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中国军队要用文化软实力提升硬实力
2007年12月18日 解放军报 对话人:胡文龙 王永臣
资料图:解放军特种兵扛圆木训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一科学论断,从军事视角理解和认识文化内涵的独特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此,《军事学术》主编胡文龙和原空军某师师长王永臣进行的对话,给人以启发。 渗透并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元素
胡文龙(《军事学术》主编):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也是一支军队的魂。有人说,它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助推器”、体制编制调整的“导航灯”、人与武器的“黏合剂”。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power)”学说以来,文化软实力的讨论可以说风靡全球。尽管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和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论断,但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的是约瑟夫·奈。他称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从军事视角看,文化软实力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文化的作用,体现于军队组织体系、军人价值观、军事学术、军事决策艺术、军事素养等方面的“软”性能力。它对军队的作用方式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性质是根本性、基础性的,它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军队建设运用的方方面面。其作用不亚于传统概念中的“物质基础”方面的硬实力。
王永臣(原空军某师师长,现国防大学6队学员):这一点,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说法很典型。他的《道德经》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十分形象地揭示了软实力的特殊作用。
胡文龙: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既要夯实装备等硬实力根基,也要靠思想政治、军事素养、战斗精神这些文化软实力支撑。一支军队的文化水平越高,军事文化发展越繁荣,思想政治建设越过硬,必然战斗力越强。外军对文化软实力建设向来重视,如美军在军队中编配有牧师,战争期间组织国内的歌星、电影明星到战场上慰问士兵;战后对参加人员组织心理治疗等等,其文化软实力建设可见一斑。
王永臣:从军事角度看,文化既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动因,又对战争进程、结局有着重要的甚至关键性的影响。应该说,任何一支军队的建设与运用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都要打上军事活动主体的文化烙印。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特殊元素,贯穿于整个军队建设、特别是战争准备和实施的全过程。在战争爆发前,战争的谋划、动员,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适应战争需要的军人生活方式、军队管理方式和军事行为方式,都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密切相关。在战争实施过程中,谋略水平的高低,战斗精神的强弱,战时心理素质的软硬,都有赖于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往往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直接影响战争的走向。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对“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士兵进行阶级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脱胎换骨。“硬件”的东西并未改变,但“软实力”发生了变化。一位老干部在回忆文章中写到,“枪是昨天的枪,人是昨天的人,昨天在国民党军队怯战厌战,今天在解放军队伍中作战勇敢。”
胡文龙:文化软实力对军队战斗力生成、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军事活动的指导、凝聚、推进和影响人与武器装备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我们通常把战斗力按照生成要素划分为人与武器装备;其实,我们亦可把战斗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既影响人这一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也影响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对文化软实力与战斗力的关系,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一是文化软实力决定战斗力的方向。文化凝聚着军队的“精、气、神”,从根基上影响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文化软实力决定战斗力的形成。正是文化软实力的整合作用,促进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这是战斗力产生的基本原理。三是文化软实力决定战斗力的发展。文化是影响军队训练改革、军事理论发展和军事指挥艺术进步的重要基因。军事实践反复证明,战斗力的提升,从来都是在先进的军事理论指导、军事训练思想的创新和军事决策艺术的发展中产生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也是从根本上影响一支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能否有效发挥效能。
中华民族有着文化软实力的深厚积淀
王永臣: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如同华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几千年文明留下的璀璨军事文化及其精品,不仅是现代我军建设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发民众战争伟力的精神源泉。比如富于表现力的军事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等,书中塑造的传奇人物与宏伟悲壮的历史,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些英雄好汉、忠臣良将,为世代人民传颂、崇爱。还有那些描写边塞战争、军旅生活、塞上风光等题材的边塞诗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国防精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思想,“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无不迸发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尚武精神和至大至刚、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可以说,这些军事色彩浓郁的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力量。
胡文龙: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外军的著作,在第一页引用的是中国古代的兵学名言。其中,《孙子兵法》堪称世界第一兵书,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把《孙子兵法》评为人类5000年以来十部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书中的“避实击虚”、“上兵伐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奇制胜”、“以迂为直”等等兵法谋略,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国传统军事文化包含的维护国家统一、谋求和平的军事理念,强调先谋而后战的军事思维,令文齐武、礼法互补的治军思想,崇道尚义、以仁为本的军事伦理等,在今天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潜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是打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应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用文化软实力提升军事“硬实力”
胡文龙:思想政治工作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一直是我军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的独特优势。从这个角度讲,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军队建设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回顾我军走过的艰难历程,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物质条件等“硬实力”极其孱弱的情况下,靠的就是独特的思想政治这种软实力优势,鼓舞士气,英勇杀敌,赢得胜利。我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符合国情、军情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模式。在军队建设发展的历程中,我军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听党指挥、英勇善战、服务人民”成为我军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成为我军软实力建设的基础环节。二是灵活、实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方法。比如,在革命军队成立初期,通过“三湾改编”对旧军队人员进行思想、精神的重塑。在战争年代我军十分重视发挥文化工作队的作用,以多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让老百姓了解我们党、我们军队,自愿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三是适应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内在文化精神。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当前我军打造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永臣: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对军队各项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软实力建设涉及军事领域的多个层面,其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军队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军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魂”。对于军队核心价值观,外军或概括为“忠诚、奉献、荣誉、勇气”,或概括为“纪律、忠诚、献身”等。我军也应加紧构建当代我军官兵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树立和强化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抵御敌对势力对我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防止多元化社会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拒绝不良信息和精神垃圾的冲击,切实把我军打造成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
胡文龙:加强军队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创新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军事文化内容。应紧紧围绕我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发展武德文化,应紧扣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持续推进创新文化,应适应军事关系复杂化、融合化趋势积极创建和谐文化,应着眼军事斗争需求不断弘扬敢打必胜的阳刚文化。先进的军事学术不仅是军队发展的先导,也是军事文化的母体,直接影响未来战争的成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在马其诺防线上墨守成规,结果被以闪击战理论指导的德军打得溃不成军,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军事理论的落后所致。当前,我军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要适应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适应作战样式的发展变化、适应主要作战方向的战场环境,都需要创新军事学术,繁荣军事科学。
王永臣:打造文化软实力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事业。一方面,需要大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我军固有的文化软实力优势。我军将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思想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在中国的新发展,形成了适合我军性质和特点的军人道德规范、军队战斗精神和传统作风,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另外,也要善于借鉴世界军事文化的先进成果。吸取世界各国军事文化的内在精华,促进中国军事文化与外军文化的广泛交流,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使我军特色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