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宗教,能保證道德嗎?

(2008-10-03 17:46:14) 下一个

我們知道,健全社會,不只要有科學民主,仍需講求道德倫理。但道德倫理雖見到非必能做到,閃念昏惺,操存捨亡。世道囂浮,人心躁擾,道德意識未必絕對清明,倫理規範也乏必然引導。所以古之聖賢尤敬天命,期盼上帝臨照。非僅徒法不能自行,尚待德業;而且徒德也不能獨运,未可全無宗教。科學民主再是進步仍取代不了道德倫理,道德倫理再是高超也無法放棄信仰宗教。然而有了宗教信仰,道德倫理便當然得到保障嗎?卻未必一定行。那麼趕緊高舉宗教,信仰至上,總該可以保障道德倫理吧?那麼結果反又萬萬不可行了!或問何以故?今請為一說。

宗教信仰和倫理道德之間,確存在一定關係。例如我們東方人,相識真心信佛學道的親朋,及在西方社會,遇見非掛名而是實踐奉教的耶徒,大多感覺對方信實可靠,容易相處。宗教對人生能起正面作用,常識知之,散見的民調,也基本支持此一看法。正如宗教信仰有減壓作用,教徒見證,並曾為實驗檢證,宗教之于人的心理和行為具良性功能,都毋庸否定。然而宗教並不一定對倫理道德有用,同也為事實。正在「教徒是好人」的總體印象之下,失敗的牧師神父常聞,出事的道長和尚也非絕無僅有。這不是指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神棍,而是說原本虔诚的教徒以至神職,假使墮落起來,可能並不輸給徹頭徹尾的惡棍。

道德若一定不要宗教,雖未必是好事,然以宗教保證道德,依然落空。道德與宗教,于人生命中各有所司,二者自有本身的範疇並作用,非可簡單混為一談。德是德,教是教,無論以德為教,或以教統德,都會出現流弊。我國尤其是由宋而入明清,以德為教,德教幾為宗教,「存天理,滅人欲」變成綱常教條,五四後打倒所謂「封建禮教」,其實即這種混同德教,像德又似教而本質卻非德非教的怪胎。西方特別是中世紀甚至下沿文藝復興,以教統德,德教不分,教法儼然民法,檢舉異端,打擊異教,良知禁錮,靈魂既缺少自由,人身雖仍活動,亦像行屍走肉。

道德與宗教,本質上是人類兩門不一樣的心靈活動。道德是人作為生命主體,有得于心,直道去行之事。道德始終皆訴諸個人自己的良心,其間良知昭靈不昧,直下明白,良能不經推度,當下即是。故法從我出,道德律令,無假外求,道德責任,我自承擔。至于宗教,古單稱「教」,書作「斆」,斆即學,下學上達踐證之教學,與西方religio之虔敬慎行克盡責任,義有相通。宗教者乃以學為教,因教定宗,依宗施教,踐證教學,皆取之特殊的神啟,或自然的天啟。其中之我,要經破碎,乃為空無,或者不過是倒空的器皿,聖言的載體。神教敬神,以神道設教,固依仗他力;而非神教倡自力修行,可是去到成熟的教理,還會講自力他力不二,仍然要尊神,不得不仰止他力加持。道德一定是依自不依他,自我獨立不倚,無愧天地間。宗教依他,神教然,非神教再說到底亦然,最多是自他不二,終須當有天人之際一層的講究,總不免尊神,未可不企他力。因而宗教之為義,必當皈依,委身交託,投靠順服;道德卻不然,其要在反躬自問,立身于诚,常付之主宰知覺處,好使平生心事皎如白日,只堪自信,何須求諸不相干之人?

所以道德與宗教的分際若不清楚,模糊了二者,德不成德,教將非教。當然道德與宗教同屬實踐理性之表現,相別但又非完全不相干,德與教也有交疊之處。由道德外延的倫理,及宗教外延的信仰,二者若于生活中共融,並合乎人性的情理之宜,如此形成德、教遭遇的場域,甚至可為締造和諧社會的根本。精神領域裡的道德與宗教,原本皆見諸行事,有不言而信、不比而周之真切。唯其意向、理念、推論、判斷,當中部分可予以陳述。如加「倫類以理」,用之調節人倫,當為人道之助;若予「因教定宗」,取以宣告信仰,悉作立教之憑。如此在歷史進程中塑造的倫理和信仰,均具潛移默化之功,日積月累,沈澱為文化定勢,乃構成集體意識及族群風俗,在一般的情況下,會比法規更加有效。人毋慮該怎樣奉公守法,法自守人,大眾習以為常,慣性循規蹈矩,主動照著去做。若是要受法律消極制裁,教條硬性規範,道德與宗教才會納入制度軌約,那不如受倫理教化的積極培育和信仰習俗的軟性善導,來得見效。倫理生活的人生觀和信仰生活的世界觀,常多少間接地體現道德與宗教中的價值觀,故我們一般看到倫理與信仰相調和或起衝突,常逕以便是道德和宗教間之事,其實那只是二者在外延處的互動。至若道德與宗教本身,恒為體現人類生命中的不同需要,按各自的原則及方式运作,未可混作一談。

道德求諸己,宗教問于天,實各有面向。只是二者分別走下去,道德要推己及人,宗教愛神愛人、度己度人,還同需面向其他的人。此所以道德與宗教個人自修自證,仍往倫理與信仰轉移,進入公眾領域。道德與宗教本質雖反向各趨人、天兩極,訴求互異,但非必矛盾。一則因同當面向眾生,佇足社會,尋覓中道,由相關而知互補,此已略如前述。二則道德與宗教皆發乎人性之所需,路漫修遠,上下求索,由相反而見相成。蓋道德良心動時,眼前便是,知之非艱,無奈氣質拘于前,物欲纏于後,轉瞬私起蔽生,良知難保了了分明,如如常在。人類自我完善,猶大力士不足以自舉,人文主義標榜的道德,若妙想好人可歸根到底作自己的造化主,總為不結果實的理想之花。理學之集大成者朱子,晚年尚愴然獨念韓愈語:「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遠負於初心」,與「仲尼臨終也不免嘆口氣」皆同為存在的實情實感。故孔子德論背後,還有「知天命」「畏天命」之一層。他略提「天生」「天厭」「天喪」之議,但無辯;自己保存「知我者天」「吾誰欺天」「獲罪于天」「唯天為大」的經驗,但不論。是知人生學問的道德之外,孔子的內心,仍還隱隱深藏著天道的秘密,雖不掛嘴邊,然確常獨自驗而明之,體而有之,證而成之。

宗教起于人對宇宙奧秘的驚詫,不期然興起生之大問「那麼那是」?人關懷終極,嚮往超越,追求永恒,雖非必獲圓滿答案,未敢肯定擁有真理,但就在這放下小我,尋找大于一己之他者的過程中,時或湧現讚嘆、景仰、敬畏、迷戀,復又悱惻、曠達、靜謐、安寧,不期然間,人會突感受到為真理所擁有的幸福!此際從前或許果斷的答案,頓變微不足道的小聰明,從此欽慕的乃為大智慧,好讓真光驅除幽暗,善念飛躍理障,美德輕蔑險惡。宗教的境界是超然的,唯出之無心,卻天機自現,心靈滌蕩,真善美不思而至,智仁勇不慮而得。道德絕非宗教的首要目標,然因呼喚本真,天心良覺,成德卻往往是其副產品。西方遭蠻族入侵,是教會感化方外之民;後之宗教改革,靈性復興,信仰更新,同時也釋放了良心自由的能量。做人開始學習不再按別人指示,而要按自己良心,同時也包括尊重他人同樣的良心選擇。此對培養個人成熟的社會技能尤為重要,並且促進群體的民主參與,建構包容的多元社會。尤有進者,獨立于大眾流行情緒外的小眾意見,因有了保障,更加開啟批判的源泉,限制權力,既抵禦獨裁專制,也防止民主名義下的多數人暴政。

是知德、教雖兩門,仍會通氣,相關互補,相反相成。一是間接透過倫理與信仰的文化層面交流互動,二是修為中的天人之際,兩相照面,天心提升人德,人德上通天心。有時教先德後,有時德前教後,正常的情況,二者屬平行關係。德教交融,和合如一,則為佳境;若以德統教,或以教壓德,便告異常;要是德教不分,強作一體,乃變反常,有時更成災難!穆斯林社會本有婦女蒙頭的民俗,只是當今風起雲湧的原教旨伊斯蘭,卻視女人衣裝既是她虔诚的宗教,也是她的道德。教法本是說婦女穿戴應端莊,今之觀念卻要女人蓋頭巾罩斗篷蒙面紗,全套打扮齊備走出來才像個女人。在阿富汗,塔利班的神學士已成功強迫婦女留在家門深院和掩身大袍之內,同時在埃及,雖沒槍口對準,但近年已有八成婦女乖乖穿上斗篷。受邀參加親友的面紗派對慶祝少女改穿黑袍;街頭遇上陌生人趨前說「姐妹,妳若戴上面紗肯定會更漂亮」;收到匿名電郵告誡「要有面紗保護?還是讓兩眼受罪?」…有形無形的社會壓力總是無處不在。媒體加入傳播純潔的女人該把自己密封起來的意識,有這樣的廣告:裹長袍的少女和一顆糖包彩衣,另外是穿便服的少女和一顆裸露的糖但佈滿蒼蠅。唯最諷刺的是,據旅遊業調查,婦女遭性騷擾以在阿富汗最多,次在埃及!埃及婦女權益中心也證實,女子中98%外國人和83%本地人曾受性騷擾,近半更表示惡劣的情況無日無之。面紗擋住色迷迷眼光的滲透,然阻止不了綺念反刺激好奇。解決道德問題,未能直接在宗教內,何況是良心自由稀薄的氛圍內?

CC-BY-ND-NC ( 本文係原創,准作非商業性共享,轉載請保持完整,註明作者.謝謝.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