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一挥手的博客

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招几个人生知己,能否?
个人资料
挥一挥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语言学角度谈中西文化

(2008-07-17 13:41:19) 下一个

从语言学角度谈中西文化

中国人在接受西方的物质方面已经进入全层次、高精化阶段,可是在文化方面,因为有民族主义心理作崇,因此在享受物质好处的同时,时常要反思,甚至还要时不时地来点批判。

 

物质的引进,国人不觉得是种侵略,文化的交流反而引起警觉,认为是种意识侵略。所以心理上有抵触情绪,这大概和百多年前被西方人踢过屁股扇过耳光的耻辱有关,当然,也和悠久的五千年有关。

有哲人说过:过去是宗教冲突,现在是文化冲突。文化有什么好冲突的呢?你吃牛排,我吃猪排;你吃奶酪,我吃草药,大不了换来吃吃。你信上帝,我尊菩萨,大不了换来拜拜。你看莎士比亚,我看红楼,大不了换来看看;你金发碧眼波霸肥臀,我黑发黑眼小巧玲珑,大不了换来睡睡。现在不是说全球化吗,物质已经无国界了,文化也应该无国界。

冲突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其实东西方的古人,我们的先辈,在文化融合方面,早已为我们现代人做出榜样了。历史问题,可以从多方面着眼入手,现在就来看看语言是怎样将东西方人结合在一起的。

说起东方,古老的有印度、中国。不过不虚伪的也就是不谦虚的说实话,到了当代,提起东方,全世界都知道,这大意指的就是中国这两个字了。现在全世界热门学中文,当然了,学的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文言文曾经是现在依然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当年那些要打倒文言文的大师,哪个不是文言文大师?

读古代作品,欣赏文言文,很容易引起摇头晃脑的共鸣,那实在是太美了!押韵,压仄,长长短短,排比铺陈;抒发胸臆,短短几个字,胜过现代白话长长一大篇。就说那几个感叹词(语气词)吧,感染力和力度非同一般:

矣!也!欤!------一篇文章里多放几个这样的字,马上就有贝多芬交响乐的音乐感,马上就把人带进那种悲苍激昂情怀。

白话呢?只有一个“啊”, 还要加上感叹号才能知道是在感叹,否则和白痴叫天分不清。

就拿“也”字来说事吧。

也,是语气词,也是助语词,表示对前一词的肯定赞同,加重分量的意思。比如:是也,非也,然也,就是:是滴,错滴,就是滴的意思。它是个虚词。

可是这个也,到了英语里头,就独立成词了,意思很明确:是、好的意思,不是虚而是实词了。

最常用的场景,大家都看过三级片,或者自己就有体验,在做爱的时候,老外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也,也,欧也------

那是畅快到极点的时候发自身心的呼叫,也就是本能的声音,更是灵魂的呼唤。有人会说:“也”是yes的发音,只是s不发音罢了,所以听起来是“也”。这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可是,为什么当初西方人祖宗创造语言的时候偏偏用了yes这个词,而且又偏偏s不发音,让它听起来和中国古文的“也”发音、甚至意思也一样的呢?难道这之间就没有一点文化的密码隐藏在里面?达芬奇一幅画里面都藏着重大密码,有五千年历史的“也”字就仅仅是一钩,一竖,一撇三笔划的意思了?

马可波罗把馕饼带回西方,咱们津津有味地传布这是匹萨的祖宗,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可能把“也”也带回了西方呢?他在中国的宫廷里、在充满情调的春巷青楼里享受美色的时候,那一声声:也,也的叫唤,就没有震撼他的心灵和感官?语言的传播是最轻巧最快捷的信息,它是文化最基本的载体。看来中国人重物质轻精神由来已久。

 

盛行文言文的时代,想象的出人们都是恭谦有礼的,做爱时的叫床声,也浸透了人文气息,除了“也,也”之外,还能有什么词吗?像农民打夯舂米“哼哧、哼哧”干出闷气?或者像野兽那样狂吼?要知道野兽派的流行始于欧洲,而且是19世纪的新生事物。反文言文提倡大白话,固然是改变了文风,可把传统的叫床声也给搅混了。倒是现在国门开放,让我们又听见了国粹。

“也”的传播,其途径和结局也许就和火药印刷术,还有指南针一样,都源出于中国,结果兜了一大圈又输入中国,变成时髦玩意儿了?硬件输出,就不能软件输出了?汉唐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帝国说什么也是地球上一强国大国啊,哪里像清朝之后一直做孙子?放开思想大胆的想象,也许我们能发现更多值得民族自豪的玩意,五千年啊,在洋人面前不能总是屈辱吧。

就算不是马可波罗,那么利玛窦呢?或者郑和七下西洋呢?再早一点呢?文化总是相通的,因为人类源出一个祖先。人类在早期是讲同一种语言的,后来造巴别塔也即通天塔时因为狂妄遭了上帝的惩罚才讲了不同的语言。这虽然是个宗教故事,可是这个“也”字和人类不分种族地域的“爸爸妈妈”的相同发音,似乎在证明故事不完全是瞎编。

唯一难确定的是那个“O”,即“欧——也”的欧。这个音节代表什么意思要费一番研讨。也许是中西合璧:OK——也!在那种时候倒真的需要言简意赅,以爽为主,所以省掉了K而保留了O,因此欧——也,欧——也,也、也、也------听起来很助兴催情,一路飙升上去直达高潮。

这里仅是一个小小的例子,说明语言的交流,早就跨越了东西方界限,在表达人类本性及共性方面,古人作的比我们现代人要好,要完美。

人类一家亲,古人已经为我们作了示范。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执迷不悟呢?

我当然不是语言学家,更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我把问题提出来,剩下的就是专家的工作了。国内现在有那么多专家,相信一定会研究出点捞什子啥名堂的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