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园

起步难,难于上青天!莫兴叹,初学有乐园!
正文

《春江花月夜》赏析(ZT)

(2006-08-23 06:22:19) 下一个


绝唱之诗,立体之画
---《春江花月夜》赏析

作者: 东篱把酒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该诗被前人誉之为“孤篇盖全唐”;近代诗人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今人不仅将此诗诵之于口,记之于心,而且还将其诗情画意披之于管弦、形之于歌舞和付诸于画笔。足见这首诗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倾倒无数不同时代的读者。

张若虚,江苏扬州(今属江苏)人。其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但从其诗风推测,他生活于初、盛唐时期。张若虚还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写下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除《春江花月夜》外,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根据张若虚的作品推测,他长于闺情及山水风景诗的描写。

乐府是一种诗体,即合乐即可唱的诗。《春江花月夜》本为古乐府的旧题,初为吴地流行民歌,后被引入宫廷改制成宫廷乐曲。后来,音乐部分失传,只剩诗歌形式,而成为隋唐以来宫体诗的题目。宫体诗实际上是当时诗的一种新变体,它将古风诗推向了近体格律化。宫体诗题材比较狭隘,多写宫中琐事、男女恋情,常有“轻、浮、艳”之弊。

然而,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却付旧题以新意,化腐朽为神奇,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在主体上,虽然张若虚也写了男女恋情,但却有所突破。诗人将对人生、宇宙的某种探索自然巧妙地融合在诗中。这样,诗人便为以写闺情为主的宫体诗开拓了新的意境。《春江花月夜》采用九章七言古绝句连缀而成,每章四个七言句组成一个有相对独立性的古绝,自成景、韵和意。诗人以一个“情”字作为贯穿全诗的红线,将九章古绝句连成一篇珠联璧合的整体。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章皆是首句起韵,逢双押韵。这体现了该诗每章都有迈向近体格律诗七绝的趋势。诗人巧妙地运用逐章换韵,并将平、仄韵在前四章逐章切换:第一章押“平水韵”(“平水韵是后人根据古诗总结出的诗韵)下平八庚(平韵),第二章押平水韵去声十七霰(仄韵),第三章押平水韵上平十一真(平韵),第四章押平水韵上声四纸(仄韵)。第三、四章意境极佳,也正是该诗歌对传统闺情诗的突破口。从第五章起到结束,诗的相思主题一致,诗人一直使用平韵,但切换不同的韵脚,只是在最后第九章戛然一转为仄韵(去声七遇),以作意味深长、调子显悲的收尾。有的诗词学者认为从第五章起,诗歌落入闺情窠臼。但我们细读后,便发现五章至九章的诗句依然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非一般闺情诗可及矣。

下面,我们逐章细细赏析:

第一章: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首章落笔扣题:题目中的五字,已有四字(春、江、月、夜)放在句中。其中,字则暗含在诗句中。看那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灏灏,洪波翻涌(长镜头)。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特写镜头)。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长镜头、远景)。第一章是幅极富动感、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上有下的立体画,它为我们绘出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华光万里的图景。诗人仅用二十八字,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春江月夜幽静、开阔和美妙的宏大意境。诗人在创作《春江花月夜》时,其意境穿插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当今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当然,那时既无电影,也无什么蒙太奇。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古代诗人高明之处就在今为古用

第二章: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用其生花妙笔,继续渲染春江月夜的神往之处。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追踪、移动镜头)。这里,诗题中的终于亮相了:但见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特写镜头)。接着,诗人将镜头推向空中,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镜头再转向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第二章为整个画面蒙上一层蒙蒙的印象主义色彩,却又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以上一、二章主要写春江月夜的美景,在诗中起到“起、承”的作用,为下面章节的转折铺垫。第三、四章出现诗篇的第一次“转”: 由写景转入抒情,因为任何写景(形式)的诗都是为了抒情(目的)

第三章: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四章: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第三章前两句依然在写景,让读者又从沙滩回到空中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而江天的浩瀚,让诗人联想到: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想必就有此月亮了吧?但不知谁第一次见到它,也不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见世人?这样的问题,即使是在今天,也固然无从回答。这里,诗人表现出对宇宙奥秘的沉思冥想。接着,诗人由江月联想到人生: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惟江上明月年年相似、万古长存。进而发出感叹: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明月,不知在我们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头。此景让人无不感叹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这两章借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伤感。正是在这点上,诗人为传统的闺情诗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和意境。诗至此,读者方明白,“春江”乃长江者也。

以上四章是诗的第一部分:写春江月夜开阔、幽静、朦胧、神奇和美妙的自然景色,借此抒发诗人对宇宙的沉思遐想和对人生易逝的感慨万千,为以下章节的继续抒情打下了巨大基础。第五章是《春江花月夜》的第二次大“转”:诗人转入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恨。从第五章至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

第五章: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首句由白云“起兴”。一片悠悠远去的白云(长镜头);这不禁让读者想起崔颢名诗《黄鹤楼》颔联第二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甚是凄凉。此句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即游子)青枫浦泛指遥远、荒僻的树林水边,也即眼前游子的羁旅之地。不胜愁乃特写镜头,用来一笔带过去小船上游子的愁云惨雾,再以他的妻子(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余地。明月楼指闺中少女或少妇居住之处,这里以物代人(游子之妻):思妇。这里又以蒙太奇手法闪现遥远某处一楼上,有一个少妇在望月怀亲。这种游子离愁、思妇相思恐怕在当时民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吧!本章既写游子客愁,也写思妇的相思。接下来的第六章则着力描写思妇的无限愁思,以此衬托游子的客愁。

第六章: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可怜那个少妇,孤独一人,寂寞清凄,久立楼台,望月思亲,愁思满怀。唯有多情的明月,不忍离她而去。随着夜色深沉,月影移动,月光已照到少妇的梳妆台上了,而她却依然站在那里。“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这里,镜头多处移动,给读者以极大空间回味思妇的愁思,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第七章: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又是一组蒙太奇镜头。此时,小船上的游子和楼台上的思妇,都看到那轮明月,虽互相思念,却彼此音信不通。于是,思妇的极度思念化为幻想:她希望化作一缕月光,溶入铺天盖地的月光里,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但这不可能,于是又幻想委托云中的雁儿、水中的鱼儿为自己捎个信,传书到远方。可惜,善于长飞“传书”的鸿雁也飞不出铺天盖地的月光(或:何以解脱愁似无尽的月光!?);曾经传过尺素的鱼儿而今也只能潜入水底,激起几个小水纹而已。这里,思妇无限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被诗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得异常超脱、含蓄;同时,思妇的痴情呼应第五章游子的不胜愁

第八章: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里,承接第七章,写思妇因思念至极,因思成梦,由梦生怜;思妇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潭边闲步,看见繁花纷谢。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春将逝也,红颜将去。可怜这美好的青春,就这样在无限的等待中随江水流去。然后,由倒叙闪至现实:眼前月已西沉,夜已将尽,可怜远方亲人依旧没有回家。这章委婉地写出了思妇一片惜春思亲的耿耿情怀。

经过上述四章曲折、含蓄、深沉的渲染和描写,诗人淋离尽致地将思妇的一腔热烈执着、缠绵悱恻的思亲之情刻画出来,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和同情。虽则诗歌缠绵悱恻,但感情基调却甚为纯洁、动人。诗行至此,主旋律已奏至高潮,全诗自然进入了尾声(即诗中的”)

第九章: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随着时间推移,明月终于坠入沉沉海雾中(移动、追踪镜头),而游子、思妇依旧天南海北。思妇无奈叹息:不知在这么美好的明月之夜,能有几个游子趁月而归?只见多情的明月余晖,带着人间纷乱、复杂和激荡的思情,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诗至此戛然而止,题中五字,反反复复、或明或暗地放在诗的最后一章。最后以摇情收拾全诗,让人觉得诗欲止而情未了,回味无穷。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写作技高一筹,状景抒情,情景交融,真是诗中有诗,画中有画,实乃千古绝唱之情、立体之画。这首诗章法奇巧,结构新颖,语言清丽,文辞华丽;该诗逐章转韵,音韵和谐、富丽且回肠荡气。《春江花月夜》是今人学习写古诗歌的必读、必研之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