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網話:孝敬与爱
(2009-01-20 18:57:47)
下一个
不上网,不知道,原來现今“孝敬”一词,竟在某些网友心目中,是个坏字眼,一提罪过.指斥孝的檄文篇复篇,不痛撻,不畅快.如给他们觧释一下,伦理中的原生观念,孝当是怎么个讲法,不能和后來政治化階级专制的忠孝相提並论,有的仍不管,顧左右而言它,不是外国人沒有“孝”這词,這词现在沒用;就是说孝敬单向不如尊敬双向,应以尊敬代替孝敬.若再予觧释,父慈子孝,也是双向,同都属亲子之爱的表现,人便表示,那就说爱好了,不必提孝.“孝”何以如此成了禁忌?竟要左闪右避,不能提?不消提呢?可见今人经反封建的洗脑,一见传统的舊東西,就像见鬼,走避唯恐不及.
如果说“爱”时髦,说“孝”老土,這个俺不反对,因确为事实.千方百计,找別的字眼代替“孝”,如找到合適的,我也会赞成.只是像要说孝敬非尊敬,用尊敬随便代替孝敬,我看這不行,在前之“與友網話”,谈过“孝敬与尊敬”,今续谈“孝敬与爱”.
孝亲必以敬,所以孔子说孝不只能养,更要敬.但孔子不以敬代替孝,还要标出孝之一字,蓋孝不是一般的敬.孔孟又以孝为一体之仁的表现,所以孝也可以说是仁爱.然而他们也不以仁或爱代孝,因孝非一般之爱.孝为仁心之发,是敬是爱,然又不同于普通的敬爱,我们的文明,二千年前即已有這种识辨能力,其实是很了不起的慧见.
“孝”字有用吗?光从一个词看,对德之实,有也不多,无也不少,沒用!去之!這是一种理.我们要的是子女爱父母之实,不说孝,光说爱,這沒有不行的.只是从這对父母爱的经验淀积中,人觉得這爱与其他的爱有別,所以用了个专名“孝”.其他民族未必也用一个字去表示這经验,但非不自觉這种极特殊的伦理关係.如希伯來圣经,也不用爱说,而用一个敬去说它,英译便是如此翻的.不过原文用的那“敬”kabad,非普通用的敬字,而是和重及硬同词的那个敬,在不同用场,就是重量或坚硬,不作敬说.故犹太人言子女对父母,要敬重,是又硬又重的对他们,若不觧,还以为对付至亲呢!所以不同文化,语言不同,但背后人同此心,对至亲有一种非一般的感情,要更好表達,就不用一般的敬或爱.到了基督教,也再三強调這孝,耶穌連番说孝,据希腊文新约所载,原文用了个timao,即“敬”,如馬太15章多次重复的.但這字在27章翻作“估定”,即估值,认为有价值之谓.所以到了西方,孝起初用了估价去形容,孝亲即视若千金,当成宝贝,也很有意思.等再到了拉丁世界,孝要用拉丁文表示,用了flialis timor,直译便是“孝敬之畏”,由這一词出來的英文filial,是个较舊的字,現代英语已少用了,但仍存遗传生物學和医學术语的词匯中,当然已不作原來的“孝”义讲.但完整保持原义的,仍透过天主教教义问答书,被教徒反复诵唸.可见如要细细咀嚼這种亲子之情,不同文明中,常看到要把這意思用较特殊的字眼去辨別出來.即使由非汉族另一文明看,幼对長之敬或爱,确有一定讲法,需不同字眼予以形容.我说不重要,但各大文明实践,又自动去咬文嚼字,可见有需要.
孝是一种很特別的情感,具与其他情感不同的內容,与不同的意义.朋友有爱,師生有爱,夫妻也有爱,但那些爱,和子女父母之爱,不尽相同.亲子做朋友,是可以的,但不能止于朋友,大家是朋友,还要讲父子母女來干嘛?孝是有差等的爱,平行却不是平面的关係,這是基于天然之有,我们从小已开始感受,自然而亲切,在其中习爱,习敬,习重,习畏,习珍惜视同至宝,這一切都是人与人建立最基本关怀的最好入门階.儒家看出這一等差的事实,及這事实的正面意义,並以之作道德教育的入门,和伦理的基礎,所以我们有道“百行孝为先”.勿以唯吾中华崇奉孝道,希腊人什至把孝神化,諸神中有一神Eusebia,拉丁文叫Pietas,乃敬虔,忠心,尽责的孝敬女神,她是法律之神的妻子,二人生公义女神Dike.法律无法独自产生公义,必须与女神孝敬filial respect结合,其寓义值得深思!
子女对父母的爱,和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有必然差別的.亲子長幼,存在自然之序,社会伦理秩序的人际关係中,自然会反映,這不同人为政治制度下的階级.長幼之序,是无以否定的,能用语言区別,是善述,並非多此一举.父母对子女之爱谓慈,子女对父母之爱曰孝,等差存在的就要存在,既存在,便用不同的词语表達,有何不可?夸大這差別不该,抹掉也不该.即使師生,不是天然生而有之的,也非必然人为的制度,師生关係,一样是不可能绝对平等.師生感情融洽,当然可以亦師亦友,但不是说变跟同辈朋友一样,沒大沒小,无尊无卑.犹太人有一句谚语,意思大概是:你要學到东西,一定要当老師是老師.耶稣也说:學生不能大过先生,皆同一义.要有所學,先決条件是我小他大,學生是學生,而老師是老師,師生之情再是相得,也不能无尊卑,否则作朋友算了.三人行,必有吾師,朋友切磋,一样受益,但那与由建立師生关係所获取的學问是不同的.想得些常识资讯,不一定要這个,见闻之知,记问之學,教書匠可任之,所谓師生,只是职业角色,學成即了,关係一刀两断.生命的學问,成就事业的學问,涉及人格的教育与成長,需要另一个人格,一种非尽平等的人格,那一种的師,乃为业師,不尊師,无以重道,便无实學.在孩子長大过程中一样,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人格,所谓“父亲形象”“母亲形象”,若有所缺失,我們人格发展不无障碍,用其他人格关係总难以彌補损失.在全人成長的过程中,权威和爱护的人格,是一个心灵成熟所需要的助力,不只得到保护抚恤,同时亦能學习敬畏顺服,与体谅施予.父母和子女之间,有等差之情,非但存在,而且必要,我们中国人所说孝的本义,就是這一个意思.孝是爱,但不同夫妻朋友乃至師生之爱,所以要说孝,不是泛泛之言爱,而要把這种存在亲子间的深遠情理辨识出來,特殊意义发掘出來.
我们说尊師,非说老師讲的尽真理做的无不是.他错了,不听不學,要保持自我.但业師這人格,是受业实學之源,不能不对准.同一理家長任意把主观意愿強加子女,子女成人,如判断他们无理,当然不从,否则是愚孝了.但不从仍可和颜悦色,逊顺不逆,避免沖撞,並还之以应有恭敬.舜即這种孝的好榜样.亲子等差,不擴大,不泯除,确是终身學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