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解放军装备选择不能过于注重撒手锏武器 zt

(2008-05-09 14:38:56) 下一个
解放军装备选择不能过于注重撒手锏武器

2008年05月09日 中国评论新闻网


  中国军事变革与武器选择


  “确定侵略目标——周密细致侦察——装备先进武器——严格训练一一战术上突然袭击——战略上一赌国运“。

  这是日军在甲午、日俄两场战争中的经验胜利公式。然而到了二战,这一套就不灵了。二战是总体战,需要极大的武器产能,而日本海军在航母建造速度上,远远比不上美国。二战也是全新的机械化战争,战前研制的先进武器在战争中期就落后了,例如零式战斗机。一旦武器失效,整个经验胜利公式就失效了。在盟国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征服世界这个不现实的目的,不得不用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构想出的所有阴谋、诡计、谎言、恐怖和疯狂,都成了后世笑柄和历史包袱。当时的日本缺乏完整的军事理论指导战争,更不用说指导一场军事变革了。

  军事变革时代,军队战斗力的差距,不是“洋枪洋炮”之类某个单独因素造成的。军队领导、军人素质、部队训练、编制、战术、武器、科研、工艺、材料、生产组织、财政、外交、教育、文化、历史观等等诸多因素是纠缠在一起的。成功的军事变革就是对上述因素的整体变革。但如果不分解开,不理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从战争迷雾中找出军事变革的钥匙。

  武器是军事变革的中间环节

  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规律,产业基础决定科技水平,科技决定武器,武器决定战术,战术决定编制。然后是军队组织、军人素质和军事理论的整体变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战术需求也会影响武器研制,但不能改变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规律。

  武器是战术、编制、训练的物质基础。没有有效的武器,那么有关战术、编制的各种新观点就没有实际意义。空谈新战术、新编制确实很容易,不需要成本,也无法检验。有效的武器对军人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有些军人由于长期不接触先进武器,摸哨兵如同拔萝卜,但是如果缴获一台笔记本电脑,却无可奈何。

  武器也是对现有科研能力以及产业基础的检验。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武器,那么产业升级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二战前,苏联只有3个五年计划时间,追赶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德国。苏联五年计划是由总参作战部制定的,所以国民经济和军工生产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有效的武器也是战略威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防止地区军事平衡被破坏的重要手段。很多外军在理论上更重视从武器性能优劣,判断军队战斗力。如抗美援朝之前,美军就据此判断中国不可能出兵,因此越过三八线,导致战争扩大。保持有效的武器可以为军事变革赢得时间。

  无效的武器

  军队应该时刻准备好有效的武器,这是个基本常识。但是,在战争史上有无数关于无效武器的例子。特别是那些长期没有经历战争的国家。

  最典型的技术性能落后的例子,要算二战前广泛装备美、德、法等强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由法国在1916年研制的火炮,二战前广受士兵和军事专家的好评。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同一种武器被冠以不同的名称,装备这么多国家的炮兵和坦克兵。而战争实践证明37毫米炮无法击穿二战时期的中型坦克,装备它的国家不得不在战争中仓促研制新型火炮。 还有另一种无效的武器,技术性能先进,但不适应新战术的要求。日本耗费巨资秘密建造的“大和”、“武藏”两艘巨型战列舰,威力超过同时代所有的战列舰,但太平洋战争已经是航空母舰主宰战场的时代,日本海军不舍得把宝贵的“大和”、“武藏”用于给航母护航和对岸轰击,最终这两艘军舰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就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某些武器,虽然技术、战术性能都特别出色,但由于生产能力不足,最终也无法在实战中发挥效能。特别典型的是二战末期德国研制的一系列新式武器,威力强大的“猎虎”自行反坦克炮,火炮无坚不摧,当时的盟军坦克无法击穿其正面装甲。但产量太低,而且自重太大,一旦出现故障只能原地炸毁,最终这种神奇武器没有发挥作用。德国生产了1000架性能先进的Me一262喷气式战斗机,但由于航空燃料供给不足,最终也无法升空作战。

  无效的武器,往往白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在战争最紧要的关头,实战效能几乎为零。这样的教训一再出现,根本原因是在理论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武器”概念。通常人们总是以新旧来评价武器,新式武器总是好的,这是一般的理解。但是,在军事变革时期,需要用新标准来衡量每一种武器在整个武器系统中的效能。什么是有效的武器,至少应该从技术、战术、生产能力三方面衡量。

  技术指标

  武器的技术指标,应该按主要任务需求作为标准,即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幷坚持留有余量的原则。

  以坦克为例,应以2000米正面击穿美国的M1主战坦克作为火炮威力的标准,幷留有余量以备今后坦克防护方面的改进。此外夜视能力同样重要。其他防护、机动等方面的弱点,都可以用战术和勇气来弥补。尽管理论上如此简单,但现实中经常有各种奇异理论:(1)105炮打不穿也能震死乘员。(2)某自行火炮能击穿T一72前装甲。(3)某老坦克经过信息化改造后反应速度、命中精度如何如何。在我军目前的任务面前,假如没有正面穿透M1坦克的能力,反应速度、命中精度等指标就没有意义。很多这样零敲碎补的改进,最终都可能导致二战前37毫米反坦克炮的悲剧重演。以常规潜艇为例,重要的技术指标是隐蔽性。减小噪声技术和新型AIP发动机是未来的趋势。对火炮来说,射程是主要因素,精度可以用制导炮弹弥补。

  抓住主要因素,既保持武器有效,又避免面面俱到,提出过高甚至不现实的指标。留有余量的原则是最大的节约,二战中德国发展了37、50、75、88毫米炮等多种反坦克炮。其中37、50毫米炮很快就被淘汰,实际上是很大的浪费。而苏军的45、76毫米炮从战争初期一直打到战争结束。

 武器的性能是战术的基础,但战场环境和新战术,同样对武器研制和改进提出要求。例如压制火炮只有射程和精度是不够的,在反炮兵雷达和自动指挥系统普遍装备的时代,要求火炮具有打了就跑的机动能力,以及短时间发射大量炮弹的能力。除了昂贵的履带式自行火炮外,卡车底盘的车载火炮同样能满足要求。

  在精确制导武器时代,武器伪装能力甚至比防护能力还重要。以前常用的临时伪装措施,以及简便伪装器材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武器在研制阶段就加入伪装要求,是未来武器发展的趋势之一。南非有一种多管火箭炮,在发射管上方安装了卡车车棚,行军的时候和一辆军用卡车外观上没有明显区别。

  生产能力

  武器的产能指标包括生产成本、零部件、原材料来源、组织批量生产能力、生产基地的生存能力、交通运输能力等几个方面。

  很多引进的先进武器的零部件供应问题在和平时期压力不大,因为武器的使用强度小,国际采购环境压力不大。例如阿根廷从法国采购的“超军旗”战斗机+“飞鱼”导弹构成的武器系统,虽然很先进,一旦在战争中遇到英国的压力,以及各种幕后交易,商业采购渠道是不能满足高强度作战需求的。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即使飞行、电子等方面性能先进的战斗机,如果不能保证大量生产性能稳定的飞机发动机,也无法长时间连续执行作战任务。

  武器一旦大批量生产,就面临简化工艺和质量控制问题,63式自动步枪是个典型例子。样机阶段是一支轻便和准确的自动步枪,战术性能也符合我军当时对射击精度和刺杀能力的要求,但是量产后的质量控制不好,最终不得不收回已装备的武器。关于武器生产基地的生存能力在历史上有很多教训,中法战争中马尾造船厂被法国舰队摧毁。八国联军入侵时天津军械局被破坏。

  9·18事变时,东三省兵工厂被占领,转而为日军生产大量武器。由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的产业布局偏重东南沿海地区,导致类似的悲剧屡屡发生,当军队最要武器的时候,最大的兵工厂反而被破坏了。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特别注重建立乌拉尔地区生产基地问题,几年后实践证明是有先见之明的。在精确制导武器时代,武器生产基地的生存能力受到巡航导弹和隐形飞机等新武器的挑战,分散非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及关键生产设施地下化才能保证生产基地的生存能力。

  精确制导武器同样对运输线的通行能力构成巨大威胁,所以从武器生产基地到前线的运输能力也是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只有在技术、战术和产能上都满足基本要求的武器,才能认为是有效的武器,在有效的武器基础上制定的战术、编制、训练、弹药储备等工作才是有价值的。

  重要武器

 在莫斯科的军事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朱可夫元帅的军装、奖章和军刀,还有一支手枪,不是苏联造的托卡列夫式,而是德国造的瓦尔特PPK。显然,朱可夫元帅认为PPK更好,但这不妨碍他指挥的方面军攻进柏林。因为在二战欧洲战场已进入机械化时代,轻武器退居次要地位,重要的是苏联红军拥有当时最好的T-34/85中型坦克。由此可见,有效的武器只是个基础。整个军队武器系统,还必须分成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

  每一次成功军事变革,都需要建立新的产业基础,只有对军事变革的艰巨性充分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区分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的意义。重要武器是军事变革成功的关键因素,需要倾注国力,不惜耗费巨资去获得。在机械化时代,坦克和飞机是重要武器,在导弹核武器时代三位一体核力量是重要武器。

  不同国情,处于军事变革不同发展阶段,重要武器的选择是不同的。例如二战时期苏军拥有大量坦克,对轻型反坦克武器研制就不够重视。同样,美国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其野战防空系统就相对简单。目前美军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是隐形飞机、巡航导弹、武装直升机、无人机等进攻武器。

  笔者认为,我军在目前阶段,应根据制敌之长、“伐其长技”的思想,重点发展:(1)侦察、指挥、通信、情报系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保持侦察能力和指挥通畅是基本要求,尽管在电子战方面某些国家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电子产业,但是依托本土作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优势。

  (2)抗击隐形飞机、巡航导弹、无人机、战斗直升机的防空武器系统。孙子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只有和平时期能威慑潜在敌国不能进行军事冒险和挑衅,战争初期能顶住敌军三板斧,才能发挥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战略企图有限等优势,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3)中远程精确打击系统。单纯的被动防御,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行的,即使从防空作战角度看,现代防空也应该是攻势防空。从另一方面看,笔者认为不能对“杀手锏”类的武器寄寓过大期望值,因为这类武器即使战术技术性能好,其作战持续性也无法满足需要。而且“杀手锏”类的武器需要更先进的侦察、指挥控制系统提供支持。

  在整个军队武器系统确定了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之后,每个分系统同样需要确定重要和次要。例如防空系统以中高空防空系统为重点,中低空为辅助;野战防空系统,以导弹为主力,高炮是辅助性的。以色列在研制坦克方面不遗余力,除改装美、英、苏式外,自主研制的“梅卡瓦”坦克已经搞了4代,但在步兵战车方面,一直使用M113装甲输送车或旧坦克底盘改装的代用品。反之,如果以色列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步兵战车,但坦克是陈旧的,那么其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就大大下降了。

  重要武器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的在初次投入战场时表现幷不尽如人意,而原有的次要武器由于更成熟。上世纪6、70年代,抗美援越战争中,在强电子干扰的条件下,人工操作高炮的战果超过雷达控制的自动化高炮,这只能理解成精确制导武器发展初期的特殊规律。武器发展还是要从军事变革时代特征主流考虑。

  次要武器

  在军事变革时期次要武器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军事变革时期不是每个军、兵种都得到新武器,对任何国家来说这都难以承受。确定次要武器概念,也可以减少对产业需求的压力。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论证部门过高地确定性能指标,研制部门被材料、工艺等基础问题困扰,长期拿不出成果,其实就是“工程死亡”。与此同时,军队仍然装备着陈旧的失效武器。这也是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之一,次要武器的性能,应坚持合理足够原则。

  如果缺乏宏观指导,平均分配力量的话,则可能出现重要武器进展小,而次要武器进展大的现象。因为次要武器系统无论是国际采购、技术引进、研制改进的难度都相对小,更容易出成果。例如军舰武器系统中的舰炮,防空武器系统中的高炮。由于1950年代从苏联,1980年代从西方分别引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我国目前拥有的火炮品种几乎是世界上最多的,高炮和战车自动炮有25、30、35、37毫米等几种,如果轮式战车和空降战车用的自动炮弹药不通用,实战中空降兵和地面部队汇合之后,如何取得补给呢?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就有100线、100滑、120滑、125滑、105线及各种改型。但如果用2000米击穿美国M1坦克,幷留有余地做标准衡量,其中几种是有效的武器?压制火炮有122、152、155毫米几种,假如在未来战争中和外军炮战,火炮射程能够得着的有几种?新火炮能使用大量库存弹药吗?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反映了理论问题,次要武器系统,应该简化品种。

  技术上后向兼容是保证次要武器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俄罗斯有丰富的经验。俄罗斯军队中有大量老式装备,但是很多新技术成熟后,很多老装备都得到升级或改装。如1980年代发展的炮射导弹,反应装甲,主动拦截等技术,都用于改进老式坦克。同样,新型电子程序控制引信,也可以大幅度提高老式高炮的战斗效能,比转产昂贵的新型高炮成本低得多。

  在改进次要武器时,还可以采用功能分解的办法。实际上在二战中广泛用于应急反坦克的自行火炮就是这个思路。当一种坦克底盘无法安装大威力坦克炮时,改装为自行火炮,尽管降低了防护和火力机动性,但仍然保证了火力有效这个主要功能。

  在每一次军事变革中,原有的重要武器可能退居次要地位。例如1950~1960年代的苏联,在向导弹核武器时代变革的时候,大量威武漂亮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被停建或解体。这样做,从集中资金发展航天工业与核工业的角度看是必须的。但是这时可能产生的另一种偏差是“导弹万能论”,“坦克无用论”。对于军事变革中的后发国家来说,由于时间、技术、资金方面都很有限,次要武器仍然在装备体系中起着基础作用。

  结论

  在技术、战术、产能三方面都满足要求的武器才是有效的武器。军队保持武器的有效性,就是战略威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防止地区军事平衡被破坏的重要手段。重要武器的选择和发展对应对军事变革的挑战至关重要,各国战略和发展阶段不同,选择也是不同的,中国现阶段应着眼制敌之长。次要武器的关键是如何保持有效性,简化品种,技术后向兼容,防止某某武器万能论和无用论。大部分次要的武器加上少量重要武器构成军事变革应急阶段一切战术、编制、训练、教育问题的物质基础。(来源:《舰船知识》杂志)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