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人民海军的海基核威慑力量 zt

(2006-08-22 16:25:46) 下一个
  一个国家,只要在海洋深处还保留有一条战略导弹核潜艇,那么,即使地面军事设施全部被敌国摧毁,它仍可以进行规模可观的战略反击,敌国的一大批重要军事设施、政治中心势必在它成功的反击下化为灰烬。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中国不但拥有鱼雷核潜艇,也拥有战略导弹核潜艇。有了这被称为“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尖端武器装备,中国人的胸膛便硬了许多。如果有人企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诸武力,就不能不顾及中国核潜艇部队的存在。   今天来之不易。几代人的拼搏,三十多年的奋斗,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几近空白的领域中,竖起了一座吸引全球目光的丰碑。   导弹核潜艇以核反应堆作为推进动力源,可长期潜伏在水中活动,具有比常规动力潜艇远为优越的作战性能和更为广阔的活动范围。核潜艇装备导弹等多种武器,既能完成反潜、反舰和对陆上目标实施攻击等多种使命,又具有陆基战略武器无法比拟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优点。中国自1958年决定研制核潜艇,到1988年,先后研制成功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这是中国舰艇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试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主管国防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抓住这个契机,立即把海军苏振华政委、罗舜初副司令、中科院张劲夫副院长、国防部五院钱学森院士、王诤副院长以及第一、第二机械工业部的领导召来,就研制核动力潜艇进行了研究。与会者一致赞同抓住时机,尽快上马,并对研制原则、任务分工、组织领导、具体步骤、总装厂建设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递交了关于研制核动力潜艇的报告。报告阐明了展开此项工作的条件和基础,拟定了依靠现有力量、坚持自力更生、争取苏联帮助的方针,并提出了组织领导人员名单。   这个报告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批准。6月28日,周恩来总理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央常委批准,退聂办。”6月29日,邓小平总书记批示:“拟同意,并请主席、彭总阅后还聂”,并在加快研制进程的有关表述旁边加注“好事”二字。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元帅也迅速圈阅了这个报告。随后,成立了由罗舜初任组长,刘杰、张连奎、王诤参加的小组,负责筹划和组织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为明确职责,利于协作,中央军委于1959年11月作出了核潜艇研制分工的决定,核动力由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艇体和设备由第一机械工业部负责,海军负责抓总。   一项关系国防现代化建设大局的尖端技术工程由此决定下来,一项旷古未有的开创性事业,在中国大地上秘密地拉开了帷幕。   1958年,中共中央批准研制核潜艇不久,海军修造部即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组,对潜艇总体设计进行了探讨研究,并于1959年提出了核潜艇总体方案的构思。   在我国研制核潜艇之初,曾经把争取苏联援助作为方针之一。但是这一方针只是我们的良好愿望,苏联人从一开始就用他们特有的傲慢来对待中国人的虔诚。   1957年11月,中国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随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赴苏联访问,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科夫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不需要建造原子导弹核潜艇。1958年11月,海军政委苏振华率团访苏,经历3个多月的谈判交涉,中苏签订了海军技术协定,但这个协定排除了核潜艇制造特许权转让。其间,苏方不仅不让代表团参观核潜艇,连有关技术资料都加以封锁。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会谈中,周总理、聂荣臻副总理要求苏联不要中断1957年10月15日由聂荣臻、陈赓、宋任穷代表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的苏联在火箭和航空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项目,并再次提出核潜艇技术问题。赫鲁晓夫不阴不阳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花钱太多,中国搞不了,苏联有了核潜艇,等于你们也有了。”毛泽东主席知道了赫鲁晓夫的这些话后大发雷霆,他斩钉截铁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0年8月,赫鲁晓夫彻底撕破“老大哥”面具,将绝大部分中苏协议变成废纸,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断绝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   勿庸讳言,建国初期,中国海军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一直得到苏联人力物力的帮助。苏联人的釜底抽薪,与核潜艇研制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大批项目受挫,核潜艇研制车轮陷入泥沼之中。当时,中国连续三年发生自然灾害,加上政策失误,国民经济困难重重,饥荒席卷大半个中国。   由于国家暂时经济困难和科研力量不足,1963年3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先集中主要的技术骨干力量,重点对核动力、艇总体等关键项目进行研究。   6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有了明显好转,常规潜艇仿制和自行研制成功,核动力装置开始初步设计,核反应堆的主要设备和材料研制工作取得了进展,具备了开展型号研制的技术基础,中央军委遂于1965年3月20日批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   这时,六机部第七研究院领导人于笑虹和专家黄旭华等建议核潜艇研制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研制导弹核潜艇。其理由是,导弹核潜艇必须装备的潜地导弹及其武器系统的研制十分复杂,加上核潜艇本身以及与导弹配套的关键设备技术问题多,难度大,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解决。因此,先研制鱼雷核潜艇不仅可以分步骤地解决技术难点,为研制导弹核潜艇打下技术基础,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材料和设备可以通用,有利于加快研制进程。六机部支持这个建议,于同年7月向中央军委作了报告,并获批准。   中央军委在批准上述建议的同时,要求尽快突破核动力及其装艇技术。为此,首先成立了负责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的七一九所,边组建,边工作,开展了鱼雷核潜艇方案论证,提出了核潜艇总体设计初步方案及全艇主要配套设备项目。其次是进行技术交底,安排配套协作任务。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共同召集有关部门,听取核潜艇初步设计方案、设备配套以及主要技术关键的汇报,研究了核潜艇工程协作任务的落实问题。接着,国防工办组织七一九所、七一五所向一、三、四、五、七机部和冶金部、化工部、中国科学院、高教部、石油部、建材部、纺织部、铁道部、国家海洋局等单位进行配套设备协作的技术交底。随后,鱼雷核潜艇总体设计、各主要分系统以及专用设备、材料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三是抓紧核潜艇制造厂的建设。六机部先后从大连、上海、武昌造船厂抽调了近3000名职工参加核潜艇制造厂的建设和核潜艇的建造。毛泽东两次签发电报,抽调部队支援建厂。军民共同奋战,仅用两年多时间,工厂就基本具备了建造核潜艇的条件。   中国第一艘装备声自导鱼雷的反潜核潜艇采用水滴线型,单轴推进,自持力几十昼夜,下潜深度和水下航速达到或接近国外同期核潜艇的水平。全艇分为7个舱,指挥台围壳在二舱上面,潜望镜及各种天线升降装置由此伸出。从远处看,艇的外形像一条灰色的大鲸鱼。   核潜艇研制技术极为复杂,不仅要研制紧凑可靠的艇用核动力装置,选好适于水下高速航行的艇体线型,而且要装备保障艇员长期在水下工作和生活的空调、空气再生、净化系统,水下导航定位系统,远距离隐蔽通信系统,水下远程警戒、搜索、侦察、通信、目标定位的综合声呐系统,以及与潜艇的作战使用相适应的反潜鱼雷武器系统等。   核潜艇设备和系统选型直接影响到潜艇的作战性能、研制周期和经费,关系到研制的成败,是总体方案论证中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方案论证中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和主张。有人认为,第一艘核潜艇就是常规潜艇加核动力,担心研制新设备多了,不能如期完成首艇的研制任务;也有人主张把正在研制和准备研制的较先进设备集中用于首艇,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此,有关部门和七一九所、核潜艇制造厂的科技人员根据中央军委批准的核潜艇研制要“立足于国内,从现实出发”和“第一艘核潜艇既具有试验艇的性质,同时力求满足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可以作战斗艇交付使用”的原则,对核潜艇的总体方案进行了具体分析,统一了各方面的认识:除核动力装置以外,为保证艇的战斗性能需要,应新研制的主要系统有反潜鱼雷及其指挥、控制、发射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大功率瞬时发信机,综合声呐系统以及综合空调系统等,其它则在保证核潜艇总体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国内已批量生产的常规潜艇的没备。为了核潜艇研制的需要,承担主要研制任务的第七研究院设置了一批新专业,组建了一批专业研究所,集中科技力量,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突破了7大技术关键,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选择艇体线型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采用适于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形线型。这在当时是一项新技术,国内基础薄弱,开展流体动力试验的设施也不完善。七一九所的科技人员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从中选取最佳方案和参数。他们还与七院七O二所等单位一起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掌握了水滴线型操纵性的基本规律,并在风洞、旋臂水池、耐波性水池中对选定方案进行了验证性试验。七一九所还专门建造了潜艇操纵性试验转台,模拟试验实艇操纵性能。经实艇试航表明,水滴形潜艇操纵性能优良,水下航速远比常规线型的高。核潜艇研制在流体性能上成功地跨出了一大步。   ■设计大直径耐压艇体   水滴线型艇体外形粗短,加上排水量增大,使耐压艇体直径比中型常规潜艇增大约1倍,且有相当部分采用锥壳结构,原有的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已不敷使用。耐压艇体的安全可靠性是潜艇生命攸关的问题,从事艇体结构研究的科技人员应用短壳塑性稳定等理论,探索新的设计计算方法,并以缩尺模型对耐压艇体各部分结构进行了验证,对耐压结构焊接模型进行了模拟强度试验。这些试验表明,耐压艇体设计符合安全深潜要求。   ■研制综合空调系统     这个系统是保证艇员正常生活和各种机械、电气、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关键项目。七院七一八所会同有关厂、所研制的制氧装置、二氧化碳清除装置、有害气体燃烧装置、各种净化过滤器、艇内空气成分分析监测仪和重庆通用机器厂生产的大容量船用制冷机组等,先后进行了陆上系统模拟调试、在密闭舱内的性能测试、运行可靠性试验和在海军医学研究所模拟艇员的实艇环境下长期生活的耐力测试,均获得圆满结果。由于核潜艇装备了较完善的综合空调系统,加上有可靠的放射性屏蔽和防护,艇内环境安全,拥有较常规潜艇更好的生活条件。   ■研制水声、导航、通信及鱼雷武器系统   七院七O六、七二二、七O七、七O五研究所在四机部等有关单位的协同下,开展了性能比较先进的水声、惯性导航、通信和鱼雷系统的研制。其中远距离噪音测向站采用大基阵和多种新技术,性能达到较高水平;超长波收信机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发信机等,能保证潜艇到远洋活动;研制电动双平面声自导反潜鱼雷,深水鱼雷发射装置,数字式鱼雷射击指挥仪等先后突破了不少技术难关;惯性导航系统经长期技术攻关也达到了预定目标。   ■研制核动力装置   潜艇核动力装置主要由核动力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二回路系统和船舶轴系等4部分组成,较之陆上核反应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冲击、耐振动、耐摇摆、灵活性和安全可靠性高等特点。因此,研制核动力装置是研制核潜艇的关键,是一项技术十分复杂、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中国自行研制潜艇核动力装置始于1958年。当时,虽然苏联援建的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已在原子能研究所建成投入运行,第一批反应堆科技人员已经成长起来,初步具备了研制潜艇核动力装置的条件,但要自行研制潜艇核动力装置还存在许多困难,必须大力开展科研试验工作。核动力装置的前期研究和设计工作由原子能研究所和海军、一机部共同组建的核潜艇研究室承担。原子能研究所负责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的研究、设计;核潜艇研究室负责总体以及二回路系统和船舶轴系部分的研究、设计。核燃料元件是反应堆的核心部件,由燃料芯块、包壳及其构件组成,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反应堆的安全可靠性,是潜艇核动力装置研制很重要的一环。早在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即组织力量,开始了潜艇核动力堆燃料元件的探索工作。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也开展了元件芯块工艺的系统研究。1963年3月,二机部决定在包头核燃料元件厂成立元件研究室,并将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元件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合并到这个室,开展核燃料元件的研究工作。此后,沈阳金属研究所和包头元件厂密切合作,一起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研制出符合技术标准的考验元件,在原子能研究所的实验性重水堆和游泳池式堆上进行了数次组件和单棒辐照综合考验,结果证明研制的元件是成功的。   为实现中央军委确定的陆上模式反应堆于1970年建成的目标,首先要选择和确定潜艇核动力装置设计方案。核动力研究所提出将核动力装置分散布置在堆舱、副机舱、主机舱等3个舱内的布置方案;清华大学核能技术所提出了核动力装置一体化布置方案。经过两个单位科技人员的充分讨论,并听取了钱三强、钱学森等专家和有关工业部门的意见,选定了分散布置方案,并于1965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随后,原子能研究所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很快在堆物理、热工水力、材料元件的辐照、腐蚀等研究试验方面取得了成果,为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核动力研究所在完成了核动力装置的初步设计后,随即开展了堆芯各系统主要部件的设计工作。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陆上模式堆的设备安装于1970年4月底提前完工,质量优良。1970年5月1日,陆上模式堆开始试车。一、二、六机部,冶金部,海军以及七院等所属的17个厂、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团结协作,共同解决试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试车的顺利进行。试车结果表明,陆上模式堆的工程质量良好,具备了开堆试验的条件。陆上模式堆于1970年7月16日升温升压,次日凌晨二时开始提升功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潜艇核动力反应堆的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的质量良好,在安全可控、自稳性、调节保护性能等方面也比较好,并有较大的潜力。   为了进一步验证反应堆设计功率和主汽轮机设计马力、屏蔽结构的改进效果、动力装置的机动性能等,又进行了第二阶段提升功率试验。这次试验净运行27天。试验结果证明,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堆的设计建造是成功的。1970年12月26日完成了核动力装置的装艇工作。   陆上模式堆在1970年7月至1979年12月的9年运行中,进行了530项(次)试验,基本摸清了核动力装置的主要性能,取得了堆芯全寿命周期运行的完整数据。1979年12月反应堆停堆后,进行了开盖检查鉴定。长期运行和开盖检查结果表明,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个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是成功的,为新一代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并且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   核潜艇研制是一个技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全艇设备、仪表、附件达2600多项,台件4.6万多个,电缆总长90余千米,管道总长30余千米,艇内设备的密集度很高。核潜艇总体设计不仅要根据作战使用要求,将极其复杂的系统、设备在艇内合理布置,充分发挥人-机效能,而且要保证众多的艇员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解决这一难题,七一九所和核潜艇制造厂密切协同,用一年多时间建造了1个1:1全尺寸钢木模型。设计、安装人员并部队使用人员通过现场设计、模拟安装、模拟操作,发现和解决了大量安装、维修、操纵等方面的问题,并经过反复平衡、调整和修改,确定了全艇设备、仪表的布置,管路、电缆的走向及耐压艇体上1000多个开孔的位置,保证了总体施工设计的一次成功。   核潜艇研制是一个技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全艇设备、仪表、附件达2600多项,台件4.6万多个,电缆总长90余千米,管道总长30余千米,艇内设备的密集度很高。核潜艇总体设计不仅要根据作战使用要求,将极其复杂的系统、设备在艇内合理布置,充分发挥人-机效能,而且要保证众多的艇员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解决这一难题,七一九所和核潜艇制造厂密切协同,用一年多时间建造了1个1:1全尺寸钢木模型。设计、安装人员并部队使用人员通过现场设计、模拟安装、模拟操作,发现和解决了大量安装、维修、操纵等方面的问题,并经过反复平衡、调整和修改,确定了全艇设备、仪表的布置,管路、电缆的走向及耐压艇体上1000多个开孔的位置,保证了总体施工设计的一次成功。   1968年,核潜艇开工建造。为实现中央军委批准的总进度,七一九所组织了两次设计施工图纸大会战,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突击完成了700余份图纸资料,并有50%的科技人员先后下厂紧密配合,协同施工。核潜艇制造厂组织了艇体建造与设备安装两大“战役”,组织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开展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保证了潜艇按时下水。   1971年4月,核潜艇开始进行系泊试验;7月在核动力潜艇上以核能发电,进行了主机试车和动力装置联试的初步考核;8月15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驶向试验海区。到1972年4月,共出海试验20余航次,累计航行几千海里,完成了绝大部分试验项目。1974年1-4月进行了检验性航行试验,后于8月1日交付海军使用,命名为“长征一号”,北约代号为“汉”级。“长征一号”采用了适用于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线型,水下航速高,操纵性能好。艇长100米,宽11米,吃水8.5米,水下最大排水量为5000多吨。艇上装有一座核反应堆,驱动蒸汽轮机带动一个螺旋桨,水下最大航速为26节。艇上装备有六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鱼雷24枚。据《简氏舰船年鉴》1994-1995年版称,中国鱼雷核潜艇从第三艘起装备了C-801导弹及其发射装置。   核潜艇装备部队后,进行了多次深潜、高速及长航试验。1985年12月到1986年2月,中国海军核潜艇进行了最大自持力考核试验。潜艇在茫茫的大海里航行数十昼夜,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下航行,其中最长一次是25昼夜。这次试验,总航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创造了中国潜艇史上航行时间最长、潜航时间最长、航程最长和水下平均航速最高等几项纪录,证明了中国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工作可靠,完全具备了水下作战能力。   在反潜鱼雷核潜艇研制工作取得进展后,我国即开始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1967年6月,海军提出了导弹核潜艇的作战使用要求也分两步实现的设想:第一步,在鱼雷核潜艇基础上研制导弹核潜艇,性能先不要求太高;第二步,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的基础上,再考虑研制性能更好的第二艘艇。据此,经总体方案论证审查,确定了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研制工作的重点是突破潜地导弹武器系统及其应用于潜艇水下发射的技术关键。除潜地导弹武器系统和因排水量增大、艇员增多及影响安全使用必须重新研制的项目外,其它系统原则上均采用鱼雷核潜艇的配套设备。这样导弹核潜艇与鱼雷核潜艇的主要差别就在于艇体增加了一个导弹舱。导弹舱中设有多个导弹发射筒及其配套的发射动力系统、水下开盖与舷外均压系统、空调保温系统、注流水系统以及导弹的检测、瞄准、发控等设备。这样新研制和需进一步改进的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15%。   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技术关键是研制潜地导弹及其水下发射技术以及精确的水下导航定位技术。潜地导弹是潜艇在水下发射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导弹,它与核潜艇配套组成导弹核潜艇武器系统,大大提高了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中国潜地导弹研制工作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方案论证、技术攻关和台、筒、艇试验3个阶段。   ■方案论证与设计   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1965年8月,七机部四院组建了第四设计部(简称四部),开始了固体战略导弹总体设计的准备工作,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是从设计近程、单级固体导弹开始的。1967年3月,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中程潜地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跨越近程单级的阶段,直接研制两级中程固体导弹,面临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许多困难。潜地导弹方案论证中遇到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诸如潜艇空间有限,导弹外型尺寸有严格限制,弹头核装置、装弹仪器设备必须轻型化、小型化;水下发射方案及水下运动规律;在潜艇运动和海水浪、涌、流的作用下,导弹点火时的大姿态稳定,导弹水下严重受力引起的载荷、强度设计计算,导弹气密、水密性保证,油雾、盐雾、霉菌等恶劣环境下的防护等。1967年3月,国防科委明确了导弹核潜艇武器系统研制任务的分工,要求研制单位按期完成总体及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工作。同年10月,海军审定了潜艇和导弹的总体方案,确定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1968年,总体单位向各分系统提出了技术设计要求,导弹研制工作进入了技术攻关和分系统研制试验阶段。   ■技术攻关   1970年1月1日,周恩来批准将四院四部迁到北京,划归七机部一院建制。一院抽调了几十名技术干部到四部,并任命控制系统专家黄纬禄为潜地导弹总设计师,加强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力量。担负潜地导弹研制任务的科技人员从分析导弹的水下运动特点入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试验工作。他们从水下流体动力、水下弹道和水下载荷等不同的试验目的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筒、风洞等试验设施,确定缩比模型试验方案;利用六机部七院的试验水池,进行了缩比模型弹射等试验,为潜地导弹的研制提供了设计依掘,为分析水下发射技术问题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对首批导弹缩比模型进行了数百次研究性试验和发射试验,模拟了一定水深、航速和出筒速度等干扰因素,测得了大量数据,从而形成了水下弹道研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   1972年,海军试验基地在辽南海域组织进行了模型弹首次真实海情下的潜艇水下弹射试验。试验潜艇按预定时间驶向试验海区,在水下测试完毕后,发射装置的动力系统点火,经过冷却后的燃气、蒸气混合气体充入发射筒底部。在强大气压作用下,弹被推出发射筒,穿过海水,飞上天空。模型弹首次水下发射试验成功,对研制潜地导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弹头是导弹运载的有效载荷。潜地导弹的弹头装有能毁伤敌人战略目标的核装置,是导弹组成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系统。根据潜地固体导弹的特殊要求,在二机部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的积极配合下,七机部一院十四所突破了外形选择、结构与防热设计以及参数测量等方面的技术关,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轻小型弹头,在导弹弹头设计技术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也是一个技术难度较大的课题。摆动喷管是潜地导弹一级发动机的关键部件。1967年,七机部四院开始研制时,连续多次试车失败。经科技人员反复试验研究,确定了摇摆喷管球面的密封间隙量,改进了设计和加工工艺,终于在1979年9月突破了这一技术难关。导弹弹体结构先后由二一一厂、三O七厂负责研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达到了质量要求。潜地导弹的地面设备是由导弹运输、起吊、停放、装填、退弹、地面电源、氟里昂加注及供气等共40余种、160多台件设备组成的系统。1976年,一院四部承担了潜地导弹地面设备的研制任务,并于1980年二季度及时提供了飞行试验用的全套地面设备。1983年初,又根据使用部门的意见,进行了修改、补充设计,使全套地面设备系统更加合理和完善。   ■台、筒、艇试验   遥测弹飞行试验是导弹武器系统最重要的综合性检验。飞行试验分两个阶段实施。1980年3月,在全国近百个科研单位和工厂的协作下,首发潜地导弹的各类设备陆续在总装厂齐套,经过各个系统的验收试验合格后,总装成功。1981年6月17日,陆台状态遥测弹在华北导弹试验基地发射成功。在陆台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82年1月7日,在华北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第一次陆筒发射遥测弹的飞行试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82年4月22日,华北导弹试验基地实施的第二次陆筒飞行试验又获成功。这次试验与前次的不同点是在导弹尾罩底部安装了一台小发动机。导弹从发射筒弹出后,小发动机立即点火,给导弹一个侧向推力,使得导弹产生一个偏斜的姿态,借以考核导弹稳定系统的纠偏能力。这次飞行试验成功,证明稳定系统功能良好。潜地导弹武器系统在完成了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的飞行试验后,进入了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固体导弹的飞行试验阶段,对潜地导弹武器系统进行最严格的考核。潜地导弹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试验分3步进行:在常规动力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在导弹核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在导弹核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定型试验。   ■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   首次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飞行试验是用改装的常规动力潜艇进行的。由于试验的技术难度大,协作面广,保障兵力和参试单位多,为加强对试验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抓总,1980年成立了潜地导弹海上试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1年,建立了试验总师制度。1982年3月,成立首、末区指挥部。为保证这次试验任务的完成,二院还组织了试验队。这次试验的调度指挥由国防科工委指挥所统一组织实施。首末区之间的测控通信和信息交换方案由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所负责制订。渭南测控中心担负首、末区之间的信息交换。1982年10月7日凌晨,试验工作严格按指挥程序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着。15时14分1秒,第一枚潜地导弹发射了。导弹发射正常,但点火后不久,导弹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分析了导弹空中自毁的原因,并对第二枚导弹采取了相应措施。10月12日15时1秒,第二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试人员发了贺电。潜地导弹发射成功,是中国舰艇及导弹科技事业的重大成就。   ■导弹核潜艇首次实施水下潜地导弹发射   首先是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这项试验是在一系列陆上试验和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考核导弹核潜艇满足发射条件的操纵性;潜艇导弹发射系统实时工作的正确性、协调性和可靠性以及发射时核动力装置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次试验由海军试验基地组织实施,参试单位20多个,动用各类舰船49艘次,直升机3架次,技术抓总和协调工作由七院十九所负责。试验从1984年3月8日开始,到4月27日结束,在渤海海域发射了4枚模型弹。试验结果表明,发射系统设计方案正确,能完成发射任务,艇的操纵性能较好,可以满足发射条件;指挥准确,操作熟练。整个试验除因海洋水文气象不具备条件而未能考核高海情外,其余均按试验大纲要求,完成了规定的项目,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测量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   接下来就进行导弹核潜艇首次实施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全武器系统的综合性能,鉴定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指标。这次试验的特点是:参试单位多,人员多,协作面广;对导弹试验航区安全要求严格;导弹从水下发射,测量设备瞄准和捕获目标困难;海洋水文气象瞬息万变,难以掌握;潜艇发射导弹时,水下定位、瞄准、实时信息和发射零时的传输等精度要求高,难度大;水下力学环境复杂,发射艇室空间狭小,与陆上试验相比,有独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1985年5月,国防科工委和海军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向有关单位下达了导弹核潜艇实施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的要求,建立了试验组织,明确了分工。9月28日,导弹核潜艇首次实施了水下发射。导弹出水后飞行爬高,但不久便在空中翻滚自毁。随后,又进行了两枚导弹的发射试验,均未取得成功。这次试验虽未获成功,但证明核潜艇总体和发射动力系统工作正常,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数据和资料,对于进一步研究导弹的水下力学环境具有极重要的价值。试验结束后,国防科工委、海军、航天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电子工业部等有关单位召开了一系列故障分析会和专题研讨会。航天工业部还结合分析工作,安排了复现试验任务中出现故障现象的模拟试验、弹上仪器力学环境承受力摸底试验、仪器仓振动试验、尾罩水下分离缩比试验等。此外,经国防科工委和海军批准,还安排了第二次导弹核潜艇实施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经过上述一系列工作,基本统一了对故障原因的认识,并对下次定型试验采取了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潜地导弹定型试验     首先是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这种试验是导弹核潜艇研制试验程序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也是导弹核潜艇武器系统定型前必须完成的项目。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的实质就是要摸清和鉴定导弹武器系统在水下动基座上初始瞄准的工作精度,它直接关系到导弹武器系统最后命中目标的精度。1986年4-7月,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在渤海海域进行。试验分3个阶段,即码头装调及方案检查阶段、码头系泊试验阶段和海上试验阶段。试验结束后,经半年的努力,完成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提供了16份试验结果报告。接下来就开始进行潜地导弹定型试验。1987年底,国防科工委和海军联合召开了试验工作会议,对这次试验任务作了部署。首、末区分别成立了指挥部,负责指挥各参试兵力和组织试验工作。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艰苦、精心的准备,各项试验准备工作就绪。   1988年9月15日9时正,核潜艇起锚离港。12点30分,核潜艇下潜,通信浮筏缓缓地在海面飘移。14点正,导弹从发射筒腾起,穿过海水,冲出海面,带着桔红色的火焰直插云霄。安全控制中心大厅内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导弹从海面跃出和飞行的图像。各显示板上显示出表明导弹飞行轨迹和姿态预示每时每刻的导弹落点和是否在安全控制范围内飞行的各种曲线。“跟踪正常”,“导弹飞行正常”,“二级关机”,“头体分离”,“发现目标”,在海上等候已久的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和“远望”2号上的雷达操作手,同时向船队指挥所报告。刹时间,站在甲板上的人群只见一团火球钻出云层,弹头像流星一般急泻而下,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试验获得圆满成功。9月27日,第二次发射试验又获得成功。至此,中国首制导弹核潜艇潜地导弹定型试验全部结束。第一代导弹核潜艇试验走完了全过程。导弹核潜艇潜地导弹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导弹核潜艇的国家。   另外,导弹核潜艇对导航定位系统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保证潜艇水下安全航行外,还必须准确定位,以提高潜地导弹的命中精度。七O七所为此做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工作,终于为第一艘导弹核潜艇装备了惯性导航系统以及为校正惯导累积误差的星光导航与卫星导航系统。   1983年,经过十几年的辛勤研制,中国的导弹核潜艇终于研制成功并交付海军部队。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北约代号为“夏”级,排水量8000多吨,水下最大航速25节,携带12枚固体火箭中程弹道导弹,射程8000千米左右。   中国从1958年决定开展核潜艇的研究工作,首先研制出鱼雷核潜艇,于1974年交付海军部队,在研制鱼雷核潜艇的同时,也开始了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到1970年9月导弹核潜艇开工建造,1981年春节前夕下水,1983年8月加入中国海军的战斗序列,再到1988年核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历时30年。核潜艇的研制造就了一支科研、设计、试验、生产核潜艇的专业队伍,推动和促进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的发展,形成了基本配套的核潜艇研究设计中心、试验基地、生产工厂和配套协作网,为研制新一代核潜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