割地赔款者的实例不少。
晚清的张佩纶就是这么一位主战派。张佩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与宝廷、吴大潋、陈宝琛等评议朝政,号称清流派。张为法国侵越,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抗法。放言高论,以谈兵事为能。于是慈禧任命张佩纶为福建海疆大臣,到前线指挥作战。当法国军舰侵入马尾港后,张不加戒备。甫闻炮声,即从船局后山潜逃。大雷雨中,连鞋子也跑掉了。战斗不到1个小时,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九艘军舰被击毁,死伤七百余人,福州造船厂也惨遭炮击。而法军仅5人死亡,15人受伤,军舰伤3艘。中国因而失去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海权。大军机沈桂芬言:书生典兵,煞有介事,但最终不过是纸上谈兵。日本攻占琉球岛,当时廷论多主战。桂芬独言劳师海上,易损国威,力持不可。与其战败后割地赔款,大损国威。不如轻易不言战。主战派不审时势,一味高谈阔论,慷慨主战,如张佩纶,不仅自取其败,而且自取其辱。
另外一位主战误国的名臣是翁同龢。翁是清流领袖,甲午战争时,力主对日开战。他是光绪的师傅,光绪听其言,严责李鸿章立刻开战。 李鸿章知道北洋一隅,不敌日本一国之力。且北洋舰队准备仓促,遽然出战,难以取胜。但圣命难抗。最终甲午海战的结局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翁同龢作为户部尚书,对北洋海军极力打压,在费用开支上多方为难。事实上,翁同龢知道北洋海军的实力,他之所以一味主战,是有私心的。如果大清国真的打败了日本,作为主战派,翁首功一件;万一战败,则削弱的是政敌李鸿章的实力。历史上,空谈的主战派多数都是站干岸的,自己一不上前线,二不用指挥征战。可以唱自己的高调,流别人的血。持主战高调可以占领道德高地,博取虚名,迎合舆论,哗众取宠。而不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所以才能喊出不惜一切民族牺牲,也要打仗的口号。比如宁愿中华不长草,也要保卫xx岛的口号。如果一个民族的根本利益都没有了,收回一个小岛又有何意义?
另一位主战误国的名臣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诸葛亮以中兴汉室为伟大事业目标,知其不可而为之。六出祁山。屡启兵衅,积年无功。徒耗国力。在他临终之际,还把他的既定方针传于接班人姜维。姜维于是十一次兵伐中原。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百姓不胜负担,“民有菜色”。导致富庶之天府,险阻之蜀道的蜀国在三国中最先灭亡。从曹魏出兵到刘禅投降仅仅用了两个月。魏兵入城,成都的百姓竟然“具香花迎接”。所以诸葛亮是小聪明,每个战役他能指挥打胜仗,但是在审时度势,决定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大政方针就不行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主义,为了自己的名声,驱蜀国人民于水火之中。在看大形势方面,诸葛亮还不如后主刘禅。刘禅劝诸葛亮说“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明确表示,三国鼎立大势已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和平才能治国长久。清人赵藩题武侯祠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实际上既含有要从诸葛亮一味主战的政策中总结教训的意思。
中国有种奇怪的现象,民族主义、主战和爱国这些高调常常和私利结合一体;而主和派的“汉奸”们往往是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在开战、爱国高调貌似崇高成为主流舆论时,当举国发狂时,跟着唱高调是最省力的。而清醒认识形势,要被舆论攻击,千夫所指。主和者更需要勇气和公心。忍辱负重。当主战者易,当主和者难。
庚子之乱的主战派载漪、载濂、载澜、载勋、刚毅、徐桐、崇绮都是围着溥儁“大阿哥” 的太子党。溥儁的师傅是崇绮和徐桐,载漪是溥儁的生父。载濂、载澜是载漪的兄弟。刚毅、启秀、崇绮、载勋等人也是载漪一派。他们守旧,不通外务,一贯仇洋。想借义和团闹废立,拥立大阿哥当皇帝,自己从而升官发财。慈禧主战是因为听信大阿哥党的欺骗说洋人想逼她归政于光绪。在他们光冕堂皇的爱国主战,维护中国主权立场下,都有自己的私利。
而忧国忧民的主和派在义和团涌入北京之际,在生命威胁下,在二毛子,汉奸帽子下,仍然冒死上谏。如吏部侍郎许景澄说“不知宗社生灵,置之何地?”太常寺卿袁昶认为:“衅不可开,纵容乱民,祸至不可收拾,他日内讧外患,相随而至,国何以堪?” 结果反对与各国开战的五大臣被诛杀。
另一位忍辱负重的主和派是郭嵩焘。郭嵩焘和李鸿章、沈葆桢等为同科进士。郭嵩焘比较早地认识了西方。他考察过洋枪队和英国人管理的海关。协办、主办过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郭嵩焘知道大势所趋,武力远远不如别人,极为反感不切实际的高调,认为“战无了局。”僧格林沁不听其劝,诱敌开战。导致八里桥东直门大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香港九龙以及东北和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英、法两国赔款各800万两白银。
1875年英国使馆翻译马嘉理在云南被杀,郭嵩焘主张对巡抚岑毓英严加议处,和平解决。清廷官官相护,致使“马嘉理”事件一再升级,最终在英国武力威胁下,赔款银20万两,签烟台条约。郭嵩焘被清廷派驻英国任首任大使,任上对西方作了客观报道。于是遭到毁谤,“汉奸”、“贰臣”之类的指责咒骂,汹汹而至。“湖南人至耻与为伍。”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语。郭嵩焘的挚友--晚清名儒王湘绮写了一副对联来嘲讽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焘辞职后,返乡到长沙后,行李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傲不为礼”。郭从此被清廷冷落,晚景凄凉。
现代祸国殃民的主战派首推毛泽东。毛为国际共运甘当马前卒,为苏俄火中取栗,不顾中共政治局的反对,力主援朝出兵。造成中国民族利益。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牺牲。50万人员牺牲,军费损失100亿美元,换来个麻烦制造者—金家独裁政权。赫鲁晓夫想搞和平共处、和平竞争。毛认为是修正主义。毛积极鼓吹打世界大战。不拿世界人民的生命当回儿事,也不拿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当回儿事。毛访苏时在国际共产党大会上发言:“大不了就是核战争,核战争有什么了不起,全世界27亿人,死一半还剩一半,中国6亿人,死一半还剩3亿。” 这个讲话一完,全场鸦雀无声,被战争狂人吓呆了。捷克斯洛伐克总书记拿着咖啡直哆嗦,说中国6亿人,我们才2000万啊。从此很多东欧国家和中国分道扬镳。幸亏中国当时武力不强,没能力挑起战争;否则不是中国自己亡国,就是整个世界一起完蛋。
1956年,匈牙利事变。毛泽东持强硬立场,要求苏联镇压。中方的意见影响了苏共领导的决定,决定出兵,镇压匈牙利人民革命。有22,000名匈牙利公民被判刑,13,000名被囚禁,数百名被处决,约有二十万难民逃到了西方。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封锁古巴。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赫鲁晓夫不敢挑起世界大战,两强对视先眨了眼,撤退了。毛领导下的中共批评赫鲁晓夫是投降主义。毛后来发表《鸟儿问答》。“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表明他为了当世界共运的领袖,不惜打仗。他根本不在乎战争,不在乎战争下人民的苦难和牺牲。
读史明鉴,主战未必英雄,主战未必正义,主战未必爱国,主战未必崇高。
---------------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严格执行。那个时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们,从20世纪末开始进入军龄,从而使得中国数百万大军,快速地向着“独生子女化”迈进。经过十余年的转换,形成了一支规模世界罕见的“独子军”。部队在2006年的抽样结果显示,当年入伍新兵50-60%以上都是独子。
如今,中国军队独生子女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估计,整个军队的独生子女率已经不低于70%,作战部队则超过80%。
甲午中国海军世界上数一数二,但是制度腐败,被日本大败。今天中国之腐败有过于晚清。
楼主的结论:“读史明鉴,主战未必英雄,主战未必正义,主战未必爱国,主战未必崇高。”用的是“未必”一词。这怎么能说是偏听偏信呢?
读史同时明鉴,不主战未必英雄,不主战未必正义,不主战未必爱国,不主战未必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