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读史札记(53)--庙号·谥号·年号

(2004-01-17 07:30:27) 下一个
自从先秦以来实行皇帝和大臣的谥号以来,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的,现在,我就自己的心得来简单谈一谈,不当之处,请指正之。 秦始皇认为皇帝的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废止不行,这个典型的独夫民贼连自己的儿子都信不过,就是死后还要钳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刘邦虽然是无赖出身,但是,权谋远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汉朝恢复了谥法制度, 不仅如此,刘邦还给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隐王陈胜祭扫坟墓。开立 了一个很好的先例,至少让人看到这位君临万国的天子的气度, 所以,后人以为史迁敢于给项羽列为本纪是史家的第一勇气,其实,刘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说说庙号。皇帝的庙号不是随便就给予的,而是有相当的讲究 ,虽则昭穆制度的制约,但是,更是封建礼法的必须,所以,西汉十二个皇帝有庙号的不过是六七人而已。特别搞笑的是身膺中国第一个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居然也没有身后的 庙号,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汉景帝误杀晁错、激杀周亚夫 、废杀刘荣,如果上面没有个好爹汉文帝,下面没有好儿子汉武帝,汉家的江山最初的断送者就一定不是汉元帝而是这位仁兄了 。但是,为什么汉景帝没有庙号,历史也没有做明确的交待。不过,最为热闹与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 还是睡过了,居然在曹叡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庙号,而曹叡也居然受之不疑,成为有史以来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1.高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比如李渊、比如杨坚等 ,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 ?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 :“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 ,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我在论文《刘邦到底是汉高祖还是汉太祖》中多有论及,这里不赘)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子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 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2.太祖。 这是自从宋元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则在此之前皇帝开国立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 3.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历史上谥号太宗的从汉太宗算起,总计大小十余几,晋太宗(司马昭)、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 、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个最大的分水岭,从他开始算起,明朝开始着力经营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后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比较值得一提的荒唐事就是西晋、东晋虽然是一个祖宗,竟然有两个太宗,西晋的太宗是司马昭,而东晋的 太宗则是简文帝司马昱,礼制之糊涂由此可见。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汉武帝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 :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 (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马攸)。可见,没有司马师,西晋还不可能完成司马懿的遗志的。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亏一篑的 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捡了 便宜。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没有世祖,也没有世宗,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始仁宗一系断绝,帝系从新转为真宗以下的子孙。就南宋来说,孝宗也是世宗 的规格,因为从他开始太宗一系转为太祖一系,更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荣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赘。金世宗、辽世宗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辽国帝系重新回到东 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系回到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5.世祖。 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的特定庙号, 也有作为开基者的,例如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元朝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庙号。 大抵上因为他们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刘秀是汉世祖,此后,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齐武帝、北齐武成帝、元世 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这样的由来。 6.高宗。 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谥法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么就是阴险毒辣的代名词,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窝囊废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个例外,其实他应该是唐世祖才对)汉朝的高宗汉元帝昏聩不堪,是其父汉宣帝预言的灵验的实际证明,南齐的高宗齐明帝上台除了大杀高武子孙以外,没做过什么像样的事情,连史书都说他唯嗜杀戮。 上述是比较重要的庙号,下面再简单说一下其他常见的庙号和历史巧合。 7.仁宗。 正统王朝中有四个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总体说来都是他们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复了科举制度,这在元朝只有世祖时期才有过的事情。明仁宗和清仁宗我都有文章介绍,也不赘。 8.英宗和穆宗 这是一个多内讧和多麻烦的庙号,而且多是短命,历史上宋英宗 、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宋英宗闹了一场大礼议,元英宗闹了一场南坡之变,连命都丢了,明英宗还有两场,一个是土木堡 之变,一个夺门之变。其实明英宗在位时间虽然长,死的时候也才34岁,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龄。所以,异常迷信的满清从来不选英宗作为先帝爷的庙号的。穆宗多数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无一不是短命。 9.神宗和德宗。 这两个庙号也不是什么好家伙,虽则当时上庙号的时候一定是深思熟虑的,但是,从历史巧合来看,也是麻烦多多,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党争,明神宗万历的所作所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满清也不选神宗作为庙号。德宗其实也不是什么好的庙号,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离乱 ,当然,这些和庙号本身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重要的还是王朝和皇帝本身的作为。 10.中宗。 知道中宗庙号的一般都是从唐中宗那里得来的,中宗,顾名思义就是中兴之宗。最早起于汉朝的汉宣帝,而后正统王朝中分别是 晋中宗(东晋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汉宣帝还当得起中兴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尸位素餐,晋中宗是被王敦气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给灭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为封建,从意识形态上说是非常迷信的,这也是封建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宋徽宗这个庙号,宋钦宗这个庙号不能说有什么贬义,但是,后代没有再使用这样的庙号送给 他们的先帝的。特别是明清两代尤其严重,所以,宋明清以来, 再也没有皇帝的庙号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说是中兴宋朝的皇帝,但是,儿子也没敢送给他中宗的庙号。康熙称得上满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没有得到中宗的庙号,而是抬高一格,升为祖 ,这也是清朝自己特有的礼法,一个王朝出了三个祖(太祖、世祖、圣祖。严格的说,其实还是两个祖,因为太祖的时候还是后金呢)。明成祖的庙号是后来嘉靖皇帝自认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 明太宗朱棣类同,所以,追尊为成祖,成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此外,像孝宗、宣宗号称是小治(东晋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清宣宗就不行了)文宗号称小乱(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谥号是皇帝老儿死后,子孙后代给他的综合评价,所以,历代帝王都自己死后的谥号的关注不见得差于陵寝。但是,自从两汉以后,谥号的本来意义也变了味道,一些明显是庸劣的皇帝也经常得到美好的谥号,比如明朝的短命的昏聩的皇帝光宗,居然得到 贞皇帝这样的谥号。而在西汉,汉宣帝自己即位,连自己的祖父 都不能获得正常一点的谥号,其严格是不同一般的。(汉宣帝的 祖父就是戾太子) 下面就具体的把皇帝的谥号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高皇帝。 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谥号,在他的六个解读中,没有一个涵义是带有贬义的,而且,充满了对开国皇帝的无往的尊重,所以,也只有刘邦、萧道成、朱元璋、努尔哈赤等这些建功立业的不世出的人物才得以享受这样的美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努尔哈赤是 两个谥号,前者是太祖武皇帝,后者是太祖高皇帝。 2.武皇帝。 古人说:乃文乃武,乃神乃圣。武这个谥号一般以为是非常好的谥号,这可能和汉武帝有关,但是,武除了包涵“功肇睿强”的意思之外,还有“穷兵黩武”的通俗意思。所以,用在汉武帝身上是比较合适的。而且,汉朝时期对皇帝的谥号还是很重视的, 像平帝、哀帝、灵帝这几个中等偏下的谥号居然加之于皇帝,虽然这其中有王莽这类权臣的干预,但是,也说明了那时候的谥号 制度还是健全的。 历史上谥为武帝的包括五胡十六国在内,一般都是和开基立业、征伐讨平有关,其中不乏开国皇帝。比如魏武帝、晋武帝、后赵武帝(石虎)、北魏 道武帝、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齐武帝、梁武帝、陈武帝、北齐武成帝、北周武帝,而到了以中华大一统自居的明清两代除了努尔哈赤一度谥为武帝以外,再也没有这样的谥号了。 3.文帝。 这是一个重要的谥号,从汉朝开始,这个谥号似乎成了王朝第二代的专用名词,而且,还是太宗这个庙号专配的谥号,明太宗、 清太宗本身都是马背上的皇帝,谥为武帝也不见得差,可是,都视作文帝,因为,文帝中有经天纬地的含义。历史上谥为文帝包括汉文帝、晋文帝、晋简文帝、魏文帝、北魏文成帝、献文帝、 孝文帝(只有孝文帝当得起这个谥号,因为孝文帝的庙号是高祖)、南朝宋文帝、南梁简文帝、南陈文帝、北周文帝、隋文帝、明文帝、 清文帝等。即使是在唐宋时代皇帝的谥号没有那么明确的一字定义的时候,太宗的谥号都有这个文的字眼。 4.明帝。 古人经常批评以察察为名的君主,偏偏明帝的谥号取得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的人物,真是历史的作弄和巧合。历史上谥为明帝的大致有:汉明帝、魏明帝、晋明帝、后赵明帝(石勒)、北魏明元帝 、孝明帝、南朝宋明帝、南齐明帝、北周明帝等,因为明朝国号 是明,所以不会有明帝,而满清最为忌讳明,所以,更不会有明帝的谥号。这里,汉明帝亲自动手追打大臣,甚至追到了床底下 ,史书都是有明证的,而晋明帝也是明察秋毫的主儿,权臣王敦 活着的时候最恐惧这个皇帝,可惜,他也只活了二十几岁。后赵 明帝石勒其实不应该谥做明帝,这主要是石虎在作祟。石勒是一个很开明的皇帝,这点倒是和明帝的本来意义比较接近。南朝宋明帝、齐明帝是最为混 蛋的两个明帝,一个喜欢杀人,另一个喜欢迫害人,都差不多。北魏的明元帝是好玩弄权术的皇帝,因此错杀了公孙表。而孝明帝也是一个类似的皇帝,只不过最后被 母亲给宰了。北周明帝是一个神明俨然的皇帝,被权臣宇文护所 嫉恨,所以,难免死于人手。 5.宣帝。 包括汉宣帝、晋宣帝(司马懿)、北齐文宣帝、陈宣帝、北周宣帝等,其中 不乏有开创一个王朝的始作俑者,比如司马懿和高洋(此人和孙权类似,借助父兄的力量多一些),但也不乏昏庸之辈,比如周宣帝。宣字是一个漂亮的字眼,但是,明清都没有谥做宣帝的,主要是前代宣帝的名声都不是非常好,包括汉宣中兴的汉宣帝。而且,都是来路不正的皇帝,这对这些正统自命的皇帝是一个讽刺。(按:汉宣帝也是外藩入主、晋宣帝尽人皆知是篡位、陈宣帝也是,北周宣帝是荒淫的典范) 6.元帝。 俗话说,一元肇始。元帝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字眼,但是,谥做元帝的都不是很令史家满意的,比如汉元帝、晋元帝(东晋中宗) 、南梁元帝等,要么昏聩,要么嗜杀。所以,明清两代没有元帝 的谥号,而明朝灭亡元朝,根本就不会用元帝这个字眼。 7.昭帝。 这是一个治世皇帝应得的谥号,历史上谥做昭帝的一般都不错, 像汉昭帝、汉昭烈帝、北齐孝昭帝(北齐最难得的一位皇帝,可喜只在位两年而死),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位时间很短 ,最能说明的还有明昭帝(明仁宗),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 8.景帝。 虽则有文景之治,但是,景帝的谥号并不是太好的字眼,这不是 从字眼本身的涵义上说,而是从谥做景帝的作为和为人来说,比如汉景帝,本人并不是一个治世的能人,晋景帝司马师也不是什么良辈,以致于他的孙子晋明帝听了他的事迹以后对王导说,这能是真的吗?明朝的景帝、清朝的景帝(光绪)也都是命运很糟糕的皇帝,这和谥号本身没关联,可是,景帝从历史长河来看, 实在不是什么上等的谥号。 9.成帝。 这真是一个糟糕的谥号,汉朝的成帝最后死在赵合德的床上,清朝的宣宗成皇帝道光是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创造者。 其他的像晋成帝(先后有王敦之乱末声、苏峻之乱)也是命运多舛。 10.章帝。 奇怪的是这个字眼都是留给了王朝的第三代,比如汉章帝、明章帝(明宣宗)、清章帝(清世祖),也算是不错的字眼。但是,这三个皇帝本身的缺陷都是非常明显的,而且,都是导致后来某些弊政的先兆。 另外,元朝皇帝的谥号比较特殊,比如叫什么格坚皇帝、曲律皇帝、完泽笃皇帝等等,还保持着蒙古的风格。 比较有意思的和巧合的一件事是:清朝的忌讳最多,可是,清文宗咸丰可能是糊涂了,给皇后一个贞的字眼,这就是慈安太后后来谥号为孝贞显皇后的来由;而给贵妃的则为一个钦字,这就是 慈禧太后后来谥做孝钦显皇后的来由。但是,他忘了,明朝的光宗就是贞皇帝的字眼,也是暴卒。(慈安也是暴卒),而慈禧太后的孝钦则和宋朝的钦宗暗合,也是一个亡国的字眼。至于清文宗本人的谥号是显皇帝,这和明朝灭亡天下的万历神宗是一个谥号,而满清也正是从咸丰开始,四代而亡。(明朝从神宗算起也是四代而亡) 自从汉代除了桓帝、灵帝、献帝以后,历代皇帝中再也没有这样 不正经的字眼了,除了一些死于非命的皇帝和太后,比如北魏的 灵太后,属于恶谥,当然,不要忘了隋炀帝,也是巧合的是,隋炀帝的这个字眼居然和杨广当年亲自平灭的南朝陈国的陈后主的谥号是一个字眼,杨广生前曾经绝望的对萧后说,奈不作长城公 (陈叔宝的封号),最后也只有这点和陈后主类似。当然,这又是唐朝给他的恶作剧。另一个谥做炀的就是金国的废帝完颜亮。 明清两代还使用了一些前代没有的皇帝的谥号,比如肃皇帝、纯 皇帝(明朝宪宗、清朝高宗)、显皇帝、睿皇帝、仁皇帝、宪皇帝等。 自从汉武帝首建建元年号之后,年号就成为皇帝的直接附属品。 到了明清,甚至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而一些比较利益百姓的政策 也直接反映到年号上来,比如乾隆初政很得人心,于是,当时老百姓就流传这样一句话: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反之亦然,比如海瑞上书中所说:嘉靖者,实乃家家皆净也。所以 ,自古以来皇帝对年号就非常重视。 当然,凡是年号都要挑选最好的字眼和最为讲究的解释,但是, 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年号起的好,不等于政治抓的好,相反,很多时候,好的年号也未必能给昏暗的王朝带来一丝曙光。例如汉光武帝的年号建武多次被后人延袭,目的就是希望光武中兴也能再度出现,然而,比较讽刺的是历史没有重演。西晋惠帝、东晋元帝都是使用了建武的年号,可是,他们自己都被权臣挟持,行政一塌糊涂,本人也庸劣不堪。由此可见,年号不等于救命的菩萨。 一般来说,帝王忌讳前朝死于非命或者被短期颠覆的王朝皇帝的年号,就是平庸的年号一般也被屏蔽。然而,自汉武帝以降,中国封建史一共有近千个年号,很少有人能够把他们完全、准确的 复述出来,所以,雷同的笑话还是层出不穷。比如东晋末年桓玄 篡位,自号大楚,定年号为永始,后来一查,竟然是西晋篡位者 赵王司马伦的年号,而此前这个年号就是汉成帝这个荒淫无度的 家伙的年号,所以,桓玄那个时候,人们就说他的“朝廷”长久不了,果然,最后很快垮台。 还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宋太祖定立年号曰:乾德。太祖本人没有多少文化,这件事就是交给宰相赵普等人去办理,赵普他们拟定的就是乾德,可是不久就有人指出,这个乾德是五代十国前蜀 后主王衍曾经使用过的。如果说桓玄和司马伦相距一百多年还能够用无可考证这样的话来搪塞,那么,王衍距离宋朝立国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大笑话,而且,真像是 太祖在年号公开颁布之后才知道的,虽则,不能对赵普过多的责备,但是,宋太祖却感叹道:宰相一定要用读书人啊。 北宋末年,蔡京当权,蔡本人是书法家,而且,喜欢标新立异, 颁布年号崇宁的时候,蔡京独出心裁,把崇字一笔写到底,这是南北朝时期库狄干发明的粗人写法,叫做:穿锤。蔡京这一穿锤 可不要紧,却坏了宋家的江山,当时迷信的人说,崇字是一个山 下面一个宗,蔡京一笔下来,把宗的一点给破了,所以,宋朝很快宗室离乱、厄运当头了。当然,这是因循附会,不能作为信史考证的,但是,新近出土的宋朝崇宁通宝确实是崇字一笔带下的 ,这也是事实。 年号的另一作用是宣明政治方针,例如宋徽宗即位之初,选定年号为:建中靖国。目的在于平息日益严重的党争,然而,正如建中靖国年号本身只有一年的短命一样,徽宗的愿望随即很快破灭 。崇祯即位的时候,下面送选四个年号给崇祯挑,朱由检选定了 崇祯,意思是希望天下粗安,但是,当时就有人指出,崇祯年号 和宋末崇宁年号接近,是一个不祥的年号。其实,满清皇太极大清国建立时用的年号还是崇德呢,也不见得不祥。再有,明成祖 永乐年号是非常有名的,殊不知这是几百年前反贼方腊使用过的 ,但是,朱棣岂能是方腊可以比得了的呢?可见,事在人为,关 年号何? 有的年号还有点谶语,清末的同治也是类似这个意思,一方面希望两宫垂帘、亲王秉政 达到顺治时期的光荣,另一方面顺治之后是康熙,希望同治之后 盛世再现。可是,这两个目的一个都没有达到,反而是同治皇帝 和他的祖宗一样暴卒而且死因不明,再者,顺治之前满清是两代 ,而同治之后满清也是两代,可谓始终相系。另则元顺帝的年号 叫至元(史称:后至元,有别于至元),和他的祖宗忽必烈的年号相同,而元朝起于至元,也亡于至元。可谓巧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