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歌剧(opera seria)盛行于十七世纪的题材重大严肃、音乐风格崇高华丽、讲求歌唱技巧的歌剧,如莫扎特的Idomeneo(伊多梅纽斯)和La Clemenza di Tito(狄多的仁慈)。
歌唱芭蕾剧(opera-ballet)十七、十八世纪盛行于法国的歌唱与舞蹈并重的体裁,如,Lully (卢利)Armide(阿尔米德)。
喜剧歌剧(opera buffa)又称“谐歌剧”,和严肃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盛行于十八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如,Le Nozze di Figaro(费加罗的婚礼),G. Rossini 的Il Barbiere di Sivigilia(塞维里亚的理发师)。
喜剧歌剧(Opera- Comique),盛行于法国十九世纪早期,类似于意大利的opera buffa,如,Francis Boieldieu 的La Dame blanche( The White Lady)。后来逐渐向两种方向发展---- 轻歌剧(operetta)和抒情歌剧(Lyric Opera).
大歌剧(grand opera)盛行于19世纪的法国。多采用历史题材,具有史诗性,音乐风格华丽恢宏,场面较一般歌剧大,常常插入芭蕾舞,如 G. Meyerbeer的Robert the Devil。
抒情歌剧(Lyric Opera),有机的融合Opera- Comique的旋律和grand opera规模为一体的一种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成熟歌剧剧种,如Charles Gounod(古诺)的Faust (浮士德)。
轻歌剧(operetta)又称作小歌剧。盛行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常常带有对白,音乐风格轻快幽默,有时又比较抒情。
音乐戏剧(music drama)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Wagner(瓦格纳)对自己歌剧作品的称谓。他以此表示他对乐队以及戏剧、舞台设计等因素的高度重视,强调歌剧的“综合艺术”特性,而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样把歌唱放在首要位置,如,Wagner的The Ring of the Niberlungen(尼伯龙根的指环)。
音乐剧(musical comedy )音乐剧,也称作“音乐喜剧”,或者更确切地称为“美国音乐剧”。十九世纪末发源于美国的百老汇。内容从轻松幽默的到严肃深刻的都有,但常常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音乐风格较为通俗,有时是融合了严肃和通俗音乐风格的混和体。
歌剧-清唱剧(opera-oratorio)将歌剧和清唱剧(包括独唱、合唱和乐队的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与歌剧不同之处是静态的表演方式——演员没有戏剧性的动作,并且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题材混和而成的体裁,近代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对自己作品“俄狄普斯王”的称谓。
(2)歌剧的组成部分
序曲(overture)在歌剧一开始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曲。作曲家常常在这里采用歌剧中重要咏叹调的旋律素材,并给以观众剧情暗示(如喜剧或悲剧性质、情节发展脉络等)。有些较长的、独立完整的序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例如贝多芬为歌剧 Fidelio(费黛里奥)写的第三部序曲Leonora no. 3( 莱昂纳多第三序曲,1805)。但是,有些序曲则很短,实际上只是一个前奏。
间奏曲(intermezzo)在歌剧各场间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有些较为独立完整的间奏曲也会出现在音乐会上。
咏叹调(aria)歌剧中的独唱段落,用来抒发人物情感、表现演唱技巧。是歌剧中最为重要的歌唱形式。
宣叙调(recitative)又译作朗诵调,是歌剧中用来对话和叙述剧情的、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独唱段落。在17、18世纪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是有明确区别的,通常是在宣叙调之后,才出现大段的咏叹调,但后来这两者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了,宣叙调加强了歌唱性,咏叹调也带有了朗诵的性质。
谣唱曲(cavatina)也译作卡瓦蒂那,是咏叹调的一种,它较为短小,结构上是单段性质的,如,Bellini 的Cavatina “Casta diva” from Norma (1831),而咏叹调 (aria)通常是带有返始的三段体。
重唱分为二重唱(duet)、三重唱(trio)、四重唱(quartet)、五重唱(quintet)、六重唱(sextet)、七重唱(septet)、八重唱(octet)。重唱在歌剧中是十分有效的手法,它可以使几个人同时用各自的特性音调歌唱,或表现同一内容,或表现完全不同的内容,造成生动的戏剧性和立体化的效果。
合唱(chorus)歌剧中的合唱往往能够造成戏剧高潮,烘托出宏伟的热烈的气氛,并与细腻抒情的独唱造成对比效果。有些歌剧中的合唱曲成为音乐会上重要的曲目。
主乐调(leitmotiv)在歌剧主题音乐中作为某一人物、某种事件、观念或者象征某种物件的音乐动机,它是鲜明的“标签”,作曲家通过它的反复出现来展示剧情的发展。瓦格纳是最喜欢并擅长使用leitmotiv的作曲家,此外威柏(Von Weber)、理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等人也运用这种手法。柏辽兹(Belioz)把这种手法用于交响曲中,称之为“固定乐思”(idee fixe)。
舞曲(dance)在歌剧中常有舞蹈场面插入,这些舞曲有些是独立完整的,因此常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在早期歌剧中,尤其是法国歌剧,为了迎合人们的趣味,常常加入与剧情并无多大关联的舞蹈场面(如Lully 的opera-ballet),后来经过改革,舞蹈场面和剧情有了紧密的联系,它成为歌剧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是所有法国歌剧都设有舞蹈场面。
每一位作曲家的歌剧剧情与音乐都是相互服务的。关于普契尼的风格,我以前写过的文章里提过几次,他是Post- Romantic period作曲家(罗曼蒂克时代晚期),属于Verismo 一派(二十世纪初期意大利歌剧中写实作风的作曲家们),这是当时歌剧几种存在形式中的一个流派,通常选用真实故事或戏剧性强的小说作为线索来创作歌剧,他们认为这样更贴近生活,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在唱腔上比较dramatic!
21世纪,是一个各种音乐形式再探索再发展的时代,对新的音乐形式有争议,非常正常!谭盾的“秦始皇” 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这部歌剧是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创作,所以选用英文做演唱语言。你感觉怪,可能你觉得那是中国的历史,用中文演唱会更贴切。就象过去我听别人用中文演唱外文咏叹调感觉怪一样,可以理解!关于这部歌剧里面打击乐部分的争议----- 谭盾创作这部歌剧是以西方音乐为主题,融入中国的音乐旋律及中国戏曲节奏和乐器,很多时候它们是作为背景突出故事的线索和特定场面。有些人认为他过于炫耀打击乐或唱段不具特色,但我个人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常会遭遇舆论的洗礼,完全被接受可能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中西结合式音乐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大胆探索和尝试。许多17至20世纪非常成功的歌剧也是在首次公演后,备受争议,经过作曲家再度改动后,趋向完善的。
相信真正对音乐感兴趣的朋友不会太介意用什么方式去欣赏音乐,只要视听效果好就可以。CD/DVD/mp3 之所以生产,大多就是服务于音乐,有条件,或担心别人Care的话,为什么不选用好一点的音响?如果可以到现场,会更具感染力!谢谢留言!
谭盾的秦始皇倒是用英文唱得,但是感觉有些怪怪的,只是觉得里面的打击乐用得好像比较有创意。
每周六下午都有全剧的歌剧广播,http://operainfo.org/ , 不过现在也没几个人听收音机了。如果我说50块买个70年代制造的日本收音头,效果比大部分论坛里的人家的CD唱机都好,肯定没人信也没人care。
曾经一时, 谢留言:)
宋老师,你太谦虚了,知道的够多了,再说不懂,偶该没饭吃了:))
对,后宫诱逃(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是Mozart的一部三幕喜剧歌剧(Opera Buffa)。莫扎特创作这部歌剧时正处在和康斯坦丝热恋之中,这种幸福反映在这部歌剧的女主角也叫康斯坦丝,它是莫扎特短暂生涯中最幸福的时代,所以,剧中洋溢着青春之美,是一部生动的生活喜剧。1782年7月16日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次公演造成轰动,8月4他便和康斯坦丝结婚―――这段爱情给莫扎特带来幸福的同时,也让他在创作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了高峰,他好多杰出的作品都产生于这段时间,如,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象唐璜序曲,魔笛序曲,费加罗咏叹调男子汉要当兵。
还知道MOZART结婚的时候写过后宫诱逃,一个NOTE都没听过。其他MOART歌剧不了解,经管很喜欢MOZART。
我们这种低水平人太喜欢你的通俗介绍了。如果不是太占你时间,真希望你多写点。
其他通俗介绍短文,网上能找到,但是,从头到尾能读完的,就你的了。术语的英汉对照很有帮助。
门外汉说错了话或说了不恰当的话请多包涵
多谢。
Shinji05 ,Shannon 说已经把资料传给你了,希望能有些帮助:)
猪豆豆MM, 你滴也喜欢这个?Hug,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