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常識:龍年話龍
(2012-01-30 18:28:55)
下一个
文化小常識:龍年話龍
壬辰龍年,萬事吉祥!
中國龍年之龍,由國內到全世界,現今公眾熟悉的樣子,大同小異,都一個標準照。其實這主要是個明清宮廷文化造型的產物,最後才定為一式,改變了自新石器時代緜延而下,數千年中華龍的基本。在華夏歷史文化長河之中,龍首先面目各異,其二龍數眾多,出現單一形的龍,和獨一身的龍,並非從來已久的龍生態。
稽之古籍,龍的說法和命名林林總總:有鱗蛟龍,有翼應龍,有角虯龍,無⻆螭龍,嗜水蜻龍,吐焰火龍,愛吼鳴龍,好鬥蜥龍,升天蟠龍,一足夔龍。蓋成龍悉由多途,蟲化、魚化、物化,皆得正果。而龍之職司,在天行雲施雨,在地接引升天,在四方化育萬物。考之文物,龍譜樣式多端。只要你去博物館看看,商周青銅鐘鼎紋飾裡之龍,雙龍多龍,形態各異,特別是進入春秋戰國,常見群龍佈滿大半器身。漢唐雖見以龍喻帝王的觀念,但民間仍自由使用龍飾,不為朝廷所專。直至宋元,才真在意「龍象至尊」,對表徵皇帝的真龍形制,始嚴規範,龍貎「三停九似」終作定論。三停概指:脖、腰、尾;九似大致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把龍定為一式,並以一龍獨大至尊,實吾華夏文明下坡期中一大荒腔走調,係由後來中國的東方專制意識型態操縱形成。如龍爪原無定數,一般以三爪為常,若多出一兩爪,也沒相干。後來改作五爪,五爪金龍,才叫真龍。只要去一爪,已視之蠎,似龍卻非龍。真龍圖徽只由皇帝太后皇后專用,人若誤配,便當問斬。但番邦酋首、朝廷重臣,偶爾或賞以四爪蠎袍,令其今後似有龍影隨身,深慶龍寵有加,終身感恩戴德,甘為犬馬了。
明清一龍譜形制,崇獨龍之尊大。人或有疑,不是仍有九龍壁,九龍平起嗎?所謂九龍,是講龍生九子各不同,九龍乃龍之子,且不成龍。龍子像龍,然非龍,此民間通識。龍子是龍種,有龍的基因,但還未算真龍,你道這種觀念奇怪不奇怪?我們現在喜唱的「龍的傳人」,自居龍子裔,以為是龍種,其實按文化習慣,龍種一詞,本非等同龍。龍是龍,而龍種意思是龍之餘種,不成真龍。杜甫賦詩,哀沒落王孫,便喻他們為龍種,龍種差龍一線,無緣作真龍。杜詩另云:「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驌驦」。驌驦馬名,殘老之龍種。喻老馬龍種,並非讚譽,龍種一詞,實含無比感傷。龍子、龍種,全都不是龍,此為上下積漸之認識。只有龍是龍,龍越來越獨大至尊,漢唐還不著跡,到了明清,變本加厲。
須知中華自古龍傳統,非尚獨龍,而為群龍,今年龍年,貴知此一有關于龍之真義。诚如《易經》乾卦所言:「見群龍無首,吉」!大哉斯言!原來最吉祥者,是看見群龍並進,非因單一強大獨龍支撐局面。乾卦以龍為象徵,乾之六爻,由下而上,乃取潛龍、田龍、乾龍、躍龍、飛龍、亢龍,合為六龍。後世崇獨龍,然依古人觀念,更愛見群龍,由器物紋飾圖象,到經典文字思想,無不如此。六龍隨時升降,故《易》謂「時乘六龍」。我們應效法六龍那樣,隨時乘勢,安常處順,即使潛隱在下,亦莫憂懼,遯世無悶;就算高亢于上,亦勿竊喜,惕慎盈不可久。六龍六境遇皆殊,應變均自有方。潛藏、存诚、行健、進退、相求、毋悔,互顯所長。六龍各獨擅勝場,然卻要「見群龍無首,吉」。群龍剛健適時,卻無不得中,強不居首,知相協調,于是則吉,其間明顯含有民主觀念。
真正的龍年,應屬群龍的龍年,獨龍絕非吉兆。中國未來之希望在民主,其象群龍,無一居首,互體為用,此易經所謂之「用九」。九為陽數,並為變數,用九即變陽,化陽剛為陰柔,由剛進勇猛一往無前之乾乾行健,變化坤德,柔以濟剛,相輔相成,是為「吉」!
反觀時下國人的龍觀念,去古益遠。今年國家的龍年宣傳,乃大國崛起,看壬辰龍年郵票便知一般。龍圖案不作飛龍狀,而為坐龍,把身子裹作一團,龍首反扭朝內,瞪目張牙,再舞爪反向對外。人感此龍氣焰熏天,凶神惡煞,不過也可視作正飛墮落地,扭體驚呼。真不明白當局何以會選如此別扭的龍,想要暗示甚麼?過年全無喜氣,呈威為哪般?威勢光靠張牙舞爪,是啥麼心態呀?莫嫌咱老百姓挑剔,事事不順眼,不信看前兩個龍年票,哪裡是這樣?1990龍年,取材漢畫像圖案,非常典雅,顯示文化中華。88龍年作彩龍,形似大燈唬?獞c歡樂,反映當時持續改革開放的欣望。眼看文革後第三個龍年,應一年比一年更遠獰惡凶暴,殊不知竟翻起這麼條恐龍,嚇得人來又像嚇自己,簡直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