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已远离

加州的阳光还是纽约的雨
正文

奥斯卡的魅力

(2007-05-24 23:35:45) 下一个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又成功地举行了一届。记得在颁奖典礼前一两个月,各种宣传推广活动就在洛杉矶的街头、全城各大娱乐据点以及各路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展开了。从表面上看,这些活动的本质无非都是围绕着电影和电影从业人员进行的一系列花花绿绿的宣传,但是每年的这时候造势的动响都是一浪高过一浪,生怕奥斯卡的声音传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有些人不免会觉得看几次也就罢了,腻了,好像没什么新鲜的了。这样想不能说错,因为奥斯卡本身就是一个美国电影工业界的年度总结会。然而一个总结会能连续地操办79年,并且年年引发世界范围的讨论和关注,这本身就是奥斯卡的过人之处。那么奥斯卡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到底源自哪里呢?


先当然是好莱坞电影本身的魅力。美国电影工业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产业,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在稳步发展。这个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并且竞争激烈的高度成熟的市场。每年单单是大规模发行的影片就有上千部,这些电影大都制作精良,适合各种口味和年龄层的观众。在美国当电影观众真的很幸福,因为好看的新片确实让人应接不暇。经常是刚刚准备去看这部电影,那部特想看的又出来了。所以很多观众都不得不在下一轮的
DVD销售和出租市场中找齐,这于是又促进了下几级相关市场的发展。虽然近几年的电影市场有所衰退,有些不敌网络媒体之势,但看电影依然是美国人一种很重要的生活方式。有如此多高质量的影片和如此广大的观众群,作为每年一度的电影行业总结会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当然会引起广泛的兴趣。相反地,如果一个地区每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制作影片可供选择,想必观众对此类颁奖的兴趣也不会有多么浓厚。

还有就是好莱坞不断推陈出新的炒作。虽然“炒作”这个词总是带有些许贬义,有过度商业化的嫌疑,但好莱坞对商业化是从不避讳的,本来这一切就都是商业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对具体的运作方式敷衍了事,更不能说明放弃电影的艺术性。关于好莱坞和奥斯卡的炒作总是非常专业的,每年都有不同的看点。拿今年来说,主要的看点有最佳导演奖 Martin Scorsese Clint Eastwood两位前辈中的前辈之争,有Kate Winslet这位第五次获得提名的演员带给最佳女主角的希望和悬念,还有对Leonardo DiCaprio是否能以一个成熟男人的形象成为影帝的猜测。所有的提名都是新的,不是新人就是新作品。围绕这个“新”进行的所有宣传恐怕都会是最有效的。然而同时,宣传策略还很注意新旧的结合。今年的奥斯卡海报上写满了好莱坞老电影中的经典对白。悬挂在好莱坞的巨幅宣传画上,就用了1949年的电影《白热》(White Heat)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妈,我做到了!站在世界之巅!”(Made it, Ma! Top of the World!)。这不但激发了电影迷们的怀旧心理,更巧妙地关联到了所有获得奥斯卡提名和奖项的电影工作者们,隐含的意思就是这些人已经幸运地站在了世界之巅。

奥斯卡的另一大值得关注之处就是从这里看到的好莱坞的行业标准。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准则,有的写在手册里,有的公布在会议上。而作为电影这样一个娱乐大众的产业,其标准显然是要让全世界看到的。奥斯卡的提名和获奖都是衡量一个电影人成就和市场价值的尺度。它告诉世人的信息是:这些人就是我们这里最棒的。观众通过对获奖者和他们的作品的欣赏和品评就会对整个行业建立信心、甚至建立起情感联系。说得再明确一些,就是让社会其它各界的人们看到是什么样的人在为他们提供娱乐,这些人好在哪里,我为什么要把时间和金钱花费在他们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社会诚信的体现,尤其是奥斯卡奖项的公正性和保密性这么多年来从未受到过质疑。

就因为这些,奥斯卡我一定还要看。不仅因为可以再次分享别人成功的喜悦,再次享用一顿娱乐大餐,更因为我支持这种给人以信任感的娱乐精神,因为我乐于看到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娱乐行业就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从差作品中吸取教训,制作出更好的东西,而不是花时间精力去欺骗观众的眼球,抵赖观众的质疑,甚至下作地诋毁观众的品味。奥斯卡是商业的,但它更是艺术的,有专业精神的和以观众为本的。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可以说奥斯卡更像是一个节日。就像每年过感恩节和圣诞节一样,虽然很清楚地知道过这个节会做些什么,但还是很令人期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