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望子成龙的烦恼(二)

(2007-06-22 13:16:55) 下一个

(二) 班车会议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们虽然现在还没生孩子,但是回想往事,总能体会到父母在把我们抚养成人的过程中无私的付出和关爱,同时也多少能理解在东方式的教育体制下父母望子成龙的烦恼。

就象科学院里的多数知识分子家庭一样,父母亲就生了两个孩子:我和弟弟。母亲曾经一度想再要个女儿,但是准备要第三胎的时候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恰好出台了。我们的童年和大多数科学院子弟一样,在中关村的一个大杂院里长大,后来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再加上中关村地区的开发,我们都搬迁到了高楼里。从孩提时代到考上大学,基本上都生活在中关村这个大圈子里。

如果有人问: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在什么地方交流最多?不是在政治学习的会议室,也不是在人声鼎沸的饭厅,而是在每天往返的班车上。

和其他同事一样,父亲每天都乘班车到玉泉路上班,晚上下班再乘班车回家,30多年几乎天天如此。班车成了中科院一道极其特殊的风景线。在班车上谈论最多的话题自然是孩子,虽然不明讲,在望子成龙的心情下,大家都有互相攀比的意思。知识分子嘛,比的当然是孩子们的功课,孩子们上的学校。今年该是某某他们的孩子考了,明年就该轮到谁谁的孩子考了。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最后到出国留学。二三十年里,在班车里谈论的话题始终没有变,但是谈论的人们头发开始斑白了,有些人退休了,有些新人加入了班车里的聊天,仍然聊得津津有味。

中国的科学教育体制,基本上是模仿前苏联的体制。科学家大都缺乏科研自主权,党政领导基本控制了一切科研资源和生活保障。而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关系也远比科研课题重要。前苏联在这样的体制下,投入了与美国或西欧大致相当的科研经费,却建成了一个世界二流的科技“强国”。中国在七八十年代对科研的投入远远低于前苏联,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无奈与烦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心情使“望子成龙”的期望更高,因为反正他们这一代人肯定是成就有限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科院班车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西城区考老师;海淀区考家长。意思是说,西城区的孩子们成绩好主要是因为老师有水平;而海淀区的孩子们成绩好主要是因为家长有水平。当时的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教育水平最高的两个区,与北京市其它区县相比可以说是鹤立鸡群。西城区教育传统历史悠久,也是优秀教师集中的地方;而海淀区是后起之秀,因为孩子们很多都是科学院子弟和学院路各大学子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成绩好似乎是应该的,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家长首先感到面上无光,所以家长对子女的学习都抓得非常紧。对于这一点,我老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可以说最为经典:

“你从小受家庭熏陶,假如考不上清华只能说明你太笨;你那些从小地方来的清华同学,人家才是真厉害。”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