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网路小说鼻祖--胡侃闲聊《浮生六记 沈复》

(2008-03-26 21:47:16) 下一个

March 26, 2008

昨天在图书馆乱翻书,看了一本古今中外名人爱情故事里面居然把沈复和芸娘的故事也编入里面。结果回家后在网上看了看他的唯一传下来的著作,《浮生六记》--深觉原来网路小说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流行, 并不是什么Internet的产物。沈复沈三白可算网路小说的鼻祖了。

原来这篇散文纪实小说原本并不出名,其作者也是与古典标准的文化人毫不沾边儿,没有一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只想在闺房之内,后院庭园行那苟且之事,过那“两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与世无争的小日子。出人头地只是亲朋好友相聚,酒酣面燥之时的空想而已,没有任何人给他树碑立传,所以作者沈三白默默无闻地渡过了一生。这书能够有今天之盛名,还是因为一位闲着没事逛跳蚤市场的读书人独悟庵居士杨引传在地摊上发现-这位杨先生大概是属于饱读之乎者也,倒念八股文字的主儿,猛然看到这种私底下过小日子的意淫的快乐,把一个从来没有看过A片的他看得不禁抓耳挠腮,竟然使其古井之心泛起阵阵涟漪。他之后买下这个残本并将其介绍给主流社会,相当于目前“新浪网”等媒体。后来经过中国文学大师之辈如林语堂等作序,正好给自己倡导的社会道德提升,爱情男女平等的理念做注脚。经过这等权威人士的涂脂抹粉,这个残本终于流传下来,更有好事者补了两章上去。这本书后来甚至被有些人奉为爱情之经典。。。

中国古代男人的一生最高理想,从古至今,无非是要封妻荫子,要通过“了却君王天下事”,来“赢得生前身后名”。由此来看,沈复远远没有陶渊明幸运-同样是想过悠闲的人生,可是陶渊明虽然出身高干子弟,不过好像没有什么天赋,所以只能历经磨难才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趣;而沈三白虽然出身低微,却自学成才,从一开始就明白了闺房之乐才是硬道理,连摸着石头过河都不用体验了。但是“赢得身前身后名”的却是历尽沧桑而怀才不遇的陶渊明,而不是富于天赋,早就理解“天人合一”的沈三白。。。看来历史还是按出身,功名来评判人生,腰缠几贯,根红苗壮的连理都直,气也壮啊!

沈复对人生的理解直比史上古井波澜不起,菩提看成无树,面壁几十年的有道高僧,而这些理解是在吃喝玩乐之时,云鬓细语之间,床笫丝被下面,翻云覆雨激情中得到,这可真是高手中的高手啊!看看他写的下面的句子,其对人生的感悟程度,直追当年李太白!看来得道之路也有捷径可走,成仙路上更有偷鸡之人啊!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 富贵草头霜.机关渗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傍,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写到这里心下却是猛然一惊那还是在不久以前,每当看到有人评论【浮生六记】,都觉得这个题目是属于年纪相当大的人的--我怎么忽然对这等烂事开始感兴趣了难道我也步入那个年龄了吗?

看来我也要步三白先生的后尘,“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蜜友,到野外溪旁。。。一任他情人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北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蘿莉亞的评论:

世界上大多数快乐的人都是无名的人--沈三白和芸娘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还是因为机缘和幸福的短暂啊!

蘿莉亞 回复 悄悄话 情深不壽,是人生的無常,還是對恩愛如沈三白夫婦的試鍊?!

情定三生,三白能遇到芸娘這樣相知相愛的靈魂之伴,安貧樂道,也許已不枉此生了!!

呵呵,否則我們那有緣份,可以認識到世間上曾有那樣懂得生活情趣、超然物外的人呢 :)
北鹤 回复 悄悄话 天寺,妳跑到哪里去了?又化妆成什么马甲,在给什么人捣乱呢?
天寺 回复 悄悄话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很道家的观点。

这一篇评得很有见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